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而明清医家则认为“疮家”有表证应汗。本文拟从社会背景入手阐述分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伤寒论》一书中,有近半的条文论及“汗”。它不止停留在对“汗”本体物质性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作为辨证论治思想的着眼点,授人以理法。一、汗的生理病理(一)血汗同源。《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伤寒论》中则有“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第47条说:“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表证本应  相似文献   

3.
一、“不可发汗”的概念不少医家认为,《伤寒论》所述“不可发汗”仅指不可用峻剂麻黄汤发汗。其实,桂枝、青龙、桂麻各半、桂二麻一等汤都有发汗的作用;并且从论中指责误汗的某些条文来看,烧针、火劫、热熨等外治法,也是当时颇为盛行的发汗法。以桂枝汤为例,论中有25处用到它,无一不是以其发汗解表,方后的注解还反复强调“汗出”,临床也证实它确有发汗之功。可见《伤寒论》谓“不可发汗”,并非仅仅忌用峻剂麻黄汤,而系指不可用包括内服方药及外治诸法在内的多种汗法发汗。二、“不可发汗”的病证某些医家根据“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等“不可发汗”的明训列于“太阳病篇”,便以为凡素病正虚复患太阳病者皆当忌汗。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正虚感邪者,只要立方遣药注意扶正祛邪、攻  相似文献   

4.
外科内治法中以《内经》“汗之则疮已”立论,用解表法治疗疮疡。同时又以《伤寒论》“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为忌。一言汗之愈,一言汗则痉。是谓何也?“汗之则疮已”语出《内经·五常政大论》。“之温热者疮……,汗之则疮已。此奏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张志聪注为“往处于温热之方,阴气下降,用气上升,故多疮,所谓痛痒疮疡,皆属于火也”。湿热之地,奏理开多而闭少,开多则阳气发散,故往温热,皮必疮也,汗之则阳气外泄,疮愈。张介宾云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素患衄血病者,必然阴血不足,或阴虚火旺,虽有外感表证,亦不能径用辛温发汗,因“汗血同源”故也。若误用麻黄汤类,强夺汗液则阴血重伤,辛温开腠则虚火更炎,必致变证烽起。历代注家认识一致,无可非议。 但对“额上陷脉急紧”的注释众说不一,争议颇多。有直接认为额上凹陷,脉急紧者。喻嘉言认为,“衄血之人,清阳之气素伤,更发其汗,则额上必陷,乃上焦精竭之应也。诸脉皆属于目筋,脉急紧,则目上瞪不能合,目不合则不得眠也”。丹波元简氏又有  相似文献   

6.
“诸痉项强(jiāng音僵),皆属于湿”是《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中的一条。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的《内经教学参考资料》对“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解释,有些牵强,不敢苟同。提出一些看法如下: 《金匮要略》中有关痉病的论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身虽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太阳病,发热汗出,而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有关误治原文达130条之多,并对误治结果提出了补救措施与治疗方药,意在使人们能够很好地掌握中医临证常与变的内在规律,做到知常达变,处变不惊。本文试对《伤寒论》中的误治原因、误治变证及补救治疗等进行分析,并引用有关病案以证,从而以更好地运用《伤寒论》辨证观于中医临证之中。1太阳表证误下太阳表证误下是《伤寒论》中最常见的误治原因,表证本应当汗,禁用下法。《伤寒论》明确指出:“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44条);“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48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正> 问:《伤寒论》原文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里的“发汗后”是指什么病发汗后?汗后身疼痛、脉沉迟的病机如何?为什么要用桂枝新加汤主治?答:《伤寒论》原文从31条至131条,其内容是辨太阳伤寒脉证并治的。因此,这里的“发汗后”是指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发汗以后。太阳伤寒发汗以后,其他表证已解,但见身疼痛、脉沉迟。此种身疼痛,与原来的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有所不同,彼属表实证,  相似文献   

9.
对《伤寒论》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进行了分析,认为仲景以咽喉干燥之证提示发汗禁例,用意并非只局限于阴津不足的虚证,少阳病、外感表证等实邪所致的凡见咽喉干燥的证候,俱不可用发汗法治之。  相似文献   

10.
桂枝新加汤方 ,即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 ,人参三两。为太阳病过汗伤正所致的变证而设。《伤寒论》 62条 :“发汗后 ,身疼痛 ,脉沉迟者 ,桂枝加芍药生姜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身疼痛 ,为临床常见 ,然其机理和治法各有不同。太阳表证之身痛 ,一般经发汗后邪随汗解 ,身痛自愈。若发汗后 ,仍身疼痛 ,脉象浮紧或浮缓 ,乃是发汗未彻 ,表邪未尽 ,仍当汗法治疗。今发汗后 ,身痛不减 ,却现沉迟之脉 ,显非风寒表证 ,而系汗出过多 ,津液损耗 ,气阴两伤 ,营血不足 ,筋脉失养所致。其脉沉迟者 ,亦为气营不足 ,不能升举充盈脉道之故。可见本证与太…  相似文献   

