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鞘内转染重组腺病毒介导人神经生长因子β(Ad-hNGFβ)基因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96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3组(n=32),假手术组(Ⅰ组)假手术后立即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Ⅱ组和Ⅲ组制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术后分别立即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或Ad-hNGFβ基因。分别于术前1d(基础值)和转染后4~28 d每4天测定整体行为学评分、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每组分别于转染后4、7、14及28 d各处死8只大鼠,取脊髓组织,每个时点的4个标本用于测定hNGFβ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每个时点的另外4个标本用于测定hNGFβ的含量(ELISA法)。结果Ⅲ组脊髓出现hNGFβ表达;Ⅲ组脊髓hNGFβ含量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行为学评分升高,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降低(P〈0.05或0.01);与Ⅱ组比较,Ⅲ组行为学评分及机械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8~24 d热痛阈升高(P〈0.05)。结论CCI诱导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鞘内转染Ad-hNGFβ基因后,可在脊髓组织持续、高效表达,且能减轻热痛觉过敏,但对机械痛觉过敏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皮下转染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神经生长因子β(Ad-hNGFβ)基因对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佐脲霉菌素(STZ)75 mg/kg的方法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随机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C组)不制备糖尿病模型;取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75只随机分为3组(n=25):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组(DNP组)、Ad-hNGFβ基因治疗组(NGF组)和Ad-LacZ基因治疗组(LacZ组).NGF组和LacZ组分别于STZ注射后21d且痛阈测定结束后双侧腹股沟皮下脂肪接种1.12×1011 PFU Ad-hNGFβ 10 μl和1.12 x 1011 PFUAd-LacZ 10 μl,C组和DNP组不作任何处理.于STZ注射前(基础状态)、注射后21、35、49 d时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于注射后49 d且痛阈测定结束后测定血清hNGFβ浓度和背根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结果 与基础值和C组比较,DNP组、NGF组和LacZ组STZ注射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阚均降低.DNP组和LacZ组血清hNGFβ浓度和背根神经节CGRP表达下降,NGF组血清hNGFβ浓度和背根神经节CGRP表达升高(P<0.05);与DPN组比较,NGF组STZ注射后49 d时热痛阈升高,血清hNGFβ浓度和背根神经节CGRP表达升高(P<0.01),LacZ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hNGFβ基因转染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其机制与上调背根神经节CGRP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皮下转染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神经生长因子β(Ad-hNGFβ)基因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P物质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80 ~ 220 g,采用腹腔注射链脲霉素(STZ) 75 mg/kg的方法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C组),不制备糖尿病模型;取75只糖尿病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25):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组(DNP组)、Ad-hNGFβ基因治疗组(Ad-NGF组)和LacZ重组复制缺陷性腺病毒基因治疗组(Ad-LacZ组).Ad-NGF组和Ad-LacZ组分别于STZ注射后21 d且痛阈测定结束后双侧腹股沟皮下脂肪接种1.12× 1010 PFU Ad-hNGFβ 10μl和1.12× 1010 PFU Ad-LacZ 10μl.