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骨巨细胞瘤是原发交界性骨肿瘤,具有较高局部侵袭性和少见的远处转移性,主要好发于长骨的骨端,也会发生于较难治疗的隐匿部位如骨盆、骶骨和脊柱。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基础是由分泌表达RANKL的梭形基质细胞诱导和促进表达RANK的类破骨前体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发挥溶骨作用,从而导致病理性骨质破坏。作为局部侵袭性肿瘤,局部的控制率成为骨巨细胞瘤治疗最重要的疗效指标,根据肿瘤的部位,侵  相似文献   

2.
王林  董书  文剑明 《癌症》2001,20(5):549-550
已有研究表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 UPA受体( UPAR)和 I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 PAI-I),这三种物质连同胶原酶构成胶原溶解系统,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和骨质吸收的能力。本研究拟定量检测 UPA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分级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所有标本为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孙逸仙纪念医院 1994至 1998年的临床骨科手术标本(术前均未经化疗)。经病理诊断为骨巨细胞瘤,参考 Jaffe的分类标准分为 3级,Ⅰ级:单核基质细胞数量较少而排列疏松,形状大小较一致,异型性不明显,偶见核分裂,多核巨细胞体积大、核多,散布于单核基质细胞之间,数量较多;Ⅱ级:单核基质细胞数量增多而致密,出现异型性,核分裂增多,多核巨细胞体积缩小,核也减少;Ⅲ级:单核基质细胞分化不良,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梭形细胞常呈纤维肉瘤样,多核巨细胞体积缩小,核也减少。其中Ⅰ级 2例,Ⅱ级 9例,Ⅲ级 2例,并有 1例非骨化性纤维瘤作对照。  相似文献   

3.
作者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对30例骨巨细胞瘤进行14项细胞形态参数测量。结果表明:多核巨细胞数密度、单核间质细胞核的面积、周长、形状因子、狭长因子、细胞数密度等参数,Ⅰ级与Ⅱ级无显著差异;单核间质细胞核的形态可能与复发有关。作者支持废弃Jaffe分级法,取消“良性”巨细胞瘤名称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p16、p27蛋白在骨巨细胞瘤和骨肉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p27在骨巨细胞瘤(GCT)和骨肉瘤(OS)中的蛋白表达特点及其在骨肿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p27蛋白在16例骨肉瘤、46例骨巨细胞瘤(其中JaffeⅠ级18例、Ⅱ级6例、Ⅲ级12例)。中的表达。结果:p16和p27蛋白的阳性表达均定位于骨肉瘤细胞、骨巨细胞瘤的基质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在骨巨细胞瘤Ⅰ级、Ⅱ级、Ⅲ级和骨肉瘤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6.7%、62.5%、66.7%和25%;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1.8%、56.3%、50%和25%。p26和p27蛋白的骨巨细胞瘤I级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地低于Ⅱ级和Ⅲ级(P<0.05),p16蛋白在骨肉瘤与骨巨细胞瘤Ⅲ级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p27蛋白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Ⅲ级之间的率差异则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16、p17基因在骨巨细胞瘤和骨肉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其阳性表达率不足以单独作为判断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庞健  徐钢 《中国肿瘤临床》1997,24(12):899-90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2便骨巨细胞瘤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元原(PCNA)的检测分析,探讨PCNA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分布及与Jaffe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结果显示,PCNA的阳性反应只在骨巨细胞瘤波形蛋白阳性的单核基质细胞的胞核中出现,而多核巨细胞均无阳性表达;PCNA在骨巨细胞瘤中的增殖指数虽随Jaffe病理分级增高有呈递增趋势,但各级相互之间在交叉重叠现象;PCNA增殖指数低即低度增生的骨巨细胞瘤复发率低,PCNA增殖指数高即中度和重度增生者复发率明显增高。本文结果进一步支持单核基质细胞是骨巨细胞瘤的主要肿瘤细胞成份的观点,并提示PCNA的表达与Jaffe病理分级不完全一致,但PCNA是判断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董书坤  刘子君 《癌症》1990,9(2):94-96
本文采用细胞涂片法,利用非特异性酯酶(ANAE)和酸性磷酸酶(ACP)反应。在35例中常见骨肿瘤和瘤样病变中显示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结果表明:所有骨肿瘤和瘤样病变都含有数量不等的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含巨噬细胞较多的病变,多核巨细胞也较多。巨噬细胞与多核巨细胞的ANAE和ACP反应相似,呈弥漫强阳性。这说明两者是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从有些多核巨细胞的形态,也支持多核巨细胞是由许多单核巨噬细胞互相融合而成的观点。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无异型性,也未见核分裂,因而它们不可能是恶性细胞,而是机体对肿瘤的反应性细胞。基于这个观点,就不难理解本文所有骨病变都存在有巨噬细胞和多核细胞。经统计学分析,各类骨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巨噬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Ⅰ级骨巨细胞瘤的巨噬细胞数比Ⅱ级骨巨细胞瘤多。骨巨细胞瘤中的巨噬细胞样间质细胞可能是浸润到肿瘤中的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7.
