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顾建英  蔡映云  顾萍  叶晓芬 《中国药房》2012,(46):4344-4347
目的:评价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我院呼吸病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统计我院呼吸病区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2010年8-12月,整治前)、后(2011年8-12月,整治后)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率均值由整治前的96.93%下降至整治后的79.78%(P〈0.05),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均值由整治前的43.81%下降至整治后的32.99%(P〈0.0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均值由整治前的67.72DDDs/100人/天降至整治后的51.10DDDs/100人/天(P〈0.05)。整治后抗菌药物总用药频度(DDDs)较整治前下降32.49%,注射剂类降低35.30%,口服剂类无明显变化;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所占比例由46.43%降至39.67%,呈下降趋势,而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所占比例由53.57%上升至60.33%,呈上升趋势;痰培养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所降低。单药应用率由整治前的24.43%上升至整治后的48.15%,二联用药率由整治前的73.76%下降至整治后的51.85%。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对我院呼吸病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抗菌药物使用率、AUD和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比例尚未达到理想要求,需进一步加强宣教和监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结果。方法对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围术期用药情况、门诊抗菌药处方比例,进行调查统计并计算。结果本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94DDD降至57DDD;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82.2%下降至70.1%: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5.7%降至16.7%,术后用药≤24h病例较前显著增加;门诊抗菌药处方比例由45.6%降至32.8%。结论本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具可行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中山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为“我院”)烧伤科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烧伤科开展专项整治前、后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经过专项整治,我院烧伤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整治前的100.00%下降至96.33%;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销售总金额的比例从整治前的61.78%下降至25.5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从整治前的162.35 DDDs/(100人·d)下降至55.78 DDDs/(100人·d);抗菌药物的总DDDs由3335.55下降至1262.72;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降低;单药使用率从76.27%上升至83.18%,但二联用药率和三联用药率的下降幅度不大,分别从16.10%下降至8.41%、从5.09%下降至4.68%。结论:专项整治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仍需加强对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管。  相似文献   

4.
刘威  杜晓俊 《中国当代医药》2013,(21):171-172,174
目的调查分析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本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药情况,了解专项整治活动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Ⅰ类切口手术病历400份,其中2011年1~6月(整治前)病历200份,2012年1~6月(整治后)病历200份。比较专项整治活动前后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整治后本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合理使用方面较整治前有很大改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78.0%降为33.0%,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由529.3元降为195.7元,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天数由2.04d减至0.95d。整治后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仍稍高于卫生部要求的〈30%。结论专项整治活动有助于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整治后本院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很大改善,但仍存在预防用药比例稍高、用药时间长、品种选择不合理等现象,尚需加强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综合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成效.方法 建立不同时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综合干预措施;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查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出院病历1 365份,进行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对照分析.结果实施综合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干预前的每百人天90.1 DDD下降为干预后的57.1 D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送检率和合理用药比率分别由19.3%、63.8%上升为50.4%、84.3%,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由75.3%下降为70.0%,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98.3%下降为干预后的95.2%,两者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切口抗菌药物平均用药天数由干预前的(7.00±3.62)d下降为干预后的(2.40±1.56)d,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综合干预措施后对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规范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效果,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3月-2012年9月(整治前)以及2012年9月-2013年2月(整治后)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各1 037张,对整治前后门诊抗菌药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不合理用药处方由整治前531张(51.21%)下降至260张(25.07%);整治后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明显上升,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使用率下降;口服剂型使用率由32.79%上升到53.42%,注射剂使用率由67.21%下降到46.58%,处方平均金额下降,使用药物的品种减少,抗菌药药物联用比例下降。