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蜂胶的外用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蜂胶的外用抗炎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3.0 g·kg-1吐温80)、阳性药布洛芬乳膏组(4.0 g·kg-1),蜂胶高、中、低剂量组(0.72,0.24,0.08 g·kg-1),每组12只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检测小鼠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一氧化氮(N0)含量,观察蜂胶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炎症模型的影响;Wistar大鼠60只,分组同上,模型对照组(3.0 g·kg-1吐温80),布洛芬乳膏组(3.0g·kg-1),蜂胶高、中、低剂量组(0.20,0.10,0.05 g·kg-1),采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检测大鼠炎症组织中PGE2含量,观察蜂胶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炎症模型的影响.结果:蜂胶能明显抑制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肿胀(P<0.05);能明显减轻角叉菜胶导致的大鼠足肿胀(P<0.05);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PGE2,NO含量(P<0.01);能显著降低大鼠炎症组织中PGE2含量(P<0.01).结论:蜂胶外用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
满药赤雹根总皂苷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赤雹根总皂苷(TSRT)的抗炎活性.方法: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TSRT240,120,60 mg·kg-1剂量组,Asp 200 mg·kg-1组及模型对照组,连续ig给药3 d.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Wistar大鼠,随机分为TSRT 200,100,50 mg·kg-1剂量组,Asp 160 mg·kg-1组及模型对照组,连续ig给药3d.大鼠皮内色素渗出实验,分组及给药剂量同“大鼠足跖肿胀实验”,ig给药1次.小鼠棉球肉芽肿实验,分组及给药剂量同“小鼠耳肿胀实验”,连续ig给药7d.以耳肿胀度、足跖肿胀度、色素渗出量及肉芽肿质量为指标评价TSRT对急、慢性炎症的影响.结果:在小鼠耳肿胀实验中,TSRT 240,120,60 mg·kg-1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在大鼠足跖肿胀实验中,致炎后1-4h,TSRT 200,100 mg·kg-1剂量组大鼠足趾肿度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致炎后2~4h,TSRT 50 mg·kg-1剂量组大鼠足趾肿度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大鼠皮内色素渗出实验中,各剂量组皮内蓝斑的面积及色素渗出量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P<0.01);大鼠棉球肉芽肿质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P<0.01).结论:赤雹根总皂苷对急慢性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雷公藤多甙作为阳性药物对照组,观察中药类风关1号对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SP的影响。[方法]大鼠右侧后肢足跖部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出从大鼠模型,经类风关Ⅰ号、雷公藤多甙治疗30天后,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脊髓后角、血浆、膝关节滑膜中的SP含量。[结果]与雷公藤多甙比较,类风关Ⅰ号降低大鼠脊髓后角SP含量幅度较明显(P<0.05)。[结论]类风关Ⅰ号可能通过影响SP的合成和释放而治疗RA。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化瘀通痹胶囊对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给予大鼠Freund's完全佐剂复制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模型对照(等容去离子水)、寒湿痹颗粒(3.5 g·kg-1)组与化瘀通痹胶囊高、中、低剂量(生药,1.1,0.55,0.27 g·kg-1)组,ig每天1次,连续14 d,实验期间于造模后第3,6,8,11,14,18,21,24天测量大鼠致炎足踝关节周长,第8,11,14,18,21,24天测量致炎对侧足踝关节周长,并于18,21 d测定致炎足机械性压迫所致的痛阈值;通过蛋清致大鼠足肿胀实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小鼠扭体实验,考察受试药物的抗炎、镇痛作用.实验分为空白对照、寒湿痹颗粒组与化瘀通痹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给药同佐剂性关节炎实验,小鼠给药为空白对照、寒湿痹颗粒(4.5 g·kg-1)组与化瘀通痹胶囊高、中、低剂量(1.4,0.7,0.35 g·kg-1),每天1次,连续ig7 d.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化瘀通痹胶囊高、中剂量组均改善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致炎足18,21 d踝关节周长(P<0.05),高剂量组可显著提高致炎18,21 d大鼠机械痛阈值(P<0.05);中剂量组可显著提高致炎21 d大鼠机械痛阈值(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化瘀通痹胶囊高、中剂量组可抑制蛋清致炎后4h大鼠足跖肿胀度(P<0.05);高剂量组能降低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程度(P<0.05);高、中剂量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化瘀通痹胶囊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对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AA)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AA大鼠模型,于模型复制第12天开始给予不同剂量的黄芩清热除痹胶囊(51.2,25.6,12.8 g·kg-1),连续12 