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腹腔和经腹膜后腔两种途径的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的差别。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12月我院间收治的经腹腔途径(35例)及经腹膜后腔途径(31例)的单侧肾上腺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曲卡置入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66例手术均于腹腔镜下完成切除,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两组在肾上腺切除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经腹腔组与经腹膜后腔组相比,置曲卡时间、总体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及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降低。分层分析显示,在肿瘤直径>6 cm时,除了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外,肿瘤切除的手术时间也是经腹腔组短于经腹膜后腔组。 结论两种手术入路的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皆安全、有效,经腹腔途径建立操作通道时间及总体手术时间更短,对于>6 cm的肿瘤,经腹腔途径在手术时间及安全性方面的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腹腔途径和腹膜后途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巨大肾上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2009年收治的直径大于5 cm的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经腹腔途径,14例经腹膜后途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腹膜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优于经腹腔途径(P0.05),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技术娴熟的条件下,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切除较大肾上腺肿瘤安全且患者损伤小、康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腹腔途径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直径6 em以上大体积肾上腺肿瘤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经腹腔途径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直径6 cm以上肾上腺肿瘤患者39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39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43-115分钟,平均67分钟,术中出血量42-180 ml,平均75 ml.术后住院时间5-9天,平均6.4天,所有手术无并发症发生.病理示嗜铬细胞瘤24例(61.5%),肾上腺皮质腺瘤1例(2.56%),肾上腺髓质脂肪瘤3例(7.69%),肾上腺神经纤维瘤6例(15.38%),肾上腺囊肿2例(5.13%),肾上腺皮质癌2例(5.13%),肾上腺转移癌1例(2.56%).结论 经腹腔途径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直径6 cm以上大体积肾上腺肿瘤安全有效,适用于腹腔镜技术成熟的泌尿外科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腹腹腔镜下手术切除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肾上腺髓性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彩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断为肾上腺髓性脂肪瘤6例,嗜铬细胞瘤1例,肾上腺腺瘤1例.8例均行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结果:7例标准腹腔镜下切除肿瘤顺利完成,1例行手助腹腔镜下切除.术中1例血压出现波动,升高至180/116mmHg,余患者血压均稳定.平均手术时间1.5h,平均术中出血量60 ml.术后2~3d肠功能恢复,1~3d拔尿管,2~3d拔引流管,无明显外科并发症,术后平均7d顺利出院.切除肿瘤3.0 cm×3.5 cm×4.0cm~5.5 cm×5.5 cm×6.0cm,病理诊断均为肾上腺髓性脂肪瘤.术后随访0.5~4年(平均2年),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彩超及CT检查未见肿瘤复发及恶性变.结论:经腹腹腔镜下手术切除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创伤小、疗效满意,为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经腹腔、经后腹腔途径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经验. 方法 2001年12月~2004年12月,我院施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56例.采用经腹腔途径肾上腺肿瘤切除术10例,腹部取3个trocar 穿刺入路,切开侧腹膜和肾周筋膜,在肾上极内上方分离肾上腺或瘤体,结扎速结合超声刀将肿瘤切除.经后腹腔途径切除肾上腺肿瘤46例,腰部取3个trocar 穿刺入路,用自制的气囊扩张后腹腔,切开肾周筋膜,在肾上极内上方分离肾上腺或瘤体,结扎速结合超声刀将肿瘤切除. 结果 10例经腹腔途径中3例因腹腔广泛粘连中转开放手术,46例经后腹腔途径中1例因下腔静脉损伤大出血中转开放手术.余52例术中出血量20~200 ml,平均70 ml,均未输血.手术时间40~200 min,平均110 min.术后住院3~8 d,平均5.4 d.52例随访6~36个月,平均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效果确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是肾上腺手术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肿物切除术后再行腹腔镜肾上腺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既往有肾上腺手术史者再行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经验。方法:2005年5月~2007年3月采用腹腔镜经腹腔途径对3例肾上腺肿物切除术后患者再行腹腔镜肾上腺肿物切除术。3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均为女性,平均48岁(35~56岁),左侧1例,右侧2例,肿瘤平均直径1.4cm(1.2~2.0cm),2例曾行腹腔镜经后腹腔肾上腺肿物切除,1例曾行经腰切口开放’肾上腺肿物切除。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90min(75~11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ml(10-30ml)。平均住院时间5天(4~6天),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8~25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对于有肾上腺手术史者再行腹腔镜肾上腺手术难度增加,但腹腔镜再次手术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种手术方式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6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经腹腔、经后腹腔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在围术期的各项数据。结果:经后腹腔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及术后引流液量方面均优于经腹腔组;而在术中血压波动、中转开放率、失血量及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经腹机器人手术组在手术时间和切除巨大肿瘤方面优于经腹腔组。结论:经后腹腔行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可作为肿瘤体积较小(5 cm)患者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机器人手术因精细度高,操作灵活更适合肿瘤体积较大的复杂性嗜铬细胞瘤患者。  相似文献   

