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目的 对发热待查患者及部分高危人员均做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做到最大限度地确诊疾病,以防漏诊、误诊.方法 2002年10月~2007年12月来自治区传染病医院就诊的发热待查患者1 581例及综合性医院经多项检查查不出发热原因而介绍来的528例患者及部分从事畜牧业的高危人群送检252例,共计2 361例均做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部分患者还做了皮试.结果 查出急性期患者、潜隐期患者及慢性期活动型患者共计608例,慢性期相对稳定型患者7例.经对症治疗症状多有缓解.结论 本次检测分析阳性率为26.05%,由此显示新疆布鲁氏菌病的感染处于较为严重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热病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黑热病的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我院2006 ~2010年收治的49例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均来自疫区,男:女=32∶17,年龄5个月~56岁,中位年龄2岁.常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常见全血细胞减少、球蛋白增高和肝功能异常;黑热病rk39抗体检测阳性率为91.7%;骨髓穿刺涂片利杜小体阳性率为75.0%;44例(89.8%)患者采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后好转,死亡5例(10.2%),主要死于出血等相关并发症.死亡患者ALT和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死亡者.结论 黑热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可造成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容易误诊.对来自疫区的疑诊患者应及时进行特异性血清免疫学及骨髓病原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rk39免疫层析试条对内脏利什曼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rk39试条检测就诊者或临床医生考虑为黑热病的患者或进行过病原学检查的患者,并在黑热病疫区现场检测家犬.结果 用rk39试条检测具有流行病学史就诊者358人,黑热病抗体阳性244例,阳性检出率68.16%.接受rk39试条与病原学2种方法检查的207人中,均为阳性者131例,2者阳性符合率为100%;对单-显示rk39试条阳性71例,用锑剂治疗均治愈,证实均为黑热病.rk39试条检查疫区家犬443只,检出阳性犬43只,阳性率为9.71%,阳性犬以5岁以下犬龄多见.结论 与传统诊断内脏利什曼病方法相比较,rK39试条具有更快速、操作简便、敏感和特异性高以及低损伤性,可用于流行区的内脏利什曼病的诊断和筛选;rK39试条可在潜伏期中发现黑热病患者和无症状感染犬,对黑热病患者的诊断和感染犬的检出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脾脏切除在长期发热伴脾脏肿大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发热待查在临床上公有脾肿大供组织学诊断中行脾切除术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院血液科1996年来以发热待查收住院,除发热、脾肿大外无其它阳性体征,且辅助检查也为阴性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脾切除术后取脾脏作病理学检查。结果 14例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结缔组织病3例,恶性组织细胞病2例,脾陈旧性梗死1例。随访15-54个月,3例结缔组织病完全缓解;1例脾陈旧性梗死痊愈;淋巴瘤3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结论 发热待查而临床上仅有脾肿大时,应动员患者尽早地作诊断性脾切除术并送病理学检查,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发热待查18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近年来重庆地区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待查(FUO)患者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1993—2003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符合FUO诊断标准的184例患者资料。结果184例患者经各种检查或诊断性治疗最后确诊者157例,确诊率85.3%。病因感染性疾病100例(54.3%),其中结核病30例,占感染性疾病的30.0%。肿瘤性疾病33例(17.9%),结缔组织疾病19例(10.3%),其他疾病5例(2.7%),原因仍未明确者27例(14.7%)。诊断方法学分析常规检查及诊断性治疗是确诊发热待查的主要方法。1999—2003年资料与1993—1998年资料相比,结核病、肿瘤性疾病、Still病比例增加。结论感染性疾病仍是发热待查的主要病因,结核病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肿瘤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在发热待查中也占有相当比例,恶性组织细胞病和Still病是这两类疾病的主要病种。  相似文献   

6.
