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刚剑  李艳 《临床内科杂志》2008,25(11):750-752
目的对血吸虫病患者肝癌细胞p53和c-myc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探讨血吸虫感染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将5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分为两组:原发性肝细胞癌伴有血吸虫病组(HCS组)23例和原发性肝细胞癌不伴有血吸虫病组(HC组)3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所有患者的p53蛋白和c-myc蛋白的表达,同时对p53、c-myc与肝细胞癌的多种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HCS组和HC组中分别为73.9%和31.4%,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53及c-myc在肝癌组织中的检出率与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及肿瘤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5或0.01)。结论血吸虫感染对肝癌细胞中p53突变蛋白的过量表达有一定促进作用;p53及c-myc在肝癌组织中的检出率与代表肿瘤不良生物学特征的指标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及肿瘤分化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有血吸虫感染的肝癌患者肝癌组织p53、c-Myc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肝癌生物学行为进行研究,探讨血吸虫感染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 5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分为两组:原发性肝细胞癌伴有血吸虫病组(HCS组)23例和原发性肝细胞癌不伴有血吸虫病组(HC组)3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所有患者的p53、c-Myc蛋白表达;同时对p53、c-Mye与肝细胞癌的多种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两组中分别为73.9%(17/23)和31.4%(11/35).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c-Myc蛋白阳性率在HCS组和HC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及c-Myc在肝癌组织中的检出率与肝外转移、术后复发及肿瘤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5或0.01).结论 血吸虫感染对肝癌组织中p53突变蛋白的过量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53及c-Myc在肝癌组织中的检出率与代表肿瘤不良生物学特征的指标肝外转移、术后复发及肿瘤分化程度明显相关.联合检测p53、c-Myc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可作为估价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HCC)中p53基因249密码子(p53 E7 cd249)点突变情况。方法 用PCR法及HAEⅢ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HAEⅢ/RFLP)检测河南豫东地区38例HCC石蜡包埋组织及2例肝细胞癌株中p53 E7cd249点突变情况,DNA测序证实。选取广西桂西南地区的10例HCC作对照。结果 来自河南豫东地区的HCC p53 E7 cd249点突变率为10.5%(4/38),对照组广西桂西南地区的HCC p53 E7 cd249点突变为40%(4/10),二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例肝细胞癌株中均未发现HCC p53 E7 cd249点突变。结论 河南豫东地区HCC中p53基因E7 cd249点突变为非高发事件;p53 E7 cd249点突变可能发生在肝细胞癌变的晚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myc扩增、抑癌基因MTS1/p16变异以及HBV感染在人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差异PCR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及激光扫描(d-PCR-PAGE-Laser)技术检测c-myc基因扩增,应用PCR结合单链构象多态(SSCP)银染法分析MTS1/p16基因变异,PCR检测HBVDNA.结果(1)29例配对肝细胞癌、癌旁组织中c-myc基因扩增阳性率分别为44.83%(13/29)和51.72%(15/29),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两者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织c-myc基因扩增的阳性率8.33%(1/12),P<0.05.(2)只有3例(10.34%,3/29)肝细胞癌中发现MTS1/p16基因纯合性缺失,未发现MTS1/p16基因突变.(3)正常肝脏、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组织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4.29%(2/14)、66.67%(8/12)和96.55%(28/29),三者间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1,并且HBVDNA的阳性率随肝脏病情的加重而增高(b=0.3986,P<0.001).(4)29例肝细胞癌中c-myc基因扩增和HBVDNA存在与否无关(P<0.01).结论(1)c-myc基因扩增和HBV感染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CC中c-myc基因扩增和HBV感染之间无内在相关性.(2)HCC中MTS1/p16基因纯合性缺失和突变的发生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p16,p15基因缺失状态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提取HCC新鲜组织中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对30例HCC进行p16基因第二外显子(p16E2)和p15基因第二外显子(p15E2)纯合缺失研究.并与其癌旁组织进行对照.结果检测p16E2纯合缺失率为16.7%(5/30),p15E2纯合缺失率为13.3%(4/30),p16E2、p15E2共同缺失率为6.7%(2/30).