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端粒酶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的活性,探讨在这些病变演化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酶TRAP-ELISA法定量检测33例胃癌、8例胃粘膜重度异型增生、5例轻度异型增生、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1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由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轻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胃癌,端粒酶阳性率逐渐增高,分别为0%、42.9%、40.0%、75.0%、84.0%。端粒酶阳性率在胃癌及重度异型增生组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05)。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及轻度异型增生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25),而胃癌与重度异型增生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端粒酶在胃癌的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追踪端粒酶阳性的胃癌前病变患者有利于早期发现胃癌。  相似文献   

2.
rasP^21、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rasP^21、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复合表达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40例肠上皮化生(不全结肠型),76例异型增生(轻度20例,中度34例,重度22例)和42全癌组织中rasP^21、GST-π的表达及复合表达情况,以10例萎缩性胃炎胃粘膜做对照。结果:(1)rasP^21、GST-π在萎缩性胃炎中无阳性表达,在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中表达率及表达强度逐渐增高(P<0.05或0.01);在轻、中重度异型增生中表达率及表达强度逐渐增高(P<0.05或0.01);在重度异型增生中表达率有表达强度与胃癌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2)rasP^21、GST-π在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中复合表达率逐渐增高(P<0.01);在轻、中、重度异型增生中复合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在重度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复合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rasP^21、GST-π均与胃粘膜癌变过程有关,联合检测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同胃粘膜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胃癌胃粘膜演变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粘膜组织端粒酶表达规律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酶TPCR-ELISA法检测1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5例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CM)、15例胃粘膜轻度异型增生、14例胃粘膜重度异型增生、29例胃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并对其中HP阳性与阴性病变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端粒酶阳性率由CSG→ICM→胃粘膜轻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胃癌逐渐增高,分别为0、40.0%、40.0%、78.6%、79.3%、胃粘膜轻度异型增生66.7%、重度异型增生64.3%、胃癌44.8%。ICM及轻度异型增生组与CSG组比较差异显著(x^2=5.85,P<0.05)。各病变组织中HP阳性与阴性组间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端粒酶激活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HP现行感染与端粒酶阳性表达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胃息肉的研究远不及结肠息肉,胃息肉与癌变以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存在较多争议。目的:总结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不同类型胃息肉与癌变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胃息肉患者,分析不同类型胃息肉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癌变以及H.pylori感染的关系。结果:共检出1825例胃息肉患者,检出率4.3%。男女之比为l:2.3,663%为单发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并发息肉(2种息肉同时发生于同一病例)分别占62.5%、32.2%、0.8%、1.7%和2.8%。贲门、胃底体和胃窦是增生性息肉较常见的发生部位。增生性息肉肠化生率和异型增生率均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5.3%对0.2%,7.2%对0.4%,P〈0.001)。2例增生性息肉发生癌变,癌变率0.3%。增生性息肉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36.5%对8.0%,P〈0.001)。结论:胃息肉检出率较低,以胃底腺和增生性息肉多见,并发息肉并非罕见。增生性息肉的肠化生率、异型增生率和H.pylori感染率均高于胃底腺息肉.且其可发生癌变。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H.pylori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内镜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Hp长期感染是否促进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形成与发展,对首次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而不伴有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120例Hp阳性患者和87例Hp阴性患者进行内镜随访。随访时间3~8年,平均4.8年,随访次数2~10次,活检组织进行Hp检查、病理学检查和AgNORs,银染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p阳性患者其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Ⅲ型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Hp阳性胃粘膜PCNA标记指数和AgNORs数也显著高于Hp阴性胃粘膜。表明Hp感染可能通过刺激胃粘膜细胞的过度增殖、更新加快,促进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研究各种胃粘膜病变中p53抑癌基因的变异和意义.方法内镜活检组织154例,其中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33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31例,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30例,胃腺癌30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表达;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及DNA测序检测p53第5~8外显子点突变.结果胃良性病变粘膜未见P53蛋白表达.胃癌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33%(10/30例).