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旋毛虫成虫抗原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对小鼠产生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检查免疫鼠和对照鼠肠道成虫、肌幼虫和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滴度。结果旋毛虫成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免疫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4.48%、89.98%和85.16%;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69.82%、78.80%和73.94%。3种抗原免疫组小鼠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数明显增多,血清中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IgG抗体的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分别是未免疫组的6.96、7.99和6.06倍。结论旋毛虫成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均能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保护力,且可激发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成虫的排泄分泌抗原显示出更强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旋毛虫成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对小鼠产生的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检查免疫鼠和对照鼠肠道成虫、肌幼虫和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滴度。 结果旋毛虫成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免疫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4.48%、89.98%和85.16%;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69.82%、78.80%和73.94%。3种抗原免疫组小鼠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数明显增多,血清中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IgG抗体的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分别是未免疫组的6.96、7.99和6.06倍。 结论 旋毛虫成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均能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保护力,且可激发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成虫的排泄分泌抗原显示出更强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ES抗原)、肌幼虫ES抗原、成虫和肌幼虫ES混合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用生理盐水培养法从培养液中提取成虫ES抗原、肌幼虫ES抗原,分别用成虫ES抗原、肌幼虫ES抗原、成虫和肌幼虫ES混合抗原免疫小鼠,同时设佐剂组和对照组,间隔7d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7天,每只小鼠用200条旋毛虫感染期幼虫经口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7天和30天检查各组小鼠肠道成虫数和肌幼虫数。结果旋毛虫成虫ES抗原组、肌幼虫ES抗原组、成虫和肌幼虫ES混合抗原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7.95%、69.48%、84.34%,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4.79%、87.97%、86.87%。成虫ES抗原组、成虫与肌幼虫ES抗原混合组的成虫减虫率均高于肌幼虫ES抗原组(P均<0.05)。肌幼虫ES抗原组、成虫与肌幼虫ES抗原混合组的肌幼虫减虫率均高于成虫ES抗原组(P均<0.01)。结论旋毛虫成虫和肌幼虫ES混合抗原均能诱导小鼠产生抗成虫及肌幼虫较强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人工感染大鼠小肠内的成虫, 经研磨和冻融制备成虫可溶性抗原。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从培养液中提取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分别用两种抗原免疫小鼠, 间隔1 周共免疫3 次, 末次免疫后1 周, 每只小鼠攻击感染100 条旋毛虫感染性肌肉幼虫。感染后1 周检查小鼠小肠内成虫数量和雌虫生殖力, 感染后5 周检查肌肉幼虫负荷。结果 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955 % 、6225 % 和650 % 。成虫排泄分泌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是9727 % 、8660 % 和900 %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均能够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的免疫力, 但后者的免疫原性更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4个旋毛虫地理株肌幼虫的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的蛋白组成和免疫学特性。方法昆明小鼠16只,每只感染旋毛虫肌幼虫300条,45 d后人工消化法收集旋毛虫肌幼虫制备虫体抗原,幼虫体外培养获得排泄-分泌抗原。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分析虫体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的组分,并用感染小鼠血清和旋毛虫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棘球蚴虫病、裂头蚴病、鞭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囊尾蚴病、钩虫病患者血清与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反应,观察阳性反应抗原条带。结果经SDS-PAGE分析,4个旋毛虫地理株虫体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均有8条主带,相对分子质量(M_r)分别为100000、66000、49000、45000、43000、30000、18000、12000和M_r 66000、53000、49000、43000、36000、34000、30000、16000。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旋毛虫肌幼虫虫体可溶性抗原与旋毛虫病患者和感染小鼠血清的反应条带以M_r 95000、72000、53 000、49 000、43 000为主,排泄-分泌抗原反应条带以M_r 53 000、49 000、43 000、40 000为主。结论各地理株不同抗原的组分和免疫学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虫体可溶性抗原的M_r 95 000、72 000成分和排泄-分泌抗原的M_r 40 000成分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旋毛虫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的保护性免疫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虫抗原和肌幼虫抗原接种小鼠诱导产生的保护性免疫。方法:检查肠道成虫、肌幼虫和血液中嗜酸性细胞数;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滴度。结果: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 免疫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2.19%、72.31%和42.88%;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68.83%、78.19%和51.96%。血清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免疫组的GMRT分别为对照组的7.46倍、5.28倍和4.92倍。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结论:旋毛虫成虫抗原、新生幼虫抗原均为激发特异性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诱导小鼠对攻击感染产生保护性。其中,成虫抗原和新生幼虫抗原显示出更好的免疫原性,而成虫抗原有可能成为较理想的免疫疫苗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旋毛虫编码新生幼虫p46 kDa抗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WN10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方法 将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WN10以20μg/只的剂量分3次免疫小鼠后,攻击感染旋毛虫肌幼虫200条/只,检查旋毛虫7日龄成虫数、雌虫体外产生新生幼虫数、感染35d的肌幼虫数并计算减虫率,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WN10抗体IgG滴度。结果WN10免疫小鼠后获得旋毛虫7日龄成虫、肌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64.28%和61.21%,均与感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差异显著;获得雌虫产新生幼虫的减虫率为16.46%,与感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差异不显著;WN10免疫组小鼠在第3次免疫后1周可检测到高滴度的抗WN10抗体IgG,在攻击感染旋毛虫9周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编码旋毛虫新生幼虫p46 kDa抗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抗旋毛虫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Trichinella spiralis muscle larvae excretory-secretory, Ts-Es)诱导小鼠肠道保护性免疫能力以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5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旋毛虫感染组(Ts)、旋毛虫Ts-Es抗原免疫组(Ts-Es)。空白组小鼠腹腔注射PBS;抗原免疫组小鼠腹腔注射0.1 mL的Ts-Es抗原与等量弗氏完全佐剂;旋毛虫感染组腹腔注射PBS和弗氏完全佐剂,每隔7 d注射1次,共3次,末次注射后7 d旋毛虫感染组和Ts-Es抗原免疫组用400条/mL旋毛虫感染性幼虫灌胃攻击感染。解剖取材,检查肠道成虫及肌肉幼虫减虫率,用HE染色法观察肠道病理变化,RT-qPCR法检测小肠中目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旋毛虫感染组相比Ts-Es抗原免疫组成虫和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49%(t=8.109,P<0.05)和67%(t=8.090,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旋毛虫感染组小肠T-bet(t=5.25,P<0.05)、GATA3(t=2.50,P<0.05)、ROR...  相似文献   

