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雷公藤根皮及地上部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系卫矛科植物,近二十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小球炎及各种皮肤病,具有抗炎、抗生育、抗肿瘤、抗菌、提高机体免疫等作用。有关雷公藤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根部。人们一般认为,本品根皮毒性较大,故常将根皮除去后入药。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雷公藤的根皮及茎、叶、花、果具有同样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关雷公藤根皮及地上部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从构效关系角度探讨中药雷公藤的药效和毒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家明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0):1638-1640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Hook.f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根的木质部。其叶、花及果实亦可入药,又名水莽草、断肠草、黄藤、采虫药等。雷公藤作为药物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名莽草。同属的植物尚有昆明山海棠T.hypoglacum(Levl·)Hukeda·苍山雷公藤T.forretii Dials·及东北雷公藤T.regellisprague etTakeda·。雷公藤因具有显著的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它已用于风湿类疾病、皮肤病、肾病....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多苷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公藤多苷(glucosidorum tripterygii tororum,雷公藤多苷)是从卫茅科植物雷公藤的去皮根中提取并反复精制而成的药物,其生理活性由多种成分(二萜内酯、生物碱、三萜等)协同产生,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同雷公藤生药相比,具有剂量小,不良反应轻等优点,已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雷公藤制剂.  相似文献   

4.
雷公藤制剂致性腺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高慧  李巧芬 《国医论坛》2007,22(1):55-56
1 概述 雷公藤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生育、抗免疫、抗菌等多种活性,其化学成分主要是二萜、三萜、倍半萜、生物碱等.至今从雷公藤中已分离出70多种化学单体,其中以二萜内酯为主要活性成分.大量的研究表明,雷公藤应用于临床具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其主要毒性成分也是其主要有效成分.雷公藤属植物所含二萜化合物,属松香烷型,是生理活性的主要成分,至今已从雷公藤植物中分离出14种二萜化合物(如雷公藤甲素、乙素、丙素、雷醇内酯、山海棠素等),并已分离出17种三萜化合物和5种生物碱[1].其他成分还有雷公藤分甙、有机酸、卫矛醇、卫矛碱、多糖等.雷公藤全植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以嫩芽及叶最大,花次之,根皮再次之,木质部最小[2].  相似文献   

5.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江西雷公藤各部位雷公藤甲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色谱柱为Dikma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0分钟25%A→10分钟30%A→20分钟35%A,流速1.0 mL.分-1,检测波长218 nm,柱温30℃,进样量为20μL。结果显示,根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为9.13μg/g,茎中雷公藤甲素未检出,叶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为10.87μg/g。雷公藤根和叶中雷公藤甲素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5.17-99.18%(RSD为1.74-4.33%)(n=3×3)和102.02-103.33%(RSD为2.19-4.57%)(n=3×3)。雷公藤甲素进样量在2-8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叶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略高于根中含量,因叶易于再生,可替代根作为制备雷公藤甲素的资源。本法能准确、简便测定雷公藤各部位雷公藤甲素的含量,为江西产雷公藤质量评价、资源开发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与比较经曲霉菌种和根霉菌种转化后的雷公藤甲醇总提取物的药理活性和毒性反应,为筛选具有保持或提高雷公藤活性、降低毒性的生物转化菌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急性和慢性炎症模型、免疫器官质量及细胞免疫试验考察转化产物的药理活性;采用ip给药途径观察急性毒性反应。结果曲霉菌种转化后甲醇总提取物(TW1)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略有增强,且毒性明显降低;根霉菌种转化总提取物(TW2)毒性有所降低,但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也略有下降。结论曲霉菌种和根霉菌种转化后的甲醇总提取物在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和急性毒性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减毒增效作用以曲霉菌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雷公藤的不良反应梁庆莲(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地区中医院玉林537000)关键词雷公藤不良反应综述雷公藤是卫茅科雷公藤属植物,根含多种雷公藤碱,味苦、微辛、大毒,有抗炎、免疫抑制及较强的抗菌抗癌活性。临床上广泛用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分析法,比较雷公藤根、茎、叶、嫩枝、根皮、去皮根等不同部位及不同厂家制剂中雷公藤甲素、雷公藤氯化内酯醇、雷公藤内酯甲、雷公藤棕素及去甲泽拉木醛5种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ELSD法分析,色谱柱:安捷伦ZORBAX Eclipse XDB-C8柱(4.6mm×250mm,5μm),采用二元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动相A:0.05%甲酸的水溶液,流动相B:0.05%甲酸的乙腈溶液,检测雷公藤不同部位及不同厂家制剂中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结果:5种萜类化合物在雷公藤不同部位的含量差别显著,根中雷公藤甲素、雷公藤氯化内酯醇、雷公藤棕素及去甲泽拉木醛含量相对其他部位最高,根皮中雷公藤内酯甲含量最高,其次为茎与嫩枝,而去甲泽拉木醛仅在茎、嫩枝、根和根皮中测得,叶与去皮根中未能检测到。结论:HPLC-ELSD分析法是一种全面通用、快速便捷、灵敏度高的分析方法,可为雷公藤药材不同部位及其制剂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有利于其进一步深入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9.
雷公藤系卫矛科植物 ,具有显著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风湿性疾病治疗中 ,而对类风湿关节炎 (RA)疗效最佳 ,被推荐为治疗 RA的首选药物。但应用中同时也发现许多毒副作用 ,因而如何选择制剂来提高疗效而减少副作用 ,这是临床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现就其制剂作简要评价 :1 雷公藤微囊片将雷公藤叶用水提取 ,有机溶剂萃取 ,萃取物用β— CD包含 ,包含物制成微囊片。用该药治疗 RA17例 [1 ] ,临床痊愈率 41.2 % ,总有效率 94.1% ,仅 5 .9%的病人出现轻微的食欲减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说明雷公藤叶提取物经β— CD包含后 ,起…  相似文献   