M-CSF、IL-1和TNF-α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丹  文剑明  吴惠茜  张萌  姚俊霞 《癌症》1999,18(1):20-22,29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骨巨细胞瘤(GCT)形成及其溶骨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细胞增养技术,观察M-CSF、IL-1和TNF-α在18例GCT中的表达及对GCT溶骨的影响。结果:在GCT中,M-CSF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FC)分泌;巨噬细胞样基质细胞(HC)主要分泌IL-1和TNF-α,少数分泌I  相似文献   

8.
 应用S-P法观察了67例骨肿瘤标本C-erbB-2癌基因产物的表达。结果显示:20例良性骨软骨瘤呈阴。性反应,而侵袭性骨巨细胞瘤与骨肉瘤分别有48%、65%的阳性表达(P<0.001)。提示C-erbB-2原癌基因产物的表达与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行为有关,随骨肿瘤的恶性程度增高,阳性表达频率显著性增加。进一步研究表明:C-erbB-2的阳性表达随骨巨细胞瘤病理分级提高,软组织受累和局部复发而明显增高;肿瘤>5cm的骨肉瘤患者C-erbB-2的阳性率越高。C-erbB-2阳性表达的骨肉瘤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报告12例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占本单位同期骨原发肿瘤的1.3%及骨原发恶性肿瘤的4.7%。以四肢长骨多见。临床及X线皆易误诊为骨肉瘤和骨纤维肉瘤。该瘤由纤维母细胞、组织细胞组成,并有多少不等的多核瘤巨细胞、灶性分布的泡沫细胞及炎细胞。α1-AT和LYSO是MFH的重要标志物,尤α1-AT敏感,有助于与骨肉瘤及骨纤维肉瘤鉴别,超微结构提示MFH来源于原始间叶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富于巨细胞的骨肉瘤( GCRO)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所见,分析4例GCRO的组织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包括2男2女,其年龄分别为35岁、50岁、59岁及15岁。发病部位股骨下段2例、胸椎及胫骨下段各1例。X线显示偏心性溶骨性病变,不仅表现为渗透性或虫噬样破坏,而且伴有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大体上灰褐色肿瘤质软硬不均,伴有灶性出血、坏死及囊形变。镜下肿瘤横穿骨皮质,浸润松质骨及小梁。在普通型骨肉瘤背景上,主要由大量良性多核巨细胞和肥胖的恶性梭形细胞构成。这些巨细胞有的类似破骨细胞,含有20个左右形态一致的小圆核。其间散在呈现骨源性分化肿瘤的嗜酸性骨样组织或骨基质;同时可见非典型细胞及核分裂。免疫组化示巨细胞CD68呈阳性,所有细胞表达vimentin阳性,但不表达CK及CD34。结论:GCRO是一种罕见的骨肉瘤亚型。易误诊为骨巨细胞瘤。充分理解其病理特点,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受体Bek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情况,探索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规律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Mias-2000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147例骨巨细胞瘤(复发组56例,未复发组91例)石蜡标本中Bek/bFGF的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DNA含量与S期细胞百分数(S-phase fraction,SPF),结合肿瘤直径、浸润情况、手术方式、复发情况等相关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骨巨细胞瘤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bFGF、Bek在骨巨细胞瘤主要瘤细胞成分中广泛表达,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瘤细胞胞浆;复发组瘤组织中bFGF、Bek均呈强阳性表达的异形性较大的单核、双核及三核基质细胞与4-8个核的多核巨细胞明显增多,而未复发组瘤组织中bFGF、Bek阴性或弱阳性表达的体积大核多(多达几十个)的多核巨细胞数目较多;复发组bFGF、Bek表达信号较未复发组明显增强,两组间bFGF、Bek表达的灰度值与阳性面积差异均有显意义。复发组平均DNA指数(DNA Index,DI)为1.24,SPF为18.3%;未复发组平均DI值为1.05,SPF为11.7%;两组间DI值、SPF差异均有显意义。在13个相关研究因素中,有7个因素与骨巨细胞瘤的预后显相关,按影响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手术方式、Bek灰度值、DNA含量、bFGF灰度值、SPF、Bek阳性面积和bFGF阳性面积。