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讨论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及对临床的价值。方法 对11例病人进行CT平扫,其中9例进行CT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进行MPR图像重建。结果 CT平扫可显示主动脉增宽,主动脉壁的钙化,CT增强扫描及重建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瓣的撕裂的形态,动脉瘤的真假腔的形态及大小,内膜瓣的钙化和移位,部分可见破裂口的位置及大小。结论螺旋CT的平扫和增强扫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和可靠的检查手段。并且能为外科手术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4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结果64层螺旋CT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瓣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三维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Bakey分型,表现为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19例。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对主动脉夹层明确诊断并分型,具有准确、快捷、简便及无创的特点,是诊断该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孙玉亮  朱洪峰 《华北国防医药》2010,22(2):132-133,F000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4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结果64层螺旋CT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瓣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三维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Bakey分型,表现为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19例。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对主动脉夹层明确诊断并分型,具有准确、快捷、简便及无创的特点,是诊断该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吴金星  薛秋礼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0):1544-1545
目的 探讨螺旋CT平扫及主动脉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AD的CT征象进行分析,了解AD的CT征象.结果 CT诊断的直接征象为真、假两腔,破口及剥离的内膜瓣,钙化内移的内膜.结论 CT增强扫描是诊断AD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具有准确、快速、无创伤的特点,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晓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106-107
目的:回顾性分析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多层螺旋CT造影结果,然后通过正确率来探讨螺旋CT诊断AD的价值。方法:50例AD患者全部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等方法来显示AD及穿透溃疡,根据Stanford分类法分型。结果:对50例AD患者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分为A型27例,B型23例,所有患者均显示主动脉夹层典型征象;主要CT表现为主动脉壁呈新月型或环形增厚,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增强扫描假腔无强化;内膜钙化向内移位14例;穿透性溃疡征6例;并发心包、纵隔及胸腔积液和积血共30例。结论:螺旋CT能够清楚显示夹层的部位、范围及并发症,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及随访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主动脉夹层(AD)的多层螺旋CT造影结果,然后通过正确率来探讨螺旋CT诊断AD的价值。方法 22例AD患者全部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等方法来显示AD及穿透溃疡,根据Stanford分类法分型。结果 22例AD患者造影结果分析出分为A型13例,B型9例,所有病例均显示主动脉夹层典型征象;主要CT表现为主动脉壁呈新月型或环形增厚,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增强扫描假腔无强化;内膜钙化向内移位6例,穿透性溃疡征4例,并发心包、纵隔及胸腔积液和积血共12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6例完全吸收,3例部分不典型吸收,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螺旋CT能够清楚显示夹层的部位、范围及并发症,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及随访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4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57例患有AD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MSCTA进行检查,并将原始数据进行曲面重建(CPR)、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重建(SSD)等技术后处理,分析主动脉破口、真假腔、内膜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位置和范围、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等情况,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影像技术对主动脉破口、真假腔、内膜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位置和范围、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等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结论 MSCTA能快速、准确、安全的诊断AD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协助临床上及时制定相应的方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陈云银 《河北医药》2012,34(5):686-687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CT表现.结果 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主动脉壁钙化,真假腔及内膜片、破口位置和受累主动脉范围;按DeBakey分型,21例患者中Ⅰ型8例,Ⅱ型4例,Ⅲ型9例.结论 CT扫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首选的影像学方法,具有准确、快速、无创伤的特点,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全主动脉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128层螺旋CT全主动脉造影诊断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67例,采用MPR、MIP、SSD、VR重建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并进行DeBakey分型及影像特征分析。结果:128层螺旋CT全主动脉造影能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7例患者中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13例,DeBakeyⅡ型主动脉夹层6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48例,显示真假腔67例(100%),内膜分离移位67例(100%),内膜破口60例(91%),主动脉分支受累35例(52.2%),假腔内血栓形成40例(58.8%)。结论:128层螺旋CT全主动脉造影能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无创、准确的检查方法,可替代有创性的DSA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CT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对12例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总结。