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髓鞘修复与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硬化(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功能障碍与髓鞘和轴索损伤有关。MS动物模型研究认为:髓鞘修复是治疗MS极有前景的途径。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s),在髓鞘修复和再生过程起关键作用。由于MS病人OPC分化受抑制,因此,在髓鞘再生过程中调控OPCs分化是髓鞘修复的重点。另外,移植外源性的髓鞘形成细胞促进髓鞘修复和神经再生,是修复MS脱髓鞘和轴索损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炎性细胞浸润和脱髓鞘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MS)的主要病理特征,相关的病理研究多在其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EAE)中开展。神经小胶质细胞(MG)是CNS 的主要免疫效应细胞,EAE 时它的激活在脱髓鞘和髓鞘再生中表现出复杂的作用。M1 型MG 是导致脱髓鞘的重要原因,抑制髓鞘再生;而M2型MG 可以促进髓鞘再生,抵抗脱髓鞘。本文综述MG 在EAE 脱髓鞘和髓鞘再生中的直接作用机制,及其通过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间接作用机制及进展。  相似文献   

3.
小胶质细胞是定植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免疫细胞,构成了CNS的第一道防线。多发性硬化(MS)是以炎症脱髓鞘伴轴突损伤为主要特征的CNS炎症变性疾病,小胶质细胞激活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角色。在MS动物模型的CNS可见大量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其功能复杂,主要有促炎症M1表型和抗炎症M2表型两种小胶质细胞,具有破坏和保护髓鞘的双重作用:一方面M1表型小胶质细胞可通过释放促炎因子、自由基等对少突胶质细胞(OLs)及其前体细胞产生损伤,造成髓鞘破坏;另一方面M2表型小胶质细胞还可通过吞噬髓鞘碎片、分泌抗炎及再生因子等作用,加速髓鞘的修复和再生。本文对激活状态下M1/M2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和靶向小胶质细胞转化在经典MS动物模型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靶向小胶质细胞治疗CNS脱髓鞘疾病提供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少突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髓鞘形成细胞,对髓鞘的形成和神经信息的传递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少突胶质细胞发育异常、脱髓鞘或髓鞘再生障碍参与了CNS多种疾病的形成,甚至可能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了解少突胶质细胞的分化调控机制对促进细胞成熟和髓鞘修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CNS)脱髓鞘的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由自身反应性CD4+T细胞对髓鞘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所致,自身反应性CD8+T细胞~([1])和B细胞~([2])等也参与免疫损伤作用。小鼠、大鼠或豚鼠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MS动物模型,与MS有相似的组织病理变化和疾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疾病,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研究者认为,MS是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环境因素及感染因素触发的髓鞘特异性CD4+T细胞攻击中枢神经系统髓鞘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然而近年研究表明,B细胞也参与了MS的发病及病程的调控,B细胞作为抗原递呈细胞(APCs)、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以及分泌针对髓鞘和轴突的自身抗体都在M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双环己酮草酰二腙(CPZ)诱导的慢性脱髓鞘动物模型中髓鞘修复的作用。方法:持续给予CPZ喂养12周诱导小鼠慢性脱髓鞘模型,采用快蓝染色、髓鞘碱性蛋白(MBP)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等方法检测各组髓鞘变化,观察典型性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和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喹硫平对髓鞘修复的作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标志物Olig2,比较药物对OPCs的影响。结果:氟哌啶醇可以阻止髓鞘的自发性修复;喹硫平能促进慢性髓鞘再生的进程。在髓鞘修复过程中氟哌啶醇使OPCs数目减少;喹硫平可以促进OPCs增生。结论:在脱髓鞘模型中,氟哌啶醇抑制髓鞘自发修复,喹硫平可以促进髓鞘的慢性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两种药物对OPCs的不同作用有关。