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烟台口岸出入境人群梅毒感染的流行特征,确定重点监测对象,为口岸传染病监测和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受检者血清样本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抗体血凝实验法(TPPA)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在检测对象中检出74例梅毒感染者,检出率为0.20%,男女感染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21~50岁的中青年感染者构成比为78.39%,入境人员梅毒感染率较往年显著增高。传播途径依然以性传播为主,临床表现不明显,以潜伏梅毒居多。结论做好传染病监测的同时,应积极做好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宣传和咨询工作,提高出入境人员的防病意识。加强对远洋船员、劳务人员等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降低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中山口岸出入境人群梅毒感染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中山口岸出入境人群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全面了解梅毒在中山口岸出入境人群中的感染和流行特点,为加强口岸传染病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同时采用梅毒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TPP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3种方法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采用ELISA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结果]中山口岸出入境人群中,梅毒感染率为1.16%,男性感染率(1.52%)显著高于女性感染率(0.33%);梅毒感染者主要分布在40-60岁年龄段,占感染总人数的59.23%;梅毒合并乙型肝炎感染率为0.22%。[结论]中山口岸出入境人群梅毒感染多以隐性感染和潜伏感染为主;梅毒合并乙型肝炎感染是传染病监测要面对的课题;采用TPPA和TRUST同时检测,可以提高梅毒的检出率,从而切实加强出入境人群的传染病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通过对连云港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梅毒在连云港口岸出入境人群中的感染和流行特点,为传染病监测和积极做好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2011—2013年连云港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实验同时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梅毒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TPPA)3种方法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2011—2013年连云港口岸共监测出入境人员33914名,检出梅毒抗体阳性171例,阳性率0.51%.男性感染率为0.50%,女性感染率为0.52%,男女之间梅毒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0324,P〉0.05)。梅毒感染者主要分布在20~49岁年龄段,占感染总人数的94.74%。梅毒感染者的人群分布表明劳务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占感染总人数的82.46%,其次为交通员工,占感染总人数的11.11%。结论切实加强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的同时,应积极做好预防保健咨询和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出入境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从源头上切断梅毒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台州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了解台州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感染情况,以加强口岸传染病的监测力度,尽量减少其在口岸传播与蔓延。方法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台州口岸2006年-2010年出入境人员进行梅毒血清学监测。结果 5年内在11486名出入境人员中检出梅毒感染57例,年检出率为0.496%。梅毒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感染者年龄最小23岁,最大65岁,其中40岁~49岁感染者占感染总数的49.1%。从梅毒感染者的人群分布看,劳务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占感染总人数的57.1%,其次是商务人员和船员,分别占21.4%、16.1%。结论应加强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并对其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对高危人群应有针对性地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防止传染病的传入传出,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解2002年烟台口岸出入境人员中梅毒感染状况,为口岸传染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2年6 218名经烟台口岸出入境人员的梅毒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共检出梅毒感染者10例,检出率为0.16%,梅毒感染者中,韩国籍人员占50%,检出率为0.93%.不同性别梅毒感染率有显著差异,男性感染者占总感染人数的90%:梅毒感染者中以劳务人员、商务人员、交通员工为主.年龄分布在30-60岁之间,以40-50岁为主,占60%.结论 应加强出入境人员梅毒血清检测,尤其应当加强出境人员中的劳务、商务人员及入境的韩国籍人员的梅毒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江西口岸2005年出入境人员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的流行病学分析,从而了解江西出入境人群中梅毒的感染情况,为做好口岸梅毒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度江西口岸5737名出入境人员采取静脉血,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进行初筛,初筛阳性标本采用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认;并结合对梅毒感染者的年龄、性别、职业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年从出入境人员中检出梅毒感染者35例,梅毒感染者在性别、年龄、职业分布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在性别分布中,男性相对女性感染率高,男性感染率为0.73%;在年龄分布中,20~50岁的年龄段的感染者较多,占感染者总数的97.14%;在人群分布中,劳务人员中感染者最多,占感染者总数的71.43%。