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黏蛋白抗体在真菌性鼻窦炎活检组织中的曲霉菌和毛霉菌鉴别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2001-2006年间66例真菌性鼻窦炎活检标本存档蜡块,其中真菌球29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12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4例,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1例;确认曲霉菌属44例(烟曲霉菌31例,黄曲霉菌7例,土曲霉菌6例),毛霉科真菌22例(毛霉菌14例,根霉菌8例).用黏蛋白(MUC)2、MUC5AC和MUC5B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真菌,并与过碘酸-雪夫(PAS)和Grocott环六亚甲基四胺银(GMS)特殊染色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MUC5B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烟曲霉菌、黄曲霉菌和土曲霉菌总阳性率为90.9%,毛霉菌和根霉菌总阳性率为4.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UC2和MUC5AC均为阴性;PAS和GMS染色上述真菌均为阳性.结论 MUC5B抗体可作为检测组织内真菌的有效指标,应用MUC5B抗体可以对真菌性鼻窦炎中曲霉菌属和毛霉科真菌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变应性鼻炎患儿气传过敏原的分布状况,探讨气传变应原分布的地区差异及产生原因,为本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炎的防治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阿罗格(NHD)点刺液进行皮肤点刺试验84例变应性鼻炎患儿进行气传变应原测试.结果 84例变应性鼻炎患儿吸入变应原测试总阳性率96.4%(81例),以藜属花粉最高70.2%(59例),蒿属植物次之42.9%(36例),其后依次为杨树27.4%(23例),榆树25.0%(21例),槭树17.8%(15例),柳树11.9%(10例),豚草(巨大豚草、普通豚草)11.9%(10例),粉螨10.7%(9例),尘螨9.5%(8例),交链孢霉8.3%(7例),特异青霉7.1%(6例),白色念珠菌4.8%(4例)等.81例对不同变应原过敏,其中42例(51.9%)患儿对2种或2种以上变应原过敏.点刺试验皮肤反应强度蒿属最明显,强阳性占蒿属过敏病人的50.0%,藜属次之,强阳性占藜属过敏病人的40.7%.结论 藜属和蒿属为新疆地区变应性鼻炎患儿最主要的变应原,在治疗过程中对这类变应性鼻炎患儿可采取有效的避、忌、替、移等措施,明确变应原后对特异性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RSA)患者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GPⅡb/Ⅲa)抗体的表达情况。方法:对299名复发性流产的患者血浆中HLA抗体和GPⅡb/Ⅲa抗体进行检测,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筛查IgG抗体,Antigen Tray-LATM板检测HLA抗体,GTI公司PAK-PLUS检测试剂盒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GPⅡb/Ⅲa抗体的确证。结果:检测的299例RSA患者中,IgG抗体阳性26例,阳性率8.69%。26例IgG抗体阳性患者中,25例HLA抗体呈阳性。HLA-Ⅰ类抗体阳性占5.02%,HLA-Ⅱ类抗体阳性占1.33%,HLA-Ⅰ+Ⅱ类抗体阳性占2.01%;在26例RSA患者中,GPⅡb/Ⅲa抗体阳性4例(占15.38%),其中GPⅡb/Ⅲa阳性和HLA抗体均阳性3例(占11.54%),GPⅡb/Ⅲa抗体单独阳性1例(占3.85%)。结论:初步探讨了RSA患者HLA抗体和GPⅡb/Ⅲa抗体的分布情况,本研究为复发性流产患者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提供了初步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佛山乐从地区家具工人变应性鼻炎变应原阳性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本院五官科的变应性鼻炎患者500例为观察组,职业均为家具工人;另选取同期本院就诊的非家具工人变应性鼻炎患者500例为对照组.进行患者血清总IgE水平与血清特异性变应原检测及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探讨两组患者吸入性变应原的阳性分布情况,分析两种变应原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总IgE阳性率分别为95.6%(478/500)、92.8% (464/5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9,P>0.05).血清特异性变应原检测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螨类(粉尘螨、屋尘螨、热带螨)变应原阳性率均最高,且观察组螨类、德国小蠊、交链孢菌属、多主枝孢菌属、树木、杂草、霉菌变应原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种变应原检测方法的一致性较好(均Kappa值>0.6).结论 相对于非家具工人,家具工人变应性鼻炎的螨类等多种变应原阳性率均升高.  相似文献   

5.
