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保护罩与微量泵持续泵入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32例采用气管切开保护罩与微量泵持续泵入气道湿化和40例采用以往单层纱布覆盖定时间段湿化方法的气管切开患者呛咳、痰液黏稠度增加、SpO2<0.95、间断使用呼吸机的例数。结果改良气道湿化方法明显优于以往湿化方法。结论气管切开保护罩与微量泵持续泵入气道湿化方法有良好湿化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主要是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对于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28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液,以保证呼吸道分泌物容易咳出或被吸出。结果 28例气管切开患者通过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后,患者无任何不适,无1例痰痂和痰栓形成,无1例肺部并发症发生。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气道内分泌物的粘稠度,有利于痰液排出,预防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持续氧雾化湿化在脑出血、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71例需要人工气道湿化的脑出血、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气管切开日期的单双日分为2组,单日35例采用持续氧雾化气道湿化法,为氧雾化湿化组.双日36例采用持续滴注气道湿化法为滴注湿化组.对2组患者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及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术后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持续湿化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持续湿化气道,对照组4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间断湿化气道。结果观察组痰痂的形成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气道痰痂的形成以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来说,持续气道湿化法明显低于间断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5.
刘新会  孙磊  常燕  张传静  洪欣 《河北医药》2010,32(18):2528-2529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患者应用间断常温气道湿化和持续恒温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患者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应用间断常温气道湿化和持续恒温气道湿化2种气道湿化方法 ,比较2组湿化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法湿化良好明显高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方法 [42例(91.30%)与39例(82.98%)],湿化不足明显低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方法 [2例(4.35%)与5例(10.64%)]。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法肺部感染、痰液阻塞、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法。结论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不良反应更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刘新会  杨秀娜  孙磊  张传静 《河北医药》2014,(13):1978-1979
目的:观察脱离机械通气的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持续恒温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脱离机械通气的气管切开患者100例,随机选择50例为试验组,行持续恒温气道湿化,选择50例为对照组,行间断常温气道湿化,比较2组湿化良好率、湿化过度率和湿化不足率,同时比较2组气道各种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法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方法相比,湿化良好率(90%VS 72%)明显升高,湿化不足率(6%VS 24%)明显下降( 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持续恒温气道湿化组明显低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 P <0.05)。气管切开术后不良反应有如下几种:痰液阻塞、肺不张、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患者自觉不适感等。结论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法,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临床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微量输液泵在破伤风患者气管切开湿化中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破伤风患者气管切开气道湿化的最佳方法。方法实验组(21例)气道内持续滴入湿化液为0.9%盐水加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及庆大霉素,对照组(21例)用传统50ml注射器加0.9%盐水加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及庆大霉素、进行气道滴注,比较两种湿化方法对病人湿化的效果观察。结果两种湿化方法比较,实验组在减少患者气道刺激性咳嗽、痰阻、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及肺部感染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管切开后用微量输液泵滴入湿化液,对气道刺激微小,不引起刺激性咳嗽,且保持生理湿化功能,稀释痰液,防止痰阻,减少吸痰次数,减少黏膜损伤出血,对预防肺部感染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不同剂量持续气道湿化效果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不同剂量,旨在提高此类患者气道管理质量。方法随机选择81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持续气道湿化,通过统计学分析进行研究。结果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3ml/h组湿化满意55.5%,4~6ml/h组湿化满意92.6%,〉6ml/h组湿化满意2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开始剂量以4~6ml/h为宜,可以有效减少气道湿化不足或过度导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常见手术,临床实际工作中气道湿化管理不合理规范会加重患者病情,严重影响疾病预后.本文拟从气道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方式及湿化液的选择、湿化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中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湿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气道湿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后持续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气管切开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输液式持续气管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是定量间断气道湿化法,并进行连续的观察;结果试验组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的例数和吸痰次数均值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发生率亦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气道湿化符合人体的生理需要,使痰液稀薄,便于排出,有利于呼吸道纤毛清除功能的发挥,持续气道湿化明显优于间断湿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适宜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 将36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灭菌注射用水持续气管内滴入湿化气道,并动态观察病人气道湿化情况,根据吸出痰液粘稠度调整湿化液滴速;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使用注射器每2h向气管内滴入0.9%氯化钠溶液2~4 ml湿化气道.比较两组病人痰液粘稠度、吸痰效果、气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病人痰液Ⅲ度粘稠发生率5.6%,每天吸痰次数为(17.72±1.57)次,痰培养阳性率为11.1%;对照组病人痰液Ⅲ度粘稠发生率55.6%,每天吸痰次数为(20.61±1.26)次,痰培养阳性率为50%,两组病人痰液稀释情况、吸痰效果、气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持续滴入湿化气道并做到动态观察气道湿化情况,及时调整湿化液滴速,效果优于使用0.9%氯化钠溶液定时湿化气道,能有效稀释痰液、湿化气道、减少吸痰次数和气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张爱荣 《医药世界》2009,(8):404-405
