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总结颞部发际内小切口明视下行颧弓骨折复位术的临床疗效。27例单纯颧弓骨折患者,采用颞部发际内小切口明视下行颧弓骨折复位,对术后面部外形、功能恢复以及手术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颧弓骨折复位术后,开口度恢复正常,面部外形恢复满意,无手术并发症。认为应用颞部发际内小切口明视下行颧弓骨折复位方法简便,疗效可靠,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解剖标志点对人颅颌面解剖形态特征的测量、评价、分析有重要意义,也是口腔医学临床工作中诊断分析、治疗设计、疗效评价的重要参考和依据。颜面及颅颌面解剖标志点在口腔修复治疗中可辅助排牙[1]、确立咬合垂直距离[2]及确定三维正中矢状平面[3];在颌面缺损外科手术中,可辅助用于颌面部不对称性分析[4];在正颌外科手术中,可辅助术前分析、手术设计、术后预测及疗效评价[5]。上述应用领域中,颅颌面解剖标志点的确定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标志点确定的准确性与临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治疗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有效方法及并发症。方法对46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行冠状切口联合前庭沟切口,暴露眶下缘、颧额缝、颧颞缝以及颧牙槽嵴,复位后在颧额缝、颧颞缝及颧牙槽嵴3点行坚强内固定,术后随访1~30个月,对其疗效以及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骨折一期愈合,面部外形以及张口度得到恢复,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冠状切口联合前庭沟切口能充分暴露颧骨复合体骨折,三点固定能有效恢复面部三维结构以及张口度,避免睑下缘切口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局部小切口入路治疗颧眶区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颧眶区骨折患者,根据骨折位置及类型,选择睑缘下切口、眉弓外侧切口、颧弓上横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上颌窦入路或原伤口中的2种或2种以上的入路切口,相应局部小切口处暴露骨折线,复位后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3~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除1例出现眼睑轻度外翻畸形,2例发生暂时性面神经颞支功能障碍外,其余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颜面部无明显瘢痕,眼球功能完全恢复,开口度明显改善,面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高度和宽度,双侧颜面对称。结论:局部小切口手术入路治疗颧眶区骨折创伤小,能恢复面部外形和功能,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颧骨复合体骨折三点固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固定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8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通过冠状切口及上颌前庭切口,暴露眶下缘、眶外侧壁、颧弓以及颧牙槽嵴骨折端,复位后对后3处骨折端行钛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术后随访3~12个月,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其面形、咬合功能及局部感觉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冠状切口联合上颌前庭切口能充分显露颧骨复合体骨折部位,三点固定能有效恢复面部三维结构,减少睑下附加切口的手术操作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颧-眶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头皮手术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对53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回顾性分析,手术通过头皮冠状切口入路、睑缘下和口内前庭沟切口,直视下解剖复位、固定;骨折断端进行钛板坚强内固定,眶底缺损用人工替代材料medpor进行重建,术前及术后通过临床观察和头颅三维螺旋CT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面中份及眼眶外形明显改善、咬合关系和张口度明显改善.陈旧性骨折的恢复相对较差.结论:多个切口入路能充分暴露骨折断端,有利于骨折段解剖复位,颧-眶复合体骨折应把握手术时机及时治疗、进行准确复位和应用替代材料重建眶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研究颧眶区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统计我科2002-03~2006-02病房收治的118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病历资料,对其中手术治疗的38例颧眶区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治疗的颧眶区骨折患者均获得良好疗效,患者面型、咬合恢复满意,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治疗应为颧眶区骨折确定性治疗的首选方法,复位后颧颞缝(或颧弓)、颧额缝和颧上颌支柱3点固定可以保持颧骨体的稳定,伴有眶底缺损者应同期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结膜切口入路行颧眶复杂骨折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46例54侧颧眶复杂骨折,采用结膜切 口入路并向外眦延伸5~10 mm,43例附加口腔前庭黏膜切口,将骨折断端解剖复位后,采用钛板进行眶缘坚强内固定,钛网进行眶底粉碎性骨折的重建。结果 46例颧眶复杂骨折患者术后左右颧部基本对称,眼球位置解剖复位,效果满意。术后无明显不良并发症,仅1例出现右侧角膜上皮剥脱,1例出现结膜水肿消退延迟,经用药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经结膜切口入路能充分暴露颧眶复杂骨折,避免了面神经损伤、面部瘢痕等并发症,是治疗颧眶骨折的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正>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经验是掌握临床技能的必要条件[1]。阻生牙拔除术是口腔颌面外科最常见手术,也是口腔医学生所需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文献报道阻生牙拔除术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约16.3%~19.3%,其中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0.5%~5.3%[2]。而近年来随着对医学伦理的重视,医学生临床实践门槛不断提高,见习、实习中阻生牙拔除术动手机会相对减少[3]。在校内学习阶段该技能操作训练严重不足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前期面对阻生牙患者信心不足,增加了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张军 《口腔医学》2014,34(5):392-394
目的 探讨局部小切口在颧眶复合体骨折坚固内固定术中的方法和疗效评估。方法 28例颧眶复合体骨折患者,采用睑缘下切口、眼外眦外侧切口联合颞部发际线内切口切开复位,并坚固内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创口Ⅰ期愈合,术后无并发症发生,且功能和外形恢复满意。结论 局部小切口在颧眶复合体骨折坚固内固定术中具有切口小而隐蔽、安全、复位效果好及患者满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颧骨骨折,使颧骨骨折病人有效恢复面部外形及功能。方法 本组16例颧骨及复合骨折的病人,对开放性的颧骨骨折采用软组织开放创口手术进路,闭合性骨折采用口内前庭沟黏膜切口、眉弓外三分之一切口联合睑缘下切口,充分暴露骨折线,使颧骨各断端达到解剖复位。选用适合的微型钛板在颧牙槽嵴、颧额缝及眶下缘处行坚强内固定。结果 本组16例病人15例一期愈合,经3—6个月复查,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1例开放骨折的病人,术后伤口感染,经治疗伤口二期愈合;另1例并发颧弓骨折的病人,术后轻度张口受限。结论 采用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颧骨骨折,可以有效地恢复病人的外形及口腔功能。  相似文献   