9.
旋毛虫幼虫抗原接种小鼠诱发保护性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旋毛虫幼虫可溶性抗原接种小鼠诱发保护性免疫进行了研究,结果:两组免疫小鼠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41.3%和34.7%,肌肉幼虫的减虫率61.5%和44.8%,抗旋毛虫抗体水平明显升高,GMRT比对照组高119倍。免疫组的白细胞移动率为57%和63%,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肌肉幼虫囊包周围炎症反应面积增大。实验表明旋毛虫幼虫可溶性抗原可诱发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攻击感染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收集人工感染大鼠小肠内的成虫,经研磨和冻融制血成虫可溶性抗原。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从培养液中提取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分别用两种抗原免疫上是隔1周共免疫3档次免疫后1周,每只小鼠攻击感染100条旋毛虫感染性肌肉幼虫。感染后1周检查小鼠小肠内丰虫数量和雌虫生殖力,感染后5周检查肌肉幼虫负荷。结果 成虫可溶性原诱导的  相似文献   

11.
在旋毛虫感染过程中,成囊前期幼虫(PEL)是旋毛虫侵入宿主肌肉的侵入期。旋毛虫PEL比成囊期幼虫(EL)在宿主体内约早2周出现。成囊前期幼虫抗原(PELA)对旋毛虫病的早期免疫学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具双重免疫功能,即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因此,本文就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ES抗原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两种新型免疫佐剂CT -B(霍乱毒素B亚单位 )、saponin(皂素 )制备的旋毛虫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将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分别与CT -B、saponin混合 ,以口服或皮下注射途径免疫NIH小鼠 ,间隔 1周共免疫 3次 ,末次免疫后 1周 ,与对照组同时予 2 0 0条旋毛虫感染期肌幼虫攻击 ,比较三组小鼠肠道成虫数、雌虫生殖力及肌幼虫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CT -B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及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 91 5 9%、6 1 74 %和 90 32 % ,saponin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及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 79 2 1%、6 7 4 4 %和 88 39%。 结论 CT -B和saponin均能有效提高机体对旋毛虫的保护性免疫力 ,CT -B对肠道成虫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旋毛虫Ts21基因在不同发育期虫体的表达及其特性。方法应用RT-PCR检测旋毛虫Ts21基因在成虫、新生幼虫、感染后15d的成囊前幼虫及感染后42d的成囊幼虫(肌幼虫)的转录情况;应用抗Ts21重组蛋白血清通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对成囊前幼虫及肌幼虫冰冻切片抗原进行检测。应用抗Ts21重组蛋白血清对旋毛虫肌幼虫粗(可溶性)抗原及排泄分泌(ES)抗原进行Western-blot分析。结果RT-PCR发现旋毛虫成虫与感染后42d肌幼虫均扩增出一条分子量约540bp的特异性条带(Ts21基因目的条带),而新生幼虫与感染后15d成囊前幼虫则未扩增出目的条带;IFA结果表明抗Ts21重组蛋白血清只与感染后42d成囊幼虫抗原发生阳性反应,而不与感染后15d的成囊前幼虫抗原发生阳性反应。Western-blot结果显示抗Ts21重组蛋白血清只与旋毛虫肌幼虫粗抗原和ES抗原中Mr 21 000的单一蛋白条带发生阳性反应。结论旋毛虫Ts21基因的表达具有期特异性,Ts21蛋白是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旋毛虫成虫可溶性粗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应用人工感染的方法从大白鼠获得大量成虫。经冻融、超声粉碎、高速离心制备出成虫可溶性粗抗原。将不同剂量的抗原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间隔1周共免疫小白鼠3次。最后一次免疫后间隔1周每鼠攻击感染130条感染性肌幼虫,攻击感染后1周剖检成虫、新生幼虫,攻击感染后35天剖检肌幼虫。试验结果表明,以每只小白鼠免疫200μg成虫可溶性粗抗原所诱导的免疫力最好,诱导成虫减虫率达94.65%,肌幼虫减虫率达95.60%。初步研究表明,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是很好的免疫原。  相似文献   

15.
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物中特异性诊断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寻找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S)物中的特异性诊断抗原。 方法 应用SDSPAGE和Western印迹对旋毛虫肌幼虫体外培养18、30h后的ES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研究。 结果 旋毛虫肌幼虫培养18、30h后得到的ES抗原组分大致相同,两种ES抗原中主要蛋白带的分子量为112、110、108、97、53、49、45、42、35、23和16kDa。18hES抗原中的102、97、95和53kDa以及30hES抗原中的53、49、45和43kDa均与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及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发生明显的交叉反应。ES抗原中的23kDa蛋白组分只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小鼠及患者血清反应,而不与上述其它寄生虫感染者、正常大鼠和小鼠及正常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 结论 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中的23kDa蛋白组分为旋毛虫肌幼虫的特异性抗原,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血清学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