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因子的改变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流产的原因极其复杂,近年来对自然流产患者尤其是反复自然流产者,在妊娠前及妊娠期各时段进行了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析,证实各种原因导致的流产,都伴有细胞因子的改变。这些发现为探索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临床监测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Th1/Th2两类细胞因子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反应,它们在母体的妊娠免疫反应中也有重要作用.正常的母体妊娠免疫反应是以Th2型细胞因子为主,而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中是以Th1型细胞因子为主.因此,可以通过Th1型细胞因子向Th2型细胞因子逆转来治疗反复自然流产.  相似文献   

3.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是近年来对自然流产研究的重点.免疫因素是导致自然流产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在妊娠胚胎发育过程中,子宫蜕膜局部聚集了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其作用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妊娠发展.免疫活性细胞产生的不同细胞因子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如果细胞因子间平衡关系被破坏也会导致流产的反复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使妊娠妇女免疫机制亢进或同种免疫的保护性抗体缺乏,同样是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常妊娠有赖于母体对胚胎半同种抗原的免疫耐受,一旦免疫耐受失衡,将导致免疫排斥、免疫攻击从而导致自然流产,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被认为与母胎免疫耐受失衡有关.CD4+T在同种异体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所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CD4+T 细胞分为Th1、Th2、调节性T细胞(Treg)及新近发现的Th17细胞.早期研究发现母体外周血、母胎界面CD4+T细胞增高与复发性流产密切相关.随免疫耐受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母胎免疫耐受的研究历经Th1/Th2平衡到Treg的免疫负调控作用,再到Th17/Treg平衡.综述CD4+T细胞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IL-22、IL-23在人孕早期不明原因的自发性流产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以10例正常人工流产患者为正常早孕组,收集18例染色体正常自发性流产患者为自然流产组。分离两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蜕膜组织免疫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探讨其与自发性流产的关系。结果:自然流产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正常早孕组(P<0.05),IL-23显著低于正常早孕组(P<0.01),但两组IL-22无显著差异;自然流产组蜕膜局部Th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正常早孕组(P<0.01),IL-23亦显著高于正常早孕组(P<0.01),IL-22则显著低于正常早孕组(P<0.01)。结论:Th17细胞在孕早期蜕膜局部及外周血中的数量增多可能导致母胎免疫耐受失衡,在早期自然流产中发挥重要的正诱导作用,而IL-22、IL-23等细胞因子在其中的调控效应则具有明显的微环境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是近年来对自然流产研究的重点,免疫因素是导致自然流产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在妊娠胚胎发育过程中.子宫蜕膜局部聚集了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其作用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妊娠发展。免疫活性细胞产生的不同细胞因子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如果细胞因子问平衡关系被破坏也会导致流产的反复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使妊娠妇女免疫机制亢进或同种免疫的保护性抗体缺乏,同样是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反复自然流产与Th1 Th2细胞因子失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衡在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URS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42例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妇女及40例正常经产妇的外周血及蜕膜 中干扰素γ(IEN-γ)和白介素-4(IL-4)的含量。结果:①正常早期妊娠妇女IL-4的诱生水平比正常非妊娠组升高(P<0.05),反复自然流产妇女IFN-γ的诱生水平比正常非妊娠组升高(P<0.05),IL-4诱生水平降低(P<0.05);②正常早期妊娠妇女的IFN-γ/IL-4的比值比正常非妊娠组下降(P<0.05),反复自然流产妇女的IFN-γ/IL-4的比值显著升高(P<0.01),在外周血及蜕膜中的变化是一致的。结论:正常妊娠以Th2型细胞因子反应为主,而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中,Th1型细胞因子过度表达,Th1/Th2失去平衡,可能是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Th1/Th2细胞因子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1/Th2两类细胞因子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反应,它们在母体的妊娠免疫反应中也有重要作用。正常的母体妊娠免疫反应是以Th2型细胞因子为主,而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中是以Th1型细胞因子为主,因此,可以通过Th1型细胞因子向Th2型细胞因子逆转来治疗反复自然流产。  相似文献   

9.
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复自然流产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性妊娠,但有60%~70%患者病因不明,临床上称之为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unexplainedURSA)。近年免疫学领域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发现及其研究进展,为探讨URSA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开辟了新途径。本研究选取IL-2、IFN-γ代表Th1型细胞因子,IL-4、IL-10代表Th2型细胞因子,通过检测URS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滋养细胞抗原刺激产生各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Th1/Th2细胞因子与URSA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1998年10月~2000年3月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URS…  相似文献   

10.
复发性流产(RSA)的病因复杂,目前有近50%的复发性流产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对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研究是近年来自然流产研究的重点.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发生与母体系统免疫和蜕膜局部微环境免疫异常有关,其中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主要与抗磷脂抗体(APLA)阳性有关,而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则与母胎界面多种免疫细胞或细胞因子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孕绒毛组织中IGF II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胎盘、胚胎早期发育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 2 0例正常早孕妇女 (正常对照组 )、15例自然流产妇女 (自然流产组 )及 2 0例药物流产妇女 (药物流产组 )绒毛组织中IGF IImRNA的表达 ,同时用PAS染色法分别观测其绒毛组织中糖原储存水平的变化 ,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1)IGF IImRNA在自然流产组、药物流产组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 1.19± 0 .6 7、1.4 2± 0 .6 4,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组的 2 .2 2± 0 .95 ,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药物流产组与自然流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 3组绒毛组织中糖原灰度值分别为 10 6 .0 4± 12 .6 0、82 .85± 2 2 .79、85 .94± 16 .15 ,自然流产组、药物流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3)绒毛组织中IGF IImRNA的表达强度与其糖原储存水平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推测早孕绒毛组织IGF IImR NA的适量表达与胎盘、胚胎发育有关 ,IGF对胎盘糖原合成的调节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然流产是危害妇女健康的重要疾病.随着生殖免疫的进展,我们认为不明原因的自然流产,可能涉及父、母、子三者之间的免疫因素,故我们选用了糖子明胶凝集试验(Kibfick 法)对36对反复流产夫妇的血清行抗精子凝集抗体检测,同时选用22对正常育龄夫妇作为对照组.以探讨自然流产原因。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自然流产的发生率较高,约占全部妊娠的20%. 自然流产,尤其反复流产可给孕妇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对发生流产的患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反复流产者,在妊娠前就应进行检查,找出流产的原因,便于防治。未孕前的检查对反复流产的患者,孕前要详细了解病史及进行体格检查,注意有无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急性传染病、高热、贫血、营养不良、精神创伤均可导致流产,要根据病史做如下检查.  相似文献   