结果 DebakeyⅢ型9例,Ⅰ型3例;增强扫描显示内膜片8例,平扫显示4例;真腔大于假腔10例,真强小于假腔2例,假腔形态多样,常见的有半球形、新月形、环绕行等。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对主动脉夹层作出准确及时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DSA和多层螺旋CT检查,以术后诊断结果 为金标准.对两种诊断方法 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多层螺旋CT和DSA对真假腔和内膜瓣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构.05);DSA对主动脉夹层破口数和受累分支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多层螺旋CT(P<0.05).多层螺旋CT与DSA对主动脉夹层第一破口大小,第一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胸主动脉最大径和真腔远端直径的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76,0.667和0.8;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51,0.662和0.8.Kappa检验表明两种诊断方法 诊断结果 与金标准均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两种诊断方法 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金标准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多层螺旋CT应用范围更广,安全性更高,在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近年来我院收治2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16层螺旋CT平扫及血管造影扫描(CTA)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5例主动脉夹层A型11例,B型14例;经螺旋CT平扫观察到7例出现主动脉直径增大,钙化内膜片内移7例,胸腔以及心包积液7例、新鲜血栓4例;CTA图像观察到内膜破口24例,CTA下内膜突破口显示率为96.00%(24/25),显示内膜片为24例,显示率为96.00%(24/25),显示真假腔25例,显示率达100%(25/25)。结论 16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应在临床诊断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多层CT多平面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以及对临床治疗的价值,提高多平面成像技术在本病诊断的应用。方法对41例主动脉夹层在多层CT多平面成像的表现以及对临床治疗的价值进行总结。结果41例胸主动脉夹层病例,增强扫描显示内膜片41例、平扫显示19例;内膜破口显示28例;真腔均小于假腔;假腔形态多样呈半球形、新月形、环绕形、不规则形。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多维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准确,更直观,对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对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诊断的影像学特点及AD破裂或慢性渗漏时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27例患者24例有高血压史.全部患者均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作表面阴影显示(SSD)及二维多平面重建(2DMPR).结果 按DeBakey分型:Ⅰ型3例,Ⅱ型8例,Ⅲ型16例.平扫显示点片状钙化内膜片内移11例,增强扫描后查见真、假2腔27例,其中2例真腔外侧血管壁又有撕裂呈3个腔2个内膜片.AD撕裂内膜呈螺旋形上下伸展.不强化之附壁血栓位于假腔8例,真、假腔均有5例.5例急性或慢性AD破裂渗漏均有主动脉周积液或轮廓不规则,2例胸主动脉夹层伴有纵隔、心包和双侧胸腔积液,3例腹主动脉夹层有弥漫性腹膜后纤维化,双腰肌、肾周间隙有网束影,形态不规则,双侧肾旁筋膜增厚.结论 CT扫描对AD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以及其病理特征的显示具有重要价值.AD慢性渗漏所致腹膜后纤维化有其独特表现与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16层螺旋CT对20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行MSCTA检查.结果 20例中,4例为DeBakey Ⅰ型,3例为DeBakerl Ⅱ型,其余13例为DeBakey Ⅲ型.所有病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SCTA)、血管造影(DSA)及彩超三种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有完整的64SCTA、彩超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的DebakeyⅢ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比分析3种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结果64SCTA显示破口共计54个,撕裂的内膜片26个;DSA则分别显示为40个和18个;彩超共提示20个破口,撕裂的内膜片共计18个。结论64SCTA对主动脉夹层破口和撕裂的内膜片检出的敏感性高于DSA和彩超。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优于DSA和彩超。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述16层螺旋CT(MSCT)在主动脉壁内血肿中的诊断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市中心医院自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共收集22例怀疑主动脉夹层病例,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 8例为主动脉壁内血肿,其中2例为Ⅰ型,2例为Ⅱ型,同时合并主动脉壁有穿透溃疡,4例为Ⅲ型其中3例伴有内膜钙化内移,其中2例随诊中发展为主动脉夹层,14例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主要影像特征为:①主动脉管壁呈同心圆形或新月型增厚,增强扫描无强化;②内膜钙化内移,与主动脉外壁距离增宽;③主动脉内壁有穿透溃疡。结论 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显示并记录18例患者病变血管及部位。结果本组病例中Ⅰ型4例(26.7%),Ⅱ型2例(13.3%),Ⅲ型12例(60%)。主动脉不规则扩张15例(100%),管径最大7.0cm,最小4.5cm,主动脉壁增厚钙化13例(86.7%),内膜钙化内移7例(46.7%),病变主动脉内真假两腔呈不同密度有10例(66.7%)。增强扫描15例(100%)均双腔同时显影,假腔内有附壁血栓11例(73.3%),两腔之间见内膜片15例(100%),内膜破口显示8例(53.3%)。后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病变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辨率高,病变显示清晰,是主动脉夹层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例夹层动脉瘤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及增强并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阴影表面显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处理等后处理。结果6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 )在主动脉夹层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评价三维重建图像对主动脉夹层的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能力。方法49例主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CT增强扫描。重建方法为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 )、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CPR),分别计算各种重建方法对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结果 MPR,CPR,VR对破口的显示率分别为95.92%,95.92%,18.37%,对内膜瓣的显示率均为100%。 MIP不能直接显示破口和内膜瓣。 MPR,CPR,VR对真、假腔的显示率均为100%, MIP为67.35%。 MSCTA同时可以发现主动脉之外的疾病。结论 MSCTA适用于主动脉夹层的显示,所采集的数据能够满足3D图像后处理的需要。 MPR和CPR对主动脉夹层显示最好,VR次之,MIP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