11.
桂枝新加汤方,即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为太阳病过汗伤正所致的变证而设。《伤寒论》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身疼痛,为临床所常见,然其机理和治法各有不同。太阳表证之身痛,一般经发汗后邪随汗解,身痛自愈。若发汗后,仍身疼痛。如脉象  相似文献   

12.
1 伤阴的病因病机 ①外感因素:《伤寒论》以寒邪郁久化热伤阴,阐述了外邪伤阴的特点。因风寒之邪伤人,易伤阳气,若治疗得当,驱邪于体外。反之,入里化热,或阴虚或阳亢必耗津液。 ②体质因素: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阴虚阳亢、机体感受外邪或误用汗法,易致阴液损伤,《伤寒论》多以禁用汗法的方式来论述“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条),“尺中脉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50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88条)。可见汗法必伤津,阴虚加津伤,易致阴竭之逆证。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61条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历代注家均将“昼日烦躁不得眠”作为诊断症状释之。笔者认为,“昼日不得眠”作为诊断症侯于常理不合,诸家解释不尽妥当。《灵枢·大惑论》曰:“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  相似文献   

14.
血证的治疗,前人多以清热凉血、固涩止血、益气摄血为大法,而对辛温发散之品则列为禁例,因其耗血伤津也。自《伤寒论》第86条云:“衄血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  相似文献   

15.
汗法,是通过发汗而驱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发汗方药其性无论是寒,还是温,但其味辛则是共有之处,因其味辛而决定主治病证有其一般性与特殊性。其一般性是针对表证而设,是其主治的基本点;其特殊性是针对非表证而设,是其主治的扩大范围。《经方药物药理临证指南》说:“辛:主行,主散,主治病证与卫、营、气、血、津、液、郁、瘀的病理变化有关。”在临床中若能以法用汗法治疗非表证,则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于此试将拙识略述于次,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原文86条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历代医家对“陷脉”注释不一,余不揣愚陋,初考如下:一、注家注释概观《医宗金鉴》云:“陷脉:额角上陷中之脉”。《伤寒论选读》和《伤寒论》均认为“额上陷脉,指额上旁凹陷处(相当于太阳穴)之动脉”。  相似文献   

17.
柯琴是清代著名的《伤寒论》注疏家 ,他所著《伤寒来苏集》,对后世《伤寒论》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就柯氏的“六经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这一论点 ,来探求柯氏对六经表证的认识。柯氏认为六经皆有表证 ,不唯三阳有表证 ,三阴亦有。其在《制方大法篇》中云 :“麻黄桂枝 ,太阳阳明之表药 ;瓜蒂栀豉 ,阳明里之表药 ;小柴胡 ,少阳半表半里之表药 ;太阴表药桂枝汤 ;少阴表药麻黄附子细辛汤 ;厥阴表药当归四逆汤。”这段条文明示了六经均有表证 ,而且具有相应方药。下面就六经之表分别加以讨论。1 太阳表证太阳主表 ,故六经虽有表证…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厥阴病篇“阳复太过”之说,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临床,应当摒弃;《金匮要略》柔痉“不恶寒”不能注释为“不怕冷”,“不恶寒”即“恶风”之,意;《伤寒论》第21条表证已去,其主方桂枝去芍药汤当属温里剂;《伤寒论》阐述麻黄汤禁例的诸条经文中“不可发汗”之语,不能简单地注释为“不能发汗”;《伤寒论》第359条的“寒下”非指虚寒下利之症,乃患者擅自寒凉攻下之谓;《伤寒论》第10条“不了了”当指眼睛昏花而言。  相似文献   

19.
指出《伤寒论》第170条中“脉浮,发热,无汗”非白虎汤之禁证,须合参其他脉症而决断。参照诸家注释及经验,认为“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乃仲景所示之常法,论中亦有用白虎汤及加人参汤而不忌表证之活法。指出石膏有解肌发汗之能,白虎汤加减可用于温热病初起或太阳表证未罢而阳明里热已盛之证。  相似文献   

20.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见“呕吐哕下利病篇”)和“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见“消渴小便不利病篇”)这两条治疗禁忌,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后世注《金匮》者,多随文衍义而未能得其微旨,使人读之每感迷茫,笔者愿就此谫谈如下。“夫呕家有痈脓”条,前贤多谓此“痈脓”为胃中有痈脓。如尤在泾说:“痈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