变应性鼻炎,是由吸入致敏物所引起Ⅰ型变态反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建康生活,我院1994~1997年应用特异性脱敏治疗变应性鼻炎106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变态反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本组常年性鼻炎70例,花粉症36例。发病年龄最小6岁,最大62岁;男性46例,女性60例。病程1~10年。有明显发病诱因者(如屋尘、花  相似文献   

6.
本文测定了20例患有活动性组织胞浆菌病患者(Ⅰ组)、24例组织胞浆菌素皮试阳性健康者(Ⅱ组)及47例组织胞浆菌素皮试阴性健康者(Ⅲ组)血清中的IgM、IgG、IgA及IgE的水平。IgM、G、A用环状免疫单扩散法测定,IgE用纸片放射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许良中改良的PAP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应用常规PAP法检测催乳素(PRL)。58例垂体嫌色腺瘤ER阳性40例(63.9%,Ⅰ级20例,Ⅱ级16例和Ⅲ级3例)和PRL阳性42例(72.4%,Ⅰ级6例,Ⅱ级21例和Ⅲ级15例);18例ER阴性病例中PRL阴性10例,40例ER阳性病例中PRL阳性34例,ER阳性率和PRL阳性率存在密切关系(P<0.005),另外,ER半定量分级与PRL半定量分级也存在密切关系(P<  相似文献   

8.
变态反应原简称变应原(Allergen),一般是指IgE介导的,引起人类Ⅰ型变态反应的抗原。这些变应原主要是吸入物和食物,其中象花粉、霉菌、室内尘土、螨类、皮毛等都是重要的吸入物。食物变应原更是多种多样。这些变应原可使敏感机体产生多种Ⅰ型变态反应病,诸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  相似文献   

9.
在变应性鼻炎(AR)的发病过程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IL 5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特异性免疫治疗能否改善患者体内这些细胞因子的状况,尚未见报道。我们对只有尘螨过敏的13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患者进行了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血清和鼻灌洗液中ECP、IL 5和尘螨SIgE、TIgE的检测,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及临床意义的探讨。检测对象为只有尘螨皮试阳性的PAR患者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在18~6 2岁;病程2~2 2年。即往从未进行过免疫治疗,尘螨皮试至少 。病史中也否认对其他物质过敏,在接受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未接受过…  相似文献   

10.
互隔交链孢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中致敏蛋白组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互隔交链孢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中致敏蛋白组份的变化,为我国该菌过敏原的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4种不同的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察氏肉汤培养基、察氏酵母膏培养基、细菌合成培养基)培养互隔交链孢霉菌,生长14 d 后,观察霉菌生长情况,收集菌体制备粗浸液,应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互隔交链孢霉菌粗浸液的蛋白质成份及过敏原成份,再用Bio1D软件分析各蛋白质和过敏原组份的相对分子质量.结果 在不同培养基中,互隔交链孢霉菌菌体的形态学特征各不相同.4 种培养基培养的霉菌菌体的蛋白质组份分别为4、10、11和13条蛋白带;用真菌过敏患者阳性血清免疫印迹显示4种不同培养基培养的互隔交链孢霉菌特异性过敏原分别为1、6、2和1条阳性带.其中,察氏肉汤培养基培养的菌体中阳性血清反应带最多.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3000、27 000、26000、20000、12 000和10 000.察氏肉汤培养基、察氏酵母膏培养基、细菌合成培养基培养14 d的菌体中都存在一种Mr12 000的致敏蛋白组份;并且不同培养基培养的互隔交链孢霉菌各自有其特异性致敏蛋白组份.结论 不同培养基成份能够影响互隔交链孢霉菌的形态学特征、菌体蛋白质组份和致敏蛋白组份的数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16/Ki-67联合检测对TCT阴性的高危型HPV感染者子宫颈病变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5月~2021年1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高危型HPV且TCT检测阴性的患者150例,经阴道镜取子宫颈组织行病理活检和p16/Ki-67联合检测,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p16/Ki-67联合检测对筛查子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150例TCT阴性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中,子宫颈阳性病变者62例(41.3%),其中CINⅠ级36例(24%),CINⅡ级20例(13.3%),CINⅢ级5例(3.3%),子宫颈癌1例(0.7%),而达到CINⅡ级以上病变者共26例(17.3%)。p16/Ki-67联合检测阳性率在于子宫颈阴性病变组为12.5%,在子宫颈阳性病变组为69.4%,其中在CINⅠ、Ⅱ、Ⅲ级及子宫颈癌中双阳率分别为:55.6%、85.0%、100%、100%。p16/Ki-67联合检测在CINⅡ级以上病变的敏感度为88.5%,特异度为96.6%,阳性预测值为67.6%,阴性预测值为96.3%。