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课题组根据多年研究和实践经验,对医养结合的概念和医养结合机构进行了定义、分类和界定,提出对医养结合专业机构实施分级管理以及各级机构建设标准、职能设定、质量控制和等级评定的设想,建议将医养结合专业机构定名为"医养院",列入国家医疗保健体制内,作为国家正式规范的慢病防治机构.  相似文献   

2.
医养结合机构是老年人长期集中生活的场所。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防控要求,针对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对象和工作特点,从组织领导、员工管理与培训、老年人防控、心理支持、后勤保障等方面制定了医养结合机构疫情防控应对策略,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同经济水平家庭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认知与意愿的差别。方法对徐州地区2家公立医院的45例老年患者及281例陪护子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对医养机构认知率总体偏低,87.12%从未听说或只是听说但不了解医养机构,医养机构认知、养老意愿及费用标准与经济因素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与普通养老机构相比,经济因素是老年人选择医养机构更重要的影响因素。老年人群体经济状况较差且参差不齐,目前应建立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形成多元化养老模式、多档次养老保障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发展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以满足高龄、失能、慢性病老人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昆明市老年人群接受医养结合服务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昆明市344名≥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8.8%的老年人有接受医养结合服务的意愿。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慢性病患病种数和医养结合认知度是昆明市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昆明市政府应加强医养结合服务的宣传,调整和完善医保制度;医养结合机构应该重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青年居民对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徐州地区2家公立医院的281名老年患者陪护子女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青年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有很高的期待,其相关因素主要是子女数量、居住地、对医养结合模式的了解程度等。结论中青年社会养老趋势明显,政府推行医养模式应充分考虑中青年居民的养老意愿与需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石河子市老年人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石河子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便利抽样调查。结果石河子市样本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知晓率不高;其入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意愿及子女的支持度较高,但其本人支付能力又较低。结论在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注重加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宣传力度;加强医养结合模式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整合多方资源,完善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医养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收集和梳理,分析了居家养老、养医合作、养内设医和医疗机构引入养老服务四种主要医养结合模式的不足之处,如医养供需矛盾、主体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紧密性欠缺、相关政策未能有效扶持、高水平医护人员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对策讨论:可以从理念宣传、人才培养、加强政府引导、适老化环境建设与改造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人口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求偏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对浙江省内345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医养结合模式偏好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合作养老模式的偏好都受子女数量影响。慢性病是居家养老模式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居住地是合作养老模式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受教育程度影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偏好。房产数量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和医院养老模式偏好。结论医养结合模式偏好的影响因素与养老模式偏好的影响因素存在很多共性。资产而非月收入是影响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选择的制约因素。居家养老是浙江省老年人最偏好的医养结合模式。居家养老模式中,老年人对依托家庭医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意愿较强,但是农村老年人出现养老和医疗服务需求分离的问题。建议大力发展精准型医养结合供给服务;促进医疗及养老资源逐级下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河南省医养结合的供求情况,分析影响医养结合发展的因素。方法 2018年7~9月,采用典型调查方法,选取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商丘市、信阳市、新乡市作为调研地区,运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河南省养老机构基本情况、老年人不同养老方式的选择意愿及对养老机构的看法。结果 172名养老机构工作人员,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60.0%,45岁以下中青年占73.8%,收入在5 001元以上的占比26.9%。455名老人,有72.5%选择家庭养老方式,有90.8%认为养老机构应该提供体检、慢病管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及协助就医等服务,有87.0%认为养老机构应该配备医护人员。结论河南省养老机构经费不足和人员配置不合理、老人支付能力不足和对养老机构的不认可,已经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建议加快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以促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有序地推进。  相似文献   

10.
