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an L  Zhang H  Lai J  Zou S  Dong W  Yang J  Yang Q 《卫生研究》2012,41(2):220-224
目的为改善北京和上海3~5岁儿童的不健康饮食行为及其父母的营养相关知识和态度,采用多途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上海各选取810名3~5岁儿童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和《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以及0-6岁儿童膳食指南》(2007)开展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干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在干预前后收集儿童饮食行为及其父母营养相关知识、态度等信息。结果干预后,北京和上海3~5岁儿童偏食、喝含糖饮料的人数比例分别从干预前的44.5%和70.4%降低到35.5%和31.7%,有固定进餐时间、地点、可独立进餐、吃饭定时定量、能专心吃饭的儿童比例分别由干预前的80.0%、87.3%、73.4%、32.1%和27.1%升高到91.7%、91.9%、83.7%、45.9%和41.2%;干预后,儿童父母营养知识的知晓率显著提高,对待儿童饮食行为的态度也有所改善。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干预,改善了儿童的不健康饮食行为,丰富了儿童家长的营养知识,改善了其对儿童的饮食行为态度,为其正确指导儿童健康饮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的干预效果,探索适合儿童特点的健康教育模式。 方法 利用自行编制的健康教育教材和配套玩教具,实施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健康教育前后儿童及家长关于预防单纯性肥胖、龋齿及维生素A缺乏等的知识、态度及行为变化。 结果 健康教育后,家长及儿童大多数健康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有改善。尤其家长对维生素A缺乏相关问题正确回答率由19.34%~80.66%,增加到66.85%~92.27%,儿童对维生素A缺乏相关问题正确回答率由14.36%~46.96%,增加到67.96%~80.11%,预防维生素A缺乏所有知识及行为的持有率显著提高(P<0.01)。 结论 针对学龄前儿童身心特点,以儿童为主体,家长和儿童共同参与、医教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可明显提高儿童及家长对于健康教育的依从性,有效改善其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3.
贵阳市学龄前儿童家长营养知识与饮食行为态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贵阳市学龄前儿童家长营养知识与饮食态度及行为(KAP),以便为儿童营养知识宣传与相关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500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KAP问卷调查。结果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及格率为60%,蔬菜水果、人体所需营养素、儿童肥胖等知识点正确率更低,低于26%。79.6%的家长具有较好的饮食态度,但儿童家长均存在一些不良饮食行为。结论应积极向家长宣传儿童健康所需营养知识和/或进行营养干预,纠正家长错误的饮食态度及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帮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海口市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的知识、态度以及行为认知现状,为进一步开展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海口市8所幼儿园472名5岁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海口市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认知水平较低,其中"窝沟封闭可以预防龋齿"的知晓率为12.29%,"牙菌斑是引起牙龈炎和龋齿的主要原因"知晓率为29.03%。绝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持正向态度,均达80%以上,94.92%的家长认为"口腔健康对自己生活很重要,预防牙病首先靠自己",90.04%的家长认为"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很有必要",仅有29.45%的家长认为"母亲牙齿不好会影响孩子牙齿"。3岁前刷牙的儿童为61.65%,每天刷牙次数≥2次的儿童为28.39%,使用含氟牙膏的儿童为18.22%,家长每天帮助孩子刷牙为16.74%,每天检查刷牙效果为17. 80%。家长口腔健康知识和态度得分呈正相关(r=0.329, P0.05),知识和行为呈正相关(r=0.182, P0.05)。结论海口市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认知水平较低,口腔健康态度较好,儿童口腔健康行为有待改善,应开展针对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健康教育,促进儿童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对性饮食干预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泉州市鲤城区303名托幼机构儿童饮食行为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饮食干预。干预3个月后再次调查儿童的饮食行为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儿童吃饭固定时间、吃饭固定地点、吃饭固定饭量、边吃饭边看电视或玩玩具、边走或边玩边吃、进食奶制品、吃零食、家长进餐时教育批评儿童、因吃饭对儿童发脾气、对儿童食欲差担心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而干预前后儿童每顿饭花费时间、吃饭时需大人喂饭、吃饭时含饭、不咀嚼固体食物、食欲差、挑食偏食、喝饮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针对性的饮食干预可以通过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纠正儿童不良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进行干预,改善农村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取研究对象。按照人均GDP水平将聊城市辖下的所有乡镇分为发达、中等及欠发达三类,每类抽取2个大体类似的乡镇,将6个乡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最后在抽取的每个乡镇样本中随机抽取50户3~6岁的学龄前儿童的家庭。