14.
近年对自然流产的研究.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多着重早期病因学及治疗学的研究.它涉及到色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内分泌学等方面。超声波学检查的进展,提供了临床早期诊断自然流产的手段。现就其某些方面综述如下。一、自然流产的分类(一)临床前流产或亚临床流产、潜伏流产;妊娠5周前绝大多数的流产.无临床表现,临床不能诊断者属于此种类型。(二)临床流产:分为早期及晚期流产两大类.  相似文献   

15.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流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放射免疫竞争抑制饱和分析法,检测47例难免流产患者,65例人工流产及20例健康非孕妇女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流产者胚胎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程度。结果:人工流产组血清EGF水平高于自然流产及非孕妇女,而自然流产与非孕妇女差异无显著性;胚胎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率人工流产组明显高于自然流产组。提示:EGF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对妊娠维持、胚胎及胎儿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T辅助细胞 1(Th1)细胞因子 (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Th2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 4、白细胞介素 10 )平衡在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用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检测 11例正常未妊娠妇女、10例正常早期妊娠妇女、11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11例习惯性流产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 4、10mRNA表达水平的相对含量 (% )。结果  (1)白细胞介素 10 :正常未妊娠妇女为 (13.5 8± 3.91) % ,正常早期妊娠妇女为 (18.6 1± 5 .43) % ,正常晚期妊娠妇女为 (2 0 .72± 5 .36 ) % ,习惯性流产妇女为 (9.48± 2 .84) % ,后者明显低于前 3者 (P <0 .0 5 )。 (2 )γ干扰素 :正常未妊娠妇女为 (30 .76± 5 .35 ) % ,正常早期妊娠妇女为 (2 7.2 3± 5 .74) % ,正常晚期妊娠妇女为 (2 4.6 8± 5 .5 5 ) % ,习惯性流产妇女为 (36 .0 8± 5 .75 ) % ,后者明显高于前 3者 (P <0 .0 1)。 (3)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在以上 4种妇女之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正常妊娠是以分泌Th2细胞因子为主的 ,当发生偏向性地分泌炎性Th1细胞因子时 ,可能会导致习惯性流产的发生 ,提示Th1与Th2细胞因子平衡在母胎免疫耐受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然流产的发病率日趋升高,其主要原因为染色体异常,分析胚胎染色体的核型对寻找自然流产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绒毛细胞染色体制片的培养法成功率高于直接法,但培养法的操作难度及成本亦高于直接法;自然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核型中以非整倍体的发生最多见,其中16三体约占三体的1/3;自然流产、辅助妊娠后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率分别都高于人工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率;对于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相关性及自然流产次数、年龄、孕周及胚胎性别与绒毛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均尚无明确结论。目前类似以上通过绒毛染色体分析寻找自然流产原因的研究很多,但可以治疗的原因并不多见,故还需结合临床的实验指标,寻找与绒毛染色体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染色体分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然流产的发病率为 10 %~ 18% ,反复自然流产的实际发病率高于这个数字 ,因尚有 30 %~ 4 0 %的隐性流产。原因不明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占其中的 4 0 %~ 6 0 % ,免疫功能异常是主要原因之一 ,约占 2 0 % ,但对其确切的免疫学机制尚不清楚[1 ] 。为此 ,我们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进行了妊娠相关蛋白、自身抗体及细胞因子等 6项免疫参数的联合检测 ,进一步分析其与反复自然流产发生的关系 ,为诊断和治疗反复自然流产提供理论依据。一、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选择 1999年 4月至 2 0 0 0年 8月在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及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  相似文献   

19.
复发性流产(RSA)的病因复杂,目前有近50%的复发性流产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对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研究是近年来自然流产研究的重点。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发生与母体系统免疫和蜕膜局部微环境免疫异常有关,其中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主要与抗磷脂抗体(APLA)阳性有关,而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则与母胎界面多种免疫细胞或细胞因子比例失调有关。针对复发性流产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治疗效果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既往自然流产次数与患者第3日胚胎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单纯输卵管因素或盆腔粘连原因行第1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治疗的患者资料,排除已知的影响流产和胚胎发育疾病的患者,将患者按流产次数分为4组,分别为既往自然流产次数0次组(n=1 252)、1次组(n=385)、2次组(n=77)和≥3次组(n=36)。结果:第3日的优质胚胎率和受精率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既往自然流产0次、1次、2次组的优质胚胎率随流产次数增加呈下降趋势(P=0.005);但既往自然流产≥3次组的优质胚胎率和受精率较2次自然流产组均有升高趋势,进一步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显示,既往自然流产≥3次的患者在IVF-ET前进行全面的自然流产原因筛查和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2次自然流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既往2次自然流产患者的胚胎质量下降;经系统、全面的自然流产原因筛查,并接受相应治疗后再行IVF-ET,自然流产次数≥3次的患者其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可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