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目前儿童慢性中度持续期哮喘的治疗方案多为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_2受体激动剂(ICS/LABA)的吸入治疗方案~[1-3]。文献~[4]报道,阿奇霉素可改善成人哮喘患者的PEF、ACT及FEV1%水平。但关于ICS/LABA联合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慢性中度持续期哮喘患儿临床疗效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比较ICS/LABA联合小剂量阿奇霉素与单纯ICS/LABA治疗儿童慢性中度持续  相似文献   

2.
丁娟娟  时军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8):3124-3125
目的:比较糖皮质激素(ICS)联合茶碱与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治疗中度持续性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和抗炎作用.方法:236例中度持续哮喘患者随机分为ICS+茶碱和ICS+ LABA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气峰流速变异率(PEFRv)、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率(FEV1%)、哮喘控制评分(ACT)以及诱导痰细胞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FEV1%、PEFRv以及ACT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后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比较均较高,治疗后,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下降,两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比较,ICS联合茶碱治疗中度持续性哮喘临床疗效以及抗炎作用相当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哮喘治疗中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减量的客观指标。方法研究对象为符合入选标准且得到良好临床控制的19例哮喘患者。在减量前和减量后的每个月分别行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肺功能和痰炎性细胞检查。ICS减量参照哮喘严重度进行。结果减量前气道高反应性(AHR)患者激素减量失败的危险性明显增加(P=0.034)。减量后哮喘加重时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显著增加(P=0.003)。而肺功能在减量前和加重时无显著差异。结论气道高反应性和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增加是减量失败的强烈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叶秋月  许文兵 《临床荟萃》2011,26(10):908-912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常见的气道炎性疾病,经过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的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哮喘症状可得到良好控制,但仍有5%-10%患者控制不佳。  相似文献   

5.
小儿喘息样支气管炎(简称喘支)是婴幼儿期的常见病,易反复发作,部分病例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有学者认为喘支与支气管哮喘是同一疾病[1],气道炎症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BDP)能有效抑制气道炎症从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广泛应用于哮喘的防治,并取得良好效果[2].但这一方法应用于婴幼儿喘支的防治,在国内文献中尚少见报道.作者对53例喘支患儿采用吸入BDP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徐劲松  蔡绍曦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2):1247-1249
哮喘是一种以气道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气道炎性疾病。哮喘气道高反应性 (BHR)的形成机制、调控因素和防治是基础和临床都十分关注的课题。有关BHR发生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学说认为 :抗原经递呈细胞处理后 ,作用于T淋巴细胞 ,尤其是辅助T淋巴细胞 (TH ) ,经受体特  相似文献   

7.
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支气管高反应性(BHR)是哮喘的重要特征。近年来,人们发现14环、15环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哮喘和气道慢性炎症有一定治疗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吸人皮质激素(ICS)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口服对哮喘儿童BHR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糖皮质激素(ICS)治疗轻中度哮喘过程中哮喘控制程度与诱导痰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OS)、白细胞介素-5(IL-5)的动态变化,探讨动态监测痰液炎性标志物评估哮喘控制程度的可行性.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轻中度哮喘患者,年龄大于14岁,平均年龄39.6岁,根据症状评分、最大呼气峰流出值(PEF)及往治疗情况分层(组),给予不同剂量的舒立迭(或等剂量其他激素)吸入治疗.测定达到完全控制时的哮喘症状积分、PEF、诱导痰EOS计数及IL-5浓度.结果:40例经规范的激素治疗后达到了GINA方案中完全缓解的标准.达到完全控制平均时间为2周.哮喘患者临床症状积分、PEF、EOS计数及IL-5浓度在治疗后改善明显(P<0.001).结论:哮喘症状评分、PEF与气道炎症改变可能不完全符合,诱导痰作为目前最简便的无创性气道研究方法,为临床和实验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平台.如能在哮喘疾病发展进程中动态监测痰液中EOS计数、IL-5浓度,能够较准确客观地反映气道炎症的变化情况,并可进一步通过其水平变化调整LABA+ICS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推荐吸入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的治疗模式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对于联合治疗的疗程,联合治疗期间依据什么标准调整治疗方案和何时考虑降级治疗尚未进行充分的研究,我们通过对30例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采用ICS+LABA联合治疗方案,比较了肺功能监测对于哮喘治疗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调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2003年发布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中,将哮喘定义为由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1])。据报道,全球哮喘患者已近3亿,分布在不同的种族和人群当中,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小儿哮喘已成为儿科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根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推荐,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是目前控制支  相似文献   

