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专业人员介入对上海市适配辅助器具家庭组合的影响。方法:将上海市杨浦区12个街道筛选持有上海市残疾证明的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辅助器具家庭组合适配。观察组在此服务的基础上,对社区康复专业人员、脑卒中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培训,然后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康复医生参与整个适配过程。在辅具适配开始前及适配后3个月,采用巴氏指数(BI)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相关功能评定,同时评定辅助器具使用的满意度(魁北克辅助科技使用者满意度评估量表(QUEST)和辅具使用率。结果:干预3个月后,2组BI评分及SF-36各维度得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QUES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合社区康复资源,增加对社区康复人员、脑卒中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的培训,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对辅助器具家庭组合适配后的独立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提高辅具的使用率及对辅具适配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7例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患者出院进入社区后,均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及出院宣教,患者自行进行康复训练。研究组在药物治疗及出院宣教基础上进行社区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进行评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抑郁程度(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价)、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采用自制脑卒中知识调查问卷)、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是否坚持规律运动等。结果:6个月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指数、生活质量指数、抑郁程度得分、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是否坚持规律运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其致残率,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青年脑卒中后Ⅲ级~Ⅳ级残疾人员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脑卒中半年后经柳州市残疾评定专家按200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符合肢体残疾等级Ⅲ级~Ⅳ级的残疾人,采用总体健康状况量表(GHQ-28)、日常生活独立活动指标(ADL)量表(日常生活独立活动指标)评定后给予心理行为干预;3个月后对这些人再调查评定1次。[结果]3个月后GHQ-28评分、ADL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青年脑卒中病人的心理状态,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指导、认知干预、记忆干预、语言训练、行为干预、心理干预、社区与家庭干预及自我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采用生存质量量表(SF-3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对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进行测评。结果:两组干预后SF-36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DL评分、干预后3个月肢体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配合家居环境改造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社区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仅进行社区康复训练,观察组在社区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家居环境的改造。分别在2组患者刚入组时,训练3个月后、6个月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ADL)对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训练3个月和6个月后,2组Bathel指数及IADL评分均逐渐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康复配合家居环境改造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提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对农村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7例和对照组53例,干预组给予6个月的社区干预方案,包括定期随访指导、发放光盘、充分利用可及资源进行康复锻炼;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宣教,门诊随访.在干预后6个月、12个月时应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法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满意度评定.结果 干预后6个月、12个月,干预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满意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社区综合干预能显著提高农村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满意度,能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并发挥患者的康复潜力,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9):1758-1759
选取2012年8月~2015年7月我院心脑血管疾病科收治的106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53例。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行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结果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不同的社区照管模式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采用分层多级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04-06在广州市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按诊断标准确定痴呆患者及轻微认知功能损害患者222例,分为综合干预组(n=16)、心理社会干预组(n=29)和对照组(n=177),心理社会干预组采用心理社会干预,包括对照料者和社区医生进行痴呆卫生宣教,对患者和照料者实施心理社会干预;综合干预组则在心理社会干预的基础上另加药物干预,①改善痴呆症状给予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石杉碱甲;②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富马酸奎硫平;③抗抑郁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盐酸氟西汀胶囊。对照组只进行日常看护工作,在干预前、干预后3,6个月,分别采用老年性痴呆生活质量量表评定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以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患者的抑郁情绪。结果:各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和测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综合干预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较干预前提高,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较干预前降低;心理社会干预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较干预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较干预前降低;对照组6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较初次评估降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较初次评估提高。②综合干预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干预后3个月与干预前评分差值、干预后6个月与干预前评分差值与心理社会干预组、对照组相应评分差值相比,降低更多;综合干预组和心理社会干预组生活质量干预后3个月与干预前评分差值、干预后6个月与干预前评分差值与对照组相应评分差值相比,评分升高更多,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值降低更多。③干预得分与老年性痴呆生活质量量表差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0(P<0.001);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差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7(P<0.001)。结论:在社区支持网络中,药物联合心理社会干预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最佳,单纯心理社会干预的效果次之,对照组呈逐渐恶化趋势。