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在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正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8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分别用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和单纯直丝弓(牙合)间牵引矫正技术,比较由安氏Ⅱ类(牙合)关系转变为安氏Ⅰ类(牙合)关系的时间.结果 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平均3个月时间,使咬(牙合)打开上下磨牙达接触,覆(牙合)覆盖减少,磨牙关系由安氏Ⅱ类(牙合)关系调整为安氏Ⅰ类(牙合)关系.对照组平均时间为5个月,二者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临床疗效较好,能缩短矫正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在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正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8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分别用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和单纯直丝弓(牙合)间牵引矫正技术,比较由安氏Ⅱ类(牙合)关系转变为安氏Ⅰ类(牙合)关系的时间.结果 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平均3个月时间,使咬(牙合)打开上下磨牙达接触,覆(牙合)覆盖减少,磨牙关系由安氏Ⅱ类(牙合)关系调整为安氏Ⅰ类(牙合)关系.对照组平均时间为5个月,二者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临床疗效较好,能缩短矫正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混合牙列期Angle Ⅲ错(牙合)的MBT固定矫治器矫治的疗效.[方法]对于混合牙列期36例牙性Angle Ⅲ错(牙合)和13例骨性Angle Ⅲ错(牙合)利用MBT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正.[结果]牙性病例3.01个月完全解除反牙(牙合),骨性病例6.1月12例完全解除反(牙合),1例为切牙对刃(牙合).牙性反(牙合)和骨性反(牙合)的疗程有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MBT固定矫治器对于治疗混合牙列期Angle Ⅲ错(牙合)具有疗效快,治疗效果好及面部改善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陈喜华  李建忠 《河北医学》2008,14(9):1050-1051
目的:探讨方丝弓托槽技术在牙再植术中的固定效果。方法:对31颗(23例)完全脱位的上前恒牙用抗生素溶液浸泡和清洁处理,同时对牙槽窝作预备后立即实施牙再植后用方丝弓托槽技术进行固定。结果:经18个月至24个月随访,显效率71%(22颗牙),有效率23%(7颗牙)。结论:方丝弓托槽技术可作为儿童上前恒牙完全脱位的可靠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全牙列(牙合)垫在前牙外伤后固定效果.方法:选择23例前牙外伤后发生半脱位松动的患者,复位后采用全牙列(牙合)垫固定.结果:全牙列(牙合)垫能够有效的对患牙进行固定且效果显著.结论:前牙受伤后使用全牙列(牙合)垫固定,更为有效适用.  相似文献   

6.
三种固定矫治技术矫治乳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种乳前牙反(牙合)早期治疗的良好矫治方法.方法 选取90例上颌正常或稍后缩伴下颌轻度前突或正常的3~5.5岁乳前牙反(牙合)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镍钛Ω弓结合Ⅲ类牵引固定矫治器;上颌前方牵引固定矫治器和Ⅲ类颌间牵引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测量分析矫治前后3组患儿的疗效.结果 3组病例均在3d至2个月内解除反(牙合)关系并于4个月内完成矫治过程.结论 镍钛Ω弓结合Ⅲ类牵引固定矫治器矫治彻底、适应症广,可明显改善面部美观,是一种良好的乳前牙反(牙合)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固定矫治器与种植支抗在治疗压低伸长牙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8月70例伸长牙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n=35)给予微型种植体支抗疗法,对照组(n=35)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伸长牙压低时间为(5.36±1.66)个月,对照组压低时间为(6.98±1.98)个月,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伸长牙压低高度为(3.25±0.20)mm,对照组伸长牙压低高度(2.01±0.11)m,2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固定矫治器相比,微型种植体支抗疗法效果更为显著,能够缩短压低时间,增加压低高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方丝弓矫治器固定替牙(牙合)期外伤脱住牙的临床应用.