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进行松果体区肿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16例经彩色乳胶脑血管灌注的正常尸头,模拟完成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手术,进行显微结构观察,神经导航适时解剖学数据计量及分析.根据11例第三脑室及松果体区肿瘤患者个体影像学特征,以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进行手术验证.结果 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中,除小脑上方中央组桥静脉需离断外,其他桥静脉可良好保存.左、右内侧组桥静脉解剖游离后其间距达(35±6)mm,可满足入路的空间要求.向下牵拉小脑,可显露出松果体、Galen静脉的各属支血管、四叠体,甚至滑车神经等结构.在脉络膜后内侧动脉的内下打开第三脑室顶的下层脉络膜可进入第三脑室的后部.小脑幕外侧窦与直窦之间切开小脑幕,可向前、向上扩大手术显露空间进入幕上纵裂区.11例松果体区肿瘤直径约2~5 cm,全切8例,次全切3例,术后1例行颅后窝减压及V-P引流,1例术后短暂缄默和凝视,余无不良反应.结论 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时,通常不影响深部静脉系统,并能近无创地进入第三脑室,必要时可切开小脑幕显露幕上空间.该入路可有效显露松果体区相关结构,满足手术要求,是该区域手术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解决该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探讨它在处理岩斜-后海绵窦区病变时的局限性。方法应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以清楚暴露小脑幕上中颅底及后海绵窦结构,切开小脑幕后可以暴露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环池、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顶部、大脑后动脉、中脑的前外侧部等结构。但由于岩骨嵴的阻挡,无法观察岩骨后颅窝面。结论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完全能达到传统颞底大骨瓣开颅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的暴露范围,同时具有创伤小、易于操作的优点,但处理基底位于岩骨后颅窝面的大型岩斜区肿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脑幕切迹前间隙的神经血管之间的解剖特点。方法在15例成人头颅标本上,观察了小脑幕前间隙的神经血管毗邻关系。结果动眼神经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交通动脉和小脑幕切迹缘形成2个间隙,动眼神经内间隙和动眼神经外间隙。基底动脉末端分叉的高度变异很大,其高度为0.072~0.342 cm,平均(0.099±0.0076)cm,8例位于基线下方,22例位于基线上方。结论利用动眼神经内间隙和动眼神经外间隙可暴露基底动脉末端分叉。基底动脉末端低时,选择颞下入路;基底动脉末端高时,选择翼点入路或眶颧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量颞骨岩部重要骨性结构,探讨小脑幕裂孔侧血管、神经位置的关系,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例(30侧)颅骨标本上,以弓状隆起最高点为基点测量其与破裂孔外缘、面神经管裂孔、内耳孔后缘的距离。在10例(20侧)成人尸体头部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观测小脑幕裂孔侧方区域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以及小脑幕间的关系。结果:弓状隆起最高点距破裂孔外缘(34.98±1.67)mm,距面神经管裂孔(14.67±1.74)mm,距内耳孔后缘(15.31±1.78)mm;Labbe静脉入横窦处距STP(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交界)(24.60±5.82)mm;滑车神经入小脑幕游离缘处距后床突后外方(15.50±3.85)mm。结论:测量弓状隆起最高点与破裂孔外缘、面神经管裂孔、内耳孔后缘的距离及观测小脑幕裂孔侧区域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走行有利于提高颞下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57例桥小及角肿瘤病人,分别采用单纯幕下入路,颞下小脑幕入路和颞下乳突后改良人路进行肿瘤切除,对比分析显示颞下乳突后改良人路对切除桥脑小脑角肿瘤有较好效果,全切除率高,术后面神经损害及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韩建国  张春阳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9):1048-1051,F0004