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53点突变的检出率,在胃癌为545%(6/11例),异型增生为20%(3/15例),肠化生为67%(1/15例),测序证实1例胃癌在第5外显子存在点错义突变和碱基缺失,2例异型增生在第6外显子存在点错义突变.结论p53抑癌基因变异与胃粘膜癌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胃粘膜癌前病变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胃粘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是由正常细胞一跃而成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发展为恶性肿瘤之前,常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若能及早识别和治疗这些病变,不失为防治胃癌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癌前病变主要有二类,即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1胃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后以及与胃癌的关系。方法收集1998年我院经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72例的相关资料,5—8年中对这72例患者进行定期胃镜检查及追踪分析。结果A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或重度肠上皮化生病变加重11.1%,癌变率为0;B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或重度肠上皮化生并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病变加重率16.7%,癌变率5.6%。结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或重度肠上皮化生是可以逆转的,侣伴不典型增牛病变较难以治疗.而且更易癌变.因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采取长期追踪观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内镜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Hp长期感染是否促进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形成与发展,对首次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而不伴有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120例Hp阳性患者和87例Hp阴性患者进行内镜随访。随访时间3~8年,平均4.8年,随访次数2-10次,活检组织进行Hp检查、病理学检查和AgNORs,银染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p阳性患者其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Ⅲ型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Hp阳性胃粘膜PCHA标记指教和AgNORs数也显著高于Hp阴性胃粘膜。表明Hp感染可能通过刺激胃粘膜细胞的过度增殖、更新加快,促进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培养滤液长期作用下大鼠胃粘膜组织学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 Hp) 培养滤液长期作用下大鼠胃粘膜组织学变化.方法 以2-5 g/ L和5 g/ L两种浓度的 Hp 培养滤液让大鼠自由饮用,观察不同时间大鼠胃粘膜厚度、壁细胞数、胃粘膜PAS染色阳性层厚度,表面粘液含量的变化及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5 w k 时,实验组大鼠即出现明显的胃粘膜厚度变薄,壁细胞减少,PAS 染色阳性层变薄,表面粘液含量减少和DNA 合成速率加快,且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上述改变进一步加重. 至52 wk 实验结束时,5 g/ L Hp 培养滤液组大鼠腺胃粘膜肠化生,硫酸粘液阳性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57-1 % ,39-3 % ,17-8 % ) 显著高于2-5 g/ L Hp 培养滤液组(27-6 % ,10-3 % ,3-4 % ) 和正常对照组(6-9 % ,0-0 % ,0-0 % ) .结论 Hp 的毒性产物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乃至胃癌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HP感染与胃息肉发生类型以及与粘膜炎症、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2203例胃粘膜活检发现的278例胃息肉(检出率12.6%)进行组织学分类.并对胃窦粘膜活检组织同时行HP检测和粘膜炎症、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观察,比较不同类型胃息肉的HP感染率及其与癌相关病变的关系。结果 278例息肉中.组织学分类以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最为多见,有130例,占息肉总数的46.8%,胃体腺型增生性息肉67例、占24.1%。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较少见.分别为55例(19.8%)和26例(9.4%)。约53.9%的胃息肉存在HP感染,其中以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感染率最高.达73.1%。这型息肉常伴有胃粘膜的活动性炎症.且粘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均接近腺瘤性病变。胃体腺型增生性息肉.无论是HP感染率,活动性炎症及萎缩、肠上皮化生等发生率均较低,提示这两种息肉在组织发生和病理生物学形态上存在差异。结论 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由于该型息肉常伴有明显的活动性炎症以及粘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变化.因此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潜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胃粘膜癌前病变中Fas抗原表达的情况,了解Hp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捡测83例经病理证实为慢性胃炎病人胃粘膜上皮细胞中Fas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中,Fas抗原表达率分刷为20.00%、36.36%、73.33%、43.75%,Fas抗原在肠化生中的表达率显高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异型增生(P<0.01及P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C5表达状况与癌变关系。方法:应用抗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C5及ABC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了64例具有随访结果的胃粘膜异型增生标本,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对MC5抗原的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计算约登指数及绘制ROC曲线探讨了高危界值.结果:64例标本中,癌变组30例,未癌变组34例,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26个月)。结果:MC5肿瘤抗原在判定不典型增生是否具有癌变倾向的灵敏度(Se)=66.7%,特异度(Sp)=76.5%,总符合率(准确度)=71.9%,阳性似然比=2.84,阴性似然比=0.44.图象分析结果胃粘膜异型增生标本平均灰度≥0.22为高危界值。结论:上述研究将为进一步建立胃粘膜癌变概率的判别模式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胃粘膜端粒酶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胃粘膜活检标本 15 0例 ,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 3 2例、肠上皮化生 3 6例、不典型增生 3 4例、胃癌 48例 ,采用原位逆转录PCR、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RAP)法检测上述胃粘膜端粒酶RNA与端粒酶活性。