d,观察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对AA大鼠的继发性足肿胀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足跖肿胀度及血清IL-1β、IL-6的含量明显增加(P < 0.05,P < 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各组足跖肿胀度明显减小,IL-1β、IL-6含量明显降低(P < 0.05,P < 0.01),其中以高、中剂量组效果较好(P < 0.01),与雷公藤多苷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黄芩清热除痹胶囊能抑制AA大鼠继发性足肿胀,其作用与降低AA大鼠血清IL-1β、IL-6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水针刀结合通痹酊剂加热敷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β-内啡肽及P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水针刀结合通痹酊剂加热敷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水针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评定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活动范围,同时对两组患者血浆β-内啡肽及P物质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发现其肩痛及肩关节活动范围的评估,疗效评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同时及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另外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血浆β-内啡肽含量均明显增高,P物质含量均显著降低,并以治疗组的变化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水针刀结合通痹酊剂加热敷治疗肩周炎治疗能显著提高肩周炎患者血浆β-内啡肽活性,降低P物质含量,对缓解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连、丁香外用药理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开展黄连、丁香外用抗炎、镇痛以及治疗口腔溃疡的药效学实验,明确其外用功能。方法:抗炎实验选取6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黄连外用于右足跖部皮内注射1%角叉菜胶的大鼠,用软皮尺测量足跖周长;镇痛实验选取6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小鼠尾部外用丁香,用压痛仪测定小鼠尾部压痛阈值;治疗口腔溃疡实验选取96只大鼠,随机分成8组,大鼠口腔溃疡造模后,黄连、丁香口腔给药,计算溃疡愈合率。结果:抗炎实验显示,黄连外用可抑制角叉菜胶所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镇痛实验显示,丁香外用可明显提高小鼠机械性压痛痛阈值,大、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口腔溃疡实验显示,黄连与丁香外用可明显治疗苯酚所致的口腔溃疡,高、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黄连中剂量组与丁香中剂量组比较,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丁香中剂量治疗口腔溃疡效果更为显著。结论:黄连外用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丁香外用可以镇痛,黄连、丁香均可治疗口腔溃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通络止痛方类风关Ⅰ号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炎症干预及镇痛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AA大鼠为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类风关I号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蒸馏水、不同剂量的中药液、雷公藤多甙片混悬液灌胃治疗30天,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液、滑膜中的TNF-α、IL-1β、SP以及脊髓后角中的SP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液和滑膜中的SP、TNF-α、IL-1β和脊髓后角中的SP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液、滑膜中TNF-α、SP及滑膜中IL-1β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脊髓后角的SP水平(P〈0.05)。结论:类风关Ⅰ号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清及滑膜中的TNF-α、IL-1β、SP及中枢S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压力性溃疡中药组方的抗炎镇痛作用机理.方法 实验动物应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设中药组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吲哚美辛组、生理盐水组为对照,通过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跖肿胀实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实验,观察检测受试动物的各项指标.结果 大鼠趾部皮下注射角叉菜胶致炎后,中药组方高剂量组1~6 h足跖肿胀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2~6 h抗炎作用与吲哚美辛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方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小鼠腹腔染料渗出减少,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方高剂量组与吲哚美辛组比较作用强度相当(P>0.05);中药组方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显著减少(P<0.05).结论 中药组方高低剂量均有抗炎镇痛作用,作用呈量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金丹王合剂的抗炎利胆作用.