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现代医学中的双心医学是由心血管医学与精神心理医学交叉综合形成的学科。中医学并无双心疾病的说法,但“双心”的理念早已存在。李亚平教授基于“心主神明”“心主血脉”论断,提出“双心同调”的治疗思路,即治血脉之病需兼顾调治心神,而疗情志之疾亦多兼调血脉,临床以此作为心血管疾病之辨治常法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状态,收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于双心疾病研究的加深,西医疗法的弊端也开始显现。而中医因其理论架构中早就有对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认识,因此在双心疾病的治疗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同时近些年中医疗法的结合应用也取得不错的成绩,本文通过对于双心疾病的病例分析,来研讨这种治疗手段的合理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医经典理论,从心主血脉而通神明、心为君火以镇阴邪、心损不复须和营卫等角度出发,结合现代研究及临床经验,系统阐述桂枝茯苓丸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体会.认为心主血脉,内通神明,"神明之心"与"血脉之心"异常所致的形神合病是慢性心系疾病的重要特征.桂枝茯苓丸既可化瘀,又兼安神,具有双心同调之功.心系疾病,若久...  相似文献   

4.
双心疾病是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目前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学认识到“滞”是双心疾病发生的病机关键,即郁瘀痰饮虚五端,虚实夹杂。人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以“通”为安,失“通”则病,故治疗立足于“通法”灵活遣方用药,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阳利水通其实滞;以滋阴养血、培元益气补虚通滞,调畅情志法贯穿始终,使气血得通,实邪得去,虚正得补,阴阳和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形神、双心理论,探讨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病机特点与治则治法。焦虑抑郁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积极地识别、干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降低冠心病不良事件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冠心病在传统医学中称为“胸痹”,焦虑抑郁属“郁病”范畴,胸痹与郁病并存,构成“形体之心”与“神明之心”共病的双心疾患。本病病机责之于瘀毒郁互结,双心失调,形神俱伤。形体之心因瘀毒所阻,神明之心因郁所伤,两者生理相依,病理互损。瘀、毒、郁常相兼为患,互为因果。其中“瘀”贯穿冠心病的始终,为病情转变的始动环节,“毒”为病情转变和恶化的关键,“郁”为冠心病发病及其病情转折的促进因素。该病以瘀、毒、郁为病理因素,故而确立活血解毒以治形,解郁安神以调神的治疗原则。本文将从中医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认识、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主要病机和治则治法进行阐述,旨在为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双心疾病是近年来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的一种跨学科疾病概念。“心主神明”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可用于指导双心疾病的治疗。概述了“心主神明”的内涵,探讨了“心主神明”理论与双心疾病的联系与差异,并对基于“心主神明”的双心疾病的中医治疗与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CHD)是目前全球多见的慢性病之一,而合并焦虑这一关键危险因素又使得其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率高居不下,属“双心疾病”范畴,因其共病病理机制的复杂性,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所在。西医常规的抗焦虑及心血管药物治疗存在精神依赖性、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使患者依从性不高。CHD合并焦虑症属中医学“胸痹”“郁证”等范畴,本团队以络病理论为根本,其核心理论“承制调平”理论为指导,心藏神理论、情志病理论为关键,总结出陕西省名中医赵明君“畅络调神”治疗双心疾病的学术思想,并对该思想指导下的双心疾病之CHD合并焦虑症的病机与治则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络不畅、神不安”的核心病机,络虚瘀滞、心神失养;络气郁滞、肝魂不宁的基础病机,以“畅络调神”为核心治法,总结出以益气畅络、调心安神为法,益气通络调心方处之;流气畅络、调肝定魂为法,畅络调肝定魂方处之,以期为CHD合并焦虑症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与失眠的共病率高,属“双心同病”范畴。陈晓虎教授认为冠心病合并失眠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病理因素产物为痰、瘀、火,病机为心脉痹阻、心神被扰,且发生发展受情绪影响。在治疗方面,陈教授倡导“双心同调法”,“君主之心”与“神明之心”同调,活血与安神并重,同时注意和胃健脾,并结合心理疏导,获得了较好的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强调"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生理相依,病理互损,主张"双心同治"。双心疾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养心氏片通过益气活血、化瘀止痛,除烦解郁安神来改善心肌供血,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稳定情绪,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达到双心和谐的目的,适用于冠心病双心治疗。文章结合现代研究进展通过对养心氏的组方特色进行探析,为双心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容忽视。“双心疾病”是心身疾病的一种,作为形神失调的典型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深究意义。中医学认为人之形神为一体,心主血脉主神明,这为阐明“双心疾病”心理与生理相互作用的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形神一体观的指导下,“双心疾病”的发生发展涉及形气神三方面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形的异常改变影响神的状态、血气运化失常影响神的功能、神之活动异常影响形的功能结构。结合“双心疾病”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深入挖掘,既可以用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又可以丰富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死后合并抑郁属于“双心疾病”范畴,抑郁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持续存在,可增加冠心病的复发或影响心肌梗死预后。中医的“双心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神志,按照功用之异,分为“血脉之心”“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生理相依,病理互损。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核心病机为“心脉瘀阻,心神失养”所致神明失守,抑郁由生。结合“双心学说”、心梗后抑郁的启动环节与其核心病机,本课题组主张“双心同治”,予祛瘀养心治法为基础,“祛瘀”以祛除心肌梗死(真心痛)之瘀血内停,“养心”以调节抑郁(郁病)之心神失养。  相似文献   

