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人中的一种新的G6PD基因突变:外显子ⅥcDNA592…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对G6PD缺乏的孪生子作了生化变异型鉴定后,对其中一例进行了基因分析。生化变异型鉴定的所有参数都极为相近,且未见文献报告过,定名Gd(一)Shunde(顺德)。基因顺序分析发现cDNA第592位核苷酸由C变为T,在中国中未见报告,其为在中国人中发现的第七种突变,故蜇命名为Gh7突变。  相似文献   

2.
用WHO推荐的G6PD变异型鉴定法鉴定了一对孪生G6PD缺乏新生儿的变异型。发现所有检测生化学参数极为相似。检索了文献资料后确认为一新的G6PD变异型,定名为Gd(-)Shunde(顺德)。  相似文献   

3.
天津地区G6PD缺陷患者常见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北方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dehydrogenase,G6PD)基因突变类型、基因突变与人口变迁。方法采用“错配引物”介导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分析法和双脱氧核苷酸指纹印迹检测法,对天津地区22例G6PD缺陷患者进行3种中国南方人群常见的G6PD基因突变的分析。结果8例患者(8/22,36.4%)有R459L(1376G→T)突变;7例患者(7/22,31.8%)有R463H(1388G→A)突变;7例(7/22)无1376和1388位点突变病例中,有3例做了H32R(95A→G)突变分析,提示1例有该位点突变。结论北方地区也存在中国南方人群常见的3种G6PD基因突变,大多数中国北方G6PD缺陷患者是由于中国南方移民迁移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证明一种人类新突变型G6PD顺德型,cDNA592C→T与酶活性降低和其生化特性改变有关,将正常G6PDcDNA,插入人工诱变载体pALTEPR-1中,用体外定点诱变技术,将cDNA592位的C置换为T,然后再插入pACI,在其本身无G6PD活性的大肠杆菌HB351突变株中进行表达。实验证明,从HB351株表达出的人G6PD,酶活性降低,KmG6P降低,三种底物同类物利用率明显增高,与人类G6PD顺德型的生化参数完全一致,表明592C→T是引起G6PD活性降低和生化特性改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调查云南少数民族G6PD缺乏症时,采用G6PD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筛查,按WHO标准化方法进行生化变异型鉴定,再用错配碱基PCR引入酶切位点法进行DNA突变型研究,首次在傣族中发现G6PDcDNA突变型:1388G→A。  相似文献   

6.
目的 阐明海南汉族、黎族人群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分子基础。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筛查了1388G→A、1360C→T、1024C→T、517T→C、493A→G、487G→A、392G→T和95A→G突变。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筛查其它突变;用核苷酸顺序分析鉴定具有SSCP异常区带样品的突变;。结果 在59例汉族G6PD缺乏症患者中,发现1388G→A14例(23.7%)、871G→A3例(5.1%)、835A→T1例(1.7%)517T→C1例(1.7%)、392G→T3例(5.1%)95A→G4例(6.8%);在32例黎族G6PD缺乏症患者中,发现1388G→A6例(18.8%)、871G→A3例(9.4%)和95A→G2例(6.3%);在1例汉族患者中发现了一种新的G6PD基因突变-835A→G突变,此突变导致第279位的苏氨酸被丙氨酸取代,将此突变型命名为G6PD-海口,其酶活性约是正常的10%,此835A→T突变的活性低,后者的酶活性约是正常的40%。分析人G6PD的三维结构模型表明,第279位苏氨酸残基的羟基是维持G6PD亚基相互作用的基团。结论 海南汉族、黎族人群中具有共同的常见G6PD基因突变型;与中国其它地区人群的G6PD基因突变谱比较,结果表明某些G6PD基因突变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不同地区人群中;G6PD第279位苏氨酸残基的可能是维持G6PD亚基相互作用及酶活性的必需基团。  相似文献   

7.
昆明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昆明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的基因突变型。方法:应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ARMS)和错配扩增酶切法,检测76例昆明地区G6PD缺乏症患者中G1376T,G1388A,A95G,C1024T,G392T,C592T6种G6PD基因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8.
为了证明一种人类新突变型G6PD顺德型,cDNA592C→T与酶活性降低和其生化特性改变有关,将正常G6PD cDNA,插入人工诱变载体pALTER-1中,用体外定点诱变技术,将cDNA592位的C置换为T,然后再插入pAcl,在其本身无G6PD活性的大肠杆菌HB351突变株中进行表达。实验证明,从HB351株表达出的人G6PD,酶活性降低,KmG6P降低,三种底物同类物利用率明显增高,与人类G6  相似文献   

