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旋覆花的药材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西国  戚秀萍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16-1017
旋覆花为中医常用的法痰平喘、降逆下气药。主治咳喘痰粘,嗳气呕吐,胸闷胁痛等症。《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别名金沸草,《本革纲目》列为湿草类,又名金钱花、滴滴金与夏菊。寇宗夷说:“花缘繁茂,圆而覆下,故日旋覆。”今困药业以头状花序为旋覆花,以其苓叶为金沸草,性味效用与花相同,但逐水导湿的功能较花为胜。“旋覆代赭汤”和“金沸草散”即其主要名方。  相似文献   

2.
金沸草散加减治疗风寒咳嗽4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新顺 《陕西中医》2004,25(8):686-687
目的 :观察解表散寒、化痰止咳类中药治疗风寒咳嗽的疗效。方法 :采用金沸草散 (旋覆花、半夏、赤芍、前胡、麻黄、荆芥等 )加减治疗风寒咳嗽 46例 ,总有效率为 95 .6%。提示 :本方法对本病具有降气止咳化痰 ,宣肺解表散寒之功效  相似文献   

3.
《素问》对运气七大论渊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运气七篇大论问题,宋臣林亿等曾云:"详<素问>第七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晋人也,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籍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而冰自谓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其后文又云:"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后世学者,多从此说.然此中尚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旋覆花     
<正>临床应用品种临床用药中,全国范围内除旋覆花Znula japonica Thunb.窄叶旋覆花Inula linariifolia Turcz外,还有以下同属品种当金沸草入药。1.水朝阳草(明·《滇南本草》、清·《植物名实图考》别称:水朝阳旋覆花,又名水葵花Inula heliannnths-aquatica C.Y.Wu.ex Ling本品在云南,贵州、四川部分地区当金沸草应用。2.湖北旋覆花Inula hupehensis (Ling.)Ling.本品在湖北和西南部分省区当金沸草应用。其花序称为旋覆花。3.沙旋覆花Znula salsoloides(Turca.)Ostenf.在甘肃等省区当金沸草应用。  相似文献   

5.
1 外伤致病 肤(dié),<说文·肉部>:"骨差也.从肉,失声.音读与'跌'字同."<广韵·屑韵>:"胅,骨胅."<说文解字注·肉部>:"胅,谓骨节差忒不相值,故胅出也."指骨节错位突出.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用"跌"注音之妙,<说文·足部>:"跌,踢也.  相似文献   

6.
1喎 "口歪"之义 <说文解字>用"咼"表示.<说文>:"咼 口戾不正也."但在先秦两汉文献中未能找到书证."咼"字又是"和"的古字.<正字通·口部>:"咼 <转注古音·歌韵>有‘咼' <淮南子>‘咼氏璧' 即卞和之和."<淮南子·说山>:"咼氏之璧 夏后之璜 揖让而进之以合欢."高诱注:"咼 古和字."为了区分"咼"字的两个义项 <内经>首创"喁"字 在口歪的义项上 与"咼"构成古今字关系.  相似文献   

7.
葶苈子属清化热痰类药,性寒,有祛痰定喘、泻肺行水之功效.<本草求真>曰:"葶苈辛、苦、大寒,性急不减硝黄,大泻肺中水气月贲急,下行膀胱,故凡积聚疒徵结,伏留热气,水肿痰壅,嗽喘经闭便塞至极等证,无不当用此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金沸草散加减治疗小儿风寒型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纯中药治疗,以金沸草散为基本方(旋覆花、荆芥、麻黄、白芍、白前、法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治疗风寒型咳嗽的患儿120例。结果:治愈9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占95.83%。结论:金沸草散治疗小儿风寒型咳嗽具有疗效好、治愈快、副作用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泽兰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良铎  焦扬 《中医杂志》2005,46(2):156-156
泽兰味苦辛,性微温,归肝脾经.正如<本草品汇精要>所说:"味苦甘,性微温、泄.气厚味薄,阳中之阴.臭微香."<本草纲目>:"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  相似文献   

10.
释命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命门之名,在今本<黄帝内经>中三用.<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  相似文献   

11.
升降散最早见于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有内府仙方一首:僵蚕二两,姜黄、蚕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丸.后来明代张鹤腾<伤署全书>中也有记载,此书收集了历代医家的治暑良方,升降散是其中之一.后得清代医家杨栗山的发挥,载于<伤寒瘟疫条辨>一书中,传之后世,启迪后人.杨栗山明确写道:"是方(升降散)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变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杨栗山强调了升降散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将其推为治疗瘟疫的首要方剂,表里轻重皆可用之,为治疗瘟疫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对现代中医临床仍有指导意义.他认为:"瘟病总计十五方……而升降散,其总方也,轻重皆可酌用."  相似文献   