而癌旁组织p16E2,p15E2均无缺失.结论p16E2纯合缺失与p15E2纯合缺失以及二者共同缺失是HCC的遗传易感因素,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16基因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16基因的甲基化改变和p16蛋白表达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10例,石蜡包埋标本3 3例,Ⅰ级8例,Ⅱ级2 1例,Ⅲ级14例(Edmonson分级) ,p16蛋白检测用免疫组化法(ABC) ,p16基因甲基化检测用甲基化特异PCR(MS_PCR)法。结果HCCp16蛋白缺失率65 1% ( 2 8/4 3 ) ,而癌旁组织缺失率11 5 % ( 3 /2 6) ,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 <0 0 1)。Ⅰ~Ⅱ级HCCp16蛋白的缺失率与Ⅲ级相比明显较低(P <0 0 5 )。p16蛋白阳性的15例HCC标本,均未检出基因甲基化,p16蛋白缺失的2 8例标本,有19例检出基因甲基化,甲基化率44 2 %。10例癌旁肝组织有1例基因甲基化,HCC和癌旁组织相比甲基化率有明显差异(P <0 0 5 ) ,基因甲基化与p16蛋白缺失明显相关(P <0 0 1)。各级HCC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有明显差异(P <0 0 5 )。结论p16蛋白缺失与HCC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低分化的HCC和p16蛋白缺失有关,p16蛋白在判断其恶性程度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基因的甲基化可能是p16基因在HCC中的主要失活方式,HCC分化程度和p16基因甲基化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肿瘤抑制基因p53过度表达及点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重庆地区肝细胞癌 p53突变发生率,并进一步探讨 p53突变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一种敏感的 ARF 免疫组化和 PCR、银染 PCR-SSCP 方法检测本地区38例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p53的过度表达及点突变.结果 16例有P53蛋白过度表达(41.2%),7例有 p53基因249位密码子点突变(18.4%),2例249位密码子外第7外显子点突变.9例 p53基因有突变的肝癌中8例 P53蛋白阳性,两者符合率为88.9%.p53基因蛋白过度表达和点突变与 HCC 分化和转移有关.本组 HCC p53基因突变率与该地区黄曲霉素(AFB1)含量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分布一致.结论该结果提示 p53基因突变与 AFB1和 HBV 等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有关,其中 AFB1主要与 p53基因249位密码子特异型突变有关,而 HBV 可能在散发型突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CD44v6和p16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4v6和p16基因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HCC)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110例HCC组织中CD44v6及p116蛋白表达,结合随访资料分析。结果在HCC中,CD44v6和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7%和34.5%。CD44v6阳性表达的HCC转移率高(P<0.05),分化程度和患者>5年生存率低(P<0.05);p16阳性表达的HCC转移率低(P<0.05),分化程度和患者>5年生存率高(P<0.05)。CD44v6与p16表达呈负相关(r=-0.59,P<0.005)。结论CD44v6和p16表达与HCC转移和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检测CD44v6和p16蛋白的表达可作为判断HCC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人肝细胞癌p53异常的预后意义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分析和探讨p53异常对人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与生存的影响,以及其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手术切除HCC标本202例.分别来自启东HCC高发区和上海等一般地区,其中行二次或多次手术患者54例,组织学检测HBsAg阳性患者138例(68.3%),HBV DNA原位杂交检测阳性患者86例(42.6%),采用PCR-SSCP和RFCP技术结合免疫组化示综显示,分析p53基因5,6,7,8外显子突变及其编码蛋白的过度表达.结果 p53基因突变率为44.6%(33/74),其中89.8%(27/73)表现为点突变,18.2%(6/33)为片段性碱基缺失,长度10bp~16bp.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H)主要集中于外显子7和8,各与39.4%(13/33)和27.3%(9/33).外显子5和6的突变发生率各为18.2%(6/33)和15.1%(5/33).外显子7RFLP分析证实第249位密码子有颠换突变(53.8%,7/13)外,248位密码子也有点突变发生(30.8%,4/13).免疫组化检测显示P53蛋白过度表达的总检出率为70.3%(142/202),pAb1801与CM-1 mAb检测P53蛋白过度表达率分别为69.5%(89/128)和67.2%(86/128),而采用DO-7和pAb240单抗检测的阳性率仅为39.8%(51/128)和19.5%(25/128).蛋白检测的地区差异明显.启东高发区肝癌的P53蛋白过度表达率为81.2%(92/114),而上海等一般地区肿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56.8%(50/88).p53基因突变检测与上述结果雷同,分别为57.1%(16/28)和37.1%(17/46),二者差异显著(P<0.05).并显示与HBV感染,肿瘤去分化和侵袭行为,以及术后复发及生存时间有关联.结论国人HCC p53基因突变多为非定点错义突变,外显子7上249位密码子仅为HCC常见位点之一,反映除AFB1诱变作用外,还可能有其他环境诱变因素的参与,尤其是HBV感染.由于基因-蛋白质表达上既存在一致性,也可出现不一致性,表明P53蛋白的构型变异不仅来自其编码基因的转录失常,蛋白质自身的变化更是其正常的功能失活的重要机制.地理差异反映病因与致癌机制的复杂性.