9.
昆明市新生儿遗传性红细胞G6PD缺下基因频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G6PD/6PGD比值法对我院1999年4-7月出生的新生儿进行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检测,并确定新生儿中G6PD缺乏症基因频率。结果:567名新生儿中(男婴300人,女婴267人)共检出G6PD缺乏症患儿60名(男婴33人,女婴27人)。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基因频率为0.11。女婴中G6PD缺乏症的发生率为10.3%。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的分析与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萄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是最常见的人类酶缺陷病,该病在中国大陆南方很常见,估计发病率为4.2%。迄今为止,在中国人中共发现13种G6PD基因突变类型。资料表明1376M和1388M是中国人群G6PD缺陷者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其次为95M和1024M。似乎493M、487M、1360M和592M为中国台湾特有,1311M和1004M为中国广乐特有,而563M为新加坡特有。研究突变类型有助于对临床、突变源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海南汉族、黎族人群G6PD缺乏症患者的G6PD基因1376G→突变。方法 用盐提取法提取G6PD缺乏症患者白细胞的DNA,用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376G→T突变。结果在分析的59例汉族患者和32例黎族患者中,19例汉族患者和18例黎族患者有G6PD基因1376G→T突变,该突变在汉族、黎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2%和56.2%。结论 G6PD基因1376G→T是引起海南黎族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者的21-羟化酶CYP21B基因中Ile~(172)→Asn错义突变的发生率,根据放大受阻突变体系(Amplificationrefractorymutationsystem,ARMS)的要求,设计了3种引物:5'd(TTGGGAGACTACTCCCTGCTCT)3'(共同引物)、5'd(AGGTGAGGTAACAGA)3'(正常引物)、5'd(AGGTGAGGTAACAGT)3'(突变引物),在7例患儿中进行了检测,发现具有本突变者3例。对其中一例进行的家系分析,结果提示:这组引物有快速、简便的优点,不需使用同位素就能对具有Ile~(172)→Asn变异的高危家庭成员作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3.
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Wilson病基因第9,14外显子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人Wilson病基因(ATP7B基因)第9,14外显子突变特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银染技术初步研究了141例Wilson病患者ATP7B基因第9及14外显子分子结构改变,结果:通过用PCR-SSCP对患者和正常人的DNA的电泳带迁移作对比分析,发现在患者中第9和14外显子PCR扩增产物迁移异常者分别为6例(2.1%,6/282)和42例(14.9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中国人Wilson病基因(ATP7B基因)第9、14外显子突变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银染技术初步研究了141便Wilson病患者ATP7B基因第9及14外显子的分子结构改变。结果:通过用PCR-SSCP对患者和正常人的DNA的电泳带迁移作对比分析,发现在患者中第9和14外显子PCR扩增产物迁移异常者分别为6例(2.1%,6/282)和42例(14.9%,42/282)。结论:依据DNA单链构象与分子电泳迁移的关系,这一初步结果提示该组病人中ATP7日基因的第14外显子可能存在着较高的突变率。  相似文献   

15.
PCR直接测序在Wilson病基因第8外显子检出一个突变热点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寻找中国人Wilson病(WD)基因突变热点。方法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30例Wilson病患者WD基因第8外显子进行了突变筛查。结果在14例患者中发现同一种错义突变Arg778Leu,其中4例为这一突变的纯合,其余为杂合,突变率为30%。结论WD基因第8外显子778位密码子(CGG→CTG)系中国人的突变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53基因与化学致癌剂诱发小鼠皮肤肿瘤的关系。方法运用PCRSSCP和直接DNA测序法,检测37例DMBATPAMNNG诱发的小鼠皮肤肿瘤[包括6例乳头状瘤,15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SCCI)和16例中分化鳞状细胞癌(SCCⅡ)]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序列改变。结果乳头状瘤均未见p53基因突变,而258%(8/31例)SCC测得突变,其中SCCⅠ和SCCⅡ突变率分别为266%(4/15例)和25%(4/16例)。在这8例肿瘤中共有9个突变,其中7个位于第8外显子,有7个为G→A转换。结论p53基因突变发生于该三步化学致癌法诱发的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向SCC恶性转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红细胞葡糖磷酸异构酶遗传性缺乏是引起非球形细胞性溶血的第四位原因。本文报告一例,在检查了患者红细胞18种酶和GSH含量以及双亲的GPI活性后证实为遗传性GPI缺乏症。在此基础上,用溶血液对其变异型作了鉴定。指标为:酶活性、电泳速率、热稳定性、米氏常数(Km)、pH曲线、半乳糖6-磷酸利用率。经比较发现为一新变异型,定名为GPI-广州(GPI-Guangzhou)。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四个少数民族中所见的G6PD基因突变型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 通过鉴定云南省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的G6PD基因突变型,统计大理市白族G6PD缺乏症发生率及基因频率,以了解分子进化和民族起源,并为G6PD缺乏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错配碱基PCR/RE、PCR-SSCP、ARMS法和DNA序列分析等检测G6PD基因点突变。结果 经DNA序列分析确认,首次在白族人群中发现G6PD G1388A,发生率42%、G1376T发生率21%、A95G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2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变异型——台湾客家型[Gd(一)Taiwan-Hakka]患者基因组DNA中,回收经EcoRI完全酶解的3~5kb片段,与载体λgt10插入重组,用SMR10单菌种系统制备包装提取物,对重组的λgt10进行体外包装,构建成二个基因组基因丈库。用~(32)P标记的G6PD cDNA成功地从文库中初选出12个阳性克隆,挑选其中4个阳性克隆再次杂交予以证实,提取其中2个克隆DNA,经限制酶酶切电泳及斑点杂交鉴定,分离到该变异型基因的插入片段,并将其克隆到M13mp19噬菌体。在国内首次完成Gd(一)Taiwan—Hakka型部份基因克隆化分离与鉴定,为DNA序列分析寻找突变部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基因(ATP7B基因)第14外显子(exon14)的突变情况,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TP7B基因的第14外显子片段,通过DNA单链构象多态(SSCP)筛选,以PCR产物(PCR-DNA)循环测序双鉴定。结果;在8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和39例正常人的PCR-SSCP均呈现两种泳动常型(Ⅰ,Ⅱ型),我们分别对两组中各种带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