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选择性硬膜外前床突切除进行鞍上和鞍旁操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前床突切除后,使得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得到很好的显露,并减少了对脑组织的牵拉,方便了鞍上和鞍旁区的动脉瘤颈的夹闭及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方法 对36例患者进行了前床突的切除,其中28例为动脉瘤患者,8例为肿瘤患者。前床突从硬膜外切除的为29例,硬膜下切除的7例。结果 在所有的垂体瘤、颅咽管瘤和大多数的基底动脉瘤的病例中,均从硬膜外切除前床突。3例行硬膜外前床突切除的患者发生了术后的前床突切除侧的视敏匀度的减退或者是视野的缺损。1例发生了脑脊液(CSF)鼻漏,进行了修补手术。结论 作者的经验提示前床突切除的硬膜外技术与硬膜内相比较容易、花费时间少且手术视野显露好。在处理鞍上和鞍旁区病变时,该项技术可以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中视神经管外侧壁磨除范围提供显微解剖基础。方法:对5例经防腐固定处理的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视神经管相关解剖研究,对视神经管外侧壁相关解剖进行详细的观察、测量与研究,对比临床试验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同时选择车祸致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病人1例,进行视神经管区相关解剖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外侧壁由前床突构成,其长度为(9.87±1.34)mm,宽度为(11.66±2.35)mm;前床突尖至颈内动脉沟上缘中点的距离为(4.25±2.30)mm;前床突有过度气化及床突间骨桥等变异;尸检病人的病理提示:视神经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纤维消失,雪旺氏细胞增生性改变。结论:经颅进行视神经减压术的重点之一是视神经管外侧壁的磨除程度,它决定了骨性视神经管减压的充分与否,同时通过切除外侧壁得到更加清晰的视神经、眼动脉及颈内动脉显微解剖结构,预防副损伤的发生。同时尸检病人的病理结果证实了文献报告的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16例患者,对手术相关技巧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CTA或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完全夹闭.术后随访3个月~2年,运用格拉斯哥(GOS)评分法评价其预后,优11例,良4例,差1例.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前床突切除后颈内动脉和视神经活动度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陶存山  卢亦成  张光霁  楼美清 《江苏医药》2001,27(11):810-812,F003
目的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来量化视神经、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即第二间隙)在从硬膜外磨去前床突后显著的改善.方法用15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进行双侧解剖,并在前床突切除前后分别进行测量,收集30组前床突切除前后的测量数据.结果在前床突切除前后,左右两侧结合起来测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如下.视神经长度9.561±1.859mm和21.376±2.944mm;颈内动脉长度9.979±2.065mm和13.852±2.583mm;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OCT)宽度3.617±1.020mm和12.524±2.397mm;OCT长度9.646±2.379mm和22.009±23.232mm.结论前床突切除后在显露视神经长度和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长度方面能增加2倍,同时在最大OCT宽度方面能增加3~4倍的显露.这极大地改善了鞍上和床突周围区手术视野的显露.  相似文献   

5.
陈新成  王存祖  骆慧  史德志  刘宁 《江苏医药》2007,33(10):1075-1077
血栓性动脉瘤是指动脉瘤内伴有原发性血栓形成,但不包括动脉瘤急性破裂继发的血栓,约占颈内动脉瘤的5%~9%[1~3],其发病年龄与普通动脉瘤无明显差别,多见于40至60岁之间[4],主要位于颈内动脉瘤海绵窦段、床突上段、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和基底动脉干及分叉部,临床少见且极易误诊为脑膜瘤.本文将近3年遇到的6例血栓性动脉瘤报道如下,重点探讨其临床特点以及外科诊断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瘤的可行性及适应证 ,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及结构特点 ,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在 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 ,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 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 7 0± 1 9( 2 3~ 12 0 )mm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 11 4± 2 7( 6 1~ 17 6 )mm ,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 12 8± 0 7( 7 0~ 16 8)mm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 14 5± 1 3( 8 1~ 18 5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 2 1 2± 0 8( 10 9~ 2 8 2 )mm ,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 2 6 1± 1 7( 12 1~ 31 5 )mm ,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10 1± 0 2 ( 7 6~ 13 5 )mm ,宽 11 6± 1 4 ( 9 0~ 15 3)mm ,厚 4 9± 0 7( 3 6~ 7 8)mm。手术时磨除前床突或部分鞍结节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 ,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 ,能方便的控制近端动脉 ,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7.
