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眼轮匝肌蒂颞部皮瓣修复颜面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修复颜面部、鼻部及下睑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1994年~1999年设计以眼轮匝肌为蒂,以同侧颞区无毛发区为供区,皮瓣最大范围3cm×5cm.皮瓣带蒂岛状移位至颜面部创面,共修复下睑外翻、鼻部、面部瘢痕及色素痣切除后的组织缺损12例.结果术后12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2年,疗效良好.皮瓣宽在3cm以下时供区均可直接缝合,术后较少遗留瘢痕及继发畸形.结论眼轮匝肌是一个多元血管供血的肌肉,以其眶部肌肉为蒂的同侧颞部无毛区岛状小皮瓣是修复颜面部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一个可行方法.但颜面部组织缺损面积较大时,供区缝合困难,应慎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邻位及远位岛状皮瓣一期修复眼睑分裂痣的设计与技巧.方法 切除眼睑分裂痣上、下睑病变后,根据缺损的部位、形态及面积,选择应用眼轮匝肌蒂岛状皮瓣、耳后SMAS蒂岛状皮瓣或逆行颞浅动脉岛状皮瓣一期修复上、下睑皮肤缺损,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2003年以来,共收治患者16例,其中应用眼轮匝肌肌皮瓣10例,耳后SMAS筋膜蒂皮瓣3例及逆行颞浅动脉岛状皮瓣3例.切除痣体的最大面积上睑为2.5 cm ×2.0 cm,下睑为4.0 cm×3.0 cm.1例耳后SMAS筋膜蒂皮瓣及1例逆行颞浅动脉岛状皮瓣术后出现皮瓣远端静脉回流障碍、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其余14例皮瓣全部成活良好.结论 根据病变的部位、形态和面积等选择合适的邻位或远位岛状皮瓣修复眼睑分裂痣切除术后皮肤缺损,效果满意,且供区隐蔽、无继发畸形.  相似文献   

3.
应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矫正睑外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修复睑外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设计以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皮瓣,将皮瓣旋转180°移位至眼睑部瘢痕松解后的创面,修复瘢痕性睑外翻.结果术后12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个月,睑外翻无复发,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修复睑外翻可取得功能与外观双重修复的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4.
应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矫正睑外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应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修复睑外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设计以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皮瓣,将皮瓣旋转180°移位至眼睑部瘢痕松解后的创面,修复瘢痕性睑外翻。结果术后12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个月,睑外翻无复发,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修复睑外翻可取得功能与外观双重修复的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5.
岛状皮瓣修复瘢痕性睑外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与颞浅动脉蒂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在修复瘢痕性睑外翻中的应用,提高睑外翻矫正后所致皮肤缺损的美学修复效果.方法 自1998年2月以来,对18例瘢痕性睑外翻, 采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旋转180°移位修复13例,皮瓣最大面积2.7 cm×3.6 cm; 采用颞浅动脉蒂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经面部皮下隧道转移修复5例,皮瓣最大面积 3.1 cm×5.4 cm.结果 1例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对症处理后仅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Ⅱ期植皮后治愈,其余17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个月,睑外翻矫正,皮瓣颜色、质地与眼周皮肤相近,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 根据睑外翻程度,可制备颞部岛状皮瓣或耳后岛状皮瓣转移.前者适用于修复较小面积的皮肤缺损,后者适用于修复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与颞浅动脉蒂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在修复瘢痕性睑外翻中的应用,提高睑外翻矫正后所致皮肤缺损的美学修复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以来,对18例瘢痕性睑外翻,采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旋转180°移位修复13例,皮瓣最大面积2.7cm×3.6cm;采用颞浅动脉蒂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经面部皮下隧道转移修复5例,皮瓣最大面积3.1cm×5.4cm。结果1例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对症处理后仅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Ⅱ期植皮后治愈,其余17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个月,睑外翻矫正,皮瓣颜色、质地与眼周皮肤相近,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根据睑外翻程度,可制备颞部岛状皮瓣或耳后岛状皮瓣转移。前者适用于修复较小面积的皮肤缺损,后者适用于修复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7.
SMAS蒂颞部岛状皮瓣在下眼睑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以SMAS蒂颞部岛状皮瓣修复下睑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8例下睑缺损的患者,设计以颞部SMAS为蒂的岛状皮瓣,在外眦部形成宽1.0~1.5 cm的蒂皮瓣,向内旋转180°,移植修复于眼睑缺损部位,皮瓣最大面积为2.2 cm×5.5 cm.结果 8例患者的皮瓣伞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与周围皮肤颜色、质地匹配,下睑功能良好,供瓣区瘢痕不明显,效果满意.结论 SMAS蒂颞部岛状皮瓣设计简单、灵活,操作容易,皮瓣血供可靠,供、受区瘢痕不明显,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姚远  孙洋  周瑜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0):1542-1543
目的:探讨以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皮瓣修复眼睑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在颞侧设计眼轮匝肌为蒂的皮瓣,将皮瓣向内推进或旋转1800修复睑缺损区。结果:7例眼睑缺损修复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修复眼睑缺损比局部或皮下蒂组织瓣易于移转,修复后外形满意且供区隐蔽,是修复眼睑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微小皮瓣在颜面部整形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8年以来 ,我们应用微小皮瓣对颜面部的皮肤组织缺损和畸形进行修复矫正 ,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6例 ,男 2 2例 ,女 14例。年龄 4~ 4 2岁。眼睑瘢痕睑外翻 10例 ,鼻部瘢痕缺损畸形 6例 ,先天性鞍鼻畸形 6例 ,额部眼睑血管瘤 4例 ,口角黑痣 3例 ,口周唇部瘢痕 7例。分别采用微小皮瓣整形修复 ,皮瓣范围 1.0 cm× 2 .0 cm~ 3.0 cm× 4 .5 cm。 1眼睑或邻近部位的皮肤缺损 ,在颞区设计以下眼轮匝肌为蒂的岛状肌皮瓣修复。自远端皮下层剥离皮瓣 ,近蒂部解剖层次深入到眼轮匝肌下 ,分离部分肌肉以形成皮瓣肌蒂。切取后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修复中面部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包括眼睑、鼻部及邻近颜面部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4年~2010年应用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修复中面部缺损25例,其中鼻尖鼻翼缺损4例,鼻背缺损3例,下睑缺损9例,上睑缺损5例,邻近颜面部缺损4例。结果:1例转移至鼻尖部的皮瓣远端出现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其余皮瓣完全存合;随访4个月~5年,受区功能形态恢复满意,供区瘢痕不明显,无面神经额支损伤,无眼睑闭合不全,无下睑退缩、外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厚薄适宜,蒂较长,转移灵活,供区隐蔽,是修复中面部小面积缺损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皮瓣。  相似文献   

