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豚鼠镜片诱导型近视眼(1ens-in duced myopia,LIM)后极部巩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程度的影响,从而探讨bFGF在近视眼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周龄豚鼠10只随机选取一眼用镜片诱导方法制备动物近视模型(实验眼,LIM),对侧为自身对照(对照眼,SC).造模45 d,实验前后均检测每只豚鼠双眼屈光状态、眼轴长度.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豚鼠后极部巩膜成纤维细胞,并传2代.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将每只眼培养的细胞分为空白组(A组)、1 ng·mL-1bFGF组(B组)、10 ng·mL-1bFGF组(C组)、100 ng·mL-1bFGF组(D组),利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的程度.结果 镜片诱导前豚鼠双眼屈光度无明显差异,经过45 d镜片诱导,实验眼形成明显近视,实验眼与对照眼比较,诱导出(-6.70±1.93)D的相对近视,眼轴相对延长了(1.53±0.31)mm,实验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培养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鉴定为成纤维细胞.实验组中B组与A组之间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D组和A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D组细胞数量分别增长24.9%、14.2%;对照组中B组与A组之间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D组和A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D组细胞数量分别增长27.4%、12.5%.结论 凹透镜诱导可引起豚鼠明显轴性近视.bFGF可以有效促进豚鼠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增长,其中10 ng·mL-1的促增长作用最强,但对实验眼和对照眼来说,其促增长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形觉剥夺性近视豚鼠巩膜组织学改变和TGF-β2在巩膜中的表达。方法:用头套形觉剥夺右眼的方法诱导近视动物模型,实验前后检测豚鼠双眼屈光状态及眼轴长度。HE染色观察后极部巩膜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对TGF-β2在巩膜内的表达进行定性及半定量测定。结果:实验组巩膜变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粗细不均,纤维间隙变大,纤维走向不一,板层结构不清;巩膜TGF-β2表达明显下调。结论: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的巩膜产生一系列的退行性改变,TGF-β2是形觉剥夺性近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李翯  周翔天  瞿佳 《眼视光学杂志》2004,6(3):193-195,198
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mblast growth factor)和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bmling growth factor-β)是体内分布广泛、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两种细胞因子。近年的研究发现,实验性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视网膜及巩膜的bFGF和TGF-β含量发生改变,而外源性的bFGF和TGF-β也可影响近视的形成,表明bFGF和TGF-β与近视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可能的机制为:在异常的视觉环境中,视网膜上的hFGF和TGF-β含量发生变化,作为信号,传递到巩膜,进而影响巩膜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使巩膜重新塑形,眼轴过度延长,形成近视。本研究就这两种生长因子和近视的相关研究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豚鼠镜片诱导型近视眼(LIM)眼球前部及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变化,探讨近视眼的发病机制。方法取2周龄豚鼠10只,随机选择一眼作为实验眼,制备近视眼模型(眼前配戴凹透镜45d),对侧眼作为自身对照。实验前后测量豚鼠双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原代培养豚鼠视网膜前部及后极部RPE细胞,传1代后,对各组RPE细胞HGF表达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①豚鼠经过45d的透镜诱导后,形成(-6.70±1.93)D的相对近视,眼轴延长(1.53±0.31)mm,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5,t=9.17,P〈0.05),近视模型造模成功。②在光镜下观察免疫细胞化学爬片显示.HGF存RPE细胞中的表达定位于细胞浆,细胞核无着色。