分别于STZ注射前、注射后21、35和49d时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于注射后49d时痛阈测定结束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背根神经节P物质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DNP组、Ad-NGF组和Ad-LacZ组注射后各时点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DNP组和Ad-LacZ组背根神经节P物质表达下调(P<0.05);与DNP组比较,Ad-NGF组注射后49d时热痛阈升高,背根神经节P物质表达上调(P<0.01),Ad-LacZ组各时点机械痛阈、热痛阈和背根神经节P物质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hNGF基因转染可能通过上调背根神经节P物质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脊髓背角γ-氨基丁酸转运体-1 (GAT-1)在大鼠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体重150~1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n=16):假手术组(Ⅰ组);骨癌痛组(Ⅱ组)采用胫骨上段骨髓腔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的方法制备大鼠骨癌痛模型;假手术+ GAT-1选择性抑制剂NO-711组(Ⅲ组)和骨癌痛+NO-711(Ⅳ组)于术后第14天鞘内注射NO-711 20 μg,1次.d,连续3d;骨癌痛+生理盐水组(Ⅴ组)于术后第14天鞘内注射10μl生理盐水,1次/d,连续3d.于术前1d、术后第3、5、7、10、14、16天时测定大鼠机械痛阈,术后第16天机械痛阈测定后处死大鼠,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GAT-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Ⅰ组和Ⅱ组大鼠患侧脊髓GAT-1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共表达.结果 与Ⅰ组和Ⅲ组比较,Ⅱ组、Ⅳ组和Ⅴ组术后第7~ 16天机械痛阈降低,Ⅱ组和Ⅴ组术后GAT-1表达上调(P<0.05);与Ⅱ组和Ⅴ组比较,Ⅳ组术后第16天鞘内给药后机械痛阈升高,脊髓背角GAT-1表达下调(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患侧脊髓GFAP和GAT-1共表达增加(P<0.05).结论 脊髓背角GAT-1的表达上调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形成与维持,该作用可能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肽Y2受体(NPY2R)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36只,8周龄,体重190~ 21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NPY2R反义寡核苷酸组(ODN组).NP组和ODN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术后7d时ODN组鞘内注射5μg/μlNPY2R反义寡聚核苷酸30 m.分别于术前3 d(T0,基础状态)、术后7 d(T1)、鞘内给药后15 min、1.5、3.0、4.5、6.0 h(T2-6)时测定机械痛阈和冷痛阈,然后处死大鼠,取L4-6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脊髓背角神经元NPY2R、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和二者共表达(NPY2R/CGRP)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NP组和ODN组T1.时机械痛阈降低,冷痛阈升高,脊髓背角神经元NPY2R、CGRP表达上调(P<0.05);与NP组比较,ODN组T3-5时机械痛阈升高,脊髓背角神经元NPY2R和NPY2R/CGRP表达下调(P<0.05),冷痛敏和脊髓背角神经元CGR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背角神经元NPY2R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械痛觉过敏维持,而未参与冷痛觉过敏维持.  相似文献   

6.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NF-κB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NF-κB活性的变化,以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调控神经病理性痛时胞内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16只,月龄2~3 71,体重220~280 g,随机分为2组(n=8):假手术组(S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CCI组).CCI组采用慢性压迫性损伤法制备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7 d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术后第7天测定痛阈后处死大鼠,取脊髓,记录腰段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核内NF-κBp65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结果 与术前1 d比较,CCI组大鼠术后7 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P<0.05).与S组比较,CCI组大鼠术后7 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术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NF-κBp65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结论 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调控,其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IT)氯胺酮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大鼠(CCI)脊髓背角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n=6):假手术组(组Ⅰ);CCI组(组Ⅱ);氯胺酮组:于术前30min、术后1、2、3d分别IT氯胺酮12.5μg(组Ⅲ)、50μg(组Ⅳ)、100μg(组Ⅴ)、300μg(组Ⅵ)。