结论 p16/Ki-67联合检测对于子宫颈病变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上可提高对TCT阴性高危型HPV感染的子宫颈病变检出率,可用于子宫颈病变的早期筛查,具有一定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甲粘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1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下鼻甲鼻粘膜及11例单纯性鼻中隔偏曲患者下鼻甲粘膜(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RT-PCR方法检测下鼻甲粘膜中HMGB1的表达。结果:HMGB1表达水平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甲粘膜中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免疫组化显示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粘膜固有层间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甲粘膜中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HMGB1 mRNA水平(5.0±1.2)与蛋白水平都和鼻甲粘膜中成熟的树突状细胞数目成正相关(r=0.695和r=0.578,P0.01),HMGB1蛋白水平与鼻甲粘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目(40.0±3.1)成明显负相关(r=-0.547,P0.01)。结论:HMGB1可能通过作用于嗜酸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抑制变应性鼻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经尿道输尿管取石术(URL)和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与规律.方法随机选择一期择期手术成年患者分为4组,Ⅰ组:ⅠLU组为左URL(52例),ⅠRU组右URL(57例),ⅠDU组双侧URL(15例);Ⅱ组:ⅡLP组左MPCNL(66例),ⅡRP组右MPCNL(63例);Ⅲ组TURP(59例);Ⅳ组:ⅣT组TURP(30例),ⅣP 组MPCNL(34例),两亚组均术毕静注氯诺昔康8 mg,继以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PCIA) (0.04%,2 ml/h).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评术后24h内最大疼痛程度(Pmax)、术后第24h时点的疼痛程度(P24)和McGill疼痛问卷(MPQ)查询.结果Ⅱ组各亚组与Ⅲ组、Ⅱ组各亚组与Ⅰ组各亚组的Pmax或P24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ⅣT的Pmax或P24均小于Ⅲ组(p<0.05),ⅣP的Pmax或P24均小于ⅡLP或ⅡRP(p<0.05),Ⅰ~Ⅲ组术后24h需应用镇痛药者分别为12例(9.7%)、27例(20.9%)和4例(7.3%),各组中应用与无应用镇痛药患者的Pmax或P24组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Ⅰ和Ⅲ组为会阴部"胀痛",Ⅱ组为术侧腰部"钝痛"与"胀痛".结论 TURP和MPCNL患者术后应积极进行疼痛治疗,氯诺昔康能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锡地区婴幼儿喘息发作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06年12月-2007年3月因喘息发作住院治疗的患婴鼻咽分泌物,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孢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B型(IVA、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PIVⅠ、Ⅱ、Ⅲ)共7种病毒抗原。结果158例喘息婴幼儿病毒抗原检出共79例,阳性率为50%;其中RSV 65例(阳性率41.1%),PIVⅢ6例(3.79%),IVA 3例(1.89%),PIVⅠ和ADV各2例(1.26%),IVB 1例,两种以上病毒抗原同时阳性患婴6例。RSV占所检出抗原阳性患婴的82%,1岁以内检出率较高。结论本地区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病毒病原体以RSV为主,小年龄组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和评价SD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给予卵白蛋白(OVA)配合佐剂氢氧化铝全身致敏和局部致敏,建立SD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HE染色检测鼻粘膜组织形态学变化;Wright’s染色检测模型组鼻腔分泌物和鼻粘膜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外周血IgE水平;通过行为学总积分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模型组鼻粘膜组织纤毛脱落、倒伏,粘膜下腺体数量明显增加;模型组鼻腔分泌物中检测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模型组外周血IgE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鼻后模型组喷嚏、抓鼻的次数及流涕等行为学总积分较对照组组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卵清蛋白配合佐剂氢氧化铝基础致敏和强化致敏,可成功建立SD大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成功率高的优点,为今后变应性鼻炎的病变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组织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分型检测在宫颈细胞学诊断为不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确(atypical squamous cell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分层处理中的意义.