OPCs可能是抗精神病药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TSH受体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 36 2例格雷氏病 (GD)和 2 0 0例非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TRAb)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 ,旨在探讨其在GD病诊断、疗效判断和预测复发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 :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 ,已确诊的GD患者组共 36 2例 (男 87,女 2 75 ) ,年龄 15~ 6 8岁 ,平均 36 4岁 ,其中未经治疗或症状未控制的病人 16 0例 ,经抗甲状腺药物或服131Ⅰ治疗后甲亢得到控制 (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 )者 15 0例。另外 ,甲亢复发者 5 2例 ;对照组对已确诊非GD病的甲状腺病患者 2 0 0例 (男 5 2 ,女 14…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cuprizone制备髓鞘可再生的急性脱髓鞘动物模型,探讨脱髓鞘疾病髓鞘再生机制。方法:在饲料中掺入cuprizone饲育小鼠,通过调控饲育时间,造成神经脱髓鞘及髓鞘再生,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髓鞘的脱失和再生情况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结果:cuprizone饲育6周后,动物小脑和胼胝体白质内髓鞘脱失严重,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跃;在恢复正常饲料后,髓鞘基本恢复正常结构,星形胶质细胞仍处于活化增殖状态。结论:利用cuprizone可制备髓鞘可再生的急性脱髓鞘动物模型,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对髓鞘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少突胶质细胞与中枢神经髓鞘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髓鞘(myelin)是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解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研究髓鞘形成不仅在于对髓鞘本身结构和功能的探索,还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临床上的许多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因而也缺乏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许多老年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脱髓鞘改变。因而,研究中枢神经髓鞘形成还有助于揭开髓鞘病的发病机制,并可能为治疗脱髓鞘疾病找到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慢性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及其发酵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s),与MS病程进展的关系受到高度关注。本综述回顾短链脂肪酸如何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调节,进而指出丁酸盐在脱髓鞘和再髓鞘中的积极作用,得出丁酸盐调节MS的机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与CNS相互作用的密切关联,并可能为控制MS的脱髓鞘和再髓鞘化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细胞分裂抑制剂阿糖胞苷(Cytosine Arabinoside,Ara-C)抑制体外培养小鼠小脑组织中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而造成小脑组织的脱髓鞘模型,以10μg/ml阿糖胞苷处理7天为最佳剂量。利用该模型与大鼠视神经组织联合培养2周后,少突胶质细胞自视神经迁至经Ara-C处理的小脑组织中,并在视神经附近形成髓鞘,表明异种动物之间神经组织联合培养能形成髓鞘。少突胶质细胞在形成髓鞘前先进行分裂增殖。本实验建立和采用的体外小脑组织脱髓鞘模型和联合培养系统对研究影响中枢神经髓鞘再生的因素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的存活和分化对发育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轴突髓鞘的形成和CNS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中髓鞘的修复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Mi等的研究发现,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细胞自噬作用。方法:横切大鼠坐骨神经制作神经损伤再生模型,分别于造模后0、0.5、1.0、1.5、2.0、3.0、4、5、7、10、15d取近断端组织行电镜结构观察。结果:轴突在第1天时从髓鞘脱离,溃变呈空泡状。第2天开始髓鞘皱褶、绞窄并脱落形成碎片,施万细胞内可见大小形状各异的髓鞘碎片,并与大量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泡,呈酸性磷酸酶(AcPase)阳性。第7d时幼稚细胞出现于新生毛细血管周围,大量幼稚细胞随后出现。结论:施万细胞自噬对坐骨神经再生时溃变髓鞘的清除起主要作用,溶酶体显著地参与了该过程,施万细胞脱分化为幼稚的祖细胞后大量增殖分化参与神经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15.