整治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抗菌药物整治工作有助于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督促临床重视安全、合理和经济地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评价整治活动的实施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0年1–6月(专项整治前)与2014年1–6月(专项整治后)抗菌药物使用相关数据,以抗菌药物品种数、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AUD)、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病原学送检率等为观察指标,对比整治前后抗菌药物控制指标的变化。结果:通过实施干预措施,抗菌药物减少17个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AUD分别由79.56%和113.05 DDD下降至47.01%和21.19DDD;整治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和AUD控制在1.18%和0.98 DDD以下;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6.37%降至35.43%,用药时机和疗程合理率分别由4.51%和3.75%提高至84.44%和71.11%,病原学送检率由22.52%升至44.87%。结论:专项整治措施有效遏制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DCA(计划、实行、检查、行动)干预模式在本院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的作用。方法将本院2012—07-12(干预前)及2013—01-06(干预后)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分为PDCA模式前后2种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PDCA模式干预前的66.24%下降至干预后的19.2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由干预前的71.39%下降至干预后59.90%;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干预前的10.00%上升至于预后31.70%: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24h的比例由干预前的20.14%上升至干预后94.10%。结论通过PDCA模式对本院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干预后,本院各项抗菌药物应用指标明显改善,说明该方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王丽  董雪  李林楷  杨富恒  许慧芳 《抗感染药学》2019,16(12):2065-2069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对乳腺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利用医院HIS 系统抽取2010 年第4 季度(整治前)及2012 年第4 季度、2014 年第4 季度、2016 年第4 季度和2018 年第4 季度(整治后)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手术病例901 例资料,分析其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901 例乳腺手术围术期患者中,预防用药率、用药时机、药品品种选择等方面基本趋于合理;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整治前100.00% 降至整治后14.16%;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由整治前0.00% 上升至整治后100.00%;药品品种选择整治后也更趋于合理,均选用第1 代头孢菌素,但预防用药疗程整治后24 h 内停药的比例仍然高于40.00%。结论:经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乳腺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得到显著改善,但在使用时间等方面仍需加大干预力度,以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董杰  相秀英  尹玉磊  王旭 《中国药房》2012,(30):2813-2815
目的:介绍我院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和药学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分为整治前(1-6月)、整治后(7-12月)2组,对抗菌药物的费用比例、使用强度(AUD)、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整治前的22.08%下降至整治后的19.24%;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由整治前的67.48%下降至整治后的59.91%;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整治前的21.77%上升至整治后的31.77%;介入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由整治前的36.62%下降至整治后的5.17%;AUD由整治前的68.36DDD下降至整治后的59.78DDD,降幅达12.55%;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24h的比例由整治前的22.41%上升至整治后的64.09%。结论:通过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和药学干预,我院各项抗菌药物应用指标发生明显改善,且多项指标已符合卫生部规定。我院抗菌药物整治和药学干预方法及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我院2012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期间不同阶段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后续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2012年5—7月(整治前期),2012年8-10月(整治中期),2012年11月-2013年1月(整治后期)抗菌药物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期和整治中期抗菌药物的DDDs较整治前期分别下降19.83%和15.54%,AUD下降了17.54%和14.15%。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由903.52元下降到843.65元,人均下降59.87元。整治后期和整治中期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较整治前期下降了17.60%和8.75%。分级管理制度被严格执行后,我院特殊级抗菌药物管理成效明显,其中整治后期和整治中期的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比整治前期下降了49.06%和40.17%,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下降了20.08%和12.95%。I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整治前期22.22%下降到整治中期的16.67%和整治后期的14.58%,均符合I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30%的规定。整治期间,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未见明显变化,且检出阳性率较低。结论:本次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有助于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但是要提高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水平,还必须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比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武钢二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考察抗菌药物使用的改进状况。方法随机抽查整治前后的病例、处方,对抗菌药物整治前后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通过整治,抗菌药物品种由59种(74个品种规格)调整为45种(54个品种规格),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由10种(12个品种规格)调整为6种(7个品种规格)。医院整体抗菌药物使用率由41%下降至31%。病原学送检率由39%提高到61%。