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向心性加压缠绕在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SH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2020年9月30日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Ⅰ期SH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缠绕组、扎贴组、缠绕扎贴组各30例,三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护理,缠绕组使用向心性加压缠绕技术干预,扎贴组使用肌内效贴扎贴技术干预,缠绕扎贴组使用肌内效贴扎贴联合向心性加压缠绕法干预;比较干预前、干预7 d后、干预14 d后、停止干预3 d后三组患手指根平均指围、手掌周径、腕横纹处及腕上5 cm处周径、手部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Ⅱ-Ⅴ掌指关节活动度及14 d后三种干预方式的疗效。结果:干预7 d后,缠绕扎贴组患手手掌周径、腕横纹处及腕上5 cm处周径、手部疼痛程度均低于扎贴组和缠绕组(P<0.05);干预14 d后、停止干预3 d后,缠绕扎贴组患手指根平均指围、手掌、腕横纹处及腕上5cm处周径、手部疼痛程度均低于扎贴组和缠绕组(P<0.05);干预7 d后、干预14 d后及停止干预3 d后,缠绕扎贴组患手Ⅱ-Ⅴ掌指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扎贴组和缠绕组(P<...  相似文献   

2.
姜增明   《护理与康复》2018,17(6):59-61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压力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手肿胀的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脑卒中早期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按常规接受良姿位摆放及肢体被动活动治疗,对照组采用压力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压力治疗仪基础上使用肌内效贴。观察时间为2周(14d),采用测量患手肿胀的体积、患手掌指关节活动度和治疗前后患者手的Brunnstrom分级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手肿胀程度均有较大改善,但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掌指关节活动度及Brunnstrom分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压力治疗能更有效治疗脑卒中早期患者手肿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治疗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放疗后上肢肿胀的疗效。 方法选取乳腺癌根治术接受放疗后出现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均采用常规手法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肌内效贴贴扎,对照组接受相同形状和颜色的无弹性肌内效贴贴扎,共治疗3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周径测量法、上肢功能评定量表(DASH)、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100(WHOQOL-100)对2组患者的淋巴水肿程度、上肢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2组患者淋巴水肿的程度及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常规手法康复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能进一步减轻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效果。方法 2015年10至2016年10月,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为对照组(n=20)和试验组(n=2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用肌内效贴贴扎,对照组用安慰贴布贴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X线片测量肩峰至肱骨头间距,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FMA)上肢功能部分进行评定。结果试验组治疗后,肩峰至肱骨头间距小于对照组(Z=-2.004,P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t=2.492,P0.05)。结论肌内效贴能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促进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偏瘫患者手肿胀的早期康复训练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手肿胀的疗效。方法将 2 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 (康复组 )和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 ,康复组在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 ,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根据患手肿胀的程度 (体积 )、掌指关节活动度及简易手功能检查 (STEF)评分评定疗效。结果康复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手肿胀的程度明显减轻 ,掌指关节活动度能较好保持 (P <0 .0 1) ,STEF量表提示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患侧手肿胀的早期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组、肌内效贴贴组及与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与常规康复训练,肌内效贴组另进行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冲击波组运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治疗,联合治疗组采取体外冲击波与肌内效贴联合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4周后评估3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和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前VAS、FMA、MAS评分及肩关节P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的VAS、FMA、MAS评分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的VAS、MAS评分低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FMA评分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P0.05)。治疗后3组的肩关节PROM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的肩关节PROM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组的肩关节PROM低于体外冲击波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取与肌内效贴联合冲击波治疗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缓解上肢痉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89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5例,对照组44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体位摆放、主被动活动和TENS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肌内效贴贴扎方案每次维持24 h,5次(5 d)为1疗程,疗程间隔2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肿胀程度和运动功能(FMA)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和FM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分别为(2.9±0.8)分和(77.8±4.6)mL与对照组治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和TENS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SHS I期患者进行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张淑珍  刘玉海  吕杰 《中国康复》2012,27(4):288-289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充气压力衣配合支具对偏瘫患者患侧手肿胀的疗效。方法:偏瘫手肿胀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充气压力衣训练,训练结束后配带腕背伸支具。分别在治疗前后给予患手肿胀程度(体积)、掌指关节活动度及简易手功能检查(STEF)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患手的肿胀体积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减少更显著(P<0.01);掌指关节活动度及STEF评分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增加更显著(P<0.01)。结论:早期应用充气压力衣进行训练并配带腕背伸支具能明显消除偏瘫患者手肿胀,增加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辅助康复训练方法改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多中心符合入选标准的Brunnstom Ⅳ期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肌内效贴配合常规康复训练组47例(治疗组)和常规康复训练组51例(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作业治疗和物理治疗,具体方法包括患侧上肢和手功能主动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和耐力训练等,每日1次,每次1 h,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治疗组每日在肌内效贴贴扎完毕后再进行常规康复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定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MBI) 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和ARAT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FMA-UE和ARAT评分分别为(48.58±7.02)分和(43.96±10.25)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辅助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肌内效贴(KT)贴扎方法对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A组25例和观察B组24例。3组患者儿均给予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观察A组和观察B组则在常规上肢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两种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法进行治疗,肌内效贴治疗隔日1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上肢的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和前臂旋后角度。