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Plt)间隔期缩短对Plt质量及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到2019年9月期间中心血站接收的60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单采血小板间隔期2周以及4周的献血者血常规以及血小板质量结果,包括Hct(红细胞压积)、WBC(白细胞)、Hb(血红蛋白)、RBC(红细胞)、血小板、PDW(血小板分布宽度)、MPV(平均血小板体积)、P-LCR(大型血小板比例)。结果:单采血小板前与单采血小板2周后血常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血小板间隔2周与单采血小板间隔4周血常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Plt)间隔期缩短对Plt质量及献血者血常规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MCS+血小板单采机在单采血小板的过程发生红细胞溢出的原因,避免单采血小板因红细胞混入过多造成的报废.方法:收集近两年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因红细胞溢出报废的献血者25例,再随机抽取单采过程正常的献血者25例,分为对照组和溢出组,使用t检验对献血者的RBC、WBC、PLT、Hb、MCV、MCH、MCHC、HCT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献血者的RBC、WBC、PLT、Hb、MCH、MCHC、HCT计数在红细胞溢出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CV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红细胞参数MCV值偏低,是应用MCS+单采过程中发生红细胞溢出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经血小板单采术治疗对血常规、生化及凝血功能等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进行血小板单采术治疗的28例患者,检测血小板单采前及单采后2h血常规、生化及止凝血功能等血液指标并分析比较.结果 28例患者血小板单采后2h:(1)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下降(P<0.01),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无明显变化(P>0.05).(2)血钾、血镁下降(P<0.05),血钙明显下降(P<0.01),血钠、氯、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3)APTT、PT明显延长(P<0.001),FIB含量增高(P<0.05).结论 血小板单采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明显降低血小板数量,疗效显著;但单采治疗后可出现血钾、镁、钙降低,APTT、PT时间延长,要密切监测生化及止凝血功能等血液指标变化,防止电解质紊乱、出血等不良后果出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长沙地区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从而减少单采血小板资源浪费,保障输血安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长沙血液中心99 060例单采血小板血液标本酶学检测ALT、血清学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以及核酸检测筛查结果,比较初次与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检测不合格情况。结果 长沙血液中心初次单采血小板和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占比分别为17.99%、82.01%;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检验不合格率分别为1.93%、0.48%(χ2=416.685,P<0.001);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各检测项目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核酸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50%、0.77%、0.15%、0.20%、0.23%、0.08%,以HBsAg不合格为主;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各检测项目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核酸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21%、0.10%、0.03%、0.05%、0.03%、0.05%,以AL...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研究手工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的两种制品质量及输注效果.方法 对临床肿瘤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手工组与单采组各53例,分别进行手工分离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的输注,并血小板制品质量及输注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 手工血小板含量Plt显著高于单采血小板制品且具备统计学差异;手工血小板制品的输注效果较单采血小板制品的输注效秉好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副反应方面单采组优于手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临床治疗可以选用手工血小板,但需要对其免疫反应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未来有效规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对治疗急性大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9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41例)采用联合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12~24单位和单采血小板1~2个治疗量;B组(28例)单独输注单采血小板1~2个治疗量;C组(21例)单独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12~24单位.3组患者均在输注前1h及输注后2~4h分别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问(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 结果 输注后A组与B、C组相比,A组PT、TT、APTT均显著缩短(P<0.01或P<0.05),有效止血率增高(P<0.05),平均止血时间明显缩短(P<0.01),24 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明显减少(P<0.01). 结论 在急性大出血治疗中,适时联合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比单独输注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凝血因子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整体护理对于降低MCS~+型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冲红概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天津市血液中心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0例为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献血者必须是经过献血前征询、体格检查及初筛,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且为首次献血的人员。对照组血小板献血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血小板献血者给予整体护理。比较两组单采血小板出现冲红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小板冲红率为3.0%低于对照组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成血小板冲红的原因可能与脂肪血、红细胞体积小和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因此对首次献血者实施整体护理可降低单采血小板冲红率。  相似文献   

8.