王丽 《地方病通报》2004,19(4):52-53
目的检查一名持续发热病人是否患了布鲁氏菌病.方法采用了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血清学和细菌学检查方法,使用了微生物自动分析仪,以及沙门氏菌的鉴定方法.结果布病血清学检查阳性,布病细菌学检查阴性,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检测为沙门氏菌,后进一步鉴定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结论该患者感染了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与布鲁氏菌存在严重血清学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临床特征、相关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153例布鲁氏菌病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新疆地区的布鲁氏菌病有较为明显的职业特点,每年的4—8月高发,近年发病数有增加趋势。患者症状以发热为主,同时伴有大汗、肌肉骨关节疼痛、肝大和脾大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出现WBC、HGB及PLT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及乳酸脱氢酶异常。治疗以利福平┼多西环素及利福平┼左氧氟沙星为主,好转率达99.12%。结论新疆地区为布鲁氏菌病的高发区,在接诊以"不明原因发热"为主诉的患者时,应考虑该疾病的可能。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在我国有回升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发热待查,在临床诊断中最为常见, 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引起,查清发热的致病原因,是临床医学长期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是布鲁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等症状和特有体征。为了解青海省发热待查患者布病诊断情况,于2005 - 2009年作者对103例发热待查患者进行了布病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病例来源:以2005 - 2009年在西宁市各大综合性医院就诊.经全面多项检查未发现病因的发热待查患者103例作为调查对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布鲁氏菌病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分析法,分析布鲁氏菌病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体征,声像学检查的病理变化。结果布鲁氏菌病性脊柱炎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以腰部疼痛、发热、发冷、出汗症状为主;所有患者实验室特异性布鲁氏菌病抗体滴度均在1∶100++以上;声影像学显示椎体和腰椎间盘都有明显的骨质破坏和软组织病变;治疗宜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结论布鲁氏菌病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以往报道的一致,临床症状以腰疼为主,且腰疼重、病程长,CT和核磁共振声像学检查显示椎体和腰椎间盘有明显的病理改变,药物治疗时间长、见效慢,应中西医结合用药,并根据病情酌情使用止疼药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分析2例非疫源地黑热病病历资料。2例患者均有黑热病疫区生活史,且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脏呈进行性肿大,肝脏肿大,白细胞计数降低,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骨髓检查显示网状吞噬型细胞多见,吞噬细胞内外可见利杜体,因此确诊为黑热病。予以对症治疗和葡萄糖酸锑杀虫治疗,患者发热症状消失,血细胞数回升,脾脏回缩,肝功能恢复,2例患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rK39免疫层析试条对新疆不同类型黑热病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rK39试条检查不同地区确诊的黑热病患者;用rK39-ELISA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查不同流行地区居民血清标本与利什曼素皮内反应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来自新疆不同地区的黑热病患者共1204例,用rK39试条检测抗体阳性者1169例,阳性率97.09%。其中人源型黑热病患者1052例中1031例阳性,阳性率98.0%;荒漠型黑热病患者158例中阳性143例,阳性率90.5%。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01),荒漠型患者阳性率较低。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居民中rK39抗体阳性率在既往有黑热病史者中为42.7%~59.3%,在无既往史的居民中仅为2.2%~5.8%。在随访的rK39阳性,皮内反应阴性的18人中有4人在4和6个月后出现症状,确诊为黑热病。在黑热病治愈后2年内94.6%的患者rK39抗体仍为阳性。9年后仍有82.5%保持阳性。结论rK39层析试条对新疆黑热病患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其保存、携带方便,操作简单适于在基层现场使用。由于其可在潜伏期中发现黑热病患者。故可用于在流行地区皮内反应阴性的居民中进行免疫学检测,早期发现病人。由于黑热病患者治愈后血清中rK39抗体长期存在,故不适用于预后判定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2.