近视眼前部和后极部RPE细胞的HGF表达明最高于自身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模型眼和对照眼自身前部与后极部HGF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豚鼠RPE细胞稳定表达HGF:HGF在近视模型眼前部和后极部RPE细胞中的活性都升高,参与了实验性近视眼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背景 巩膜重塑过程中导致眼轴的伸长是轴性近视进展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研究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参与巩膜重塑过程,而Smad3是TGF-β1的下游信号转录基因之一,探讨其在近视眼巩膜重塑过程中的作用对于近视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研究近视眼巩膜重塑过程中Smad3和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探讨TGF-β1-Smad3-Collagen Ⅰ信号途径在近视巩膜胶原重塑中的作用.方法 将出生后7d的豚鼠75只任意分为空白对照组(25只)和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组(50只).FDM组豚鼠采用半透明乳胶遮盖左眼的方法制备单眼FDM模型,右侧未遮盖眼作为自身对照.FDM组分别遮盖2、4、6周,另一组动物遮盖4周后去遮盖1周,分别于遮盖前及上述时间点采用检影法测量各组豚鼠双眼屈光度,采用A型超声手动模式测量豚鼠眼轴长度.于上述时间点分别处死5只豚鼠并制备巩膜组织切片,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逆转录PCR法检测各组豚鼠巩膜组织中Smad3和Ⅰ型胶原蛋白及其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遮盖前空白对照组与FDM组豚鼠屈光度均为远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豚鼠远视屈光度逐渐下降,而FDM组豚鼠在遮盖前,遮盖2、4、6周及遮盖4周后去遮盖1周屈光度从(+2.09±0.31)D逐渐改变为(-1.23±0.69)、(-4.17±0.59)、(-7.07±0.56)和(-4.30±0.58)D,眼轴长度从(5.93±0.39)mm逐渐改变为(6.62±0.36)、(7.30±0.34)、(7.99±0.32)和(7.21±0.36) mm,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遮盖后各时间点FDM组豚鼠近视度明显升高,眼轴测量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自身对照组比较,遮盖2周、4周、遮盖4周后去遮盖1周及遮盖6周时FDM组近视度均明显升高,眼轴明显增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遮盖前空白对照组与FDM组豚鼠后极部巩膜组织中Ⅰ型胶原和Smad3蛋白及其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DM组豚鼠遮盖2、4、6周及遮盖4周后去遮盖1周巩膜组织中Ⅰ型胶原和Smad3蛋白及其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自身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豚鼠巩膜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与Smad3蛋白及其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明显正相关(蛋白:r=0.993,P<0.05;mRNA:r =0.954,P<0.05). 结论 FDM豚鼠模型眼随着遮盖时间的延长近视度明显增加,眼轴明显增长,豚鼠巩膜组织中Smad3和Ⅰ型胶原的表达相应减弱,且Smad3和Ⅰ型胶原表达量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Smad3和Ⅰ型胶原可能通过TGF-β1-Smad3-Collagen Ⅰ信号途径参与近视眼巩膜重塑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实验性近视眼巩膜生物力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利用凹透镜诱导的试验方法获得动物模型近视眼,并对获得的豚鼠近视眼模型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同时辅以组织学研究。方法选用出生后3周龄的豚鼠,实验眼眼前固定-10.0 D凹透镜,实验前后进行一系列生物力学测量,豚鼠喂养45 d后,摘除双眼球制作巩膜条带试件,在Instron-5544生物力学实验机上进行力学实验。部分样本置于4%甲醛中固定,予常规HE组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巩膜显微结构。结果豚鼠经过45 d的凹透镜诱导,实验眼与对照眼比较,诱导出(-8.95±0.60)D的相对近视,眼轴延长了(0.60±0.12)mm,前后变化差异有显著性。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测量试验眼后部巩膜厚度为(0.32±0.11)mm,对照眼后部巩膜厚度为(0.43±0.05)mm,对数据进行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近视眼巩膜尤其是后极部巩膜发生了退行性变化。生物力学研究结果:实验眼巩膜弹性模量小于对照眼,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眼蠕变率大于对照眼,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眼的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均小于对照眼,实验眼的最大应变均大于对照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凹透镜诱导可以引起幼豚鼠眼轴变长,发生明显轴性近视。②通过组织学观察可见,实验性近视眼后极部巩膜变薄,胶原纤维发生退行性变化。这是近视眼巩膜弹性差、容易发生变形、具有较低的承载能力的病理基础。③通过多个生物力学指标测量说明,实验性近视眼巩膜较正常眼巩膜弹性差,具有较低的承载能力,易发生变形。