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肝细胞癌(HC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和肿瘤血管形成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利用血清学指标检测40例HCC的HBV感染情况,采用快速免疫组化法检测HCC中VEGF、COX-2的蛋白表达,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BV感染组中VEGF、COX-2蛋白以及MVD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非HBV感染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VEGF和COX-2表达呈正相关(r=0.618,P<0.01).结论:HBV可能通过上调VEGF、COX-2等血管形成因子表达,共同促进了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促进H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2.
5.1贝伐单抗(rhuMab-VEGF)是人化的鼠单抗克隆抗体,正在进行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试验。贝伐单抗是能够直接对抗VEGF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因子。在三期临床试验中,转移性大肠癌采用标准治疗联合贝伐单抗治疗,与单纯标准治疗相比,病人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此外,应用这种抗体中和VEGF的活性还能抑制恶性腹水的形成,正在对贝伐单抗在不能手术切除的HCC患中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随着冠心病监护系统的建立、溶栓治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ICS)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治疗技术的应用 ,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已呈明显下降。但是 ,PTCA术后再狭窄 ,CABG血管狭窄 ,冠状血管多支弥漫性病变等仍待解决。目前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血管新生疗法 ,通过促进心肌缺血小血管生长和侧支循环形成 ,为这类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有特异性而强大的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 ,现对 VEGF基因治疗冠心病的进展综述如下。1  VEGF的生物…  相似文献   

4.
VEGF及其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的研究已证实VEGF在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形成(Angiogenesis)中起着关键作用。VEGF主要通过2个酪氨酸激酶受体发挥作用:VEGFreceptor-1(Fit-1)和VEGF receptor-2(KDR/Fik-1)。VEGFR-2介导VEGF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促进内皮细胞存活、增加血管通透性等作用。VEGFR-1可能主要作为一个配体结合分子,对VEGF/VEGFR-2信号通路起负调控作用。最近研究表明VEGF家族成员PLGF可结合VEGFR-1,促进缺血组织的新生血管形成、侧枝循环生长,与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和关节炎等疾病相关。尽管人们对VEGF的研究重点一直集中在对缺血性心肌病和外周肢体缺血的治疗,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VEGF可通过炎症浸润和新生血管的形成等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进展,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肿瘤区的血管密切相关。1971年Folkman首先提出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可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途径,随后这种以肿瘤血管为靶的治疗策略——肿瘤血管靶向治疗(toumor vascular targeting therapy)日益受到重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最重要的血管形成因子之一,VEGF及其受体(VEGFR)是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理想靶点。以VEGF为靶点的治疗实验已有大量报道,以VEGFR为靶点近期亦有较成功的尝试,本实验旨在观察和比较大肠癌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KDR的表达差异,为确定以VEGF及VEGFR作为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靶点何者为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生成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其过度表达与肿瘤生长、侵袭及转移关系密切。研究发现,催化一氧化氮(NO)生成的关键酶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的增高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密切。笔者检测了涎腺腺癌VEGF、诱导型NOS(iNOS)和内皮型NOS(eNOS)的表达,以观察VEGF、iNOS和eNOS在涎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NO和VEGF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促肿瘤生长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肿瘤内新生血管可提供肿瘤生长必需的养料和转运其代谢产物,同时为肿瘤发生血性转移提供通道.新近研究表明,肿瘤血管形成是由多种生物活性因子调节控制的,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诱导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和体内新生血管形成,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在胚胎发育、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VEGF的生物学作用以及VEGF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PTEN基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肝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肿瘤生长及转移有赖于血管的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一个重要调控因素,VEGF过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TEN是一新的抑癌基因,其抑癌机制尚不清楚,在肝癌中PTEN与VEGF的关系尚未阐明。我们检测了37例肝癌中PTEN、VEGF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形成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因其特异性的促血管形成作用而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它在缺血性疾病的治疗、肿瘤防治、创伤愈合等方面均参与血管形成,并起关键性作用.被誉为最有希望的候选基因治疗之一。本文对VEGF的血管形成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人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分析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癌(HCC)微血管形成、生长和转移方面的作用。 方法 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36例HCC组织中VEGF表达状态和细胞内分布,采用微血管染色方法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定量检测癌及癌周组织中总RNA和VEGF水平。 结果 所有HCC组织中VEGF阳性率为63.9%,无包膜组为78.3%,伴有远处转移组为90.9%;VEGF表达与MVD密切相关(t=4.49,,P<0.01);HCC组织VEGF水平或MVD值,在肿瘤直径大小组及肿瘤分化程度高低组间差异无显著性;HCC组织总RNA水平低于癌旁及远癌组织,而VEGF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和远癌组织(q=6.10,P<0.01)。 结论VEGF过度表达和MVD异常是反映HCC侵润生长及转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是目前所知作用最强的促血管内皮生长的细胞因子。它能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发挥着重要作用。肺癌发病率逐年增长,恶性程度高,早期即可出现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3.