按Bennett法制作CCI模型,以von-Frey filaments测定触痛及冷刺激反应,术后14d断头取腰段脊髓,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脊髓背角NOS活性。结果 与组Ⅰ相比,术后第7、14天组Ⅱ、组Ⅲ痛阈下降,冷刺激反应升高(P<0.05或0.01),组Ⅳ、Ⅴ、Ⅵ痛阈及冷刺激反应无显著性变化(P>0.05);与组Ⅱ比较,组Ⅳ、Ⅴ、Ⅵ的痛阈升高,冷刺激反应下降(P<0.05或0.01)。与组Ⅰ相比,组Ⅱ、Ⅲ脊髓背角NOS活性升高(P<0.01),而组Ⅳ、Ⅴ、Ⅵ则无显著性变化(P>0.05);与组Ⅱ比较,组Ⅳ、Ⅴ、Ⅵ髓背角NOS活性明显下降(P<0.01)。组Ⅲ、Ⅳ、Ⅴ、Ⅵ痛阈、冷刺激反应和NOS活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N0/NOS系统参与了CCI大鼠痛敏的形成,此过程与NMDA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及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20~280 g,随机分为4组(n=9):正常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组(SNI组)和舒芬太尼+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组(S+SNI组).SNI组和S+SNI组制备SNI模型,S+SNI组在SNI术后14 d内每天鞘内注射舒芬太尼1 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μl),其余各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SNI给药前2 d(基础状态)及给药1、2、7、14 d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缩足潜伏期,分别于给药2、7、14 d测定痛阈后立即处死3只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L5节段脊髓背角NMDA受体和CGRP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和S组比较,SNI组机械痛阚降低,NMDA受体和CGRP表达上调(P<0.01),热缩足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NI组比较,S+SNI组机械痛阈升高,热缩足潜伏期延长,NMDA受体和CGRP表达下调(P<0.01).结论 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可抑制脊髓背角NMDA受体和CGRP表达上调,从而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数量神经干细胞(NSCs)鞘内注射对坐骨神经半切断(PST)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DRG)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8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七组:假手术组(Ⅰ组)、PST组(Ⅱ组)、PST+NSCs 1×10<'3>组(Ⅲ组)、PST+NSCs 1×10<'4>组(Ⅳ组)、PST+NSCs 1×10<'5>组(Ⅴ组)、PST+NSCs 1×10<'6>组(Ⅵ组)、PST+NSCs 1×10<'7>组(Ⅶ组).NSCs于术后3 d鞘内注射.记录术前1 d、术后1、3、7、14、21 d机械痛及热痛阈;术后7、21 d免疫组织化学与RT-PCR检测同侧脊髓背角及DRG GDNF表达.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Ⅶ组术后1 d痛阈下降,术后7、14 d最低(P<0.05);与Ⅱ组比较,术后7 d Ⅳ、Ⅴ、Ⅵ、Ⅶ组随着NSCs量的增加,痛阈逐渐升高,脊髓背角及DRG GDNF表达逐渐上调(P<0.05);术后21d,Ⅴ、Ⅵ、Ⅶ组痛阈均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GDNF表达Ⅴ组最高(P<0.05).结论 鞘内注射1×10<'5>NSCs能最有效缓解PST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鞘内注射特异性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GABAB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神经病理性痛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20~260 g,结扎L5神经根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随机分为4组(n=12):Ⅰ组仅暴露L5神经根但不结扎,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Ⅱ组暴露并结扎L5神经根,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Ⅲ组仅暴露L5神经根但不结扎,鞘内注射米诺环素50 μg(10μl);Ⅳ组暴露并结扎L5神经根,鞘内注射米诺环素50 μg(10 μl).于术前1 d~术后18 d,每日鞘内注射生理盐水或米诺环素,2次/d.于术前1 d(基础状态)、术后1、2、4、6、8、10、12、14、16、18 d各组取6只大鼠测定机械痛阈,并确定机械痛周最低点,然后在机械痛阈最低点时各组另取6只大鼠测定脊髓背角GABABR2的表达.结果 与Ⅰ组相比,Ⅱ组机械痛阈降低,术侧脊髓背角GABABR2表达下调(P<0.05或0.01);与Ⅱ组和Ⅲ组比较,Ⅳ组机械痛阈升高,术侧脊髓背角GABABR2表达上调(P<0.05或0.01).结论 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神经病理性痛发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GABAB受体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脊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20~280 g,采用结扎坐骨神经干的方法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随机分为4组(n=10),Ⅰ组及Ⅱ组暴露坐骨神经干,分别于术后1 d开始鞘内注射选择性nNOS抑制剂7-NI 60 μg[溶于20%二甲基亚砜(DMSO)]10μl)、20%DMSO 10μl,1次/d,连续6d;Ⅲ组及Ⅳ组制备CCI模型,分别于术后1 d开始鞘内注射7-NI 60μg(溶于20%DMSO 10μl)、20%DMSO 10 μl,1次/d,连续6 d.