清洁手术预防使用率由89.8%下降到47.2%,术前预防用药时机及术后疗程均有了显著改善。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1.64%下降到16.64%,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42.90%上升到47.64%,二联用药的比例由7.26%上升到9.01%。结论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效果明显,但仍存在妇产科使用率居高不下,清洁手术预防使用率有待进一步降低,门诊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联用比例偏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院住院患儿抗菌药物整治前后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本院儿科住院患儿抗菌药物整治前后的用药情’况,评价应用的r合理性。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收治的患儿设为整治前组,12012年7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患儿设为整治后组,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等方法对2组患儿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经过整治,本院儿科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从整治前66.33%下降到55.96%,抗菌药物费用所占总金额比例由64.77%下降到44136%;整治前后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分别为53.4DDDs/100人/天和36.6DDDs/100人/天,呈下降趋势。结论通过采取行政、药学干预等相关措施,可使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日趋合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对某三甲医院2011—2013年一季度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为指标的分析方法,对抗菌药物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应用数据及相关指标按季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专项整治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金额占抗菌药物金额比例从2011年一季度39.76%下降到2013年一季度24.56%,2012年二季度之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低于60.00%,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5.40%以下,2012年四季度该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每百人天39.8DDDs,该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对该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的使用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专项整治前后(2011年4月-2012年6月)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分析。结果:我院实行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后,抗菌药物用药金额、DDDs、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均有所下降,除部分指标外,大部分指标已下降至控制目标。结论:专项整治活动效果显著,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在专项整治活动后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并评价专项整治后我院抗茵药物利用情况及趋势,检验专项整治成效。方法:采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对我院2012年每季度抗茵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抗茵药物销售金额及其占医院药品总销售金额比例和DDDs均明显下降;注射剂和口服剂销售金额(万元)各占84.38%(5076.56/6016.37)和15.62%(939.81/6016.37);注射剂和口服剂DDDs各占30.93%(346591/1120553)和69.07%(773963/1120553);头孢菌素类(6小类)的销售金额和DDDs各占52.56%(3162.71/6016.37)和49.40%(553646/1120553);各季度DDDs排序均居第1、5位的是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特殊使用级及加“#”的抗茵药物销售金额和DDDs均明显下降。结论:整治后,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趋向合理,合理用药水平得到提高。但抗茵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任重道远,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抗茵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对门诊抗菌药物I临床应用情况的影响。方法:将每月抗菌药物处方大于50张的门诊医生作为抽样对象,应用医院信息系统,每月从符合抽样要求的约100位医生中随机抽取25位,每人随机抽取50张抗茵药物处方,对2011年1.6月(整治前)和7.12月(整治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后,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控制在20%以内;抗茵药物品种的选择渐趋合理;给药间隔合格率从54.17%升至87.6%;联合用药比例从6.58%降至0.56%。结论:我院开展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效显著,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渐趋合理,仍需加大干预力度,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8.
李梦媛  王萍 《中国药师》2014,(7):1185-1187
目的:分析我院开展抗菌药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应用情况,为完善抗菌药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抗菌药应用数据分为整治前(2011年1~6月)和整治后(2013年1~6月)2组,采用回顾性统计方法并结合ABC分析法,对整治前后门诊患者抗菌药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及使用强度(AUD)以及整治后用药频度(DDDs)降低的科室分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院门诊患者抗菌药处方比例由整治前的32.95%下降至整治后的19.67%;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由75.76%下降至54.88%;AUD均值由85.24降至54.94;整治前、后DDDs降低的A类科室共7个,下降程度前3位的科室是A类科室中的普外科、呼吸科和产科.结论:通过开展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我院抗菌药多项控制指标有明显改善,对促进我院抗菌药的合理应用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某些指标离卫生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要求还有差距,需进一步努力,将抗菌药管理纳入长效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王爱英 《药品评价》2011,8(14):43-45
目的:调查我院乳腺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0月~2010年9月未合并感染及其它疾病的乳腺手术出院病历166份,就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6例手术患者中,有2例未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达98.8%,术前0.5~2h给药140例,达84.3%.术后治疗用药163例.占98.2%.结论:我院乳腺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存在无指征用药、用药品种选择不当、术后用药疗程明显偏长、药物选择起点高等不合理使用情况,有待进一步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