针对干预组的家长采取为期一年的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结果经过一年的干预,干预组经常吃零食(31.1%vs 59.4%)、吃饭看电视(51.7%vs 66.5%)的儿童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定期了解儿童膳食情况(53.6%vs 34.7%)、支持开展营养教育的家长的比例(100.0%vs 97.1%)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中经常吃零食的儿童由基线的73人(48.3%)下降到47人(31.1%)(P0.05);经常不吃早餐的儿童由基线的28人(18.5%)下降到12人(8.0%)(P0.05);边吃边玩的儿童由基线的101人(66.9%)下降到78人(51.7%)(P0.05);厌食的儿童由基线的66人(43.7%)下降到25人(16.6%)(P0.05);给儿童服用保健品的家长由干预前43人(28.5%)下降到28人(18.5%)(P0.05)。结论此次通过对农村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进行干预从而改善儿童饮食行为的干预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农村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学龄前儿童、家长及幼儿园教师中开展以预防儿童意外伤害为主题的健康教育,针对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提高伤害对象的认知行为,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方法以学龄前儿童为干预对象,监测意外伤害,对干预前及干预后的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干预方法包括对幼儿老师设计安全课程,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等。结果干预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较干预前降低。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家庭中危险因素认知有所提高,改变不利因素的家庭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低于未改变的家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对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家长关于儿童肥胖认知行为及儿童肥胖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郑州郊区4所幼儿园,通过营养讲座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并采用问卷调查比较干预1年前后家长对儿童肥胖相关知信行变化;比较健康教育前后儿童肥胖率。结果健康教育前后家长关于儿童肥胖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条目回答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前男童肥胖率为9.17%、女童为6.25%,健康教育后男童肥胖率为8.13%、女童为5.2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对家长关于儿童肥胖的认知行为有明显影响,但儿童肥胖率下降不明显,应加强对肥胖儿童及家长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深圳市托幼机构儿童饮食行为状况,分析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干预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样本,调查了深圳市31所托幼机构的儿童共10 138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由儿童家长填写,内容包括儿童及家庭一般情况、儿童的饮食行为和家长对儿童饮食的态度及行为等。结果 90%以上的儿童定时、定点、定量吃饭,一些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吃饭时看电视听音乐或玩玩具、大人喂饭和挑食偏食的发生率分别为66.5%、62.6%和58.4%。年龄大(OR=0.647)、主要照顾者为父母(OR=0.843)、父亲文化程度高(OR=0.851)、母亲文化程度高(OR=0.863)及家长引导孩子科学进食(OR=0.560)为儿童健康饮食行为的有利因素,儿童饮食行为较好;而家长吃饭时教育孩子(OR=1.609)、强迫孩子进食(OR=2.815)、因孩子吃饭不好发脾气(OR=1.849)和父母挑食(OR=1.771),为儿童饮食行为的不利因素,儿童饮食行为较差。结论要加强对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主要抚养人对儿童饮食行为的认识,提高喂养技能,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社区学龄前儿童的超重肥胖状况及家长、幼托机构工作人员的相关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并进行健康教育以降低学龄前儿童营养过剩的发生率。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目的社区各幼托机构儿童及其家长(各360 名)以及幼托机构工作人员(40 名)为研究对象,对样本儿童的家长及幼托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为期9 个月的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对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对家长及工作人员进行营养知识(knowledge,K)、态度(attitude,A)、行为(practice,P)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健康教育前,目的社区学龄前儿童的平均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5.86±1.55,超重儿童34 人,占所有儿童样本的9.4%,肥胖儿童21 人,占所有儿童样本的5.8%;儿童家长及幼托机构工作人员的营养KAP平均得分为84.96 分。健康教育后,该社区学龄前儿童的平均BMI 为15.26±1.50,超重儿童24 人,占所有样本的6.8%;肥胖儿童12 人,占所有样本的3.4%;儿童家长及幼托机构工作人员的营养KAP平均得分为92.27 分。 [结论] 通过营养健康教育,改善了目的社区学龄前儿童的超重及肥胖状况(P 〈 0.01),提高了家长及幼托机构工作人员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认知水平(P 〈 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历下区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及营养品摄入基本情况及特征,为进一步开展行为干预,促进儿童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济南市历下区4所幼儿园,将所有6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龄前儿童的一般资料、家长的一般资料、儿童饮食行为习惯问题和儿童营养品摄入情况问题。