④预拉伸实验对于巩膜的拉伸实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凹透镜对豚鼠眼生长及屈光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研究凹透镜对豚鼠眼生长及屈光发展的影响,探讨豚鼠作为透镜诱导性近视研究模型动物的可行性及实验性近视的机制.方法 4周龄豚鼠29只随机分为4组,Ⅰ组为正常对照组,Ⅱ、Ⅲ和Ⅳ组分别予右眼戴-5 DS、-10 DS和-20 DS凹透镜,饲养11天后除去镜片,以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来评估透镜诱导的效应.从Ⅱ和Ⅲ组随机各抽取3只和4只豚鼠的14只眼球作光镜检查,了解近视眼巩膜厚度改变.结果 11天后,与对照眼比较,Ⅲ和Ⅳ组分别诱导出-3.77 D和-2.01 D的相对近视,眼轴较左眼分别延长(0.07±0.02) mm和(0.07±0.02) mm,Ⅰ和Ⅱ组双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前后变化间的差异无意义.近视眼巩膜变薄. 结论豚鼠可作为研究透镜诱导性近视的一种有效、经济的模型哺乳动物.透镜诱导性近视是视觉引导的主动正视化机制调控眼球后巩膜变薄、扩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165(VEGF-A165)对形觉剥夺性近视(FDM)豚鼠巩膜重塑的影响。方法:健康3周龄三色豚鼠12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20只,其中空白组不做任何干预,FDM组仅建立FDM模型,PBS组建立FDM模型前玻璃体腔内注射PBS缓冲液2.5μL,1ng组、5ng组、10ng组建立FDM模型前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VEGF-A165 1、5、10ng。用半透明气球遮盖豚鼠右眼14d建立FDM模型,造模前后测量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造模14d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视网膜中多巴胺(DA)含量,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巩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转化生长因子(TGF)-β1、TGF-β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前,各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均无显著差异(P&#x003E;0.05)。造模14d后,与空白组相比,FDM组豚鼠右眼近视度数升高,眼轴增长,视网膜中DA含量减少,巩膜中MMP-2、TGF-β2、α-SMA表达量均增加,TIMP-2、TGF-β1表达量均减少(P&#x003C;0.01); 与FDM组相比,1ng组、5ng组、10ng组豚鼠右眼近视度数均降低,眼轴增长趋势均减缓,视网膜中DA含量均增加,巩膜中MMP-2、TGF-β2、α-SMA表达量均减少,TIMP-2、TGF-β1表达量均增加(P&#x003C;0.01),且随着玻璃体腔注射VEGF-A165浓度的升高,豚鼠右眼近视度数逐渐升高,眼轴逐渐延长,视网膜中DA含量逐渐减少,巩膜中MMP-2、TGF-β2、α-SMA表达量均逐渐增加,TIMP-2、TGF-β1表达量均逐渐减少。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VEGF-A165可以增加FDM豚鼠视网膜中DA含量,影响巩膜中MMP-2、TIMP-2、TGF-β1、TGF-β2、α-SMA的表达,抑制巩膜重塑,其中1ng VEGF-A165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视网膜近视因子基因在原代培养的豚鼠近视眼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3~4周龄断乳三色豚鼠40只,取20只建立近视眼模型(以右眼作为实验眼,以对侧未遮盖眼作自身对照),剩余的20只豚鼠作正常对照.用眼罩遮盖法建立豚鼠近视眼模型,用酶消化法原代培养其视网膜Müller细胞.RT-PCR检测酪氧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诱导型一氧化氙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视黄醛脱氢酶(retinaldehyde dehydrogenase,RALDH)、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mRNA在正常对照眼、自身对照眼和近视眼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数据分析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结果 眼罩遮盖10 d后,遮盖眼眼轴延长,近视形成.酶消化法成功培养出视网膜Müller细胞.正常对照眼、自身对照眼和遮盖眼视网膜Müller细胞均阳性表达nNOS、bFGF、TH、TGF-B mRNA,且遮盖眼表达nNOS、bFGF和TGF-B mRNA上调(P<0.05),TH mRNA下调(P<0.05).iNOS mRNA仅在遮盖眼视网膜Müller细胞阳性表达.三组视网膜Müller细胞均不表达eNOS、RALDH和ALDH mRNA.结论 豚鼠近视眼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达nNOS、iNOS、bFGF和TGF-B mRNA上调,TH mRNA下调.Müller细胞是近视眼视网膜信号因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多巴胺(dopamine,DA)、bFGF和TGF-β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张新  王超英  李涛  陈维毅  郝兰 《眼科新进展》2012,32(11):1017-1020
