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383-5384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90窒息新生儿设为窒息组,选择同期5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抽取两组患儿的拇指(趾)血进行血糖监测,比较两组患儿血糖异常率,并比较不同窒息程度患儿间血糖的变化情况。窒息组血糖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窒息新生儿血糖异常率显著高于轻度窒息新生儿(P<0.05);窒息新生儿中重度窒息患儿在入院即可和入院6h后的血糖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窒息患儿(P<0.05),入院24h后中毒窒息患儿和轻度窒息患儿血糖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窒息新生儿存在明显的血糖异常,且窒息程度越严重血糖异常越明显,血糖监测对预测新生儿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是否坚持服用与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330例经PCI治疗的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分成服用他汀组和停用他汀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他汀类药物服用时程、停药原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因血糖异常入院等情况的发生率。结果 3年随访期间,234例(70.91%)患者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服用他汀组),96例(29.09%)患者停用了他汀类药物(停用他汀组),停药原因包括出现皮疹3例(3.12%),ALT升高3倍以上3例(3.12%),消化道不适1例(1.04%)以及无明确原因自行停药89例(92.71%)。停用他汀组再发心绞痛(23.96%vs 10.68%,P<0.01)、再次PCI(25.00%vs 7.69%,P<0.01)及MACCE(34.38%vs 26.92%,P<0.05)发生率显著高于坚持服用组患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因血糖异常而入院的情况。结论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经PCI治疗的患者应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本研究中,他汀类药物未增加血糖异常入院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在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老年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点时血糖监测,观察组采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两组患者经过积极的胰岛素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血糖达标时间、治疗费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FE)评分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FPG,P2hBG,HbAlc低于对照组(P0.05),WHOQOL-BRF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血糖水平,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住院血糖优护项目在非内分泌专科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7月收治的402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4—5月未实施住院血糖优护项目的 201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6—7月实施"住院血糖优护项目"的201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患者实施前后低血糖发生率,严重高血糖发生率,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严重高血糖发生率、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血糖控制情况优于观察组(P 0. 05)。结论将住院血糖优护项目应用在非内分泌专科中糖尿病患者住院血糖管理中,可有效患者降低血糖发生率,降低严重高血糖发生率、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血糖控制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咖啡饮用时机的选择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本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A组(单纯胰岛素组); B组(胰岛素+餐前咖啡组); C组(胰岛素+餐后咖啡组),每组均40例。测量并记录入院时与1个月后空腹血糖、午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糖蛋白值。结果 (1)入院时,3组患者在空腹血糖(FBG),午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1个月后,3组患者空腹血糖(FBG),午餐后2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A组分别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 A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午餐后2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C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空腹血糖、午餐后2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入院时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规律的饮用咖啡结合糖尿病的规范化治疗,有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但其作用与咖啡的饮用时机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冯小芬  韦玉和  印永  徐瑞君 《临床荟萃》2014,29(10):1197-1198
<正>患者,男,64岁,因口干、多饮10年,双手肌肉萎缩3年于2013年7月6日入院。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干、多饮、多尿症状,体质量下降约10kg,在苏州某医院查血糖增高(具体不详),诊断为2型糖尿病,一直服用药物治疗,近3年服用"花旗-糖立康"治疗,自测空腹血糖在12~16mmol/L,未测餐后血糖。饮食不控制,视物模糊3年余,近3年逐渐出现双手肌肉萎缩,握力稍减弱,疼痛。既往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糖监测危急值在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住院的110例血糖检测危急值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0例危急值患者中死亡13例(11.8%),其中45岁2例(1.5%),45~65岁5例(3.8%),65岁6例(4.6%);男8例,女5例,死亡患者男女比例为1.6∶1.0。结论血糖危急值的出现说明患者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因此要加强血糖危急值的临床推广应用,对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监护团队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病人血糖管理中的作用。[方法]2016年6月—2017年10月成立糖尿病监护团队对78例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病人进行管理,并与2015年1月—2016年5月行常规性护理干预的70例糖尿病病人血糖管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依从率、疾病知识认知率、血糖控制良好率、病人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低血糖、高血糖、黎明现象发生率、设备故障率、输注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4h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波动系数、平均血糖波动次数、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监护团队能有效提高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使血糖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提高病人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缬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作用。方法 4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采用胰岛素联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16例行常规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血压、血脂等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逐渐恢复正常,且血糖波动较小,而对照组血糖水平有所下降,但波动较大;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排泄率2组改变均不明显;治疗6个月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排泄率开始下降;治疗1a后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排泄率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8例尿微量白蛋白达正常水平,而对照组均未恢复正常。结论胰岛素联合缬沙坦干预治疗可使部分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异常逆转,有助于疾病控制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与血糖、胰岛素分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收治T2DM患者300例。按Hb A1c水平分为5组:A组62例(Hb A1c≤7.0%),B组58例(7.0%Hb A1c≤8.0%),C组52例(8.0%Hb A1c≤9.0%),D组65例(9.0%Hb A1c≤10.0%),E组63例(Hb A1c10.0%)。