结果 存在饮食行为习惯问题的儿童检出率为98.8%,不良饮食行为习惯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吃快餐(66.0%),边吃饭边看电视(57.1%),挑食或偏食行为(56.4%),每餐吃的很饱(32.1%)。 结论 历下区学龄前儿童确实存在饮食行为习惯问题,应加强健康教育和早期行为干预,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践行正确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沈阳市城乡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的现状,为制定口腔健康干预措施及口腔健康教育提供建议。方法 2017年9-11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城区及乡镇各5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城区与乡镇收回有效调查问卷分别为1048份与641份,乡镇儿童多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城区与乡镇儿童家长获取口腔知识来源主要是电视与网络媒体,城区儿童家长在乳牙是否需要保护(58.9%)、窝沟封闭(19.7%)、含氟牙膏(56.4%)、口腔不良习惯(17.6%)的口腔知识回答正确率高于乡镇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城乡学龄前家长口腔行为问题上,城区儿童家长口腔行为习惯好于乡镇儿童家长。结论对城乡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口腔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应该加强医务人员对乡镇地区的健康宣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本地区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状况及对营养基本知识的熟知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通市有代表性的4所不同等级(省示范1所、一类1所、二类1所、三类1所)幼儿园共858名学龄前期儿童,对他们及主要带养人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及饮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四类幼儿园的认知分、行为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态度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父亲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带养人对认知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文化程度对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基本知识匮乏,不良饮食行为状况普遍存在,需要妇幼保健机构联合幼儿园及家长加强对他们进行营养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14.
学龄前儿童家长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菲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2278-2279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家长营养知识和态度对子女饮食行为的影响程度,为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营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某幼儿园489名家长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结果]家长对某些营养素的来源及与饮食有关的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平衡膳食了解较少,多数家长及儿童均存在一些不良饮食行为.[结论]应积极向家长宣传儿童健康所需营养知识和/或进行营养干预,纠正家长错误的饮食态度及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帮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社区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情况及家长幼儿伤害相关知识、信念和行为(KAP)情况,探索基于社区的学龄前儿童伤害干预对策。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某社区幼儿园3~6岁儿童家长936名,采用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的伤害发生情况及家长对幼儿伤害预防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发生过伤害和未发生过伤害的学龄前儿童家长KAP得分差异。结果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率为25.2%,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8)。最常见的伤害类型为跌倒/坠落伤(12.82%)和碰撞/挤压伤(7.59%),主要发生在家里和居住区(16.56%)。家长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均低于85分,儿童发生伤害的家长行为得分比儿童不发生伤害的家长行为得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可以整合多部门资源,共同改善伤害高发因素。干预既要关注发生率较高的伤害类型,同时也要关注家长监护行为中比较突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药品、电源等危险物品的安置和防溺水方面,从而减少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俞红  吴清  龚研宁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124-2126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转变,对家长老师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将所研究的社区儿童分为较完整干预组(792人)和部分干预组(505人),同时180名家长老师也纳入干预计划。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处方、感统训练、培训保健医生、老师等。干预1年后用CBCL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儿童心理行为KAP调查表测评。