目的 研究豚鼠实验性近视眼巩膜的病理学改变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探索近视发病机制.方法 选用出生后2周龄的豚鼠39只,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3只,选取任意一眼戴-10.00 DS凹透镜诱导近视模型,对侧眼为自身对照眼.将3组豚鼠分别于10 d、30 d、50 d后去除镜片、验光、测眼球长度,对巩膜做组织病理学观察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结果 A组(10 d)实验眼巩膜厚度、弹性膜量和蠕变率与对照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30 d)实验眼巩膜厚度(0.34±0.03)mm,低于对照眼巩膜厚度(0.36±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实验眼巩膜蠕变率、弹性模量与对照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C组(50 d)实验眼巩膜厚度、弹性膜量和蠕变率分别为(0.32±0.03) mm、(1.43±0.32) MPa和(17.70±6.98)%,与对照眼(0.37±0.02) mm、(1.74±0.32) MPa和(8.62±2.1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实验性近视眼巩膜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早于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实验性近视眼的巩膜弹性差,易发生变形,具有较低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豚鼠镜片诱导型近视眼分别进行在体眼球及离体后极部巩膜条带生物力学实验,对近视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2周龄豚鼠10只镜片诱导的方法单眼制备近视模型,实验前后检测双眼屈光度、眼轴长度。造模45d后,用Instron力学材料实验仪分别进行在体眼球及后极部巩膜条带的力学实验,对巩膜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45d实验眼诱导出相对近视(-8.48±0.95)D,眼轴延长(1.90±0.14)mm,诱导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刚度系数实验眼为(2.49±0.39)mmHg/μL,对照眼为(2.98±0.40)mmHg/μL;巩膜条带的蠕变率实验眼为(28.96±5.24)%,对照眼为(15.49±6.17)%;弹性模量实验眼为(1.55±0.25)Mpa,对照眼为(2.93±0.36)M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凹透镜诱导可引起豚鼠明显轴性近视;巩膜整体与条带的力学变化相一致。豚鼠实验性近视发生中巩膜力学指标发生了变化,抗变形能力变小、变形加大。  相似文献   

12.
背景眼球伸长过程伴随着巩膜的广泛重塑,而这种重塑受多种生长因子的调控。以往的研究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近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属于TGF-β超家族,其在近视的发生中是否发挥作用及如何发挥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眼后巩膜中BMPs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近视后巩膜重塑中的作用。方法1~2周龄花色豚鼠3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任意选择实验组豚鼠的一侧眼作为实验眼,应用半透明眼罩连续遮盖14d以建立FDM动物模型,另一侧眼作为对照眼。形觉剥夺前后所有动物眼经检影验光获得屈光度,用A型超声法测量眼轴长度。造模后第15天取豚鼠后巩膜组织,分别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豚鼠后巩膜中BMPs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14d后,豚鼠遮盖眼的屈光度为(一0.48±0.51)D,与对侧眼的(3.22±0.3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14,P=0.000),与正常对照眼的(2.97±0.7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78,P=0.000)。豚鼠遮盖眼的眼轴长度为(8.30±0.05)mm,明显长于对侧眼的(8.11±0.06)mm和正常对照组(8.06±0.0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30、9.084,均P=0.000)。正常豚鼠后巩膜可表达BMP-2、BMP-4、BMP-5mRNA,豚鼠遮盖眼后巩膜中BMP-2mRNA和BMP-5mRNA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41-±0.11和0.65±0.06,较对侧眼的0.62-±0.07和0.84±0.03分别下降了34.48%和2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8,P=0.017;t=2.524,P=0.028);豚鼠遮盖眼后巩膜中BMP-2和BMP-5蛋白表达的相对值分别为0.44±0.06和0.70-±0.05,较对侧眼的0.61±0.05和0.824-0.03分别下降了23.42%和15.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65,P=0.030;t=2.445,P=0.031),而形觉剥夺眼与对侧眼后巩膜中BMP-4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RNA:t=0.704,P=0.460;蛋白:t=0.987,P=0.365)。结论FDM眼后巩膜中BMP-2和BMP-5的表达下调,提示BMPs在实验性近视后巩膜重塑中可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以往对近视眼巩膜力学特性变化的研究局限于其巩膜整体和条带的力学特性变化方面,目前对近视眼细胞水平力学特性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目的明确TGF-β2对豚鼠镜片诱导型近视眼后极部巩膜成纤维细胞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2周龄豚鼠12只,随机选取一侧眼用镜片诱导方法制备近视动物模型,对侧眼为对照。