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经》对针灸处方的选穴、配伍,以及处方的依据,变化之规律均有所论述,后世效法并奉为圭臬,如果临床能活法园机,确可左右逢源。《内经》对于针炙配方,提出了: 一要查局部与整体的联系,正如《灵枢·邪客》篇“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这就为内  相似文献   

2.
《临证指南医案·耳篇》共载医案17则,记录和体现了叶天士诊治耳病的学术思想。叶氏认为外邪侵袭和肾阴虚是耳病的两个主要病机,在此基础上还特别重视辨识疾病的病位,发病季节、加重病情的因素分析,而后立法处方,加减化裁。本文对《临证指南医案·耳篇》所载医案进行分析,从中探求叶氏对耳病的诊治思路,用药规律及治疗特色,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灵枢经·骨度》篇中骨度值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方法:将《灵枢经·骨度》篇的测量值与古代六部医籍骨度值及现代文献实测值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灵枢经·骨度》篇中骨度值与六部医籍骨度值相同,与现代骨度实测值亦基本相同。结论:《灵枢经·骨度》篇中骨度值真实而准确。  相似文献   

4.
贾润苗 《河南中医》2009,(5):419-419
《灵枢·经脉篇》日:“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别篇》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以止也。”说明经脉是人体生命活动之通道,疾病活动之处方,具有决定死生之作用,其根本“不可不通”。  相似文献   

5.
《脉经》魏·王叔和撰.全书10卷,97篇,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今考《脉经》,其中有22篇内容引用了《难经》条文,涉及《难经》20难.本文将《脉经》与《难经》共有条文进行了比较研究.文字几乎相同者仅见1篇;文字出入较大者仅见2篇;除前两种情况,其余19篇,文字略有出入,但并不影响对经文的正确理解.此外,叔和在撰集《脉经》时,亦对《难经》条文进行了组合与离析.这是《脉经》“类例相从”之体例所决定的.这一比较研究,不仅对《脉经》一书的成书基础及其本质的探析有所裨益,对《难经》一书的校勘与整理亦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百症赋》的处方配穴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灸歌赋,是古代针灸学家宝贵临床经验的积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辨证施治,取穴少而精,针对性强,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深入探讨。现就针灸歌赋中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列症、处方均较多的《百症赋》,探析其处方配穴原则于下。《百症赋》出自明代针灸学家高武的《针灸聚英》,为高氏汇集的前代针灸文献之一,原作者姓名不详。这篇赋中,共列症91种,接近百症,故以“百症”为篇名。其中:处方一穴的18症,处方二穴的73症。其处方配穴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11种,现分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中明确言及"传于后世"的篇章有《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针解》《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师传》,共4篇。笔者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通过对4篇"传于后世"论的研究学习,对"传于后世"的观点进行简要、系统地梳理,总结得出《黄帝内经》"传于后世"论的6个观点,以期能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黄帝内经》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全书明确言及"传之后世"的有《素问·三部九侯论》、《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方盛衰论》、《灵枢·终始》、《灵枢·玉版》共计5篇。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通过对5篇"传之后世"论的研究学习,对其"传之后世"的观点进行简要的系统梳理,总结得出对于《黄帝内经》"传之后世"论的9个观点,以期为更好地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黄帝内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关于“神”的论述颇多,多集中于《灵枢·本神篇》、灵枢·天年篇》、《素问·灵兰秘典论》等篇,而尤以《灵枢·本神篇》论述最详。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对于祖国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对《内经》中有关“神”的论述加以归纳分析,以就教于同道。一、关于“神”的含义《内经》中论述“神”,主要有以下4种含义。1.概括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  相似文献   

10.
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少阴病》篇第150条白通加猪胆汁,已使用人尿的处方治疗少阴病、下痢、脉微者,即现代医学之休克综合症候群等重症。唐朝杨贵妃更以饮用童尿来养颜美容,青春长驻。清朝慈禧太后服9种生药配合童尿制成丸药,用于经期诸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骨伤外治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的骨伤外治处方,建立标准化方药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软件统计纳入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性、药味、归经及功效,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对其中的高频药物进...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肝炎是内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多属于祖国医学胁痛的范畴。本证早在《内经》即有记载,如《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向·脏气法时论》篇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笔者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炎65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最大威胁是精神病 孔子有两篇报告,来讲述人类的演变法则与趋势。这两篇报告,就是《易经·系传》的上篇和下篇。  相似文献   

14.
正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早在《内经》已有记载,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由于肝胆病变所致。如《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素问·繆刺论篇》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笔者近年来自拟肝康2号方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效果较好,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肝居胁下,其经脉分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  相似文献   

15.
六经辨证是汉·张仲景《伤寒论》,在《素闻·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总结出来的,为外感病的一种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基础理论研究特集》述评张国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自1988~1993年出版了基础理论研究特集5册,共载有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515篇(1988年72篇,1989年60篇,1990年89篇,1991年118篇,1992年...  相似文献   

17.
五脏皆有阴阳,脾脏也不例外,但历来医家多详述脾阳脾气,极少论及脾阴。脾阴理论内容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灵枢》,《灵枢·本神篇》论“脾藏营”,《灵枢·营卫生会篇》论“营出于中焦”…,说明脾阴由中焦之水谷精微所化生。张仲景则从临床证治的角度指出了脾阴虚证的存在,《伤寒论》在治疗外感病时有两个前提,一为“阴阳自和”,  相似文献   

18.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开篇引用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载,作为阐释温热病的依据。由《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记载可知,六气的主客加临异常可能导致"有胜则复,无胜则否"的自然规律失常,从而出现"不至而至,至而未至"的反常气候,引起"温病"或"疫疠",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两篇所言"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伏气温病截然不同,此属感而即发的温病,即新感温病。笔者认为新感温病源自《内经》,滥觞于《素问》。本文尝试对新感温病这一概念逐本溯源,纠正当下对其源流的错误认知,旨在更清晰地认识和掌握新感温病。  相似文献   

19.
<正>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世传丹溪著作因整理人员和时间的不同,在内容上有较大差异,给后世研究丹溪学术思想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著作的来源及内容进行探讨,以梳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丹溪手镜》与其它7种著作进行对比和分析说明。1,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丹溪手镜》上卷第6篇《五脏绝死》与《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基本相同;《丹溪手镜》上卷第4篇《汗吐下温水火刺灸八法》与《千金翼方·伤寒宜忌第四》内容基本相同。2,与《太平圣惠方》:《丹溪手镜》卷上第5篇《五脏虚实》摘自《太平圣惠方》卷3《肝脏论》、卷4《心脏论》、卷5《脾脏论》、卷7  相似文献   

20.
“热病五十九俞”是治疗热性病的五十九个腧穴,首见于《素问·水热穴论》篇中。在《素问·气穴论》篇中又谓之“热俞五十九穴”。然却与《灵枢·热病》篇的“五十九刺”又不尽相同。笔者试就其理论与临床方面,对此做一初步探讨。一、“热病五十九俞”与选穴方法《素问·水热穴论》篇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据王冰、张介宾等考注:此指中行的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次两傍的五处、承光、通光、络却、玉枕,又次两傍的临泣、目临、正营、承灵、脑空。五行共二十五个穴。上述穴位分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