<正>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据预测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将导致门诊和住院费用分别上升到2000年的1.3倍和1.4倍,老龄化日趋严重~([1])。加之老年人医疗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及养老需求的多元化,医养结合参与主体缺乏信息沟通和协调互动机制,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而医养结合将会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存在信息化建设滞后、利用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因此急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中国防痨杂志》近10年(2004 2013年)作者群及期刊主要评价指标的变化,为期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CNKI全文数据库检索2004 2013年《中国防痨杂志》刊发论文的第一作者信息及被引情况,采用基于普赖斯定律和综合指数法的测评方法确定期刊核心作者,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042013年核心作者及其所在机构、期刊主要评价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随年度增加有单向变化趋势的数据采用x2趋势检验,分析这种变化趋势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0年共载文2091篇,篇均作者4.45名,篇均发文机构1.48家,篇均被下载46.52次,篇均被引用4.19次.通过计算确定2004 2013年《中国防痨杂志》核心作者候选人352名,最终确定核心作者125名.拥有核心作者人数排名前5位的机构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17名)、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10名)、广州市胸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和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有8名)、广东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现更名为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5名)、北京结核病控制研究所(4名);77.60%(97/125)的核心作者集中在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和湖北省共6个省(直辖市).到2012年,《中国防痨杂志》的各项评价指标均有明显提高,其中总被引频次在全部期刊中排名从510名(2004年)上升到428名,影响因子从0.570(2004年)上升到0.911,影响因子排名从306名上升到174名,综合评价总分从36.9(2009年)上升到61.0,综合评价在全部期刊中排名从804上升到265,期刊综合评价在全部期刊中排名呈逐年上升趋势(x势=404.65,P<0.001).结论 2004 2013年《中国防痨杂志》拥有核心作者125名,核心作者分布不均衡,呈现明显的机构、地域聚集现象.期刊综?  相似文献   

12.
The working profile of university hospitals includes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medical innovations as well as large volume patient care. University hospitals offer inpatient, day care and outpatient care which are of essential value for many patients. Besides their primary role in treating rare and orphan diseases and complex cases, they increasingly support general patient care.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outpatient access and treatment options available. The funding of university hospitals and clinics is based on general university funding, income from third party funds for research, income from patient care and funding from the federal states for investments. In recent years these institutions have suffered more and more from economic deficits, a lack of investment and inadequate funding whereby high performance medicine cannot be sufficiently supported. Professors are developing into scientific managers and are frequently assessed by economic outcome and competitiveness. A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embedded in the structures of the university and are not in the position to make decisions on their own, in contrast to doctors in private practices. Therefore, processes, necessary investments and restructuring are significantly delayed. There is a need to develop strategies for long-term funding and providing university hospitals and clinics with the means to deliver the necessary servic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接受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6月-2022年6月选取上海市某17家养老机构457例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以自行编制的问卷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养老机构老年人对中医护理技术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432份,问卷回收效率为94.53%。养老机构老年人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总体接受度为68.29% (295/432)。文化程度低、自觉健康状况差、合并多种疾病、体检频率低、对中医护理技术了解较少、认为中医护理技术疗效较差、认为中医护理技术收费较高、认为中医护理技术安全性较差的养老机构老年人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接受度较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养老机构老年人对中医护理技术接受度的影响因素有文化程度、自觉健康状况、合并疾病数、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了解程度、对中医护理技术疗效、收费及安全性的看法。 