8.
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切除肾上腺肿瘤手术的应用价值及腹膜后腔建立方法的改进。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0月~2006年3月采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102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29例,原醛症肾上腺腺瘤切除或肾上腺切除52例,皮质醇症肾上腺腺瘤切除21例。结果:102例全部手术成功。手术时间60~130min,平均90min;建立腹腔后间隙时间3~7min,平均4min;术中平均失血量80ml。术后平均住院5天。结论:后腹腔镜手术安全,对患者创伤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伤121愈合早。新的后腹腔间隙建立方法有效、快捷、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经腹入路腹腔镜下肾上腺手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腹入路行肾上腺手术的方法。方法本组42例,左侧23例,右侧19例。患者全侧卧位,经腹腔入路,采用3~4个套管针,剪开侧腹膜显露肾上极内侧,将脾脏或肝脏游离后推开,切开肾上腺表面的肾周筋膜,游离肾上腺或腺瘤,用钛夹钳夹肾上腺中央静脉或肾上腺组织后,切除肾上腺或腺瘤。结果41例于腹腔镜下顺利切除肾上腺或肿瘤。1例嗜铬细胞瘤病例因肿瘤粘连紧密,改为开放手术。切出的瘤体直径8~62mm。手术时间平均82min。出血量平均65ml。术后5~7d出院。结论采用全侧卧位,经腹腔入路手术解剖标记清楚有助于肾上腺及腺瘤的定位,避免损伤周围脏器及大血管,手术安全性高,适用于较大的腺瘤、嗜铬细胞瘤及肾蒂前方的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行腹腔镜手术切除巨大(直径6cm)肾上腺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3年6月采取经腹腔或腹膜后途径腹腔镜下切除术治疗15例巨大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其中采取经腹腔途径6例,采取经腹膜后途径9例,均无需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36(100~21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34(30~500)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4(5~9)d;出现并发症1例,为下腔静脉损伤;术后病理证实为肾上腺皮质腺瘤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5例,髓样脂肪瘤1例,肾上腺皮质腺癌1例;失访1例,余14例获随访3~63个月,临床症状均消失,术前有高血压者血压均恢复正常,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对于经验丰富且具有娴熟腹腔镜手术操作技巧的术者,腹腔镜手术切除巨大肾上腺肿瘤切实可行、安全有效,肿瘤大小并不是决定手术方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13.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 is effective and technically feasible for treating various hematological diseases, especially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An anterior approach to the vascular pedicle is usually described. However, in this approach to the splenic hilum, the dissection of the splenic artery is often difficult. A total of 13 patients with ITP underwent elective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We utilized a laparoscopic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involving dissection of the suspensory ligaments at the lower pole, then dissection and division of the posterolateral attachments, followed by the dissection and ligation of all splenic branches near the splenic parenchyma. This procedure was completed in 11 of our 13 patients and converted to open surgery in the other two patients.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3 h; mean postoperative stay was 3 days. No blood transfusion was required, and no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in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The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rovides better visualization and control of branches of the splenic vein and artery in the splenic hilum. It also permits visualization and control of surgical hemorrhage through the operating ports. Received: 24 January 1997/Accepted: 28 October 1997  相似文献   

14.
15.
Heros RC 《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05,103(5):776-7; discussion 777
  相似文献   

16.
17.
18.
Kong L  Wang W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2007,6(4):375-6; author reply 376
  相似文献   

19.
Goel A 《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11,115(2):401; author reply 401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