综合干预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现实定向训练护理干预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8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只给予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现实定向训练护理干预;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两组进行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分析,以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使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为评分标准对患者的社会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现实定向训练护理干预,可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闸北区残疾人辅助器具组合适配项目组合适配资源配置充足,实施后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残疾人对辅助器具组合适配服务整体满意度较高.辅助器具组合适配服务过程中存在人员工作机制不健全、筛选标准不够明确、评估内容填写完整性不足、组合适配范围较有限、随访服务缺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出院的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社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出院后1、3、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量表计分较出院时明显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72名脑卒中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另外给予综合性护理。在入院时和3个月后进行脑卒中抑郁水平、生活方式改变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抑郁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降低脑卒中患者抑郁水平,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AFO)对脑卒中偏瘫患者13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生存质量(QOL)的功能结局影响。方法将21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治疗组采用AFO与常规康复干预治疗,对照组则予以常规康复干预。每组患者入选时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使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13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简化SF-36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评定生存质量。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及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13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AFO可以显著促进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老年人对辅助器具的认知和使用情况、价格接受度、使用满意度、质量问题反馈、依从性和获得方式。方法 2017年4月至12月,选择北京市东城区6个社区166例居家养老老年人,为其评估、适配辅助器具,教会其使用,每半个月回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状况和对辅助器具的满意度,持续6个月。问卷调查老年人对辅助器具的使用和需求。结果 22%老年人没有使用过辅助器具。正在使用的辅助器具中,移动类占63%,生活护理类占48%,视觉类占44%,听觉类占20%,其他占4%。老年人购买辅具考虑的因素主要有能解决实际问题、质量好、多功能、性价比高等。魁北克辅助科技使用者满意度评估量表评分为(4.04±0.46)分。辅助器具弃用率2%。老年人使用辅助器具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有组装不牢固/松动(43%)、外观粗糙(27%)、零部件破损(15%)、具有安全隐患(13%)、可靠性差(3%)、尺寸不合适(3%)和强度不够/断裂(3%)。老年人获得辅助器具的方式,80%为自行购买,13%为政府发放,6%为亲友赠送,无租赁方式获取。结论辅助器具能够改善和方便老年人生活。老年人需求最多的是移动、生活、交流和居家辅具,希望选择功能齐全、性价比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辅具。专业的适配、定期的回访和维护可以提高辅助器具满意度,降低弃用率。可推进辅助器具租赁服务,加大实用辅助器具服务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303-330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家庭康复干预后,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5例。干预组做好出院指导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社区家庭康复干预,对照组仅做好出院指导,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组患者在社区家庭康复干预的第6个月,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的社区家庭康复干预有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恢复期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出院后给予传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出院后实施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生活质量、复发、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3个月、6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ADL和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复发风险,提高患者和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提升脑卒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方案,并评价干预方案的效果。方法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分别从两个病区整群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干预后3个月、6个月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3个月、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均较基线水平有提高,干预组优于对照组( P<0.01)。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较基线水平有提高,干预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干预方案,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自我管理对社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及抑郁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钢都社区居民中脑卒中患者12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我管理组(简称自管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均自行在家进行居家康复,自行功能锻炼,定期门诊复查,不适时随诊。自管组采用自我管理模式干预,由专家指导,社区医生、治疗师及家属共同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分小组指导、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家庭访视流程及社区脑卒中患者小组活动。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6 个月后采用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 指数(M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评量表(WHOQOL-100)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两组FMA上下肢评分、MBI、HAMD和WHOQOL-100 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6 个月后,自管组FMA上下肢评分、MBI和WHOQOL-100 评分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提高(P<0.05),对照组亦有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管组HAMD评分较干预前及对照组降低(均P<0.05),对照组亦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社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实施脑卒中自我管理能提高社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能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分别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时间为12周。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负性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干预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中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康复中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疗程均为6个月;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两组护理前后的生存质量分析,以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结果:护理后两组生存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6个月,观察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总维生素D、维生素D3、25-羟维生素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康复中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预防性服用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调节患者免疫功能起到改善病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