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行经皮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并溶栓导管留置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DVT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经双髂及双下肢静脉彩超确诊后,经股静脉或颈静脉放置VCF,并留置溶栓导管溶栓.结果 40例患者VCF均放置成功.本组患者治愈25例,显效13例,有效2例,显效率95%,总有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9.11±4.33)d.所有患者溶栓过程中未出现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DVT患者经DSA行经皮VCF置入并溶栓导管留置是治疗DVT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且有利于下肢静脉瓣功能的恢复,有效预防了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行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8例下肢DVT患者进行导管接触溶栓治疗,对其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凝血酶功能监测、患肢护理、饮食护理等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38例患者均取得有效治疗,痊愈出院。结论: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下肢DVT具有安全、高效、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有效的术后护理能促进康复及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内溶栓29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导管内溶栓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患者通过溶栓导管治疗下肢DVT的围术期护理措施.结果:本组均顺利手术,取得满意疗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导管内溶栓法治疗下肢DVT具有疗效好、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术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术中、术后观察和护理,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产后并发下肢DVT患者实施精心护理,包括心理护理、体位护理、患肢护理、饮食护理等.结果:本组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15 d左右,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疼痛、下肢肿胀基本消失,皮肤颜色正常.1例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综合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结论:对患者合理实施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DVT发生.  相似文献   

5.
经颈静脉插管尿激酶溶栓治疗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插管尿激酶溶栓治疗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47例髂股DVT患者(右侧4例,左侧43例)采用经颈静脉途径插管推注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13例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后对髂静脉明显狭窄者采用PTA(m=26)或PTA及支架置入治疗(n=7).结果47例患者皆溶栓导管放置成功,插管成功率为100%.溶栓治疗24 h有效率为93.62%(44/47),48 h有效率为100%,血栓明显溶解率达80.85%(38/47).47例患者随访4~17个月(平均6.9个月),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者35例,部分改善者8例,复发4例.无颅内出血发生.结论经颈静脉途径行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髂股DVT是一种可行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患者25例,采取留置溶栓导管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对其进行术前护理、溶栓导管的护理以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本组25例患者溶栓导管放置成功,插管成功率100%,导管保留时间平均5.5 d。3例出现皮下瘀斑,1例阴道出血,2例发生脑出血,经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留置溶栓导管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通过精心的护理,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降低抗凝溶栓药物的副作用,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导管取栓和(或)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113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接受导管取栓和(或)导管接触性溶栓,其中68例接受导管取栓及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45例接受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13例患者手术全部获得成功,临床治疗效果满意,静脉通畅率显著提高(64.19%±13.58%)。治疗过程中出现泌尿系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股静脉穿刺区出血2例,经治疗或有效处理后均好转,未出现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导管取栓及导管接触性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安全可靠的方法。对影响手术成功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改进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经皮导管留置局部溶栓中永久滤器(IVCF)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86例DVT患者用导管留置局部溶栓的方法治疗,并置入永久IVCF(86只)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预防肺动脉栓塞(PE)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86例DVT中59例(68.6%)血栓完全溶解,12例(13.9%)溶解50%~99%,11例(12.8%)溶解<50%,4例(4.7%)溶栓无效,溶栓期间未发生PE。结论 DVT经皮导管留置局部溶栓中置入永久IVCF预防PE,对保证局部溶栓疗效和增加其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35例DVT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并给予积极术后分期护理.结果:本组30例术后7~14 d下肢肿胀消退,超声检查下肢血流通畅,无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3例穿刺部位出现血肿,给予重新加压包扎后血肿消失.2例术后5d出现血尿,给予华法林减量后血尿消失.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给予分期护理安全可行,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置管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3例DVT患者采用置管溶栓、抗凝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治愈16例,显效22例,有效5例。治疗前后髌骨上下缘周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使用置管溶栓治疗下肢DVT的患者,给予精心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腘静脉介入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措施和要点.方法:将6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使用一般治疗+抗凝治疗+全身溶栓治疗,治疗组32例使用一般治疗+抗凝治疗+腘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达96.89%:对照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达55.8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为对使用一般治疗+抗凝治疗+腘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精心护理,各项护理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卧床休息,取DVT体位,穿弹力袜,认真地用药护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康复指导,导管的妥善固定,及保持伤口无菌,可保证溶栓治疗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2010年11月~2013年12月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溶栓治疗的患者做好术后护理。结果:22例经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患肢肿胀消退,在溶栓过程中,1例患者月经量过多,4例患者出现创面渗血较多,予调整抗凝药用量并及时换药,加压包扎,2 d后好转,1例患者出现痰中带血,调整抗凝溶栓药用量,2 d后好转。无1例出现获得性PE,22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患者未再有血栓形成现象。结论:滤器置入联合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安全、高效、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有效的术后护理是决定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犬咬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对下肢犬咬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3例患者进行护理,早期预防和发现DVT及肺栓塞症状,同时加强药物治疗监护。结果:3例患者中,1例并发肺栓塞,经抢救及有效监护,3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达到了预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取栓、溶栓及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1例下肢DVT患者进行系统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术中麻醉护理、术后(溶栓、抗凝、肢体及并发症)护理。结果 11例于术后14天患肢拆线后痊愈出院。2例术后第2天切口处有少量渗血约5ml,经对症处理后出血停止,术后无1例发生肺血栓栓塞症(PTE)。结论对下肢DVT患者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取栓、溶栓及抗凝治疗,在围术期进行精心护理可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5.
韩倩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6):79-8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8例DVT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经足背静脉加压顺流溶栓治疗,做好术前护理、术后观察、并发症预防及健康宣教等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治愈13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100%,无一例肺动脉栓塞、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DVT疗效确切,精心围术期护理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陈长兵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5702-570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本科收治的1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9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总结防治该并发症的方法。结果 1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6.34%),经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后症状均得以好转,下肢肿胀明显消退,无一例肺栓塞或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存在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和积极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80例下肢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并给予早期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有4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DVT,发生率为1.05%,其中3例经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另1例为股骨髁骨折,给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发病时间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DVT发生在术后2周~2个月的DVT占72.7%(16/22),3个月以上的较少(1/22)。21例下肢DVT患者分别抗凝溶栓和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1例药物治疗效果一般。结论: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是DVT的高危人群,术后3个月内是并发DVT的高峰期,应根据血栓的部位和病期的长短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取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原发或者术后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3例,给予患肢护理、疼痛护理、以及药物治疗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观察DVT患者病程进展及预防血栓并发症等方面的情况。结果:其中有1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发生肺栓塞,由于发现及时,经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余无病情加重及并发症发生病例。结论:除外科手段干预外,综合的护理措施干预能有效的预防DVT病情进展及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总结17例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经验和方法,主要包括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术中行下肢深静脉导管溶栓,术后行溶栓、抗凝治疗及护理。认为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并配合精心的护理能有效治疗下肢DV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