12.
张莉  高积慧 《河南中医》2020,40(5):685-687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CN)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发生,为"双心疾病"之一。"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脾胃之气衰败,气血生化无源或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致心血亏虚,无以充养心神,发为CN。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是CN发病之本。肝与心为相生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气畅达,气血调和则心得安;肝气郁滞则心不安。肝主疏泄功能失常,致心神失养是CN发病的重要条件。治疗可以从中医形神一体观出发,疏肝解郁以养其神,益气养血以护其形,以达到同时治疗"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双心疾病常伴有失眠,而失眠是加重双心疾病病情的重要因素。双心疾病伴失眠的基本病机为心"主神明"和"主血脉"功能的受损,一方面,正气不足,心神失其濡养而失眠;另一方面,气滞、痰浊、瘀血等病因阻塞脉道,阴阳不得相交而失眠,即"神明之心"和"血脉之心"同时受扰,故治疗上提倡以安神为要,双心同调。采用抗栓1号方补虚活血以安心神,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解郁化痰以通血脉,同时重视调和阴阳及情志疏导。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传统观念多从"阴虚阳亢"论治,虽能改善症状但难以巩固或提高疗效。吴颢昕认为高血压病在血脉,脉道不利是其主要的病理改变,在"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理论基础上,提出本病核心部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主张从心论治高血压,认为本病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最为常见,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化痰逐瘀为辅,尤其注重活血并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5.
《内经》"心主血脉"学术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求《内经》本义,从“心”概念的形成入手,对心主血脉的内涵进行解读,认为:心为君主,主神明赅意志并主血脉,主导血脉的生化,宗气对血脉的运行为主要动力,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之间形神合一,结合临床,心主血脉理论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心主神明”理论以藏象学说为基石,社会人文学、古代哲学与中医心理学思想渗透其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的实践反馈,其内涵愈发深刻,现广泛运用于疾病的预防养生、发病原理、诊断辨证、治疗法则以及预后保健等。结合现代生理病理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心主神明”的科学性得到证实,并形成了心血管科和心理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双心医学”。“双心医学”强调精神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患者的主观感受为要,旨在跨越临床与人文的藩篱,追求心身健康的和谐统一状态。  相似文献   

17.
基于情志学说探讨双心疾病的病因病机,提出相应的治则治法,遣方用药,并结合中医特色心理疗法以论治本病。双心疾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性总属本虚标实,虚为气血阴阳不足,心神失养;实为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病机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心脾两虚和心肾不交。双心疾病辨治思路为:双心同治,重视疏肝;调和营卫,顾护心体;通补兼施,并调兼证;平调阴阳,以和为期。同时,辅以情志相胜法、情志调摄法、移情变气法、五行音乐法、开导劝说法等中医心理疗法以及导引运动、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对提升双心疾病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双心疾病指罹患心血管疾病又合并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中医药在干预或治疗双心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肝藏血与心主血脉功能失职,气血津液运行及输布失常,形成气滞、痰、瘀等,阻滞心脉;或心脾两虚,气血不能上奉于心,心神失养,发为双心疾病。治疗上,或从心肝着手,以血府逐瘀汤加减疏肝解郁、调气和血,或从心脾入手,以归脾汤、养心汤、甘麦大枣汤、天王补心丹、养心氏片等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相似文献   

19.
胸痹的病位在"心",心主血脉,能推动和调控血液在人体的运行,流注全身,濡养经脉。临床常见的为气血瘀滞型胸痹。然从生理意义上讲,心为阳脏而主神明,亦称为火脏。心以阳气为用,阳气推动气血运行全身,维持脏腑血脉。气血瘀滞,血行不畅,血脉瘀阻发而为痹。气滞血瘀型胸痹的病机为心阳虚衰,气血瘀阻而致气机不畅、血脉不通,治疗应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心气虚证的心功能表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医心脏理论形成,是渐进发展的过程。李述宗将此概述为3个阶段:《内经》上的心,主血脉而又藏神;李梴的心有二,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王清任的心只有一,主血脉而不藏神。基于心脏理论认识深化,心气虚证概念而演变。《灵枢·本神篇》说:“心气虚则悲”。姜春华认为此实代表神经衰弱。史载祥认为内经及后世论及心气虚,从心主血脉、心藏神兼论引出,心气虚主要从心主血脉表达,并与神志、梦境变化的心气虚明确区分,近代才公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