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的3个亚型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20例ADHD儿童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比较3个亚型与各证型之间关系。结果: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的3个亚型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其中,多动为主型的患儿的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痰火扰心〉肝肾阴虚〉心脾不足,三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注意力缺乏为主型的患儿的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心脾不足〉肝肾阴虚〉痰火扰心(P〈0.05),混合型的患儿的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肝肾阴虚〉痰火扰心〉心脾不足(P〈0.01)。结论: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的不同亚型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的诊断分型对探讨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有不同的中医病理及证候特征。儿童多动-冲动型多表现为痰火扰心证;注意缺陷型多表现为心脾两虚证;混合型多表现为脾虚痰蒙,心肝火旺证;智力障碍者多见肾虚脑亏证。认识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病理特征,对中医药规范治疗该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儿童多动症又名儿童多动综合症(Hyperactity in Chil-dren)、注意力缺陷障碍(ADD)、注意力不足障碍(ADHD)、轻微脑功能失调(MB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综合症。多动性障碍(Hyperkinetic Disorders)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其症以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为特征,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患儿智力一般都正常或接近正常。多动症的发生年龄一般在7岁以前表现,8~10岁为发病的高峰期。1辨证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肾阴不足、肝阳偏亢型;心脾气虚型;湿热内蕴、痰火扰心型。2辨证治疗2.1肾阴不足、肝阳偏亢型某患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心病早搏中医证型分布研究规律及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对其辨证分型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中医辨证角度,探讨符合冠心病早搏临床特点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索其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冠心病类型相关性及冠心病各个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以及中医分型与冠脉病变程度关系分析。结果:冠心病早搏中医证型分布为心血瘀阻型>气阴两虚型>痰火扰心型>心阳不振型>心脾两虚型;冠心病心律失常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冠心病类型无关;冠心病危险因素血脂异常与家族史与中医证型存在相关关系;中医证型与病变血管部位无关,与病变血管支数相关;冠心病证型与病变积分方面:心血瘀阻型冠脉病变程度比痰火扰心型、心脾两虚型严重,各证型冠脉病变程度均较心脾两虚型严重。结论:冠心病早搏中医证型与体质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证候分布及其与MSCTA诊断的相关性,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指导临床的辨证分型。方法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120例,中医辨证分型为痰火内扰、阴虚阳亢、气虚血瘀、髓海不足各30例,选取健康对照组30例,对患者进行MSCTA检查、凝血机制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SCTA结果显示各证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椎动脉内径均有明显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4个不同的中医证型间,气虚血瘀证〈髓海不足证〈阴虚阳亢证及痰火内扰证,有显著性差异(P〈0.01),阴虚阳亢证与痰火内扰证间无显著性意义;患者血浆中PT、APTT均明显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1),4个不同的中医证型间,PT气虚血瘀证〈髓海不足证〈痰火内扰及阴虚阳亢证,有显著性差异(P〈0.01),阴虚阳亢证与痰火内扰证间无显著性意义;APTT髓海不足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阳亢证及痰火内扰证,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PT、APTT水平及MSCTA诊断结果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临床通过对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按照肝郁化火证、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痰火扰心证分别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学生失眠症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根据文献拟定《失眠症中医证型调查表》,对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因失眠就诊于浙大校医院的浙江大学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判断中医证型。结果:大学生失眠患者的中医证型由多到少依次是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郁化火、阴虚火旺、痰热内扰、其他证型和心胆气虚型,其中以肝郁脾虚、心脾两虚和肝郁化火3个证型最为常见,三者累计70.1%。结论:除了常见的心脾两虚和肝郁化火型,大学生失眠患者也常见肝郁脾虚这个以往关注较少的证型,本研究提出的分型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要表现为失眠症状的阈下焦虑抑郁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该类患者的诊治提供临床思路。方法:拟定《不寐的证候分型》调查表,通过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统计方法,探讨以失眠为主症的阈下焦虑抑郁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结果:通过对111例患者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按中医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肝郁化火证(31.53%)、心肾不交证(27.95%)、心脾两虚证(19.81%)、痰热扰心证(10.81%)、心胆气虚证(9.90%)。主要伴随症状依次为急躁易怒、口干、心烦、口苦、头晕、健忘、心悸、肢倦神疲等。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层主要分布在41~60岁。结论:失眠为主症的阈下焦虑抑郁患者主要的中医证型为肝郁化火证、心肾不交证,而且这两类证型的PQSI的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9.