11.
目的面部缺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因局部皮辦或皮下蒂皮辦是由皮下直接供血,皮瓣修复的区域受到限制。为此,进行了以面部表情肌为供血来源的皮辦探讨。方法通过对眼轮匝肌的血管及面神经颞支的解剖研究,扩大了以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皮瓣的应用范围。结果 18例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眼轮匝肌颞区皮辦比局部或皮下蒂组织辦易于移转,且供区隐散蔽。  相似文献   

12.
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修复面部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面部缺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因局部皮瓣或皮下蒂皮瓣是由皮下直接供血,皮瓣修复的区域受到限制。为此,进行了以面部表情肌为供血来源的皮瓣探讨。方法通过对眼轮匝肌的血管及面神经颞支的解剖研究,扩大了以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皮瓣的应用范围。结果18例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眼轮匝肌颞区皮瓣比局部或皮下蒂组织瓣易于移转,且供区隐散蔽。  相似文献   

13.
眼轮匝肌蒂皮瓣修复睑皮肤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使用一种血供确实可靠、即时移转的皮瓣修复眼睑皮肤缺损。方法 采用以眼轮匝肌为蒂的颧部、颞部皮瓣修复同侧上睑或下睑皮肤缺损。结果 修复上睑或下睑挛缩瘢痕切除松解后创面 (8例 )、色素痣切除后创面 (4例 ) ,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以眼轮匝肌为蒂的皮瓣具有确实可靠的血供、易于移转和供区可以直接缝合等优点 ,是一种修复眼睑皮肤缺损可供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There are many methods for the correction of cicatricial lagophthalmos. Skin and soft tissue should b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defect after release of tension. We used a very small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pedicled skin flap for the correction of mild to moderate degrees of cicatricial lagophthalmos in six cases. A small skin island flap from near the skin defect, pedicled on the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was transposed to fill the defect. The length of the skin flap ranged from 5 mm to 11 mm. With a follow-up period ranging from 6 months to 18 months (mean: 11 months),we obtained satisfactory functional and aesthetic results. The eyelid closure was much improved and the discomfort was relieved. All the flaps survived without any healing problems. This small orbicularis oculi myocutaneous flap is very reliable and has a wide range of motion. This technique can be applied to eyelid-skin defects of various caus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携带眼轮匝肌的斧形皮瓣修复眼睑分裂痣的方法及效果。方法:设计位于外眦部的携带部分眼轮匝肌的斧形局部旋转皮瓣,修复切除眼睑分裂痣后形成的创面。其中病变范围最小为0.4cm×1.5cm,最大为1.5cm×3.8cm。结果:本组患者16例,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12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切除区域的痣无复发,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一致,瘢痕轻微,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携带部分眼轮匝肌的斧形局部旋转皮瓣修复眼睑分裂痣手术操作方便,血供良好,色泽协调,是修复眼睑分裂痣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用眼睑部眼轮匝肌皮下蒂皮瓣修复眼睑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与效果。方法:设计眼睑部眼轮匝肌皮下蒂皮瓣,远端携带有部分皮肤软组织,转移修复眼睑病变组织切除术遗留创面,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本组患者15例,术后皮瓣全部存活,随访3个月~1年,效果良好,术后无明显瘢痕及眼睑继发畸形,皮瓣色泽与周围皮肤一致,效果满意。结论:应用眼睑部眼纶匝肌皮下蒂皮瓣修复眼睑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灵活方便,血供可靠,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