方法 结合12例临床病例,介绍方丝弓矫治器固定替牙袷期外伤脱位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 通过该方法固定替牙(牙合)期外伤脱位牙,损伤小,固位好,短时期内减小了患牙松动度,尽快恢复牙齿的咀嚼功能,保全牙列,不影响生长发育期儿童颌及面的发育.结论 方丝弓矫治器固定替牙(牙合)期外伤脱住牙克服了传统固位方法的缺点,开辟了正畸与儿牙外伤联合治疗的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使用固定(牙合)垫及Hyrax腭中缝扩展矫治器非拔牙矫治轻、中度拥挤高角反(牙合)的效果.方法 应用带固定(牙合)垫的Hyrax腭中缝扩展矫治器非拔牙矫治轻、中度拥挤的高角拥挤反(牙台)患者36例,随访2年.结果所有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牙齿排列整齐,覆盖覆(牙合)正常,未出现开(牙合)情况.结论 带固定(牙合)垫的Hyrax腭中缝扩展矫治器非拔牙矫治轻、中度高角拥挤反(牙合),临床效果良好,结果稳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架是制作全口义齿和缺牙多的局部可摘义齿的必备器械。它能固定患者的口腔模型,便于在患者的口外进行技工操作。(牙合)架问世已百余年,种类繁多,有简有繁。但无论何种(牙合)架,固定模型的方法只有一种,即靠调拌石膏糊塑固定。此法虽然效果肯定,但石膏消耗量大、石膏膨胀易引起误差、操作步骤多、不卫生;从(牙合)架上拆卸模型时费时、费力、易损坏模型和架环。为克服上述缺点,我们研制成一种不用石膏的机械固位式(牙合)架。该(牙合)架的特点是有模型的固定、定位、定向装置。模型置于夹模盘上由三个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常规法和改良法固定折裂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钢丝固定折裂牙后口内治疗再冠修复方法 (常规法 )治疗 3 2例折裂牙 ,采用玻粘内固定和塑料冠外固定后口内治疗再冠修复 (改良法 )治疗 1 5 8例折裂牙。结果 常规法成功率为 84.4%,改良法成功率 92 .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χ2 =2 .0 8,P >0 .0 5 ) ,但常规法有 8例备牙时牙再裂 ,改良法无牙再裂。结论 改良法简便易行 ,效果更理想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常规法和改良法固定折裂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钢丝固定折裂牙后口内治疗再冠修复方法(常规法)治疗32例折裂牙,采用玻粘内固定和塑料冠外固定后口内治疗再冠修复(改良法)治疗158例折裂牙.结果常规法成功率为84.4%,改良法成功率92.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x2=2.08,P>0.05),但常规法有8例备牙时牙再裂,改良法无牙再裂.结论改良法简便易行,效果更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病人矫治前后龈沟液量与牙周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病人24例,以右上颌第一磨牙(16)、左上颌中切牙(21)、左下颌第一前磨牙或第二前磨牙(34或35)、右下颌中切牙(41)4个牙位为检测牙位,分别于矫治前和矫治1、3个月时,检测其龈沟液量、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探诊深度。结果固定矫治1个月和3个月时,病人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龈沟液量均较矫治前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F=4.729~37.058,P0.05);探诊深度矫治3个月时较矫治前和矫治1个月升高,差异有显著性(F=12.974,P0.05)。龈沟液量与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288~0.503,P0.05)。结论龈沟液量检测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价固定矫治病人牙周健康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重度前牙深覆(牙合)板配合固采用固定矫治器结合小平(牙合)板配合固板治疗,临床上已经得到良好的疗效。但是,活动小平(牙合)板配合固板固位差,有些患者不能配合24小时戴用,则达不到平(牙合)板配合固板的作用。如果前牙深覆(牙合)板配合固,深覆盖需要加强后牙支抗戴腭托时,平(牙合)板与腭托相互有干扰。本文采用腭托式(牙合)平板(将腭托展至(?)腭侧形成平(牙合)板)配合固定矫治器治疗深覆(牙合)患者12名,由于此方法结合了平板、腭托及固定矫治器三者的优点,取得了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矫治前牙重度开(牙合)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2例恒牙期前牙重度开(牙合)患者采用固定矫治器结合后牙(牙合)垫进行矫治.结果与单纯使用固定矫治器相比,其压低后牙,升高前牙,平均每月升高前牙咬合为(1.02±0.12)mm,升高咬合时间缩短为(6.24±1.23)月.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固定矫治器结合牙(牙合)垫矫正前牙重度开(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平面导板(简称平导)技术对深覆(牙合)错(牙合)畸形矫治结果的影响.