方法:用鹿角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炎症动物模型;手术方法施大鼠胆管引流术;作小鼠小肠炭末推进、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和金丹王急性毒性试验.随机分组,观测肿胀率、胆汁分泌、肠推进、止痛及急性毒性指标.结果:金丹王组能明显降低大鼠足跖肿胀及小鼠耳肿胀率,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小肠推进及胆汁分泌指数高于模型组(P<0.05,P<0.01);22天大剂量毒性试验金丹王组死亡率为0.结论:金丹王合剂具有抗炎利胆、止痛、促进小肠推进等功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痹痛定分散片对大鼠从模型血清TGF-β1含量及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从细胞因子角度以及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其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以Freund's完全佐剂在每只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0.05ml致炎,复制佐剂性关节炎(AA)SD大鼠模型.造模后第0、3、6、18、24h各再次测定其右足垫厚度,以造模前后厚度之差值为肿胀程度;采血检测血清中TGF-β1含量,并取病理组织进行相应检测及积分评价.结果: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改善足肿胀度;且能明显提高血清中TGF-β1含量,Ⅲ、Ⅳ、Ⅴ、Ⅵ组与模型组比较有较显著性差异(P<0.01),Ⅳ、Ⅴ、Ⅵ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TGF-β1含量有较显著性差异(P<0.01),各治疗组能有效减轻AA模型滑膜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结论:痹痛定分散片能有效治疗AA炎症,明显改善AA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改善关节局部以及整体状态,提高血清TGF-β1含量,有助于机体恢复免疫稳定状态,具有免疫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展电针夹脊穴对脑损伤痉挛模型大鼠r-氨基丁酸受体环境调节机制的研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损伤后痉挛模型,夹脊穴组和巴氯芬组给予相应干预7 d后,分别观察大鼠纹状体和脊髓中GABAAγ2受体、GABAB R2受体、强啡肽、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夹脊穴组和巴氯芬组大鼠纹状体和脊髓中GABAAγ2和GABAB R2表达、β-内啡肽水平均明显升高(P <0.05或P <0.01)。强啡肽在夹脊穴组和巴氯芬组脊髓内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 <0.01),但在纹状体内变化不明显(P> 0.05)。与夹脊穴组比较,巴氯芬组大鼠脊髓中β-内啡肽含量增加(P <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可以通过增加大鼠纹状体或脊髓中GABA受体、β-内啡肽和强啡肽的水平,改善动物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温和灸与中药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足跖肿胀及痛阈的影响.方法:将4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10只,模型组、中药组、艾灸组和西药组每组9只.除对照组外,其他4组采用冷刺激与弗氏佐剂结合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对照组、模型组不予治疗.其余3组分别接受中药、艾灸和西药治疗,观察大鼠足跖肿胀度及痛阈变化.结果:造模大鼠佐剂注射后足跖均出现明显肿胀.治疗7d后,中药组大鼠足跖仍有明显肿胀;西药组和艾灸组大鼠足跖肿胀度,与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西药组、中药组和艾灸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均明显高于模型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中药组高于西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高于西药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大鼠热疼痛缩足阈潜伏期明显长于模型组大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和艾灸组热疼痛缩足阈潜伏期较模型组虽有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和灸和中药均能明显提高实验性关节类大鼠的机械痛阈,且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香参红芷酊剂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实验观察香参红芷酊剂的抗炎作用,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香参红芷酊剂的镇痛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香参红芷酊剂10g/kg、20g/kg剂量组均能显著延长小鼠的疼痛反应时间;香参红芷酊剂20g/kg剂量组能明显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抑制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减轻小鼠耳肿胀(P<0.05或P<0.01);香参红芷酊剂7.5g/kg、15g/kg剂量组均能明显减轻大鼠足跖肿胀度,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香参红芷酊剂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痹痛定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TNF-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痹痛定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对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正清风痛宁治疗组、痹痛定胶囊小剂量治疗组、痹痛定胶囊中剂量治疗组、痹痛定胶囊大剂量治疗组,每组10只,制备完全佐剂并分别向除正常对照组以外的其余动物右后足跖皮内注射0.05mL致炎.