结论:bFGF及其受体Bek在骨巨细胞瘤中有广泛表达,其表达水平与骨巨细胞瘤的复发、恶变与肺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与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手术方式、瘤细胞Bek/bFGF表达强度、DNA含量、S期细胞百分数与骨巨细胞瘤预后有关,其中手术方式与预后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影响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影响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因素,探讨可供临床预测患者预后和选择治疗方式的病理形态学指标。方法:从存档病例中选取有完整病历记录和追踪观察的骨巨细胞瘤病例41例,分复发和无复发两组,分析预后与组织学分级、组织形态学测量、免疫组化CD68和Ki67双重表达以及手术方式(病灶内刮除、肿瘤完整切除或广泛切除)的关系。结果:骨巨细胞瘤的预后与组织学分级、单核基质细胞的细胞面积、核面积、核分裂数和Ki67的阳性细胞数以及手术方式有关,而与多核巨细胞的数目和形态、单核基质细胞的核周长、核长/短径比值无关。结论:组织学分级对预测肿瘤的预后仍有一定意义,值得保留供临床参考;组织形态学测量将细胞形态指标量化,能客观地反映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对预测本瘤的预后意义更大,值得进一步探讨;单核基质细胞的异型性和Ki67阳性表达的细胞数与肿瘤复发有关,同时支持单核基质细胞是肿瘤细胞成分的学说;病灶内刮除的术后复发率较高,应尽量避免采用这种手术方式,尤其是对于Jaffe分级为Ⅱ或Ⅲ级的肿瘤、组织细胞形态学测量显示单核基质细胞的细胞面积、核面积及核分裂数高的病例、Ki67免疫组化显示阳性细胞多的病例,应更多选择肿瘤完整切除或广泛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sFv及重组人IFN—α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瞬时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构建pEGFP-sFv-rhIFN-α表达载体,观察其在成骨肉瘤细胞9901中的瞬时表达。方法:应用PCR方法对各目的基因进行扩增交经测序载体pGEM-T-Easy测序后,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的多克隆位点将二者融合为融合基因sFv-rhIFN-α,并将其亚克隆至pEGFP-N3的EcoRI和BamHI位点间,成功构建表达载体pEGFP-sFv-rhIFN-α,并在该载体转梁人成骨肉瘤细胞9901后观察融合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酶切鉴定证实sFv-rhIFN-α融合基因片段已克隆到pEGFP-N3的EcoRI和BamHI位点间,并在转梁人成骨肉瘤细胞9901中观察到sFv-rhIFN-α融合基因及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结论:pEGFP-sFv-rhIFN-α表达载体便于观察转染细胞中sFv-rhIFN-α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及蛋白定位,为单链抗体基因联合细胞因子基因疗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软组织恶性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骨外恶性肿瘤。其组织象与骨巨细胞瘤极为相似,其预后较差。Guccionl972年综合报道32例,至1976年文献报告近50例,国内尚未见有本病的资料。此瘤过去曾命名为腱鞘恶性巨细胞瘤、骨外溶骨性成骨肉瘤及巨细胞筋膜肉瘤等,1972年WHO确定为软组织恶性巨细胞瘤。兹将我们所迂一例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乌体林斯 (Utilin′s)体外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合成与分泌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 应用ELASA法检测Utilin′s、干扰素α(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培养上清中IFNγ、TNFα、IL 2、IL 6、IL 8、IL 12和IL 18的水平。结果 Utilin′s培养上清中IL 8、IL 12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Utilin′s加PHA和Utilin′s加SMMC -772 1细胞抗原培养组 ,培养上清中 7种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含有Utilin′s的 3组培养上清中 7种细胞因子与IFNγ、TNFα各培养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Utilin′s与IFNα、TNFα一样 ,均具有诱导和促进淋巴细胞合成与分泌免疫相关细胞因子作用  相似文献   

16.