基于现代文献的焦虑症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焦虑症所涉及的中医证候的分布特征。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上检索与焦虑症中医证候相关的文献,对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数、频率的统计。结果检索到中医证候相关文献36篇。证候类型归纳为54个,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上的证候类型有肝气郁结,心胆气虚,阴虚火旺,痰热内扰,心脾两虚,气郁化火。证候要素归纳为21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6个,依次为心、肝、肾、脾、胆、胃;病机、病性类证候要素15个,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有气滞、火热、气虚、阴虚。结论初步反映了焦虑症最常见的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可为进一步确定焦虑症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痰热腑实型、风痰瘀阻型、痰湿蒙神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分别对不同证型的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73例,占总数的81.3%;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风火上扰型、痰湿蒙神型、痰热腑实型及风痰火亢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较其他型显著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急性期有很强的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的内在因素之一,可能与中医的火邪、痰邪有关。  相似文献   

1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亚型行为问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临床亚型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探讨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 将符合DSM-Ⅳ ADHD诊断标准者92例分为PI型56例,HI型8例、CT型28例,比较ADHD临床亚型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及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的关系。结果 ADHD组PI、HI、CT型存在行为问题者分别为22例、2例、20例,各亚型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分别为39.3%、25%、71.4%。差异有显著性(X^2=9.558,P=0.008),两两比较显示PI与CT差异有显著性(X^2=7.714,P=0.005)。HI与CT差异显著(X^2=3.859,P=0.049)。ADHD组感觉统合功能正常者、轻度失调者、重度失调者行为问题发生率分别为23.1%、31.8%、59.6%,差异有显著性(X^2=8.644,P=0.013)。结论 ADHD各临床亚型行为问题发生率不同,以混合型最高;ADHD合并感觉统合失调者更易出现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门诊的6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进行评估,以发育性运动协调问卷(DCDQ)评定发育性运动协调问题。结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DCDQ得分低于正常儿童,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中20.0%同时存在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33.3%为可疑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其中25.0%的注意缺陷型、20.0%的多动-冲动型和22.2%的混合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同时存在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三种亚型与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的共病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密切相关,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三种亚型与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均存在共病,这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ADHD)人格特征与对照组儿童人格的差异;探讨ADHD儿童人格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50名ADHD儿童和50名对照组儿童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进行人格测验;并对50名ADHD儿童的父母依据DSM-IV诊断标准做定式访谈,将ADHD的临床症状分为两个核心症状,即注意力缺陷症状为主型,冲动-多动症状为主型。结果 (1)ADHD组儿童在EPQ四个维度的分量表中,内外向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神经质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t=-7.127,P〈0.01),掩饰性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t=-6.531,P〈0.01),三个分量表均有统计学差异,而精神质量表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1.841,P〉0.05)。(2)ADHD组注意缺陷的临床症状与内外倾具有负相关性(r=0.639,P〈0.01)。冲动-多动症状组与内外倾具有正相关性(r=0.639,P〈0.01),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其余三个分量表分与临床症状不具有相关性。结论 ADHD儿童在人格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在临床症状的行为表现形式上也有差异,内倾的ADHD儿童在注意力缺陷的表现上以唤醒不足为主要特征,外倾的ADHD儿童在注意力缺陷的表现上以冲动-多动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发病率为8%~10%[1],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但有7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50%持续到成年期[2]。ADHD常共病学习障碍、对立违抗障碍以及适应障碍等,对患儿学业、职业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消极的影响[3]。虽然大量研究提示,药物能有效改善ADHD症状,但有部分患儿因为无法耐受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认为药物对症状的改善程度不够,导致ADHD药物治疗依从性欠佳[4]。  相似文献   

1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注意网络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注意网络的特点.方法:以25例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ADHD门诊患儿,以及按年龄、性别和智商配对的25名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心理测试软件ANT(attentional networks test)对其觉醒、指向及执行控制三种注意网络的效率进行测试与比较.结果:(1)ADHD组的总体正确率(91.2±9.5)%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7.0±2.9)%,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6).(2)ADHD组执行控制网络项效应量(118±38)ms明显高于对照组(93±28)ms,差异有显著性(P=0.012).(3)未发现ADHD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觉醒和指向两个注意网络存在差异.结论:本研究提示ADHD儿童可能存在执行控制网络缺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伴与不伴对立违抗性障碍(ODD)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脑α波竞争图特点及其神经生理机制.方法: 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并按照性别、年龄及ADHD亚型配对的单纯ADHD、ADHD共患ODD及正常儿童各46例为研究对象,应用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采集并分析处理三组儿童的脑电信号α波.结果: (1)单纯ADHD儿童8 Hz全脑平均优势几率(28.07%±15.57%)明显高于正常儿童(18.72%±11.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04);ADHD共患ODD组8 Hz全脑平均优势几率(24.78%±13.31%)与单纯ADHD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ADHD共患ODD组在右额、右中央、双侧枕部的熵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单纯ADHD儿童脑发育迟缓,ADHD共患ODD儿童右脑有序度差,提示两组儿童可能具有不同的神经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刘克苗 《河北医学》2009,15(9):1050-1052
目的:探讨中枢兴奋剂哌甲酯与行为治疗相结合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DH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ADHD诊断标准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哌甲酯加行为治疗55例为治疗组,单纯行为治疗45例为对照组。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三大核心症状消退情况及半年后脑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率(63.6%)及总有效率(90.9%)均高于对照组,(33.3%,60.0%),两组差异显著(P〈0.01),半年后治疗组脑电图异常率(21.8%)低于对照组(73.3%),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哌甲酯与行为治疗相结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18.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经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效果。方法:利用VBFB3000生物反馈诊疗系统治疗3种不同类型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每次30分钟,每周2次,共计40次,并采用视听整合连续性执行测试系统作为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疗效的评定方法。结果:经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40次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IVA-CPT指标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是一种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