视神经管及其相关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存山  卢亦成  楼美清  王冰心  汪亮  李文  张康  蒋建华 《江苏医药》2005,31(10):757-759,F0003
目的观察视神经管的解剖结构以及视神经管磨除前后相关结构显露范围的变化。方法15例成人干颅骨和15例无颅眶疾病、经甲醛固定的国人尸头,在放大5~25倍的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结果视神经管最狭窄的部位是中部,横截面积为(17.21±3.74)mm2。眼动脉均在视神经下方的管底硬膜层内走行。视神经管上壁磨除前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OCT)宽度为(3.61±1.35)mm,磨除后为(7.16±1.42)mm。结论视神经管在管中部对视神经的束缚作用最强。打开视神经管上壁及视神经硬膜鞘后,向内侧轻轻地牵拉可移动的视神经,在OCT的宽度方面能增加接近2倍。眼动脉均在视神经下方的管底硬膜层内走行,因而沿视神经纵行剪开其上方的硬膜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鞍区是指以蝶鞍为中心的解剖区域,前界为蝶骨平台后缘和前床突,后界为后床突和鞍背。鞍区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此区有许多重要的脑神经及血管通过,主要有视神经、嗅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等,两侧各有一个海绵窦。  相似文献   

9.
杨华  李爱民  刘希光  周静  仇劲松  高峰  周海 《安徽医药》2021,25(7):1407-1410
目的 探讨经单侧眶上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同侧与对侧颅内动脉瘤的相关解剖及临床研究.方法 本研究起止时间为2019年2—7月,福尔马林灌注尸体头颅标本来源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颅底解剖实验室,标本15例30侧并模拟眶上眉弓锁孔入路(SEK)进行显露操作,显微镜下暴露颅内对侧颈内动脉远端(DI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颈内动脉眼段(OICA)并测量所能观察的最大长度,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数据.模拟临床处理方法,应用改良的(Salma)模拟夹闭动脉瘤的评分表量化评分.结果 经单侧眶上眉弓锁孔入路可显露动脉瘤位于对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3.67±1.14)mm、对侧大脑前A2外侧段(5.28±0.96)mm、大脑中动脉M1段后方(15.83±0.76)mm、大脑中动脉M2段、未被视神经遮挡的颈内动脉(7.08±2.32)mm、大脑前动脉A1段(14.77±1.45)mm.大脑前A2近段、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中动脉M2段近端、颈中动脉分叉处下方、颈内动脉未被视神经遮挡的后方和外侧方以及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上、下和外侧方,评估后可操作性几率小于75%,其不能完全显露进行模拟夹闭操作.结论 模拟单侧眶上眉弓锁孔入路可显露夹闭动脉瘤位于对侧大脑前动脉A1段、指向前、后、内侧的大脑前动脉A2段、指向前、上、下的大脑中动脉M1段、指向上、外侧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分叉、指向前、内侧未被视神经遮挡的颈内动脉、指向内侧的颈内动脉眼动脉段.  相似文献   

10.
兹对54例颅内动脉瘤CT 和血管造影表现及其手术结果对照报道如下。临床资料54例中男23例,女31例;年龄5~57岁,平均33岁。后交通动脉瘤23例,前交通动脉瘤13例,大脑后动脉瘤5例,脉络膜后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眼动脉瘤2例,海绵窦内动脉瘤2例,前交通伴后交通动脉瘤1例,顶后动脉瘤和基底动脉瘤各1例。有49例首先被CT 扫描诊断为动脉瘤或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部位怀疑为动脉瘤,而后经血管造影和手术证实。有1例前交通动脉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虹吸段创伤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 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合并颈内动脉虹吸段创伤动脉瘤的临床资料.3 例均在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时发生大出血而行局部碘仿纱条鼻腔填塞,术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合并颈内动脉虹吸段创伤动脉瘤,1 例进行颈内动脉血管内栓塞术;1 例在内镜下用肌肉筋膜行动脉瘤瘤壁加固术;1 例先进行颈内动脉血管内栓塞,再行动脉瘤瘤壁加固术.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鼻出血、颅内出血及肢体瘫痪.结论: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管减压伴颈内动脉虹吸段创伤性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后或未栓塞,鼻内镜下用肌肉筋膜行动脉瘤瘤壁加固术对虹吸段创伤性颈内动脉瘤是一种有效、可行、微创的补救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沈杰  江涛  赵兵 《安徽医药》2017,38(1):77-80
目的 通过2~5年的长期随访,总结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7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床突上段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探讨动脉瘤大小、部位、Hunt-Hess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机、低钠血症、脑积水等可能影响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所有病例中完全栓塞48例,不完全栓塞9例;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发生动脉栓塞事件;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0S评分)评价:满意50例(87.7%),残疾6例(10.5%),死亡1例(1.8%)。随访2~5年,1例明显复发增大,行二次介入治疗。单因素分析Hunt-Hess分级III~IV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unt-Hess III~V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手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上段动脉瘤相对于开颅夹闭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Hunt-Hess分级III~IV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aphy,简称S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11例临床疑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SCTA后,分别用slab-MIP、bone-SSD、edited-SSD对原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11例SCTA中检出8例颅内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5例,右颈内动脉C2段和右大脑中动脉膝部同时伴有一个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下端较大动脉瘤并伴有血栓1例,右后交通动脉瘤1例).SCTA很好地显示了动脉瘤的立体形态、生长方向、数目、瘤颈大小以及与颅底骨之间的解剖关系.