造模30d后,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豚鼠后极部巩膜成纤维细胞并传2代,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以兔抗鼠波形蛋白、结蛋白、角蛋白、S-100抗体进行细胞鉴定。将不同质量浓度的TGF-β2(分别为0、1、10、100mg/L)加入无血清DMEM中作用24h,利用细胞微管吸吮的方法测定各组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力学特性。结果模型眼0mg/LTGF—p:组与对照眼0mg/LTGF—p:组比较,模型眼的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黏弹性参数明显升高,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眼与对照眼在TGF-β2作用下,0mg/L组与1mg/L组、10mg/组比较,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黏弹性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眼和对照眼培养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黏弹性参数与TGF-β2的质量浓度均呈正相关(r=0.743、r=0.533;r=0.654、r=0.576),模型眼和对照眼中的0mg/L组与100mg/L组比较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黏弹性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眼1mg/L组、10mg/L组与对照眼1mg/L组、10mg/L组比较,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黏弹性参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眼组100mg/LTGF-β2与对照眼的100mg/LTGF-β2组比较,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黏弹性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TGF—B,质量浓度的增加,近视眼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黏弹性参数值明显升高,1mg/L和10mg/LTGF-β2可以降低正常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及黏弹性参数,导致细胞力学特性的更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基因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IGF-1R反义寡核苷酸玻璃体腔注射对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影响,探讨视网膜IGF-1R在实验性近视眼发病中的作用。方法3周龄的三色豚鼠64只,随机均分为8组(每组8只),A组:单眼遮盖7d;B组:未遮盖7d;C组:单眼遮盖14d;D组:未遮盖14d;E组:单眼遮盖14d后去遮盖7d;F组:未遮盖21d;G组:单眼遮盖14d+玻璃体腔注射40μg(20μl)IGF-1R正义寡核苷酸;H组:单眼遮盖14d+玻璃体腔注射40μg(20μl)IGF-1R反义寡核苷酸。检测各组的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后极部视网膜IGF-1R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结果遮盖14d后实验眼眼轴明显延长,形成近视,去遮盖7d后,近视屈光度减低,眼轴增长减缓;随着遮盖时间的延长,后极部视网膜IGF-1R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去遮盖后,表达水平降低(P=0.000)。形觉剥夺14d后,IGF-1R正义寡核苷酸注射眼的眼轴长度 、近视屈光度以及后极部视网膜IGF-1R表达水平与单纯遮盖组无显著差异(P=0.664,0.797,0.312,0.117);但IGF-1R反义寡核苷酸注射眼的近视屈光度显著减低,眼轴变短,后极部视网膜IGF-1R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00)。结论形觉剥夺能上调豚鼠眼后极部视网膜IGF-1R的表达水平,去遮盖后,豚鼠近视屈光度减低,眼轴增长减缓,后极部视网膜IGF-1R的表达水平下调。利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抑制视网膜IGF-1R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球结膜下注射雷帕霉素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2~3周龄豚鼠80只(80眼),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FDM组、雷帕霉素组、FDM+雷帕霉素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FDM组单纯缝合豚鼠右眼眼睑;雷帕霉素组于实验第1天、第7天豚鼠右眼球结膜下注射雷帕霉素50 μg;FDM+雷帕霉素组于实验第1天、第7天豚鼠右眼球结膜下注射雷帕霉素50 μg后再缝合右眼眼睑。记录各组豚鼠实验前及实验第7天、第14天的眼轴长度、屈光度;并取各组豚鼠视网膜行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各组豚鼠视网膜形态变化;取各组豚鼠巩膜行RT-PCR检测巩膜组织中mTOR、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mRNA表达;利用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豚鼠巩膜组织中AKT、p-AKT、mTOR、p-mTOR的蛋白表达。