对于气管切开患者,传统的气道湿化法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充分,痰液容易结痂,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甚至气道保护不周造成感染。2007-05/2008-02我们对3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持续气道湿化法,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石晶明  王小松 《中国当代医药》2013,(14):144-145,147
目的比较微量泵持续加温湿化与传统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18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微量泵联合输液恒温器加热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则采用传统常温间断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刺激性咳嗽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痰液黏稠度明显较低,痰痂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加温湿化法明显优于传统气道湿化法,气道湿化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刘新会  孙磊  杨秀娜 《河北医药》2013,(21):3281-3282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常用方法之一[1],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后,在患者吸气过程中上呼吸道黏膜丧失了加温、加湿及过滤等功能;加之反复的吸痰导致气道黏膜、纤毛等结构受损,出现气道失水,黏膜干燥,黏膜分泌物增多且痰液黏稠、结痂,痰液排出不畅,气道阻塞,继而增加了肺炎、肺不张的发生率,影响患者呼吸功能[2]。因而有效的气道湿化、充分的痰液引流等护理措施是降低气道切开术后肺炎发生率的重要措施。试验证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与气道湿化的程度呈反比关系[3]。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方法比较,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更有利于呼吸道黏膜的湿化、痰液的稀释以及气道的通畅引流等,从而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我院RCU和ICU对气管切开脱离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法管理气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气管切开患者三种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管切开是抢救急性脑卒中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气管切开后,丧失了呼吸道对吸入气体加温和湿化作用,对患者会造成不良刺激,因此保持气道湿化是气管切开患者护理的关键.气道湿化方法较多,究竟何种方法最为有效且安全尚无定论.我们采用3种不同湿化方法,并就其对患者愈后的影响进行比较,旨在寻找一种最安全有效的气管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气管切开患者应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从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对12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的方法,代替传统的气管内注入湿化液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并发症有明显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沐舒坦持续湿化在气管切开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沐舒坦持续湿化在气管切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用沐舒坦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用庆大霉素间断气道湿化,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肺部感染发生率、刺激性咳嗽、拔管时间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沐舒坦持续气道湿化可提高临床疗效(P<0.05),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P<0.001),减少患者刺激性咳嗽(P<0.01),缩短拔管时间(P<0.001).结论沐舒坦持续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庆大霉素间断气道湿化.沐舒坦持续气道湿化能将药液直接作用于气道,可减少气道粘液滞留,促进排痰,改善呼吸功能的作用.该方法简便、经济实用,能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抢救成功率,取得了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8.
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建立人工气道是重要的抢救措施,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气管切开术后持续气道湿化的方法、湿化液的选择、湿化的温度、湿化的速度和量,阐明良好的湿化效果是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提出应加强气道内温度、湿度的监测和联合用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的颅脑损伤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将6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间断气道湿化,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协同氧气持续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形成痰痂、血氧饱和度下降、肺部感染分别为3、1、3、1、3例,对照组分别为12、6、10、8、13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20、4.04、4.81、6.41、8.52,均P<0.05).结论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微量注射泵协同氧气持续气道湿化法效果明显优于间断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并分析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9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干预,研究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结果本研究所有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护理有效率为100%,患者的气道湿化以后,痰液更容易喷出,大大的减少了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39/3),促进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为患者进行持续性气道,湿化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效的促进患者的恢复,降低患者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