结论SCTA适合于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查,快捷、无创,检出率高,并为临床制定手术入路及治疗方案提供了直接的实际解剖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360例颅内动脉瘤组患者术中临床资料,总结各种类型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3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前交通动脉瘤135例,后交通动脉瘤105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15例,大脑前动脉瘤12例,大脑中动脉瘤69例,基底动脉瘤6例,小脑后下动脉瘤6例,脉络膜动脉瘤12例。采用夹闭方式:瘤颈单纯直接夹闭、瘤颈瘤体电凝塑形后夹闭、多瘤夹技术夹闭、联合方式夹闭及其他类。结果采用瘤颈单纯直接夹闭占37.2%,采用瘤颈瘤体电凝塑形后夹闭占35.2%,采用多瘤夹技术夹闭占13.1%,联合方式夹闭占11.4%,其它类3.1%。360例患者出院时 GOS 预后评分恢复良好273例,轻残57例、重残18例、死亡10例、植物状态2例。结论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获得满意效果,术中如何夹闭动脉瘤主要依动脉瘤的形态、部位等多因素而定,术中应尽可能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预内动脉海绵窦度是较严重的颅脑外伤并发症,曲床症状严重,解剖结构复杂,直接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我院1985~1998年对3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疾病人实行了钢丝栓塞术,在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l临床资料3例病人均系重度颅脑外伤.男2例,女!例。年龄23M8岁;车撞伤2例,坠落伤!例,均合并严重的颅底骨折.2例行急诊手术,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发现海绵窦搭,l例住院行保守治疗时发现海绵窦疾。2手术方法全身麻醉:取翼点八路.额颧骨瓣开颅,切除蝶材呢外1/3,骨瓣了缘到达前颅窝底,暴露鞍旁的海绵妾,小旺幕切迹、动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减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技术对颅底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9动脉瘤患者行减影CTA技术检查,重建技术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以血管造影和手术评价减影CTA和常规CTA检查结果,采用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结果减影CTA技术检出动脉瘤119个,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常规CTA漏检5个颈内动脉床突下段动脉瘤,敏感性100%,特异性95.8%。在颈内动脉床突下动脉瘤诊断中减影CTA敏感性为100%,常规CTA为89.1%。结论减影CTA在床突下动脉瘤的检出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对于颅内动脉瘤行颅内确定性外科治疗,是当今获得公认的有效疗法。1980年3月~1983年9月,我们对1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直接手术,9例术后未再出血,恢复满意;1例发生迟发性脑供血不足而致残;另1例因载瘤动脉破裂出血术后呈植物状态。现将治疗的初步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1例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4~55岁。首发症状或体征:单侧动眼神经麻痹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9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大脑后动脉起始前)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额颞眶颧开颅术显露海绵窦前内侧间隙及其周围结构,探讨一种可一次全切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入路。方法 用15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5—20倍)对床突间隙及周围结构直接进行检测。结果 磨除前床突暴露床突间隙后切开其内侧壁硬膜和鞍隔,可把颈内动脉牵开,形成海绵窦前内侧间隙,经此间隙入路可直视鞍底,联合经硬膜外的海绵窦外侧壁入路可达到一次全切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目的。结论 可以采用额颞眶颧开颅术对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进行治疗,并为经颅切除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这一种手术方法提供了详细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颈动脉池的解剖特征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28侧尸颅的颈动脉池。结果:颈动脉池包绕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上壁为嗅池底壁,下壁为铺于海锦窦上面的蛛网膜,内侧与视交叉池常有纤维网壁相隔,外侧与外侧袭池亦常有网膜相隔。颈内动脉与池内侧壁间常有纤维小梁相连,有的与鞍隔上面蛛网膜粘贴。43%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发出细小的前床突支。结论:翼点入路手术中,抬起眶回及嗅池后部时,亦将覆盖前床突、前岩床皱臂的蛛网膜向上内翻开,形成人为的颈动脉池外上壁。打开颈动脉池时应注意前床突支,可因牵拉而酷似蛛网膜条索。适当的纤维松解有利于颈内动脉的推移。  相似文献   

20.
栾颖  吴艳  孙杰 《中国实用医药》2008,3(17):177-177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主要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破动脉痉挛及栓塞造成,脑动脉瘤多见脑底动脉分叉之处,按其发病部位,4/5位于脑底动脉环前半,以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者多见;脑底动脉环后半者约占1/5,发生于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