结果 FDM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第7天、第14天豚鼠的右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增加,形成了相对近视;FDM组巩膜中MMP-2、α-SMA 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增加,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FDM组豚鼠巩膜中mTOR mRNA和AKT、P-AKT、mTOR、p-mTO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视网膜变薄,各层结构排列紊乱、疏松。雷帕霉素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第7天、第14天豚鼠右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视网膜形态无明显变化。FDM+雷帕霉素组与FDM组相比,实验第7天豚鼠右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第14天右眼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GF-β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增多,MMP-2、α-SMA、mTOR 的mRNA和AKT、p-AKT、mTOR、p-mTOR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雷帕霉素球结膜下注射可延缓豚鼠FDM的形成,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巩膜中的MMP-2、TGF-β1、α-SMA的表达而发挥作用的,且对正常豚鼠视网膜结构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氯化锂(lithium chloride,LiCl)对体外培养的人眼Tenon囊成纤维细胞(human Tenon's capsule fibroblasts,HTFs)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TFs并通过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细胞形态特征观察鉴定细胞;将HTFs分为实验组(80mmol/L LiCl处理48h)和对照组(未用药).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 time-qPCR)检测两组细胞内TGF-β及CTGF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两组细胞内TGF-β及CTGF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HTFs能够表达TGF-β及CTGF.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TGF-β、CTGF基因表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0.042、14.995,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TGF-β、CTGF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6.058、12.452, 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HTFs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TGF-β及CTGF,LiCl能够抑制该过程,其可能通过该机制抑制HTFs增殖,此研究为LiCl用于青光眼滤过术后瘢痕化调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视网膜近视因子基因在原代培养的豚鼠近视眼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3~4周龄断乳三色豚鼠40只,取20只建立近视眼模型(以右眼作为实验眼,以对侧未遮盖眼作自身对照),剩余的20只豚鼠作正常对照。用眼罩遮盖法建立豚鼠近视眼模型,用酶消化法原代培养其视网膜Müller细胞。RT-PCR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视黄醛脱氢酶(retinaldehyde dehydrogenase,RALDH)、醛脱氢酶(aldehydedehydrogenase,ALDH)、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β,TGF-β)的mRNA在正常对照眼、自身对照眼和近视眼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数据分析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结果眼罩遮盖10d后,遮盖眼眼轴延长,近视形成。酶消化法成功培养出视网膜Müller细胞。正常对照眼、自身对照眼和遮盖眼视网膜Müller细胞均阳性表达nNOS、bFGF、TH、TGF-βmRNA,且遮盖眼表达nNOS、bFGF和TGF-βmRNA上调(P〈0.05),TH mRNA下调(P〈0.05)。iNOS mRNA仅在遮盖眼视网膜Müller细胞阳性表达。三组视网膜Müller细胞均不表达eNOS、RALDH和ALDHmRNA。结论豚鼠近视眼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达nNOS、iNOS、bFGF和TGF-βmRNA上调,TH mRNA下调。Müller细胞是近视眼视网膜信号因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多巴胺(dopamine,DA)、bFGF和TGF-β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模型后极部巩膜蛋白多糖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哺乳类动物近视眼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出生2~3周的断乳花色豚鼠20只,随机均分成2组。