11.
几种常见呼吸道疾病行气道反应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宏志  吴为群  严英硕  谢灿茂 《新医学》2004,35(11):683-684
目的:了解气道反应性测定对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慢支)患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非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患者、14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21例非急性发作期慢支患者和10名正常对照者行气道激发试验检查.结果:哮喘组19例出现气道高反应性,而慢阻肺、慢支组各有5例阳性,正常组无1例阳性.慢阻肺、慢支患者使第1秒用力呼气量(first expiratory volume,FEV1)下降20%所需激发药物的浓度(provocative concentra-tion of histamine causing a 20?scent in FEV1,PC20 FEV1)(0.60~8.0g/L)值显著高于哮喘的PC20 FEV1(0.12~6.6g/L)值(P<0.01).结论:部分慢阻肺、慢支患者可有气道高反应性,但其气道反应性水平明显低于哮喘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始治疗前低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哮喘患者中,肺泡气一氧化氮(CaNO)水平升高能否作为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治疗获益的预测因子。方法收集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具有哮喘临床特征、舒张试验阳性且FeNO≤50 ppb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CaNO水平是否升高分为CaNO升高组(>5 ppb)34例及CaNO正常组(≤5 ppb)26例,两组均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雾剂吸入治疗至少4周,治疗前后收集患者哮喘症状控制评估(ACT)评分、FeNO、CaNO及肺功能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CaNO升高组治疗后ACT评分、呼气峰流量(PEF)、剩余25%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MEF25)及用力呼出25%~75%肺活量之间的平均流量(MEF75-25)较CaNO正常组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CaNO水平与小气道指标MEF25、MEF75-25无相关性(r=-0.10、-0.04,P>0.05),但与MEF25、MEF75-25治疗前后的改变量呈正相关(r=0.29、0.38,P<0.05)。结论CaNO可以作为远端气道炎症指标,CaNO水平升高提示患者更能从ICS+LABA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3.
气道上皮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中燕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485-3487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气道在环境激发因子的作用下,气道上皮细胞是首先受累的细胞,气道上皮损伤与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等密切相关,气道上皮细胞可合成和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1-2].气道上皮细胞已成为哮喘发病机制及治疗靶标的研究热点,本文就气道上皮细胞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气道反应性增高存在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辨别不同疾病的气道反应性及其程度对临床医师十分重要.腺苷作为哮喘的重要炎症介质之一,主要通过作用于肥大细胞(MC)、嗜酸性粒细胞(EOS)等炎症细胞引起炎性介质释放和/或通过神经途径,间接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因此能间接反映气道炎症,对"特应性"哮喘更具有特异性[1-3],已受到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份参与的以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白三烯(LTs)是由多种细胞所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炎性介质,在各种哮喘的呼吸道分泌物中,白三烯的含量都会升高,是哮喘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炎性介质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Meta分析方法,对长效β_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联用(LABA/ICS)和长效抗胆碱药(LA-MA)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ENTRAL)、Web of Science、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搜集关于LABA/ICS和LAMA治疗COPD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日期为建库起至2017年6月,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共纳入9个RCTs,研究对象2610人。结果得出:LABA/ICS与LAMA相比较,FEV1基线改变值[MD=15.48,95%CI(-20.77,51.74),P=0.40],1年以上随访期急性加重事件[MD=0.00,95%CI(-0.18,0.18),P=0.99],3-5月随访期急性加重事件[OR=0.76,95%CI(0.42,1.40),P=0.38],生活质量评价[SMD=-0.07,95%CI(-0.17,0.02),P=0.14]及全部不良事件[OR=1.14,95%CI(0.97,1.35),P=0.12]无明显差异;严重不良事件[OR=1.28,95%CI(1.02,1.61),P=0.03]及肺炎发病率[OR=2.14,95%CI(1.30,3.52),P=0.003]方面,LAMA小于LABA/ICS;全因死亡率[OR=0.52,95%CI(0.31,0.86),P=0.01],LABA/ICS小于LAMA。结论:LABA/ICS与LAMA对于改善FEV1、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类似的效果。LABA/ICS增加肺炎风险,但全因死亡率较LAMA低,提示肺炎可能不会提高死亡率。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应谨慎解读,需纳入更多高质量RCTs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慢性炎症,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气道可逆性狭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目前的研究认为哮喘与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及神经因素相互作用有关。本文从哮喘的发病机制方面,  相似文献   

18.
谢智钦  李弘夏  孔灵菲 《临床荟萃》2012,27(19):1743-1745
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疾病,在全球有着大约3亿的患者,在中国发病率约为1%~3%,哮喘已成为全球健康杀手之一;哮喘的主要特征是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activity,AHR)以及气道重塑。其中气道炎症是哮喘的本质,糖皮质激素(激素)通过对抗气道炎症而成为最主要的治疗药物,但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哮喘的无创性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气管哮喘(哮喘)的本质是气道的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并由此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亦称支气管高反应性(bronchialhyperresponsiveness,BHR)。气道炎症是哮喘的病理基础,哮喘所有临床表现,包括发作情况、病程进展、治疗效果以及疾病转归均直接或间接与支气管的炎症变化有关。因此评估气道炎症并结合功能检查,对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以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肺功能和气道激发试验1.1肺功能对典型哮喘患者,单凭病史和体格检查,诊断并不难。但对于症状及体征不明显的患者则有一定困难,同时对病情严重的患者亦应确定其程度,此时检测肺功能非常…  相似文献   

20.
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disease,COPD)同为气流阻塞性疾病,但由于两者的病理机制不同,从而导致了气流受限及气道反应性方面的差异。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哮喘缓解期和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和气道反应性测定,探讨两者小气道功能和气道反应性特点以及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