结果 原位逆转录PCR技术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端粒酶RNA阳性率为 5 5 .3 % (83 / 15 0 ) ,显著高于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阳性率 (4 0 .0 % ,60 / 15 0 ) ,P <0 .0 5。端粒酶RNA在胃癌及癌前病变 (包括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 )中检出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 (P <0 .0 5 ) ,胃癌中端粒酶RNA检出率亦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P <0 .0 5 ) ,但后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端粒酶RNA主要分布于胃粘膜癌细胞及癌前病变上皮细胞的胞核内。结论 端粒酶RNA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原位逆转录PCR技术检测胃粘膜端粒酶RNA对胃粘膜癌变的早期诊断和预测有重要价值 ,而且可能是较端粒酶活性更灵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营养与生长激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胃癌前病变,特别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据文献报告CAG的癌变率在2%~8%左右。近年来激素、营养对CAG的影响正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生长激素(GH)与CAG的胃粘膜营养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胃粘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探讨端粒酶活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采用TRAP法对72例胃镜胃粘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胃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5.0%(17/20),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腺瘤性息肉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28.6%(10/35)、16.7(1/6)、33.3%(1/3)及100%(2/2)。胃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与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及组织学分类无明显相关。以上结果提示,胃粘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阐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胃粘膜癌变的预测及胃癌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发生规律及其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30例胃癌、30例异型增生、40例肠上皮化生组织标本分别提取病变及相应正常组织的DNA,应用银染PCR—SSCP技术检测5个微卫星位点的不稳定性。结果 肖癌组织MSI的发生率为23.3%,胃窦癌MSI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贲门癌(P=0.044)。异型增生组织的MSI发生率为30%,肠上皮化生组织MSI发生率为20%,且全部出现在中度以上肠化生组织中。结论 MSI是胃癌多步骤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可能有助于胃黏膜细胞恶性转化表型的获得,在胃癌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胃增生性息肉癌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GHP)的癌变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144例GHP和23例胃腺瘤(AD)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GHP中,57.6%,分布在胃窦,61.1%无蒂,平均直径(10.5±9.7)mm,合并异型增生15例(10.4%),合并肠化生25例(17.4%),癌变3例,癌变率2.1%,直径分别为12、25和23mm。AD中,69.6%分布在胃窦,有蒂占60.9%,平均直径(13.7±6.9)mm,6例(26.1%)合并肠化生,2例癌变,癌变率8.7%,直径是25和30mm。癌变者均为高分化腺癌。结论GHP的癌变率低,但的确存在癌变,癌变与GHP合并异型增生及肠化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确定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形态学特征,探讨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对上述病变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应用Fujinon EG485 ZH型放大内镜对100例患者进行检查及0.5%美蓝染色,在确定A、B、C、D、E 5型基本胃小凹形态的基础上,制订放大内镜的诊断分型及放大内镜对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判定标准,与相应部位活检所获得的417个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胃黏膜萎缩主要表现为胃小凹粗大而分布稀疏,肠上皮化生表现为C、D、E型小凹形态伴美蓝着色阳性,异犁增生表现为轻度凹陷、隆起或平坦性病变伴细微结构消失、细微小凹或细微结构粗糙紊乱放大内镜对萎缩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85%和95.09%;对肠上皮化生分别为88.30%和90.83%;对异型增生分别为91.52%和94.41%,均明显高于普通内镜。结论 根据放大内镜下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形态学特征可以使内镜对上述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素循环限速酶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CPS1)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癌变过程中的表达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胃浅表黏膜慢性炎、10例小肠黏膜慢性炎、10例结肠黏膜慢性炎、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30例低度异型增生、32例高度异型增生中CPS1、CDX2的表达及172例肠型胃癌组织芯片中CPS1的表达。结果 CPS1和CDX2在胃黏膜中均无阳性表达。CDX2在小肠、结肠黏膜中均呈阳性表达,而CPS1仅在小肠黏膜中表达。CPS1强阳性表达率在肠化生占100%(32/32),低度异型增生占70.0%(21/30),高度异型增生占12.5%(4/32),肠型胃癌占8.1%(14/172)。CPS1的表达率在癌变各个阶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X2在肠化生、低度异型增生、高度异型增生中强阳性表达率为87.5%(28/32)、100%(30/30)和78.1%(25/32)。CDX2在低度异型增生、高度异型增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在胃腺癌中,CPS1表达下调与浸润深度和TNM分期显著相关。结论本研究支持CPS1和CDX2均是鉴别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变的特异性标志物;与CDX2相比,CPS1在高度异型增生及腺癌阶段表达下调,提示CPS1表达下调可能是肠化生恶性转变的标志物;CPS1表达下调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提示CPS1可能是肠型胃癌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