观察各组血清中各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痹痛定胶囊治疗组的IL-1β、TNF-α显著降低(P<0.01),并与正清风痛宁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痹痛定胶囊与正清风痛宁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均有治疗作用;痹痛定胶囊可能通过下调致炎因子(IL-1β、TNF-α),抑制致炎效应、增强抗炎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对AA大鼠继发性炎症的影响,探讨其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FA诱导AA大鼠模型,于造模后第11d ig给药.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用药10d后非致炎侧后足踝关节液中炎症介质IL-1β、TNFα及PGE2等的含量,结果:苓桂术甘汤各剂量均能明显地降低AA大鼠继发性炎症区域IL-1β、TNFα及PGE2等的含量,减轻AA大鼠致炎后第21、26d非致炎侧后足爪肿胀度(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对CFA诱导的变态反应性异常免疫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银花排毒胶囊(Ⅰ)治疗痤疮、抗炎、镇痛作用,为Ⅰ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建立煤焦油致兔耳痤疮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解毒痤疮丸组(1.68 g·kg-1)、Ⅰ高、中、低剂量组(3.26,1.63,0.82 g·kg-1),口服给药2周,观察兔耳造模处局部皮肤的变化,并进行耳痤疮病理组织学检查;建立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分为模型对照组、解毒痤疮丸组(3.24 g·kg-1)、Ⅰ高、中、低剂量组(6.30,3.15,1.58 g·kg-1),口服给药5d,测定致炎前后足体积变化;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冰醋酸致小鼠疼痛模型,分为模型对照组、解毒痤疮丸组(4.68 g·kg-1)、Ⅰ高、中、低剂量组(9.10,4.55,2.28 g·kg-1),口服给药5d,分别观察耳廓炎性肿胀度及扭体次数.结果:Ⅰ3个剂量组家兔耳痤疮形成强度和耳痤疮反应强度均明显减小(P<0.01),并且能显著降低小鼠耳廓肿胀度和降低大鼠足跖肿胀度(P<0.01);高,中剂量组能明显减少小鼠的扭体反应次数(P<0.01);低剂量组对扭体反应无明显影响.结论:Ⅰ具有明显的抗痤疮、抗炎和镇痛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三痹汤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血清TNF-α及IL-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痹汤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足跖肿胀度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确切作用机制.方法:用弗氏完全佐剂诱导大鼠AA模型,容积法测量关节肿胀程度;ELISA法观察细胞生长因子TNF-α及IL-1表达水平.结果:与本组给药前相比,三痹汤高、中剂量组左、右后足跖肿胀度及TPT组右后足跖肿胀度明显减轻,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给药后模型对照组比较,三痹汤高、中剂量组及TPT组大鼠左、右足跖肿胀度明显减轻,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PT组相比,三痹汤组高、中剂量组左、右足跖肿胀度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三痹汤组高、中剂量组及TPT组TNF-α、IL-1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PT组相比,三痹汤组高、中剂量组TNF-α、IL-1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痹汤对AA大鼠关节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降低血清中TNF-Ω及IL-1表达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免疫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中药锦蓉酊剂对化疗药物外渗性病变的临床与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观察中药外敷剂--锦蓉酊剂治疗肿瘤患者在化疗时所致局部性灼伤的疗效。设锦蓉酊剂治疗组30例,喜疗妥对照组27例。结果:两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88.89%(P>0.05),平均红肿痛消失时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效学研究证实其对大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棉球肉芽肿形成、对长春新碱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提示中药锦蓉酊剂可作为治疗化疗药物外渗性病变的外用制剂作进一步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清热化湿、通络止痛方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中P物质(SP)的干预作用。方法:以AA大鼠为研究对象,以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白介素(IL-1β)作为炎症活动的指标,以雷公藤多甙片为阳性对照药物,造模成功后,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液、雷公藤多甙片混悬液灌胃治疗30d,分别在治疗前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液、滑膜中的TNF-a、IL-1β、SP以及脊髓后角中的SP水平,以观察中药治疗后各组织中SP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液和滑膜中的SP、TNF-a、IL-1β和脊髓后角中的SP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30d后,各给药组大鼠血液、滑膜中TNF-a、SP及滑膜中IL-1β水平都显著降低(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脊髓后角的SP水平(P<0.05)。结论:该中药方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其作用机理除了降低血清和滑膜中的TNF-a、IL-1β水平外,还可能与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外周和中枢的S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