采用CM-1和pAb1801株mAb检测P53蛋白的过度表达比用PCR-SSCP分析p53基因变化更能反映人HCC的术后复发与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胃粘膜病变抑癌基因(p53、p16)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进一步探讨H·pylori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胃镜、外科手术中取4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靠近癌的正常组织)各两块,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作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p53、p16、bcl-2蛋白表达。H·pylori阳性由CLOtest结合病理染色/~(14)C尿素呼吸试验而确定。结果:p53阳性表达率在H·pylori阳性及阴性胃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H·pylori阳性组慢性胃炎或肠化中p16阳性表达率及阳性表达强度均显著低于H·pylori阴性组(p<0.05,p<0.01)。而H·pylori阳性组肠化中bcl-2阳性表达率及阳性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组(pall<0.05)。结论:在胃癌发生的早期即存在较明显的p16基因表达低下与bcl-2基因过度表达,并与H·pylori感染有一定的关系。p53基因过度表达是胃癌发展过程中较晚期事件,与H·pylori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p16、p53、p21基因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肿瘤抑制基因p16,p53及细胞周期信赖激酶抑制物p21基因单独或联合应用时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应用十八酰基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p16,p53,p21基因单独或共转染到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和小细胞肺癌细胞系SH77,观察转染后1,3,5日该细胞增殖的活力。采用四甲基偶氮唑 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测定吸光度(A),以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结果 A549细胞系:A均值分别为: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中p15、p16基因缺失和STK15基因过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组织p15、p16基因缺失和STK15基因过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方法 术中取原发性肝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标本30例,术前均未经化学疗法及放射疗法治疗。提取DNA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p15第二外显子(p15E2)和p16第二外显子(p16E2)纯台缺失。提取RNA,逆转录合成cDNA,应用PCR技术检测STK15基因的表达。以β-肌动蛋白基因作为内对照。测定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STK15基因和β-肌动蛋白基因的平均密度值(ADV)。 结果 在癌组织中p15E2缺失率为13.3%(4/30),p16E2缺失率为16.7%(5/30),p15E2和p16E2共缺失率为6.7%(2/30)。在30例癌组织中有19例(63.3%)STK15基因表达高于邻近正常组织。STK15基因ADV/β-肌动蛋白基因ADV比值,癌组织为1.53±0.31,癌旁正常组织为0.91±0.25,t=2.86,P<0.01。 结论 p15E2、p16E2纯合缺失和STK15过表达可能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抑癌基因p53及p16单独或共转染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动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抑癌基因p53和p16单独或或共转染在动物整体中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 采用培养细胞移植法,将2 NSCLC细胞系A569接种于裸小鼠背部皮下,建立裸小鼠皮下肺癌移植瘤模型。将25只荷瘤裸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十八酰基胺阳离子(SA0对照组、p53基因组、p16基因组、p53+p16基因组,共5组,每组5只。采用瘤体内直接注射的方法,用SA脂质体介异,将p53和(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活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p53、K-ras和p16基因检测对肺癌诊断的意义。方法 应用多聚合酶链反应(PCR)一单链构象多肽性(SSCP)—银染法和多重PCR分析,检测60例肺癌患者和18例良性肺疾病患者支气管肺活检组织和BALF标本p53基因和k-ras基因突变及p16基因变异(突变 缺失)状况。结果 肺癌组支气管肺活检标本中p53基因和k-ras基因突变、p16基因变异及三基因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是60%、33.3%、41.7%和81.3%;相应的BALF标本阳性率为43.3%、33.3%、38.3%和73.3%。两种标本相应基因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良性肺疾病组仅活检标本检出p53和K-ras基因突变各1例,而BALF标本良性疾病组三种基因异常的检出率均为0。良恶性疾病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肺癌组BALF标本不论单基因检测还是联合检测异常率均高于癌细胞的检出率(P<0.05)。BALF标本细胞学联合三种基因异常检测可将诊断率从单纯细胞学的16.6%提高到81.7%。结论 BALF标本基因检测可提高纤支镜检查对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P53和P21TWAF-/CIP1基因的关系。采用 化技术对29例原发性肝胆管癌中HCV抗原(NS5-Ag)、p53和p21^WAFI=/CIP1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29例胆管癌中NS5-Ag、p53及P21TWAFI/CIPI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29例胆管癌中NS5-Ag、P53displa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6.