12.
旋覆花 ,苦辛咸微温 ,归肺、脾胃、大肠经 ,能消痰行水 ,降气止呕。《本经》“主结气、胁下满 ,惊悸 ,除水 ,去五脏间寒热 ,补中 ,下气。”《本草汇言》“旋覆花 ,消痰逐水利气下行 ,主心肺诸气 ,胁下虚满 ,胸中结痰 ,痞坚噫气或心脾伏饮 ,膀胱留饮宿水等证。”代赭石 ,苦寒 ,归肝心经 ,能平肝潜阳 ,降逆止血。《医学衷中参西录》“其质重坠 ,又善镇逆气 ,降痰涎止呕吐 ,通燥结 ,用之得当 ,能建奇效。”二者相伍可化痰逐饮 ,降逆下气 ,肃肺豁痰 ,平肝潜阳。孔伯华老中医曾将二者运用于内科杂病中而获效 ,笔者不揣愚陋 ,现将临证之点滴所得介…  相似文献   

13.
钱振准治心律失常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一般来说多以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失眠多梦、头晕乏力、脉律不齐为主症,祖国医学虽无此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心悸"、"怔忡"、"脉结代"等范畴,乃气滞血瘀,心脉痹阻,传导失常或心气不足,气血两虚,搏脉无力,脉气不相接所致,基本病机是心气血阴阳之虚为本,痰浊、瘀血、气滞为标.对此,中医文献亦有不少记载,如<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又云:"心痹者,脉不通."其后<伤寒论>中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亦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而<医学入门>更有详述:"思虑过度,及因大惊大恐,心虚停痰,或身闻大声,目见异物,临危触事,便觉惊悸,甚则心跳欲厥,脉弦濡者,虚也,血虚四物汤、养心汤、妙香散、朱砂安神丸.气血两虚,人参养荣汤、养心汤.  相似文献   

14.
李今垣 《天津中医药》2009,26(6):463-465
中医学之痰涎,来源于五谷,是由于机体代谢失常产生.张景岳讲到"痰即人身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按:'化'即代谢).此痰亦即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即成痰."李时珍也曾说过"痰之为物……入于肝则流伏,蓄聚而成胁痛"及尤在泾"左胁之痛,多因留血,右胁之痛.悉是痰积",说明肝有一特异证候,即痰涎肝.痰涎肝与脂肪肝无论生理、病理、体征等极为相似,故冠以痰涎肝之名.  相似文献   

15.
痰瘀互结、同治起源较早,《金匮》大黄甘遂汤、当归芍药散,实际上已包含痰瘀同治之意.至元·朱丹溪更加明确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观点.在治疗上,他十分重视气、血、痰三者关系.明清时代痰瘀互结的观点已相当成熟.明·方贤《奇效良方》认为:"气塞不通,血壅不流,凝血蕴里,津液凝涩,渗着不去,而成痰."清·唐容川《血证论》:"内有瘀血,则  相似文献   

16.
旋覆代赭汤为<伤寒论>方,由旋覆花、代赭石、半夏、人参、生姜、炙甘草、大枣7味药物组成.用治伤寒在表,汗、吐、下不当所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之痰气痞证.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降逆止噫,代赭石重镇胃中冲逆之气,两药协同,镇逆降气、消痰和胃力强,为方中主药;半夏、生姜化痰消痞,降逆和胃,助主药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健脾益胃、扶正祛邪,防重镇燥散伤胃;炙甘草并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相似文献   

17.
吴勇  李政木 《国医论坛》2007,22(2):55-56
肾气丸始载于<金匮要略>,是临床上著名的温补肾阳的方剂.方由滋阴补肾的药物配伍少量辛热温阳的附子、桂枝组成.其组方特点即如<医宗金鉴>所谓:"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张山雷亦在<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中指出:"仲师八味,全为肾气不充,不能鼓舞真阳……方名'肾气'所重在一个'气'字,故桂附极轻,不过借其和煦,吹嘘肾中真阳."近年来肾气丸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牡蛎,味咸、涩,性微寒,人肝、肾经.一般教科书多认为其具有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谓牡蛎"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名医别录>言其可治"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本草备要>对其作用描述得更清楚:"咸以软坚化痰,消瘰疬结核,老血疝瘕.涩以收脱,治遗精崩带,止嗽敛汗,固大小肠."聂惠民教授善读医书,勤于思索,常用牡蛎治疗外感咳嗽、烦躁惊狂、颈腋瘰疬、带下泄利等病症,把牡蛎所具有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常以胸闷、胸痛为主要临床特点,归属中医"心痛"或"胸痹"范畴.早在<内经>即有胸痛的记载,如<灵枢·五邪>说:"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闷痛,两臂内痛."此为该病最早的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则有更多的论述,把胸痛称为"胸痹",并设专篇论述.大凡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皆习惯于从辨病的角度考虑,活血化瘀成为主题.然笔者认为,治疗法则应为化痰与通阳,而活血化瘀只是辅佐之法.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小议《伤寒论》清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玮 《国医论坛》2006,21(1):1-2
<伤寒论>八法俱备,但其清法在临证时却常被忽视,这无疑是受"<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的看法的影响.纵观论中各篇所陈,仲景对里热病证的治疗,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既治分气血,又辨病虚实,若热邪深入与痰、水、瘀血等互结则各随其所得而治之.这不仅体现了<伤寒论>自身对温热病的辨治特点,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提供了依据.因此,笔者对<伤寒论>清法的运用规律进行了一番梳理,以期对临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