消化道癌病人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表达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以自分泌和(或)旁分泌方式调节肿瘤细胞的生长。胃癌细胞表达广谱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内脏激素,这些介质作为自分泌和/或旁分泌调节物起作用及在癌细胞与基质细胞间形成复杂的相互作用。细胞因子IL—6、IL—2R可作为胃癌新型肿瘤标记。围手术期癌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手术损伤是导致细胞因子TNF—α、IL—1、IL—6、GM—CSF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对骨巨细胞瘤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7例唑来膦酸治疗前后患者的肿瘤组织切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和TUNEL凋亡染色及图像分析。另10例未予唑来膦酸治疗的患者,取术中切除的骨巨细胞瘤新鲜组织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分别给予5、30、150μmol/L唑来膦酸诱导肿瘤细胞凋亡48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VFITC凋亡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 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到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呈明显的凋亡表现;TUNEL染色呈强阳性;基质细胞凋亡率治疗前为1.31%,治疗后33.42%(P=0.018);多核巨细胞凋亡率治疗前为8.41%,治疗后56.83%(P=0.018)。在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中予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诱导凋亡48h后,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细胞形态有显著变化;Annexin-VFITC凋亡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以及5、30、150μmol/L唑来膦酸诱导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0.67±2.15)%、(20.47±3.77)%、(44.21±8.34)%和(56.96±9.68)%,各诱导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r=0.775,P=0.000)。结论 双膦酸盐能够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凋亡,且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的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因此,双膦酸盐可以作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胃癌局部细胞因子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胃癌局部细胞因子表达的特点,为胃癌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以相应非癌性黏膜组织为对照,采用高敏感放射性标记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纯化的CD4^ 、CD8^ T细胞亚群及上皮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谱。结果 胃癌组织与非癌性黏膜组织相比,CD4^ 和CD8^ T细胞亚群中均表现为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明显增加,Th1型细胞因子表达降低。其中癌组织CD8^ T细胞的IL-6、IL-8TNF-α的水平显著高于非癌性黏膜组织(P=0.029,P=0.022,P=0.002);胃癌组织的T细胞及癌性上皮细胞中细胞因子IL-10,TGFβ1和TNF-α的表达较非癌性黏膜组织增高。结论 胃癌局部Th1、Th2之间的平衡向Th2漂移,提示胃癌局部呈免疫抑制状态。CD8^ T细胞中细胞因子表达变化更为显著,提示CD8^ T细胞在胃癌局部免疫抑制发生中起主要作用。对不同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表达状况的了解有助于免疫治疗方案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对骨巨细胞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及细胞组织学变化。方法:取我院收治的7例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前后的患者肿瘤组织切片进行了透视电镜观察和TUNEL凋亡染色及图像分析。结果: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中透视电镜下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凋亡表现,细胞质变化的特点是大量扩张紊乱的粗面内质网及分散于细胞质中包含于囊泡中央的高电子密度核。线粒体水肿或空泡化。巨细胞核变化的特点是形成致密的染色质材料分散于细胞核中,核膜增厚或分离,部分核碎裂和形成凋亡小体;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中TUNEL染色强烈阳性,基质细胞凋亡率从治疗前的1.31%至治疗后的33.4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多核巨细胞凋亡率从治疗前的8.41%至治疗后的56.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结论:双膦酸盐可以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凋亡。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双膦酸盐作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骨巨细胞瘤中单核基质细胞的性质和来源进行探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8例骨巨细胞瘤的单核基质细胞,用胶原酶分离方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细胞,将分离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单核基质细胞与狗股骨薄磨片共培养,观察骨巨细胞瘤单核基质细胞的噬骨能力、TRAP染色和RT—PCR检测降钙素受体(CTR)和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RANK)。结果利用酶消化的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单核基质细胞;TRAP染色阳性;体外培养具有噬骨能力;采用RT—PCR方法可检测到降钙素受体和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结论利用胶原酶-Ⅱ消化的方法结合差速贴壁方法可以获得较纯的单核基质细胞,可用于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是进行骨巨细胞瘤细胞学研究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