已知的3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及其间的数量关系影响着血管形成的信号转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介导肿瘤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抑制VEGF和VEGFR的手段已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VEGFR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还与Tie和Eph内皮酪氨酸家族等其他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血管为肿瘤生长提供氧气、营养、营养、排泄代谢产物,对肿瘤转移也有重要意义。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的刺激因子有VEGF、bFGF等,抑制因子有血管生成抑素、内皮抑素sFlt-1等。基因治疗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主要利用病毒载体通过下调VEGF及其受体表达、阻断Ap-Tie受体配体途径、上调血管生成抑素、内皮抑素的表达发挥治疗作用。对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的若干问题尚有争议。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真正走向临床还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5.
大量实验已经基本阐明了肿瘤新生血管的发生机制,并且发现了许多参与新生血管生成过程的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在肿瘤的血管新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肿瘤淋巴管的形成中是不可缺的。鉴此,在对VEGE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开始了VEGF相关抗癌药物的研究。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有近一百万人死于该病。阐明HCC的发病机理和发展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是重要的。Schmitt及其同事题为“肝细胞的紧密连接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所致破裂:肿瘤侵袭的新机理”的章非常有趣,提供了对肝细胞癌侵袭表型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VEGF与MMP-2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细胞肝癌 (HC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 2 (MMP- 2 )表达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6 7例 HCC组织、41例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肝组织 VEGF和MMP- 2的蛋白表达。结果  6 7例肿瘤组织 41例 VEGF呈阳性表达 ;41例癌旁组织 11例 VEGF呈表达阳性 (P<0 .0 1)。VEGF的表达与 HCC癌灶大小、镜下门静脉癌栓发生以及肿瘤 TNM分期密切相关 (P<0 .0 5 )。 6 7例肿瘤组织 36例 MMP- 2呈阳性表达 ;癌旁组织仅有 13例阳性表达 (P<0 .0 5 )。MMP- 2的表达与 HCC癌灶大小、肿瘤 TNM分期密切相关 (P<0 .0 5 )。 VEGF与 MMP- 2同时阳性表达者为 2 7例。结论  VEGF和 MMP- 2在HCC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 ,且与 HCC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相关性。VEGF与 MMP- 2在 H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表明 VEGF与 MMP- 2在 HC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角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碱烧伤法制作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及RT-PCR法分别检测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和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碱烧伤4d后,实验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成。活化的VEGF的表达在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中有一动态变化,即伤后早期显著增加,4d时最高,7d后开始回落。结论 炎症性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早期过程中,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显著活化,在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胶质瘤病变发展过程中常出现多种蛋白的表达失调。乙醛脱氢酶-1(ALDH1)在肿瘤的发生、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1〕。Musashi-1是一种保守的神经RNA结合蛋白,可在祖细胞中表达,也被认为是干细胞的标志物,近来研究认为其可能与多种癌症相关〔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经典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肿瘤和新生组织中的血管形成有重要价值〔3〕。本实验探讨胶质瘤老年患者术后肿瘤组织中ALDH1、Musashi-1和VEGF的表达及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和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缺血组织的血供,VEGF及其基因治疗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可改善心肌缺血,防治再狭窄,甚至在心脏和血管移植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