12.
<正>错■畸形是指异常咬合关系或错乱颅面结构,是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的牙齿、颅面以及颌骨畸形[1]。错■畸形会对患者产生多重影响,不仅可以影响口腔健康,颅颌面发育,口面部肌功能,还会进一步影响容貌外观导致社交障碍[2]。其发病率自古以来居高不下[3]。研究发现错牙合畸形与舌位置、舌骨位置以及气道大小之间都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错■畸形会改变口内舌体压力的大小,并影响舌的位置和运动[4]。同时,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气道大小、舌骨位置的角度和前后尺寸也存在差异[5]。  相似文献   

13.
眶-颧-上颌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眶、颧、上颌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7年7月期间因眶、颧、上颌骨骨折住院的患者32例,分析手术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研究三维重建CT在该类骨折诊断中的作用,分析眶、颧、上颌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与特点。结果:所有32例患者在三维重建CT中均有直观立体的表现;均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或半冠状切口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均恢复了良好的咬合关系及开口度;面部外形、视力及鼻腔通气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三维重建CT在诊断眶、颧、上颌骨骨折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可以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该类骨折并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头皮冠状切口或半冠状切口开放复位内固定是合适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4.
<正>常规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一般采用术前正畸去代偿,手术矫正颌骨畸形,术后正畸精细调整咬合关系的方式进行[1]。此种治疗方式耗时较长,且术前正畸往往会加重畸形表现,无法满足对美观有较大需求的成年患者。近年来,随着术后患者面部美观与协调性的提高[2],“手术优先”越来越受到成年患者的青睐,但由于术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开畸形,对患者后续正畸治疗提出了新的要求。开是指上下颌牙弓及颌骨在垂直方向上的发育异常,其临床表现为上下颌部分牙在牙尖交错位及下颌功能运动时在垂直方向上无接触[3]。  相似文献   

15.
快速成型技术与模型外科在陈旧性颧眶骨折整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快速成型技术及模型外科在陈旧性颧眶骨折整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陈旧性颧眶骨折患者8例,手术前拍摄薄层CT,并以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头颅模型。在模型上模拟手术截骨和复位,制作复位导板并预制钛板形态。手术中按术前模拟设计截骨,在导板引导下复位,钛板同定。结果:所有患者伤15均一期愈合,无出血、感染、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6个月,患者面形基本对称,咬合关系及开闭口功能正常,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及模型外科使整复陈旧性颧眶骨折手术的目的性和准确性提高,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对外形的恢复更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头皮冠状切口颞肌上入路治疗眶颧骨折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头皮冠状切口颞肌上入路方法对206例眶颧骨折病例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06例患者的骨折断端均复位良好,面形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未发生面神经损伤;1例发生颞区凹陷;11例术后切口区域疼痛或感觉异常,随时间推移逐渐恢复正常;1例术后发生感染,1例发生皮下血肿,经治疗后痊愈;5例切口瘢痕较宽,3例切口附近区域内出现少量脱发,但均未影响面容。结论 头皮冠状切口颞肌上入路可有效避免损伤面神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颧-眶复合体骨折的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2000.1-2006.1收治的26例颧-眶复合体骨折临床资料,对临床分类、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结果:26例中,1例行保守治疗,2例放弃治疗,23例行手术复位。结论:颧-眶复合体骨折三维CT重建是最好的诊断方法。颧-眶复合体骨折的治疗目标是重建面中部垂直力柱及水平力柱和眼眶架结构,术中应首先考虑颧弓的准确复位,眶底的重建是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种植义齿已逐渐成为失牙患者进行义齿修复的首要选择,获得良好种植修复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骨量。但牙齿拔除后牙槽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导致牙槽骨的形态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会对治疗计划、种植体定位、美观效果和骨结合均产生不利的影响[1]。为减少拔牙后牙槽骨吸收,位点保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如自体骨移植[2]、拔牙窝中置入Bio-oss胶原蛋白[3]、使用其他骨替代材料[4]、软组织移植[5]等。这些技术能在不同程度上减轻牙槽骨的吸收或修复骨缺损,但因各自的缺点如开辟第二术区、价格昂贵、免疫排斥等,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仍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个体化数字导板在颧眶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个体化数字导板在单侧颧眶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4例单侧颧眶复合体骨折患者,术前行头颅螺旋CT容积扫描,CT数据经重建软件处理,在虚拟三维头颅模型上模拟手术并设计复位导板,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做实体导板,术中引导骨折块复位。术后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术后面部形态、功能满意。面宽及颧骨体高度双侧对称。结论个体化数字导板应用于颧眶复合体骨折的整复,可以明确骨折的复位位置,有利于骨折的精确复位,并且减少了手术的操作时间,达到更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在单侧颧眶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对15例单侧复杂颧眶骨折的患者进行术前设计及模拟、术中实时导航定位,术后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在重建颧眶形态和实现双侧颧面部对称性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骨折复位整体偏差小于1mm。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对单侧颧眶复合体骨折术中复位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对于颧眶复合体骨折复位的整体评价更为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