遮盖组右眼予不透明眼罩遮盖2周,去遮盖组右眼遮盖2周后去遮盖1周。左眼开放为自身对照眼。于实验开始及结束时检影、测眼轴,达规定时限后处死动物,取后极部巩膜,行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反应,检测decorin核心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试验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豚鼠遮盖组诱导的相对近视约-8.15 D,眼轴相对增长约0.63 mm;去遮盖组相对近视约-4.30 D,眼轴相对增长约0.57 mm。去遮盖组屈光程度下降值明显小于遮盖组(F=5.974,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示遮盖组和去遮盖组的实验眼和自身对照眼后极部巩膜均有decorin核心蛋白及其mRNA表达;其mRNA相对含量在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后极部巩膜decorin mRNA表达显著降低,去除遮盖后其表达上调,提示decorin可能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形觉剥夺性近视(FDM)形成中视网膜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水平的变化,对FDM的发病机制做进一步的探讨.方法 出生3 d豚鼠以半透明眼罩遮盖右眼2个月建立FDM模型,左眼作为对照,视网膜检影检测双眼屈光度,A型超声测量双眼眼轴长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TGF-β2的表达,RT-PCR检测TGF-β2 mRNA的表达.结果 形觉剥夺使近视屈光度增加,遮盖眼与对照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遮盖眼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TGF-β2蛋白表达减少(P<0.01),TGF-β2 mRNA的表达下调.结论 TGF-β2参与调控FDM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y(PPARy)激动剂罗格列酮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40只3周龄豚鼠(均为右眼),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FDM组、正常+罗格列酮组、FDM+罗格列酮组,其中正常组豚鼠不做处理,FDM组豚鼠使用头套法造模,正常+罗格列酮组豚鼠每天腹腔注射罗格列酮5 mg·kg-1,FDM+罗格列酮组豚鼠每天戴头套并腹腔注射罗格列酮5 mg·kg-1,持续28 d。实验前和实验后28 d测量豚鼠屈光度,实验后28 d测量豚鼠眼轴长度,保留眼球,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测量豚鼠I型胶原蛋白(COL-I)、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蛋白的分布与表达,HE染色观察巩膜形态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FDM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均增加,形成相对近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巩膜明显变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断裂明显,分布不规则。与正常组相比,正常+罗格列酮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巩膜形态没有明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FDM+罗格列酮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FDM组相比,FDM+罗格列酮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巩膜胶原纤维排列松散,分布略紊乱。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FDM组豚鼠巩膜中COL-I、TGF-β1、TIMP-2蛋白表达量均减少,MMP-2蛋白表达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组相比,正常+罗格列酮组豚鼠巩膜中,COL-I、TGF-β1蛋白表达量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IMP-2和MMP-2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组相比,FDM+罗格列酮组豚鼠巩膜中COL-I蛋白的表达接近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TIMP-2蛋白表达量均增加,MMP-2蛋白表达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FDM组相比,FDM+罗格列酮组豚鼠巩膜中COL-I、TGF-β1、TIMP-2蛋白表达量均增加,MMP-2蛋白表达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豚鼠巩膜中COL-I、TGF-β1、TIMP-2、MMP-2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表达趋势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PPARy受体激动剂罗格列酮可能通过调节TGF-β1、COL-I、TIMP-2和MMP-2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FDM,对正常豚鼠的屈光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