p63基因与消化系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63基因是新近发现的p53的同源基因,其转录剪切后产生多种功能相异的异构体,包括全长型p63(TAp63)和截短型p63(ΔNp63),表达的蛋白可以激活p53相关靶基因,具有转录因子活性,诱导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衰老等功能,与消化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7.
p16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表达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16基因的异常表达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分析及DNA序列测定技术研究了3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p16基因外显子2(E2)的缺损情况。结果:(1)p16基因缺损的检出率与肝癌的肿瘤组织类型无关,在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中p16基因缺损的检出率分别为33.33%和20.00%,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p16基因缺损率的高低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0.05)。结论:结果提示p16基因的缺损与原发性肝癌的组织学分级相关,它可能参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In a series of 24 patients with chronic T-lymphoid disorders [13 T-prolymphocytic leukaemia (T-PLL) and 11 Sezary syndrome] we have studied (i) chromosome 17p abnormalities and p53 allele deletion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ii) mutation in the exons of the p53 gene by direct DNA sequencing; and (iii) p53 protein expression by immunocytochemistry and, in some cases, also by flow cytometry with DO-1, a monoclonal antibody to the p53 protein. The study revealed p53 dele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p53 protein in the absence of mutation in the exons that included the hot-spots and differs from that described in B-prolymphocytic leukaemia. Seven T-PLL and five Sezary syndrome patients had p53 overexpression, and five T-PLL and nine Sezary syndrome patients showed p53 deletion.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cases with p53 accumulation had p53 deletion, the proportion of cells with the deletion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he proportion of cells positive for p53 expression. Two cases of T-PLL showed strong p53 expression in the absence of p53 deletion, and one case of Sezary syndrome with p53 deletion in 97% of cells did not express p53.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non-mutational mechanism exists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p53 protein in these T-cell disorders. The oncogenic effect of the accumulating wild-type protein has been reported in other malignancies. Whether haploidy resulting from p53 deletion contributes to this mechanism has yet to be determined. Alternatively, the frequent loss of the p53 gene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the deletion of an adjacent gene, which could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hese diseases.  相似文献   

19.
胃癌组织p170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糖蛋白p170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对80例内镜活检及术后确诊的胃癌组织用抗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结果,胃癌组织中p170基因表达均增强,其阳性率达66%及71%,并且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有一定关系,管状腺癌中p170阳性表达率高,高、中分化腺癌高于低分化、粘液腺癌、乳头状腺癌等。其分布形式基本相似,主要位于细胞浆内,其次在细胞膜内,细胞核内偶见,癌旁组织也有较强阳性表达。在转移淋巴结组中阳性表达显著高于非转移淋巴结组,提示p170与胃癌转移密切相关。结果显示糖蛋白p17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p53基因突变及p53、APC基因缺失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p53基因突变、缺失,APC基因缺失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应用PCR-SSCP方法对抑癌基因p53第4、5、6、7、8外显子、第6内含子在87例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突变规律以及PCR-RFLP方法对p53基因第4外显子、第6内含子、APC基因在25对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杂合缺失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p53突变率在肠化、不典型增生、胃癌分别为37.5% (3/8),42.1%(8/19),53.3%(16/30)。正常组织、浅表胃炎未发现p53突变。肠化、不典型增生、胃癌与正常对照组、浅表胃炎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P<0.01)。在肠化、不典型增生病变中未发现Exon8的突变,而在胃癌组Exon8的突变为4例(4/30),提示Exon8的突变主要发生在晚期。在各病变组未发现Exon4、Intron6的突变。对Exon4、Intron6、APC基因的杂合缺失研究表明,25对胃癌标本中有19对Exon4杂合子,杂合率为76.0%,9对有杂合缺失,LOH为47.4%,23对Intron6杂合子,杂合率为92.0%,其中2对为杂合缺失,LOH为8.7%,18对APC杂合子(18/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