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治疗后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治疗后的MAS评分与观察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B组治疗后的FMFM评分为(82.96±5.08)分,显著优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73.08±4.73)分,前臂旋后角度为(30.17±2.35)°,却显著低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36.76±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T治疗可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贴扎方法不同,疗效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贴扎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头颈部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5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肌内效贴贴扎技术进行斜颈的治疗,间隔2 d进行1次,单次贴扎时间≤48 h,共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测量两组患儿头部倾斜、颈部侧屈角度及颈部左右旋转角度差值,并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头部倾斜角度、颈部侧屈角度、颈部左右旋转角度差值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患儿头部倾斜角度[(4.46±3.00)°]、颈部侧屈角度[(62.92±7.68)°]、颈部左右旋转角度差值[(4.92±3.06)°]较对照组改善优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治愈率(46.15%)、好转率(50.00%)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3.85%)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贴扎,能更好地改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头颈部活动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黄帝内针理论的雷火灸对气虚血瘀证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的影响。方法 便利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科住院的气虚血瘀证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分别施以雷火灸,观察组基于黄帝内针理论取穴施灸,对照组基于传统针灸学理论取穴施灸。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2周末比较2组患者掌指关节围度、跖趾关节围度、腕关节周径、踝关节周径、肢体肿胀程度积分情况。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掌指关节围度、跖趾关节围度、腕关节周径、踝关节周径、肢体肿胀程度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末,观察组跖趾关节围度、踝关节周径、肢体肿胀程度积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P<0.05);干预前、干预2周末,2组患者掌指关节围度、跖趾关节围度、腕关节周径、踝关节周径、肢体肿胀程度积分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黄帝内针理论的雷火灸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证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症状,对下肢肿胀改善的效果优于上肢,总疗效优于传统雷火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的贴扎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FAC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对早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康复,n=20,脱落2例)、白贴组(白贴+康复,n=20,脱落1例)和空白组(康复,n=20,脱落1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MAS)量表、手肿胀程度(手体积)、Fugl 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上肢部分、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3周及6周后,3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内效贴组FMA评分、STEF评分及手体积差值均优于白贴组和空白组(P<0.05);肌内效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应用肌内效贴扎可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患手痉挛、肿胀,从而改善手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动静脉脉冲泵(artery vein impulse pump,A-V脉冲泵)对危重患者上肢静脉回流障碍作用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ICU非创伤性手肿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抬高患肢方法消肿,观察组采用A-V脉冲泵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患手的肿胀程度以及掌指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与比较。结果治疗后第7天及第14天,2组患者患手肿胀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手掌指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手肿胀程度恢复和患手掌指关节活动度均较对照组好,且观察组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对照组好转不明显(P0.05)。结论 A-V脉冲泵能显著改善危重患者手肿胀和手掌指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侧膝关节周围肌群进行肌内效贴早期贴扎预防膝过伸的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膝过伸发生率、简式Fugl-Meyer下肢评分(FMA)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膝过伸发生率分别为32.5%和57.5%,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同时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FAC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早期应用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的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肌内效贴短期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状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肌内效贴短期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状的临床疗效。 方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40例,按年龄、性别及体重及急慢性期等严格配对后随机分为肌内效贴组+常规局部理疗组(治疗组)及常规局部理疗组(对照组)各20例。在入选时、治疗3d及7d时对两组患者的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肿胀评分(Lequesne肿胀评分)及综合功能(西安大略及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作评估,同时对过敏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价。 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基线值及病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第3天患者疼痛度及肿胀度评分治疗组患者比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t=7.2163, t=4.8472),疗程第7天,两组疼痛及肿胀度评分比较趋向一致(P>0.05,t=2.5218, t=0.7840),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WOMAC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疗程第3天、第7天仍有显著性差异(Fwomac=12.6,P<0.05)。治疗组有1例疑似轻度过敏,但未影响疗程的完整进行。 结论:肌内效贴可作为安全有效的康复手段之一,短期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症状,改善综合功能,其相应机制及更优化的贴扎方式有待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7):3160-3161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在我院诊治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所有治疗均持续4w,治疗前、治疗4w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Fugl-Meyer量表(FMA)、Ashworth量表(MAS)、Clonus分级法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踝阵挛评分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I、FMA、MAS、Clonu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BI、FMA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MAS、Clonus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BI、FM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S、Clonu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针灸和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可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运动贴扎法治疗偏瘫痉挛期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康复医学科12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肩痛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采用三角肌与前锯肌运动贴扎措施(常规方法),治疗组采用冈上肌、菱形肌与上斜方肌运动贴扎方法(新型方法),疗程均为1个月。空白组不予运动贴扎干预。结果:治疗1个月后,在VAS评分方面,对照组改善(3.4±0.2)分,治疗组改善(4.9±0.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无痛PROM方面,对照组改善幅度(23±0.8)°,治疗组改善幅度(42±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疼痛与活动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无痛PROM改善幅度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而上肢FMA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贴扎方法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疼痛、无痛被动关节活动度范围,该方法对偏瘫痉挛期肩痛的功能改善具有更好的辅助作用。但是贴扎治疗对单纯软组织支持短暂不持久,稳定性欠缺,可能远期效果不佳;痉挛期肢体肌张力持续增高,肌力增长缓慢,短时间内采用贴扎与训练对上肢运动功能和肌张力改善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贴扎疗法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5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及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肌内效贴布贴扎治疗。2组治疗均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4周后,采用Villalta量表、VAS评分及下肢周径差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及4周后,2组Villalta评分、VAS评分及下肢周径差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趋势(均P0.01),且观察组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肌内效帖布贴扎疗法可以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的近期临床症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