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入路的显露组织结构的范围,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方法:10具尸体头双侧模拟颞下锁孔入路,分别行硬膜下和硬膜外解剖研究,显微镜下观察暴露的解剖结果,测量重要结构到标记点的距离。结果:硬膜外入路可以暴露海绵窦外侧壁的全貌及其内部结构,磨除岩骨可以暴露内听道全程及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桥小脑角、小脑前下动脉、内听动脉、展神经、Dorello管孔,三叉神经与内听道间的上斜坡和部分内听道以下的中斜坡。颞下硬膜下锁孔入路暴露中脑下段和脑桥上端的外侧及小脑上表面、小脑幕切迹缘、环池、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丘脑穿动脉、动眼神经、视束、视交叉、视神经、垂体柄、双侧乳头体、三叉神经起始部及三叉神经以上的上斜坡、滑车神经、岩静脉。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可以暴露鞍上区、脑干腹侧方、岩斜区、海绵窦区等部位,可以进行这些部位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幕下小脑上外侧入路内镜下的解剖特点。方法在10具尸体头上用内镜模拟手术,观察入路中主要神经、血管等解剖标志的分支、变异情况和周围毗邻关系。结果通过幕下小脑上外侧入路可以顺利进入脑桥小脑角上部,清晰地观察三叉神经及其责任血管。利用不同角度内镜,可扩展对脑桥小脑角立体结构的暴露,特别利于查明手术显微镜难以观察的部位。结论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入路具有解剖学的可行性。可达到对岩静脉、三叉神经根、小脑上动脉的清晰显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眶颧-海绵窦入路增加基底动脉上段显露的方法。方法:在10例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了经眶颧-海绵窦入路,观察该入路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情况。结果: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间隙为床突间隙,在前床突下表面,存在于颈内动脉与动眼神经间的膜为颈内动脉-动眼神经膜,沿此膜即可进入海绵窦,磨除后床突后,暴露鞍背、上斜坡,即可显露基底动脉上段。结论:经眶颧-海绵窦入路中磨除前床突和后床突,可增加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小脑延髓裂入路相关四脑室周围解剖关系及暴露范围。方法 10例20侧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模拟经小脑延髓裂入路逐层解剖。对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测量此入路所暴露第四脑室底宽度、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分支距椎动脉硬膜穿行处平均直线距离。结果经小脑延髓裂入路,纵向可显露从闩至导水管下口,侧向可显露从闩至外侧孔的四脑室底及桥脑背外侧区域。四脑室底长为:(38.6±0.52)mm,导水管下口至闩部距离宽为(17.5±0.49)mm,高为(26.7±0.5)mm。小脑后下动脉的扁桃体延髓段是该入路所涉及的重要血管,扁桃体延髓段走行于小脑扁桃体的下极与延髓之间的裂隙内,本组中上袢未发现变异,其下袢位置变异度较大。PICA及分支距椎动脉硬膜穿行处平均直线距离:延髓支起源:左侧(11.70±1.07)mm,右侧(6.00±0.66)mm。脊髓后动脉起源左侧(5.90±0.38)mm,右侧(10.20±0.86)mm。椎动脉起源左侧(11.00±1.0)mm,右侧(12.80±0.74)mm。结论四脑室周围解剖结构极为重要,小脑延髓裂入路利用小脑自然间隙操作,在不需切开下蚓部的情况下,可充分暴露四脑室的任何部位,通过外侧隐窝可到达脑桥和延髓的背外侧,可减少颅神经及脑干损伤,为第四脑室肿瘤手术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锁孔经后颞下联合经脉络裂入路至环池的显微解剖并定量测定显露范围.方法 在8例16侧成人尸头标本上,采用锁孔经后颞下联合经脉络裂入路显露环池,并在导航下定量测量显露范围.结果 选择合适的锁孔骨窗行经后颞下入路时,Labbe's静脉多数不影响操作,可较好显露三叉神经、大脑后动脉P2a段和脑干外侧面.在同一骨窗中行经脉络裂入路时,向尾侧牵拉海马体后,穹隆伞至外侧膝状体垂直距离由5.28±0.46mm增至11.18±0.57mm,除1例外,均可较好显露大脑后动脉P2p段. 结论锁孔经后颞下和经脉络裂入路可以分别显露环池下部和上部.MRI冠状位上,海马旁回内缘中点可以作为两种入路选择的解剖标志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