结果:干预后儿童行为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下降。完全干预组与部分干预组的效果明显:无论是合格率还是优良率,干预后家长老师有关儿童心理行为的知识、态度及行为较干预前具有明显的改善。结论:综合干预能较好地降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提高和改善老师处理儿童心理行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学龄前儿童、家长及幼儿园教师中开展以预防儿童伤害为主题的健康教育,针对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提高伤害对象的认知行为,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 【方法】 以学龄前儿童为干预对象,监测意外伤害,对干预前后的学龄前儿童伤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干预方法包括对幼儿老师设计安全课程,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等。 【结果】 干预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较干预前降低。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家庭中危险因素认知有所提高,改变不利因素的家庭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低于未改变的家庭,结果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健康教育对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获取数据信息,并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各项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依次为:边吃边玩(69.25%)、吃零食(57.96%)、吃饭需要哄(51.16%)、偏食挑食(47.07%)、厌食(40.00%)、不吃早餐(22.45%)、睡前半小时吃东西(16.19%)。家长接受饮食营养讲座义诊、不吃保健品的儿童吃零食越少。家庭年纯收入越高、家长不注重饮食搭配,独生子女厌食的越多。养育儿童总支出越高、独生子女偏食挑食和边吃边玩的越多。家庭年纯收入越高,儿童不吃早餐的越多。家长接受过饮食讲座或义诊,儿童睡前吃东西的越少。独生子女、家庭年纯收入越高、儿童年龄越小吃饭越需要哄。结论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较严重,应针对不同类型、年龄阶段的饮食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卫红 《中国妇幼保健》2017,(6):1127-1131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健康教育预防学龄前儿童骨密度不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10月在太原市杏花岭区妇幼保健所入园体检的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各266名作为研究对象。按入园体检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3名儿童。制定学龄前儿童入园体检时、在园时、在家时的骨密度相关知识临床路径健康教育表及《学龄前儿童骨密度健康教育知识手册》。对观察组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干预,而对照组只采取发放《学龄前儿童骨密度健康教育知识手册》的健康教育方式。干预1年后,通过问卷调查及再次测量骨密度,评价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对儿童骨密度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骨密度基本知识、环境及饮食因素(户外锻炼、日照、睡眠、不挑食等)等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骨密度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骨密度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骨密度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儿童及家长对骨密度测量、健康教育服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骨密度不足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骨密度不足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学龄前儿童家长的骨密度健康知识知晓率,儿童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家长对儿童骨密度测量的满意度,降低学龄前儿童骨密度不足检出率,这对预防学龄前儿童骨密度不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陆姣  张彦君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0-22,26
了解澳门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及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行为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的饮食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局所记录的学校及学生人数,选取澳门7所幼儿园1 229名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澳门3~6岁学龄前儿童进餐规律较好,能定时、定点、定量吃饭者占71.4%;70%以上的儿童能保证每日都进食水果蔬菜,但有47.3%的儿童会挑食偏食;超过70%的儿童喜欢吃零食,主要为糖果(69.8%),味道好是孩子喜爱零食、含糖饮料和西式快餐的主要原因(63.7%).88.3%的家长常在吃饭时对孩子进行饮食教育,92.8%的家长会引导孩子均衡饮食,91.5%的家长会赞赏孩子的良好饮食行为,但56.0%的家长会强迫孩子进食.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偏食挑食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强迫进食是导致孩子偏食挑食的主要家庭因素(B=0.78,P=0.00);当孩子的主要照顾者为父母(F=3.8,P<0.05)且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F=3.1,P<0.05)时,孩子的挑食偏食行为就越少.结论 父母应承担起照顾儿童日常饮食的责任,以身作则并以鼓励而非强迫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饮食,减少幼童的偏食挑食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