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从临床表现、临床过程及肝、脾、肾三脏病理生理功能进行分析,认为脏阳虚衰、病邪深入三阴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的根本原因,浊毒内侵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发病因素,并立温阳扶正,透毒于三阳,化浊解毒,驱邪于体外之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迁延反复,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谢晶日教授是黑龙江省名中医,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提出了正虚邪恋乃慢性病毒性肝炎迁延之因,强调肝郁脾虚挟瘀挟毒的基本病机,倡导扶正化瘀解毒之根本治疗大法,笔者将其经验总结于下。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病毒性肝炎多由于正气不足,邪毒内侵所致。久病多虚,久病伤阳,加之慢性病毒性肝炎,多使用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的苦寒之剂,使人体脾肾阳气更伤,病势缠绵。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中,要注意保护脾肾阳气,始终使人体阳气充盛,以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今几年来,笔者采用健脾温肾法在慢性病毒肝炎治疗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金实运用龙柴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金实教授运用龙柴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中医学“湿热疫毒”范畴,聚湿、热、郁、瘀、毒5种因素为患,其中以毒为本,邪毒深伏营血,诸邪交织,或湿热蕴邪,或瘀血阻络,或肝郁气滞,病情反复发展,迁延难愈;以龙柴方加减治疗,旨在化解瘀毒。  相似文献   

5.
俞荣青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肝胆病临床研究工作40多年,学验俱半。今就其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治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机主要是湿热疫毒之邪入侵机体,缠绵羁留,损伤正气,无力达邪外出,致使脏腑、气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赵智强教授运用解毒法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整理其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案,阅读赵师相关著作论文,并结合病理学和现代药理学寻找从毒论治的依据,浅谈赵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原则及选方用药。结果:赵师认为病毒性肝炎病情多复杂,强调毒邪贯穿本病始终,病机不外乎湿热瘀毒蕴结和正虚邪恋,辨证应从整体出发,注重各个脏腑功能及气血变化。治疗上根据病程长短及毒邪轻重不同,分别采用解毒法、排毒法、抗毒法。结论:赵智强教授从毒论治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上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3,34(3)
目的:总结成冬生主任医师采用养血柔肝法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方法:从中医理论肝主藏血、主疏泄及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病理特点入手,分析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机及病理变化。从而总结中医药辨证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结果:正虚邪实,肝体用失调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机,肝血不足是其病理关键,湿热、气滞、血瘀是其病理产物。养血柔肝扶正为主,清热利湿、疏肝活血祛邪为辅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基本方法。结论:养血柔肝法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方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病毒性肝炎属中医"胁痛"、"黄疸"等范畴。导师张玮主任医师从医20余年,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1从肝治疏肝养肝。肝病初期,邪毒侵滞肝脏,肝气郁  相似文献   

9.
俞健  王茂泓  叶丹 《江西中医药》2024,(3):28-29+3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临床常见病,临床常规治疗患者易产生耐药性。王茂泓从六经辨证入手,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多为少阳与厥阴合病,病机关键为邪伏于厥阴而病发于少阳,并从“伏邪理论”论治,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0.
魏小雪  刘阳  孙欢娜  李勇 《光明中医》2016,(14):2107-2108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机复杂,多为数邪共存,多脏合并,相互移行,虚实夹杂,临床治愈难度大,转阴率低,在运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发挥中医药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方面的优势,可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很大的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慢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慢性肝炎病因病机 我认为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因为“湿热”邪毒为患。急性肝炎转为迁延性和慢性的原因,西医学认为,可能与病毒持续存在和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有关。因此在治疗上有较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祖国医学文献虽无此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似属于“黄疽”“胁痛”“湿阻”“郁证”“症瘕”等范畴。从病因病机出发,笔者将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分为六个证型进行论治;即湿热交蒸型;肝郁气滞型;脾气虚弱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淤血型。急性病毒性肝炎以“邪实”为主,常表现湿热交蒸型;肝郁气滞型。慢性病毒性肝炎以“正虚”为主,常表现脾  相似文献   

13.
正气不足、邪气内伏是伏气温病的主要病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乙肝病毒的ccc DNA潜伏肝细胞核内和机体免疫应答不全,这与伏气温病相类似。再者邪伏之所-膜原与"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密切相关,因膜原具有分布的广泛性、系统的复杂性,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具有紧密性及中介性,这使得慢性肝病的治疗变得颇为棘手。中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由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当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时发病,常因外感、情志、饮食、劳倦而诱发。正气不足、邪气内伏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临床难以根治的多发病,目前认为肝炎病毒属中医学"疫毒"范畴,感受湿热疫毒是慢性乙肝发病的始动因素,机体正气不足是邪气得以入侵的病理基础,总属正虚邪实证候。业师孙同郊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颇丰。  相似文献   

15.
赵冠英教授是我院中医专家 ,军队一级教授 ,在军内外享有盛名 ,历经近 6 0年的医疗实践 ,对慢性肝炎、肝硬化有其独到的认识 ,疗效卓著 ,现就其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略述如下 ,以飨同道。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赵老认为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包括两方面 ,即感受湿热毒邪是外因 ,人体正气包括气血虚实、脏腑功能等是内因 ;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表现形式是正邪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因邪毒强弱与正气虚实的不同 ,发病可有急性与慢性之别 ,发展过程也可由急性转为慢性 ,或由慢性迁延性转为急性活动性 ,正气强盛者则可趋于痊愈。就其病机来说 ,此病乃因…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感染率和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 ,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最常见。治疗乙肝 ,西医以抗病毒药物为主 ,兼用免疫调节剂 ,确切疗效尚难正确评估。中医药治疗乙肝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笔者通过近 5年临床总结 ,并结合自身体会 ,归纳出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几点心得 ,现简介于下。1 病因湿热疫毒 ,病位肝脾肾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金匮要略》肝着病范畴。考之临床 ,本病有传染性 ,而且病毒感染有“嗜肝性” ,与“疫气”的特点相符 ,故笔者认为本病乃“湿热疫毒”所致。疫毒之邪郁伏血分 ,蕴结不去 ,发病取决于疫毒与人体正气…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高,由于本病的病因既存在湿热疫毒互结邪实的一面,又有肝木犯脾及肾本虚的另一面,故笔者自1993年1月至1998年5月以自拟的桑蚕汤治疗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128例,并设对照组9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成冬生  李煜国 《陕西中医》1997,18(7):289-291
本文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eAg P/N值进行连续3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4个节气2092人次的检测,结果显示其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证明了中医认为乙肝病毒属湿热毒邪这一理论的内涵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湿热瘀毒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临床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在治疗上各有侧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上以清内生湿热为主兼清外湿,调肝健脾,清热化湿,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则以清化瘀毒为大法。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病毒性肝炎可演变成慢性,病程缠绵,很难彻底治愈,易于复发,常常导致肝脏破坏,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但是病毒导致各种症状的复发问题,对其的控制、彻底解决问题以及医药所带来的毒副作用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本文根据中国医学理论的渊源发展,结合现代医家对病毒性肝炎理论研究和论述,从温病学受到启发,结合临床观察,分别从概念、特征、理论依据及治疗等方面探索以伏气毒邪论为指导治疗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