结论 养老机构老年人中医护理技术接受度处于中等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针对性推进养老机构中医护理技术的宣传,增强养老机构老年人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了解,并且持续关注老年人在疗效、收费、安全方面的满意度,进一步推动中医技术技术在养老机构中的实施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过去二十年间文献发表的中药治疗肺结核病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了从1997-2016年期间发表在中文期刊上且进入万方医学网收录的有关中药治疗结核病的论文报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将文献报道的相关组方数据输入后,依据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在1998年以后报道的文献中共发现了172个药物组方,共包含257味中药,其中百部(47.7%)、白芨(34.9%)和麦冬(34.9%)使用频次最高,它们在超过1/3的现代中药方剂中有过使用。而组合出现频率超过了20次且置信度大于0.8的中药有13味,其中白芨和百部组合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麦冬和百部。抗肺结核组方规律的网络关系图中处于核心和复杂网络中心的是麦冬、百部和川贝母这三味中药。在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8个新处方。结论与传统药典中记载的抗结核药物组方相区别,现代刊物发表抗肺结核药物组方在重点药物使用频次、药物间的组合及其关联程度、提取的常用药对和核心组合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其深层次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近10年缺血性卒中领域内中国研究者的国际文献情况,为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方向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 TM核心数据库,选择2008-2018年《科学引文索引》(SCI)-Expanded发表论文中中国研究机构的所有缺血性卒中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研究发文时间、发文单位、主要作者、发文期刊及被引用特征,进一步采用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国内高被引论文作者、发文的主体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及可视化呈现。采用被引用次数、突发性、中心度及Sigma四个文献评价指标对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根据每个聚类中参考文献数量对聚类进行编号,并使用时间线视图展示聚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聚类中文献的历史跨度。结果近10年来,国内缺血性卒中领域共发表SCI论文9 401篇,2008年发文量为209篇,2018年发文量达1 710篇,呈上升趋势;发文量由高到低居前5位的单位分别为首都医科大学(1 091篇)、复旦大学(450篇)、上海交通大学(443篇)、香港中文大学(342篇)及南京医科大学(331篇);与国内合作最密切的国外机构是哈佛大学(185篇)。研究主题聚类分析显示,共形成15个聚类,0~14依次为缺血性卒中、卒中保护、缺氧诱导因子1α、球囊支架、染色体区、缺血后适应、缺血卒中风险、多排CT灌注成像、Ⅳ型胶原蛋白标记血管、皮质梗死、平均总梗死体积、核转录因子κB、c-Jun N端蛋白激酶激活、脑微出血、胰岛素抵抗,高被引、高突现值以及高中介中心性值文献主要集中在缺血性卒中、卒中保护两个聚类,而多排CT灌注成像聚类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结论近10年来,中国在缺血性卒中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缺血性卒中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缺血性卒中、卒中保护、缺氧诱导因子1α、球囊支架、染色体区等,而缺血性卒中、卒中保护及多排CT灌注成像是研究的热点,基于主题的趋势分析有助于了解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间中国学者发表的结核病科技论文概况。方法 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检索结核病相关中文文献,共检索到29223篇,再通过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CNKI)查询发表论文的被引情况;在PubMed分面检索与聚类分析系统(PubMedPlus)中检索结核病相关英文文献,共检索到3963篇,再通过济南泉方本地PubMed检索系统查询发表论文的被引情况;文献检索时限均为2015—2019年。对检索到的文章数量、发表期刊分布、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及机构所在地区、被引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中国学者在中文期刊上发表的结核病相关论文数量共计为29223篇,各年度分别为7155篇(24.48%)、6318篇(21.62%)、5499篇(18.82%)、5176篇(17.71%)、5075篇(17.37%),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为8.23%;在英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共计为3963篇,各年度分别为710篇(17.92%)、697篇(17.59%)、775篇(19.56%)、810篇(20.44%)、971篇(24.50%),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8.14%,且在全球结核病相关论文中的占比[各年度分别为10.02%(710/7083)、9.62%(697/7243)、10.80%(775/7173)、11.39%(810/7112)、12.73%(971/7628)]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论文发表数量前10位的中英文期刊中,仅2种中文期刊属于科技核心期刊,其中《中国防痨杂志》发表的文章数量最多(1260篇),占全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的4.31% (1260/29223);而英文期刊全部属于《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期刊。中文期刊刊文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发表篇数较多的主要为结核病专科医院,排名前10位占比8/10,以广东、北京和江苏地区作者发表论文篇数较多(22.23%,6495/29223);而英文期刊发表论文篇数较多的机构则多为综合性医院和研究机构,排名前10位占比8/10,以北京、上海和广东发表论文篇数较多(60.64%,2403/3963),较中文期刊发表论文地区不均衡性分布更加明显(χ2=2621.70,P<0.01),其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发表的文章篇数在中英文期刊中均居榜首(分别为801篇和203篇)。发表于中文期刊的论文被引率为68.11%(19903/29223),总被引频次为78179,但被引超过30次的论文仅11篇,而英文期刊中有179篇。结论 2015—2019年,中国学者在结核病领域内发表的结核病科技论文数量较多,但中文论文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存在不同地区、机构间的科研产出分布明显不均衡的问题,且中文期刊的论文被引频次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传染病信息》的作者群,进一步总结办刊经验,提高刊物学术水平及办刊质量。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6—2011年《传染病信息》刊载论文的地区分布、机构分布、合著情况、核心作者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传染病信息》地区覆盖面广但不均衡,已拥有一批较为稳定的核心发文机构,作者合著率逐年增长,核心作者群已初步形成。