方法 对184例宫颈细胞学诊断为ASCUS的患者,分别进行HPV检测和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结果 184例宫颈细胞学诊断为ASCUS的患者中,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炎症112例(60.87%),CIN Ⅰ级33例(17.93%),CIN Ⅱ级17例(9.24%),CIN Ⅲ级8例(4.35%),宫颈鳞癌4例(2.17%),宫颈湿疣10例(5.43%).其中124例经检测呈高危型HPV(high-risk types HPV,HR-HPV)阳性,阳性率为67.39%(124/184),随后经病理学证实炎症66例(53.23%),CIN Ⅰ级22例(17.74%),CIN Ⅱ级16例(12.90%),CIN Ⅲ级8例(6.45%),宫颈鳞癌4例(3.23%),宫颈湿疣8例(6.45%).HPV阳性组CIN以上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HPV阴性组(P<0.003).结论对宫颈细胞学诊断为ASCUS的患者,建议作HPV检测,若HR-HPV阳性,则需进一步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若HPV阴性,酌情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IL-33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采用ELISA法检测了62例变应性鼻炎和49例健康者血清IL-33以及sST2水平,并分析了血清IL-33与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33水平较健康者显著增高(P0.01),sST2水平则较健康者显著降低(P0.01)。持续性和间歇性变应性鼻炎患者IL-33和sST2水平相当。IL-33与变应性鼻炎患者TNSS评分、嗜酸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呈正相关(P均小于0.01)。研究结果表明IL-33反应增强是变应性鼻炎的特征之一。IL-33可能通过调节Th2细胞而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IgE为Ⅰ型变态反应的反应素,参与支气管哮喘和特应性皮炎的发展。实验研究证明,含IgE 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促进血管炎的发展。作者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的IgE 水平,检查SLE67例,女56例,男11例,年龄15~73岁,平均32.8±11.9岁。高度或中度活动性SLE46例,有变态反应32例(43%),常有药物性荨麻疹;有血管神经性水肿4例,变应性结膜炎1例,食物过敏1例。对照组为30例健康人。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gE 浓度(用免疫试剂pharmacia)正常上界为100KU/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抗心磷脂抗体。检查结果:SLE 病人血清IgE 波动范围很大,为2~1132KU/L,平均158±240KU/L。IgE>100KU/L 组23例(34%),多有毛细血管炎,网状青斑,下肢营养性溃疡,“鳞翅目”,粘膜疹和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妊娠早期绒毛膜下血肿(subchorionic hematoma,SCH)与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住院生产的孕妇1055例,筛除10周前发生流产的病例23例。分组如下:Ⅰ组无SCH及孕10周后阴道出血;Ⅱ组无SCH伴出血;Ⅲ组有SCH、无出血;Ⅳ组有SCH及出血。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032例中SCH占172例(16.67%);Ⅰ组618例;Ⅱ组242例;Ⅲ组87例;Ⅳ组85例。发生流早产的比例是Ⅰ组15.70%、Ⅱ组30.17%、Ⅲ组18.39%、Ⅳ组28.24%。与第Ⅳ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的有Ⅰ、Ⅲ组(P<0.05),与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关于流早产,有出血组(Ⅱ+Ⅳ)与无出血组(Ⅰ+Ⅲ)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SCH组(Ⅲ+Ⅳ)与非SCH组(Ⅰ+Ⅱ)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早期单纯绒毛膜下血肿与后期发生流、早产关系不大;当孕妇出现阴道出血后,会增加流早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微创尿路内镜术后疼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经尿道输尿管取石术(URL)和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与规律.方法随机选择一期择期手术成年患者分为4组,Ⅰ组:ⅠLU组为左URL(52例),ⅠRU组右URL(57例),ⅠDU组双侧URL(15例);Ⅱ组:ⅡLP组左MPCNL(66例),ⅡRP组右MPCNL(63例);Ⅲ组TURP(59例);Ⅳ组:ⅣT组TURP(30例),ⅣP组MPCNL(34例),两亚组均术毕静注氯诺昔康8mg,继以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PCIA)(0.04%,2ml/h).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评术后24h内最大疼痛程度(Pmax)、术后第24h时点的疼痛程度(P24)和McGill疼痛问卷(MPQ)查询.结果Ⅱ组各亚组与Ⅲ组、Ⅱ组各亚组与Ⅰ组各亚组的Pmax或P24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ⅣT的Pmax或P24均小于Ⅲ组(p<0.05),ⅣP的Pmax或P24均小于ⅡLP或ⅡRP(p<0.05),Ⅰ~Ⅲ组术后24h需应用镇痛药者分别为12例(9.7%)、27例(20.9%)和4例(7.3%),各组中应用与无应用镇痛药患者的Pmax或P24组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Ⅰ和Ⅲ组为会阴部“胀痛”,Ⅱ组为术侧腰部“钝痛”与“胀痛”.结论TURP和MPCNL患者术后应积极进行疼痛治疗,氯诺昔康能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