Schwann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统内的髓鞘形成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经由一系列基因的准确表达及微环境因素的调控分化成熟并产生髓鞘。在外周神经受损后的Wallerian氏变性过程中,Schwann细胞的前体细胞基因激活而去分化形成幼稚前体是神经纤维再生的关键环节;由于其高度可塑性,Schwann细胞也在参与外周神经再生的病理过程中尤为重要。几年来对Schwann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以ERK/MAPK为核心的内在信号途径调控其去分化及可塑性的认识日益深入。这些对阐明外周神经发育、损伤再生的细胞分子过程及脱髓鞘等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TNF)对脑缺血大鼠胼胝体髓鞘再生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组和CTNF治疗组(CTNF)。利用2-VO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损伤模型,在术后24 h内用0. 4μg/kg的CTNF或生理盐水分别给予CTNF治疗组、2-VO组和Sham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7 d后通过神经缺损功能评分(NSS)和转棒实验(Rota-Rod)检测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电镜观察胼胝体内髓鞘超微结构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2)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髓磷脂碱性蛋白(MBP)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2-VO组大鼠神经功能显著受损(P 0. 05);电镜下可观察到大鼠胼胝体髓鞘变薄、完整性差;胼胝体部位Olig-2表达显著减少; MBP表达显著下降(P 0. 05)。经CTNF治疗后7 d的大鼠出现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 0. 05),胼胝体髓鞘结构明显恢复,Olig-2表达明显增加,MBP表达明显增加(P 0. 05)。结论:CTNF处理能够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促进髓鞘再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髓鞘碱性蛋白(MBP)和白细胞介素16(IL-16)在Guillain-Barré综合征(GBS)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用ELISA法检测GBS组(36例)中MBP和IL-16的水平,并与多发性硬化(MS)组(45例)及对照组(33例)相比较。结果GBS、MS和对照组3组中CSFMBP的水平均明显高于Serum MBP的水平(P〈0.01),而CSF IL-16的水平均明显低于Serum IL-16的水平(P〈0.01)。GBS组CSF中MBP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低于MS组(P〈0.01),Serum中MBP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但低于MS组(P〈0.01)。CSF中的IL-1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MS组相比无明显差异,Serum中IL-16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但与MS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GBS发病早期神经根髓鞘的脱失可能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局部产生的IL-16参与了GBS神经根脱髓鞘的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18.
LINGO-1选择性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少突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和神经元,在髓鞘损伤性疾病和动物模型中表达升高,通过活化RhoA和抑制Akt磷酸化负性调节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和髓鞘化、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抑制LINGO-1功能可有效改善脱髓鞘损伤,维持神经元成活。髓鞘与认知功能关系密切,大量证据表明其损伤可能引起认知功能异常,本综述拟总结抗LINGO-1促髓鞘重塑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认知损伤中应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诱导的神经干细胞(NSCs)是否比单纯NSCs移植对慢性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NSCs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诱导的NSCs(T3/NSCs),诱导其分化7d后,免疫细胞化学或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半乳糖脑苷脂阳性(Gal C+)和GFAP阳性(GFAP+)细胞。用豚鼠脊髓匀浆诱导慢性EAE大鼠模型。在免疫后10d,脑立体定位仪分别移植T3/NSCs、NSCs和生理盐水入EAE大鼠侧脑室,T3/NSCs和NSCs移植前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标记。实验分为T3/NSCs组、NSCs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每天对大鼠临床症状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大鼠免疫60d后处死,HE和LFB染色分别观察脑的炎症侵润和脱髓鞘;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脑的Gal C+/Brd U+和GFAP+/Brd U+比例;RT-PCR法检测脑组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PDGFαR)、Gal C和髓鞘碱性蛋白(MBP)mRNA的表达。结果 T3/NSCs体外分化为Gal C+和GFAP+细胞的比例分别高于和低于NSCs的分化。T3/NSCs组和NSCs组神经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好。T3/NSCs组较NSCs组更明显改善脑的炎症侵润和脱髓鞘,其脑内Gal C+/Brd U+及GFAP+/Brd U+的比例分别高于和低于NSCs组,脑组织的PDGFαR、Gal C和MBP mRNA的表达也较NSCs组高。结论 T3/NSCs比NSCs对EAE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苷对双环己酮草酰二腙(cuprizone,CPZ)介导的急性脱髓鞘小鼠行为学及皮质髓鞘的影响。方法:在普通饲料中掺入0.2%CPZ,饲养小鼠6 w,同时联合腹腔注射肌苷,制备脱髓鞘治疗模型,利用体重测量、Morris水迷宫、悬尾实验、透射电镜等技术,观察肌苷对脱髓鞘小鼠治疗后行为学及皮质髓鞘的影响。结果:(1)体重变化: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CPZ损伤组、肌苷治疗组小鼠体重从第6 d开始均明显降低(P0.05);(2)行为学:Morris水迷宫空间定位实验中,与CPZ损伤组比较,肌苷治疗组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悬尾实验中,小鼠6 min不动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3)皮质髓鞘电镜观察显示,肌苷治疗组小鼠的皮质髓鞘病理改变程度降低,有新生髓鞘。结论:通过含0.2%CPZ饲料饲养联合腹腔注射肌苷制备脱髓鞘治疗小鼠,可使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改善,皮质髓鞘有明显的修复与再生,揭示肌苷对伴有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脱髓鞘小鼠有髓鞘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