10.
雷公藤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及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但其毒副作用大,易中毒.笔者遇到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因同时服用同一批雷公藤去皮根心(已剥净皮部,包括二重皮及树缝内的皮分)中毒,1例死亡,1例多脏器损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雷公藤在临床上曾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近期,临床试用雷公藤糖衣片于抗早孕,出现少量有效病例。为此,对雷公藤去皮根的醋酸乙酯提取物进行了抗生育、抗早孕的实验.将1/4LD50量(LD50=205.7mg  相似文献   

12.
雷公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玲 《江西中医药》2000,31(2):45-46
雷公藤 Triperygium.Wilfordii.Hook系卫茅科植物 ,它的根、茎、花均有毒性 ,药用部分为去二层皮的根木质部 ,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杀虫止血等功效。近 2 0 a来被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红斑狼疮及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皮肤病等。近年来研究发现雷公藤有抗炎、免疫、抗生育、抗肿瘤、抗菌等活性 ,至今已分离出 70多种化学成分 ,其药理研究有很大进展 ,现就其研究状况概述如下 :1 对肾上腺皮质的影响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有促进肾上腺合成皮质激素的作用 ;雷公藤多甙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抑制作用 ,…  相似文献   

13.
雷公藤的化学,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卫民  高英 《中成药》1991,13(9):34-35
雷公藤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li Hook.F的根。其叶、花及果实亦可入药,又称水莽草、断肠草,黄藤,菜虫药等。雷公藤作为药物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名莽草。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cum(levl)Hutch与雷公藤同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两者除  相似文献   

14.
雷公藤地上部分资源利用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汉保  王玉玺 《中药材》1990,13(4):16-17
本文报道了雷公藤地上部提取物的薄层扫描测定,结果显示叶的雷公藤甲素含量高达0.0178%,约比根高出3倍,为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雷公藤根,茎,叶,花的免疫药理作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宫屏  李乐真 《中药材》1989,12(3):38-41
本文对雷公藤茎,叶和花的提取物进行了免疫药理实验,并与根部的免疫作用进行对比。结果茎、叶、花可明显提高小鼠血清总补体含量,同时发现对细胞免疫的作用与剂量有关,当大剂量(30mg/kg)时出现抑制反应,小剂量(15mg/kg)为增强作用。毒性比根部大,但抗炎镇痛作用比根部强。  相似文献   

16.
雷公藤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早在1936年赵承嘏首先从雷公藤根部提取到萜类色素——雷公藤红(tripter- ine),至今已提取到近70种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二萜、三萜类、倍半萜类及糖类。现代研究表明,雷公藤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肿瘤、抑制生殖等多种药理活性。目前,雷公藤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近年来雷公藤治疗肾小球肾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芭蕉根、茎、叶的紫外光谱线组和抗炎镇痛的药理活性,为芭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芭蕉根、茎、叶的水、无水乙醇、氯仿和石油醚(60~90℃)四种溶剂的浸泡液的紫外吸收图谱,对其吸收峰数及峰位置进行分析比较;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实验和棉球肉芽肿实验,以小鼠左右耳片的重量差异及小鼠塞棉球前后的差异为指标,观察芭蕉根、茎、叶水煎液的抗炎作用;通过采取醋酸引起的化学刺激致痛实验,以小鼠在15min内的扭体次数为指标,考察芭蕉根、茎、叶水煎液的镇痛作用。结果芭蕉根、茎、叶的紫外光谱图的最大吸收峰数及峰位置有一定的差异,但芭蕉根与茎较为相似。芭蕉根、茎、叶均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但与芭蕉根及茎比较,芭蕉叶的镇痛效果更明显。结论芭蕉根、茎、叶均含有一定的相似成分,但芭蕉根与茎的相似成分更多,而芭蕉叶的成分更为复杂;芭蕉茎、叶在抗炎镇痛方面可作为芭蕉根替代资源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雷公藤的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雷公藤为卫予科雷公藤属植物(Triptery gium Wilfordii Hook F)又称水莽草、黄药、黄藤根、菜虫药、断肠草等,作为草药应用于临床已有悠久的历史。为我国首创药物。迄今,雷公藤的研究逐步深入,在临床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雷公藤性味苦,辛凉。具有解毒、清热、消肿消积、杀虫、止血等作用。药理和临床研究证实,本药有抗炎及免疫调节活性成分,属非甾体免疫调节抗炎剂。现将本药在国内皮肤科应用的近况简述如下: 一、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9.
雷公藤叶总酯片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汉保  王玉玺 《中成药》1991,13(10):4-5
雷公藤历来用根。本文首次报道了叶取取物——雷公藤总酯片的工艺及标准,为解决雷公藤的资源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盛安琪  石楠  傅惠英  石森林 《中草药》2017,48(6):1172-1177
目的基于实时细胞分析技术结合HPLC法,比较不同部位、不同产地雷公藤的生物活性。方法建立x CELLigence实时细胞分析系统实时动态检测细胞活性的方法:接种密度为2×105/m L,给药时间为24 h左右,检测雷公藤对RBL-2H3细胞的活性;通过HPLC法建立不同部位雷公藤的指纹图谱并分析其共有峰。结果浙江产雷公藤同一部位活性相似;根皮和叶具有类似生物学活性,根和茎具有类似的活性,根皮、嫩芽对RBL-2H3细胞的生物活性明显高于根、茎部位,尤以根皮部活性最强;指纹图谱显示不同部位成分相似但量差异较大;氯仿提取液对RBL-2H3细胞的抑制率明显高于水提液。结论在细胞生物学层面上雷公藤根皮及地上部分有研究与药用价值,可对其深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