新疆喀什地区是黑热病的重点流行区,也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流行区之一.为了有效控制黑热病,降低黑热病发病率,作者于2005~2006年对黑热病疑似病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脾肿大)进行了血清学检查,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黑热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误诊原因,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经骨穿骨髓化验确诊的27例维吾尔族黑热病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黑热病均为维吾尔族农牧区患者,男性青少年儿童是易感人群,临床特点为脾脏进行性肿大,伴肝大、不规则发热、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易误诊为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伤寒和结核,不能尽早做病原学检查是误诊主要原因。结论掌握黑热病的临床特点,尽早行病原学检查,特别是骨髓涂片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用于布鲁氏菌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三类抗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布鲁氏菌超声波破碎抗原、脂多糖抗原和试管凝集反应抗原做ELISA分别对实验性布鲁氏菌感染豚鼠及慢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抗体的比较研究,初步结果表明,这三类抗原制剂均可做ELISA,用于布鲁氏菌病机体血清抗体的检测。并且与常规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试验相比,不仅特异性较好,而且敏感性更高。在这三类抗原制剂中,以超抗的敏感性为最高,SAT抗原次之,而LPS抗原为最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71例复发性布鲁氏菌病病例的首次发病和复发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点,总结布鲁氏菌病的临床防治经验。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法,查阅1983年以来布鲁氏菌病病例复发的门诊治疗记录,详细统计复发患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血清学和布鲁氏菌血培养病历资料,分析并整理。结果对比分析病例男60例,女11例,男女之比为5.45∶1;有66例发病2次,有5例多次发病;首次发病血培养6份,阳性5份,复发患者血培养4份,阳性1份;临床上首发病情重,复发病情轻,实验室血清学检测首发病例的抗体滴度高,复发的抗体滴度低。结论布鲁氏菌病首发和复发病例都有十分明显的羊只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首发与复发病例也有明显的不同,患者出现布鲁氏菌病性脊柱炎时,腰痛症状十分突出,病程延长;新发病例血清学效价高,血培养阳性率也高,复发病例则相反;首次患布鲁氏菌病后,在传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再次或多次患病,除部分为复发外,不能排除二次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免疫学抗体检测及分子分型,确诊1例临床疑似布鲁氏菌病病例。方法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血清中抗体,PCR方法及测序技术检测布鲁氏菌特异基因。结果病人血清中抗体阳性,疑似菌株经PCR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结论此次感染者之病原体为羊种布鲁氏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儿童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特征,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昆明市儿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20例布鲁氏菌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治疗。结果 20例布鲁氏菌病中,男15例、女5例,年龄1.7~12岁,5岁以下为主;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关节疼痛、汗多并伴有淋巴结肿大;14例有羊接触史,血常规中白细胞正常或轻度下降,以淋巴细胞为主,多伴有红细胞沉降率(ESR)轻度升高,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比例达40%,主要表现为无菌性脑炎;8岁以下患儿采用利福平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8岁及以上患儿则采用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治疗,合并脑炎加静脉用头孢曲松,经治疗后已痊愈。结论接诊不明原因反复发热、关节肿痛、汗多的患儿,应注意排除布鲁氏菌病,及时询问有无接触史、是否来自疫区,延长血培养时间以便及时明确疾病,同时积极完善相关脑脊液及肺部影像学检查,了解有无脏器损害;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后均能治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犬源性黑热病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文献复习以及作者的工作实践,对四川省黑热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犬源性黑热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并介绍了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以供临床诊断和防治利什曼病的参考,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黑热病均为白蛉季节有疫区居住史的患者,临床特点为反复不规则发热、脾肿大或肝脾均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易误诊为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伤寒和结核病等。非疫区医疗机构未能结合流行病学史、尽早做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查是误诊主要原因。对来自疫区的患者应加强对本病的防范意识和提高诊断水平,掌握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尽早作病原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1981年11月,哈密骆驼圈子发现一例黑热病。为查清黑热病在当地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 病例调查:患者,男性,45岁,原籍四川省富顺县。病起有间歇性发热,曾误诊为肺结核,用链霉素治疗无效。三个月后,病情逐渐加重,1982年  相似文献   

20.
黑热病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黑热病病例的分析,探讨黑热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案。方法对6年来收治的10例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有传播季节在流行区居住史和被白蛉叮咬史,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及进行性脾肝肿大。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减少为2.5×109/L,血清球蛋白增高平均为40g/L,骨髓涂片染色镜检,均查见杜氏利什曼原虫,采用锑剂治疗疗效明显。结论黑热病早期诊断的关键是认识其临床特点,了解流行病学资料及骨髓检查,防止误诊。采用间歇治疗,21d完成疗程,有助于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