欧海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602-2603
单采血小板输注是血液注射中比较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受到注射次数、疾病类型、注射前患者体内血小板含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结合实际例子探讨了单采血小板在注射中输注效率的影响因素,并借助血小板增高指数等常用指标对输注效果进行了判断。研究发现,为了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就必须把握好输注的时机,根据患者体内的血小板指数特征,尽可能降低外界因素对输注效果造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全血和单采血小板捐献人群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探讨不同献血人群的相对安全性。方法采用Roche cobas s201血液筛查系统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ELISA检测双试剂均无反应性及仅1种试剂有反应的全血标本和单采血小板标本进行HBV、HCV和HIV三项联合筛查,对两种人群的核酸检测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进行核酸检测标本163 621例,检出阳性标本110例,阳性检出率为0.067%。全血标本和单采血小板标本中阳性率分别为0.067%和0.0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P>0.05)。结论对全血和单采血小板捐献人群均应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减少输血反应的效果。方法于2018年7月-2019年12月,抽取医院收治的1000例输血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500例。对照组行单采血小板,试验组行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比两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凝血指标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凝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相较于单采血小板,可改善机体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环境电磁辐射对大学生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以重庆某两高校1 103例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组织问卷调查了解血液系统相关疾病自主症状,并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其末梢血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较高背景环境电磁辐射组四肢无力发生率高于低背景环境电磁辐射组(P小于0.05)。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低背景环境电磁辐射组(P小于0.0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及浓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平均体积和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低背景环境电磁辐射组(P小于0.05);其中较高背景环境电磁辐射组居住年限(1—4年内)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呈正相关,与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小于0.05)。结论现有环境电磁辐射对大学生血相有一定影响,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增高,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中性粒细胞相对增多,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医疗保障能力的不断提高和临床成分输血推广的力度加大,全国各地临床用血量以年平均增长15.3%的速度迅速递增[1],但是我国平均献血人口比例只有9.14‰,其中单采血小板的捐献者比例仅为0.45‰[2]。自2004年起,石家庄市单采血小板临床需求量平均年增长20.46%,使血小板采集工作面临严峻考验。为缓解单采血小板的供需矛盾,保障临床安全充足用血,采供血机构必须对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有一个科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BV感染患者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ELISA)法检测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用血液分析仪检测患者的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PLT、血小板压积(P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结果 HBV感染患者红细胞相关指标中,Hb和MCHC高于对照组(P<0.05)。HBV感染组的其他指标如RBC、Hct、Hb、MCHC、RDW、MCV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患者的PLT、PCT、MPV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HBV感染对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健康人生》2006,(1):47-47
辐照血是经放射线照射后,灭活了淋巴细胞的血液及血液制品。某些免疫缺陷症病人及严重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后容易发生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TA-GVHD 可发生于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甚至单采血浆后。普遍认为输注淋巴细胞大于10~7/kg 时可引起 TA-GVHD,下表列出了 TA-GVHD 的易感者。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衰患者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衰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贫血 ,一般为红细胞生成素下降所致的正细胞性贫血。应用 CD- 170 0血球分析仪 ,对慢性肾衰患者血红蛋白 (Hb)、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的含量 (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等参数检测分析 ,旨在探讨其贫血的性质。1 对象与方法1.1 实验对象 肾病组 :2 8例均为 1999年 10~ 12月在湖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血透治疗前的慢性肾衰患者。对照组 :90例经湖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判定为健康者。1.…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I型HELLP综合征的母婴结局,探讨单采血小板在I型HELLP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Ⅰ型HELLP综合征病例,观察单采血小板输注下血小板指标变化情况,记录孕产妇并发症及围生儿结局。结果:Ⅰ型HELLP综合征发病率为0.15%,病例组孕产妇平均孕周33周,其中66.6%合并重度子痫前期,33.3%合并急性肾功衰,33.3%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6.7%合并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率为50.0%,死亡率17.0%;胎儿死亡率28.5%,早产儿占14.3%,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40.0%。6例孕产妇共输注单采血小板14治疗量,其中治疗前PLT为(27.0±8.9)×109/L,治疗后为(141.0±41.4)×109/L。结论:Ⅰ型HELLP综合征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单采血小板输注是治疗I型HELLP综合征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7.
冯琪瑛 《药物与人》2014,(12):237-238
目的:探索和分析单采血小板采集前初筛不合格的原因,为满足临床需求采集质量合格的血小板.方法:查找单采血小板采集前初筛的各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分析单采血小板采集前初筛不合格的原因并加以控制.结果:单采血小板采集前初筛不合格原因有以下多种,并做分析,保证了单采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和产品质量.结论:通过查找分析得出单采血小板采集前不合格的原因多种,经过适当合理的处置,安排,排解,可以减少初筛不合格问题,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资源,降低对献血者的多次筛查率.从而采集到安全,合格的血小板产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镧亚慢性暴露对大鼠外周血常规检查指标的影响。方法分别用0.1、2和40 mg/kg体重剂量的三氯化镧(LaCl3)给大鼠经口灌胃,每天一次,90 d后处死;取外周血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WBC)、淋巴细胞数和百分数(LYM和LYM%)、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和变异系数(RDW-SD和RDW-CV)、血小板(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个La-Cl3剂量组大鼠上述各血常规检查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3个LaCl3剂量组大鼠之间上述血常规检查所有指标也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LaCl3亚慢性暴露对大鼠血常规检查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于单采血小板解聚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判断,以便于总结有效的预防策略,保证血小板单采的质量。方法:本研究的研究时间选择为2017年1月到2018年2月,调查在此期间进行单采血小板的3056例人次,对于在此期间出现的74例单采血小板解决困难的现象进行统计,总结出现单采血小板聚集困难的原因,并且分析相关的预防因素。结果:通过本研究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在进行单采血小板这过程中出现解决困难的因素,主要涉及到献血者献血之前饮食高糖食物、解聚过程中血袋直接接触金属板面、解聚过程当中操作不当、存在献血并发症的情况、乳糜血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的调查,可以得出单采血小板解决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献血前食用高糖食物、解聚过程中血袋接触金属板面、存在献血并发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单采血小板的过程当中出现解决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献血前食用高糖食物、解聚过程中血袋接触金属板面、存在献血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情况的出现,保证临床具有优质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20.
单采血细胞分离器是用于人体血液成分的采集和分离的医疗器械产品,对产品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以保障产品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选择单采血细胞分离器3个主要部件:软管、泵管和收集袋为试验样品,以进口同类型产品为阴性参照品,按照GB/T16886.4-2003和GB/T14233.2-2005标准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溶血试验、PTT试验和体外自发性血小板聚集等3个体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试验样品的溶血率小于5%,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阴性参照品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单采血细胞分离器对血液红细胞、凝血系统和血小板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产品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