〔结论〕出入境人群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人群,国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对梅毒的监测,对防治传染病的传入和传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梅毒在连云港口岸出入境人群中的感染和流行特点,为传染病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实验同时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梅毒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法(TPPA)3种方法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12693名出入境人员中,梅毒抗体阳性73例,阳性率0.58%。男性感染率为0.57%,女性感染率为0.59%,男女之间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65,P〉0.05)。梅毒感染者主要分布在20-49岁年龄段,占感染总人数的90.41%。劳务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占83.56%:其次为交通员工,占感染总人数的9.59%。结论切实加强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的同时,应积极做好预防保健咨询和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出入境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从源头上切断梅毒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宁波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梅毒在出入境人员中的感染情况,掌握其流行特点,为传染病监测和积极作好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宁波口岸出入境人员和口岸从业人员的梅毒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实验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进行初筛,对阳性结果进行复检并测定滴度;用梅毒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TPHA)进行确认。〔结果〕21183名出入境人员和口岸从业人员的梅毒检测结果表明,检出梅毒抗体阳性81例,阳性率0.38%,其中男性42例,女性39例,男女之间梅毒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02,P>0.05)。梅毒感染者主要分布在20 ̄49岁年龄段,占感染总人数的86.42%,梅毒感染者的人群分布表明劳务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占感染总人数的55.56%,其次为港澳台胞人员,占感染总人数的16.05%。〔结论〕切实加强出入境人员和口岸从业人员的传染病监测是控制梅毒传播和流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卫生检疫执法和卫生保健的重要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感染情况,为开展口岸传染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实验(TRUSL)、梅毒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TPPA)对深圳地区出入境人员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共检测出入境人员25783人,检出梅毒感染120例,总感染率为0.47%,其中男性感染率为0.49%,女性感染率为0.20%,男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感染率;从不同类别人员感染情况看,出国劳务人员梅毒感染率最高;梅毒感染率随着年龄组的增长而呈显著递增趋势。[结论]应对出入境人员加强卫生宣传教育,进行行为干预,以降低梅毒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清远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的感染情况,为国境口岸有效开展梅毒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TPPA),对清远口岸2009年1月~2013年12月3 748名出入境人员进行梅毒血清学实验室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748名出入境人员中共检出梅毒阳性32例,感染率为0.85%,感染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布在30~59岁之间,以出国劳务人员为主,占总感染人数的71.87%,感染途径以婚外性接触感染为主。结论监测结果显示清远口岸出入境人员中,中国籍劳务人员梅毒感染率最高,应重点加强对出国劳务人员的梅毒监测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并且加强对其出境后的监督管理,督促其归国后到检验检疫机构进行健康体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丽水出入境人群梅毒感染的流行分布状况与趋势,以确定重点监测对象,为国境卫生检疫监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7年的18848名丽水出入境人员进行血清学检测,2005~2006年间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进行初筛,初筛阳性后再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疑集试验(TPPA)进行确认;2007年起首先使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疑集试验(TPPA)进行普查,TPPA阳性者再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实验(TRUST)进一步检测。并对梅毒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出梅毒感染者211人,检出率为1.12%,其中男性检出率为1.17%,女性检出率为1.07%,各年龄组中以60岁以上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为8.87%;以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结论要加强对丽水出入境人员的行为干预,特别是加强性病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降低这一人群的梅毒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出入境人员传染性疾病及病原标志物携带情况,以期为做好口岸疾病监测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年至2009年度72108名出入境人员疾病监测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共对出入境人员实施了疾病监测,其中检出传染性疾病及病原标志物携带者2252例,总检出率为312.31/万,2005年度检出率最高,达532.24/万。疾病检出率标化后男女之比为1.42:1,检出率丙肝男女间无检验差异;梅毒和结核女性高于男性、乙肝和HBsAg男性均高于女性;年龄分布呈单峰型,45岁年龄组最高,达527.61/万,职业分布以商务人员最高,达585.00/万;地区分布以非发达地区人员最高,达499.83/万。入境人员梅毒检出率接近境内人员检出率4.5倍;退休人员梅毒检出率高达103.55/万,与高年龄组高检出率的结果相一致的。结论加强对不同的人群实施不同疾病的重点防制,对做好和提高疾病防制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北京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北京地区出入境人员梅毒感染情况,探讨导致梅毒发病增加的因素。