方法 30例深覆(牙合)非拔牙患者,制作并戴用平导,待咬合打开后再用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矫治,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在固定矫治器使用前,用平导技术可在2~3个月打开咬合,缩短疗程,减少了因下颌矫治器不能粘结或容易脱落带来的麻烦.结论 深覆(牙合)非拔牙患者的矫治中早期应用平导技术有助于提高矫治效果,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GI-Ⅱ)患者进行(牙合)重建修复,观察疗效并总结修复要点.方法 收集1个DGI-Ⅱ的家系资料,对先证者(患者1,女性,21岁)及其亲属(患者2,男性,40岁)的临床特征、修复过程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DGI-Ⅱ患者均以牙列重度磨耗为主要特征,其中患者2伴上下牙列缺损.患者1经牙合重建、冠延长后行烤瓷固定修复;患者2经(牙合)重建后以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修复后1年进行随访,患者主观感觉和临床检查均显示美观及咀嚼和发音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DGI-Ⅱ的修复应以阻断磨损及重建咬(牙合)为原则,在(牙合)重建基础上的固定或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吉蒙蒙  徐斌  汤海峰 《医学综述》2016,(5):1035-1037
目的探讨百强固位纤维治疗前牙外伤松动牙的效果及对牙龈指数(GI)和龈沟出血指数(SB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患者(164颗患牙)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松动牙固定方法分为A组(38例,56颗牙),B组(34例,53颗牙)、C组(36例,55颗牙)。A组采用百强固位纤维联合流动树脂,B组采用钢丝联合树脂,C组采用牙弓夹板。观察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GI和SBI评价3种固定方式对牙龈和周围健康牙的影响。结果三组患者拆去固定装置6个月后疗效显示,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C组[92.1%(35/38)比61.1%(2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B组[85.4%(28/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口腔GI评分呈治疗后6周升高,治疗后6个月下降的趋势(P<0.05);A组和C组SBI评分呈治疗后6周升高,治疗后6个月下降的趋势(P<0.05),B组SBI评分呈下降趋势。三组患者GI、SBI评分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强固位纤维联合流动树脂固定前牙外伤松动牙,疗效显著且稳定,对牙龈和周围健康牙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探讨牙外伤脱位中正畸直丝弓矫治器弹性固定联合(牙合)垫的临床应用并评价其疗效.选择外伤性牙脱位患者36例(82颗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4颗牙)和对照组(38颗牙),研究组采用正畸直丝弓矫治器联合(牙合)垫弹性复位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金属丝树脂夹板复位固定.根据治疗后疗效分级:显效、有效和无效.治疗后,研究组显效36颗,有效8颗,显效率81.82%;对照组显效20颗,有效18颗,显效率52.6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采用正畸直丝弓矫治器联合(牙合)垫技术治疗外伤牙脱位,疗效可期,愈后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纤维树脂夹板与烤瓷冠桥固定夹板治疗中重度牙周病松动牙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本院口腔科中重度牙周病松动牙患者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纤维树脂夹板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烤瓷冠桥固定夹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0、3、6个月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牙周袋探针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与牙齿松动度(TM)的差异。结果:治疗0、3个月,两组PL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观察组PL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PLI、BI明显高于治疗0、3个月(P0.05);治疗3、6个月,观察组PD、CAL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0个月(P0.05)。全部患者牙周固定状态下患牙与牙周固定夹板整体均无松动。结论:纤维树脂夹板与烤瓷冠桥固定夹板均能有效改善中重度牙周病松动牙的牙齿松动度,但纤维树脂夹板对菌斑控制与PD、CAL值的改善程度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