分别于CCI前1 d、CCI后1、3、5、7 d时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于CCI后7 d,各组分别取5只大鼠,取术侧L_(4~6)背根神经节,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nNOS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Ⅰ组和Ⅱ组比较,T_(1~4)时Ⅲ组和Ⅳ组术侧后肢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P<0.05),背根神经节nNOS蛋白及mRNA的表达上调(P<0.05);与Ⅲ组比较,T_(1~4)时Ⅳ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背根神经节nNOS蛋白及mRNA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 脊髓nNOS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一氧化氮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敏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一氧化氮(NO)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敏化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2只,体重200~300 g,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组)、假手术预先给药组(S-N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组和CCI预先给药组(CCI-N组).建立CCI致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N组和CCI-N组分别于模型制备前鞘内注射10 μl(250 μg)NC-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 d测定热痛阈,于术后4、7 d各处死4只大鼠,取L4,5脊髓,测定脊髓背角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水平.结果 各组术后3 d热痛阈较基础值均降低(P<0.05);与S组和S-N组比较,CCI组热痛阈降低,脊髓背角pCREB表达上调(P<0.05),CCI-N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CI组比较,CCI-N组热痛阈升高,脊髓背角pCREB表达下调(P<0.05).结论 NO参与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敏化,其作用机制与促进脊髓背角pCREB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加巴喷丁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组(CCI组)和加巴喷丁组(G组).CCI组和G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只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G组于术后8 d时开始胃内灌注加巴喷丁50mg/kg(溶于5 ml生理盐水中),2次/d,持续5 d;CCI组胃内灌注0.9%生理盐水5 ml,2次/d,持续5 d;S组不给予任何药物.分别于术前1 d、术后7、15 d时测定机械痛阈,并于术后15 d时断头处死大鼠,取L4.5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CCI组术后7、15 d时机械痛阈降低,脊髓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升高,G组术后7 d时机械痛阈降低(P<0.05);与CCI组比较,G组术后15 d时机械痛阈升高,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 加巴喷丁可抑制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减轻神经病理性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鞘内注射转录因子下游调控元件拮抗因子-短发夹RNA(DREAM-shRNA)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镇痛效应.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80-320g,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CCI后第3天鞘内置管.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于CCI后第8天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RNA干扰组(RNAi组):于CCI后第8天鞘内注射含DREAM-shRNA的慢病毒5μl、生理盐水5μl;空白载体组(BV组):于CCI后第8天鞘内注射慢病毒空白载体5μl、生理盐水5μl,连续注射7d.于CCI前1d(基础状态)、CCI后第7~14天(T1-8)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于CCI后第15天测定脊髓背角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NP组和BV组热痛阈降低,Sham组T1-4时热痛阈降低,RNAi组T1-4,6时热痛阈降低,4组CCI后各时点机械痛阈降低(P<0.05或0.01);与T1时比较,NP组和BV组其余时点热痛阈和机械痛阈降低.RNAi组T3-5,时热痛阈降低,T1时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升高(P<0.05或0.01);与Sham组比较.NP组和BV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降低,RNAi组T2时机械痛阈降低,T5时升高(P<0.05),热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P组比较.RNAi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升高(P<0.05).