〔方法〕对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2001~2006年236081名出入境人员梅毒血清学检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检出梅毒感染者共290人次,年平均感染率122.84/10万,其中出境人员梅毒感染者174人次,感染率111.76/10万;入境人员梅毒感染者116人次,感染率144.30/10万。梅毒感染者中以30~3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为34.14%;20~29岁次之,为25.52%。男性占64.14%,明显高于女性。传染途径以非婚性接触为主。文化程度大学以上和初中以下居多,分别为38.62%和27.93%。〔结论〕2001~2006年出入境人员梅毒感染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性健康教育,做好梅毒监测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江苏口岸出入境人群中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为有效开展艾滋病、梅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9年江苏口岸出入境人员艾滋病、梅毒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江苏口岸出入境人员艾滋病、梅毒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出境人员中,艾滋病、梅毒感染以劳务人员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82.26%和91.56%;入境人员艾滋病感染以商务人员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8.85%;感染途径以性传播途径为主。结论对高危人群,尤其是劳务人员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干预措施,同时应在法律上对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加以严惩,从而保证艾滋病防治基本策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烟台口岸近5年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的感染现状,为制定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年至2010年烟台口岸66049名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烟台口岸五年中累计对66049人次的出入境人员进行了传染病监测,检出各类传染病414例,总体检出率为626/10万,其中HIV感染者9例,梅毒感染者101例,开放性肺结核3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272例.结论 应加强重点人群的传染病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锦州口岸出入境人员结构、疾病分布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2年锦州口岸8992名出入境人员疾病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各种疾病及指标异常者2725例,总检出率为30.30%。其中传染病369例,检出率4.10%,分别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325例、病毒性肝炎22例、梅毒16例、肺结核3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3例;非传染病及指标异常2356例,检出率26.20%。结论锦州口岸出国劳务、交通员工和来华外籍人员所占比例大,且发病率高,该人群年龄分布在20~40岁,青壮年是肝炎、梅毒、艾滋病的多发群体。因此,要作为重点人群加强监测;宣传和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威海口岸出入境人员中HIV、梅毒感染情况,为有效开展HIV、梅毒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威海口岸出入境人员HIV、梅毒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五年中共监测出入境人员57343人次,检出HIV感染者6例,梅毒感染者42例。HIV感染者检出率为0.01%,其中5例为输入性病例。梅毒检出率为0.07%,其中劳务人员检出病例数最多为26例,占61.90%,旅游探亲人员检出率最高为0.18%。各不同职业人群间HIV、梅毒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357.28,P<0.05)结论加强重点人群的HIV、梅毒监测体检,并加大对出入境人员的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有效控制性传播疾病对出入境人员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出入境人员健康状况,以期为加强出入境人员管理,做好疾病监测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2007年度济南地区出入境人员疾病监测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8年间实施出入境人员疾病监测50409人,结果表明出入境人员数量呈逐年增长,人员构成也逐年发生变化。疾病总检出率为187.33‰,其中传染病检出率为24.68‰,非传染性疾病检出率为162.65‰,标化后疾病检出男女之比为2.09:1,传染病检出男女之比为1.71:1。疾病总检出率年龄分布呈双峰型,而传染病检出率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呈单峰型分布,但以45岁年龄组为最高。入境人员传染病检出率高达38.88‰,高于境内各类人群。〔结论〕口岸疾病监测和控制的重点是入境人员,加强入境人员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对提高疾病防治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宁波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感染情况,从而有效地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方法]对2005-2006年宁波口岸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6年共监测体检人员11782名,检出各种传染病1014例,总检出率为8.61%。其中HBsAg阳性962例,梅毒45例,HIV抗体阳性3例,活动性肺结核4例。[结论]HBsAg阳性、梅毒是宁波口岸出入境人员中流行的主要传染病。加强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加大卫生知识宣传咨询力度,提高出入境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以及制定有效防治措施,将有利于防止传染病在国际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重庆口岸出入境人群梅毒感染状况及与梅毒、艾滋病病毒(HIV)、乙肝、丙肝共感染状况。方法对2009-2011年在重庆口岸出入境的人群开展HIV、梅毒、乙肝、丙肝检测,对个案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重庆口岸共监测出入境人员54100名,梅毒抗体阳性963例,检出率1.78%。合并感染情况为:963例梅毒阳性感染者中,乙肝合并感染91例;梅毒与HIV合并感染4例,占HIV感染总数的10%(HIV阳性40例);梅毒与丙肝合并感染10例;梅毒、乙肝、丙肝三种合并感染2例;梅毒、乙肝、HIV合并感染1例;总合并感染率0.20%。结论应加强我国国境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监测工作,尤其是劳务人员的监测,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以防止梅毒通过国境口岸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