结论《传染病信息》可从稿件来源地区、机构和作者方面采取措施,扩大和培养高素质的作者群,不断提升杂志的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中国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BCP)区段变异特点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结合核苷酸序列分析,检测143例HBsAg阳性的HBV慢性感染者中X基因/BCP区的核苷酸(nt)1762碱基由A→T和1764碱基由G→A变异。结果在114份HBVDNA阳性血清中,37例感染BCP变异株,其中31例为慢性肝炎病例,6例为慢性HBV无症状感染者(AsI);其中41例HBeAg阳性AsI中仅2例检出,18例HBeAg阴性AsI中也有4例检出。HBeAg阳性的65例中,13例有BCP区变异,而HBeAg阴性的49例中,24例有BCP区变异(P<0.01)。结论错配PCR-RFLP检测这一对点突变,具有快速、简便、适用的优点;HBV毒株BCP变异可能与肝病变活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Brief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BBT-I) has been proven to be a simpl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However, low adherence limits the application in Chinese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resulting in delayed or irregular treatment for many patient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treatments on the adherence to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in Chinese primary healthcare institution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patients who live in regions with weak healthcare systems.Methods: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will be conducted in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will recruit 98 adult participants with insomnia. BBT-I will be used as the base treatment. The participants will b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combined with Wuqinxi and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external treatment n = 49) and control (combined with trazodone treatment, n = 49) groups, and each group will be treated for 4 consecutive weeks. The severity index of insomnia will be used as the main indicator of disease evaluation, with an 8-point reduction in the score considered as effective and a score <8 considered as cured. The secondary indicators of the disease evaluation will include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Zung''s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Zung''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treatment adherence, and adverse event reports. All participants will be followed up at the time of enrollment,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and 3 months after the end of treatment.Discussion:This clinical trial will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treatment on the adherence to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in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This cheap and accessible model may benefit insomnia patients in medically underserved areas.Trial registration: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 ChiCTR2100042845. Registered on 30 January 2021, dataset: http://www.chictr.org.cn/showproj.aspx?proj=65691. Official scientific title of the research topic: Wuqinxi and other external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brief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  相似文献   

20.
Academic tenure, introduced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in 1915, is a status that protects employed faculty members from summary dismissal and, thereby, intends to preserve their academic freedom. Initially tied to financial security through salary guarantees, academic tenure has evolved into a concept associated less with monetary support and strict scholarly productivity than at its inception, primarily owing to the growing number of clinician educators with highly competitive salaries at university-affiliated academic health centers. Achievement of tenure continues to require significant additional time and effort, but modifications in the requisite probationary period and the allowance at some institutions of tenure for part-time faculty have offset some costs, while still maintaining leadership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dividual and academic benefits for both the individual and the institution. How institutions balance their own financial risk and the demands on faculty members is likely to determine the future of ten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