仅RNAi组脊髓背角有GFP表达,其余3组脊髓背角未见GFP表达.结论 鞘内连续注射DREAM-shRNA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PSD-93反义寡核苷酸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50~350 g,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生理盐水组(C组);C7脊神经压迫+生理盐水组(N组);C7脊神经压迫+PSD-93误义寡核苷酸10μg组(M组);C7脊神经压迫+PSD-93反义寡核苷酸10μg组(A组).N组、M组和A组采用60 g微血管夹压迫大鼠右侧C7脊神经15 min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经枕骨大孔鞘内置管至颈膨大处.术毕当日开始给药,每日1次,连续4 d.于术前2 d(T0)、术后1、3、5和7 d(T1-4)时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术后7 d处死大鼠取C7段脊髓,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压迫侧脊髓PSD-93蛋白和nNOS的表达.结果 与T0时比较,N组和M组各时点机械痛阈及热痛阈降低(P<0.05);与C组比较,N组和M组各时点机械痛阈及热痛阈降低,N组、M组和A组脊髓背角PSD-93蛋白和nNOS表达上调(P<0.05);与N组和M组比较,A组各时点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升高,脊髓背角PSD-93蛋白和nNOS表达下调(P<0.05).结论 鞘内注射PSD-93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nNOS表达,nNOS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可能受PSD-93蛋白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慢性吗啡耐受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磷酸化突触素Ⅰ(p-Synapsin Ⅰ)表达的变化.方法 雄性SD大鼠45只,体重150~180 g,月龄1~2月,随机分为5组(n=9):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NS组)、吗啡组(M组)、氯胺酮组(K组)和吗啡+氯胺酮组(M+K组).除S组外,所有大鼠均行鞘内置管,恢复3 d后鞘内给药,NS组给予生理盐水40 μl,M组给予吗啡20 μg,K组给予氯胺酮30μg,M+K组分别给予吗啡20μg及氯胺酮30 μg,2次/d,连续7 d.于给药前(T_0,基础状态)、给药后1、3、5、7 d及停药后1d(T_(1~5))时测定机械缩爪阈值(PWT)与热缩爪潜伏期(PWL),最后一次测定痛阈后处死大鼠,取L3~6脊髓背角,测定p-Synapsin Ⅰ(Ser603)的表达.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M组T_(1,2)时PWT升高,T_(4,5)时PWT降低,T1~3时PWL延长,T_5时PWL缩短,M+K组T_(1~5),时PWT升高,PWL延长(P<0.05).与S组和NS组比较,M组T_(1,2)时PWT升高,T_(4,5)时PWT降低,T1~3时PWL延长,T_5时PWL缩短,M+K组T_(1~5),时PWT升高,PWL延长(P<0.05),K组PWT和P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M+K组T_(2~5)时PWT升高,T_(3~5)时PWL延长(P<0.05).与S组和NS组比较,M组和M+K组p-Synapsin Ⅰ(Ser603)表达上调(P<0.05),K组p-Synapsin Ⅰ(Ser60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M+K组p-Synapsin Ⅰ(Ser603)表达下调(P<0.05).结论 脊髓背角神经元Synapsin Ⅰ的磷酸化参与了大鼠慢性吗啡耐受的形成,吗啡促进Synapsin Ⅰ磷酸化的部分机制与激活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鞘内注射人前脑啡肽原(PENK)基因修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的镇痛效果.方法 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周龄6~8周,体重160~180 g,随机分为4组(n=10),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C组和D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CCI术后3 d鞘内给药,A组和B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C组鞘内注射转染空载体的hMSC细胞(hMSC-pBABE)悬液10μl(2×108~3×108/μl);D组鞘内注射hMSC-PENK细胞悬μl液10μl(2×108~3×108个/μl).于术前、术后3、5、7、9、14 d时测定热痛阈.术后14 d痛阈测定后取新鲜脊髓组织,采用RT-PCR法测定PENK mRNA表达.结果 与术前比较,B组、C组、D组术后各时点热痛阈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热痛阈降低,B组和C组PENK mRNA表达下调,D组PENK mRNA表达上调(P<0.05).与B组和C组比较,D组热痛阈升高,PENK mRNA表达上调(P<0.05).B组和C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鞘内注射PENK基因修饰的hMSC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