对所有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均空腹及餐后2 h各采集两管静脉血,测定指标有Hb A1c、空腹血糖(FPG)、负荷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负荷后2 h胰岛素(FIns),采用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Hb A1c与DM病程同步增长,甘油三酯B、C、E四组均高于A组(P0.01);各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随着Hb A1c的增加逐渐升高(P0.01),而负荷后2 h胰岛素(FIns)水平逐渐下降(P0.01);T2DM患者Hb A1c水平与FPG(r=0.683,P0.01)、2 h FPG(r=0.764,P0.01)呈正相关、与FIns(r=0.643,P0.05)、2 h FIns(r=0.428,P0.05)、HOMA-β(r=0.587,P0.05)呈负相关,HOMA-IR与Hb A1c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T2DM患者随着Hb A1c水平的升高,血糖也升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岛β细胞分泌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DFI)的诊断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材料与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入院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CDFI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比较血管内径、血流、流量、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检测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G2h),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相关生化指标。结果:糖尿病患者中下肢动脉病变75例,与健康志愿者相比下肢动脉硬化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病变患者中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为45.3%,而双支以上血管病变发生率为42.7%,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79.7%,斑块发生率82.6%。与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组患者下肢动脉血管流速增快,血管内径明显变小、血流量明显减少(P0.05);下肢动脉病变与高血压、冠心病、周围神经病变、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G2h)、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安全、可靠,血脂代谢异常、高血糖等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胰岛素联合缬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作用.方法 4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采用胰岛素联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16例行常规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血压、血脂等水平.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逐渐恢复正常,且血糖波动较小,而对照组血糖水平有所下降,但波动较大;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排泄率2组改变均不明显;治疗6个月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排泄率开始下降;治疗1 a后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排泄率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8例尿微量白蛋白达正常水平,而对照组均未恢复正常.结论 胰岛素联合缬沙坦干预治疗可使部分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异常逆转,有助于疾病控制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眼表上皮及泪膜稳定性改变情况,探讨糖尿病患者病程、血糖控制状况与泪膜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200眼),根据糖尿病病程分为<5年组(A组)、5~9年组(B组)、≥10年组(C组);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分为血糖控制组(Ⅱ组)和血糖未控制组(Ⅰ组)。分别进行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SIt)试验检查,并将检测结果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状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状况与角膜FL阳性检出率、BUT值、SIt试验值有关(均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泪膜功能的损害以及角结膜上皮的损害,且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状况差者损害程度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眼表上皮及泪膜稳定性改变情况,探讨糖尿病患者病程、血糖控制状况与泪膜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200眼),根据糖尿病病程分为<5年组(A组)、5~9年组(B组)、≥10年组(C组);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分为血糖控制组(Ⅱ组)和血糖未控制组(Ⅰ组)。分别进行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SIt)试验检查,并将检测结果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状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状况与角膜FL阳性检出率、BUT值、SIt试验值有关(均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泪膜功能的损害以及角结膜上皮的损害,且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状况差者损害程度重。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2):297-299
目的 探讨精细化护理对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应用价值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足患者74例,按随机字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精细化护理。对比两组焦虑评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疼痛评分,自我管理能力、足部护理知识评分,预防知识掌握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自我管理能力、足部护理知识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基本知识、运动护理知识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采用精细化护理应用于老年糖尿病足患者中,可改善其焦虑情况,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自我管理能力、足部护理知识,增强基本知识、运动护理知识,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门冬胰岛素和生物合成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疗效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GDM患者68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应用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应用门冬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清氧化指标以及母婴结局。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胰岛素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血糖控制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外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增加(P0.05),活性氧化类物质(ROS)、丙二醛(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仅有对照组治疗后的MDA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与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是相比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更有利于改善GDM患者血糖水平与不良母婴结局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7.
200例糖尿病患者病程及血糖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病程和血糖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 MT)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00例作回顾性分析,比较病程(3年以下和3年以上)、血糖水平与CAI MT的关系。结果病程3年以下和3年以上患者血糖水平越高,CAI MT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控制组和未控制组相同血糖水平病程3年以上和3年以下比较,CAI MT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理想控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对预防颈动脉硬化最重要,提示有效血糖控制能延迟或防止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糖与尿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接收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依据,设置对照组(40例,进行尿糖检验)与观察组(40例,进行血糖检验),比较两组检验正确率。结果观察组糖尿病检查准确度(100.0%)高于对照组(82.5%),P<0.05。结论糖尿病检验中检验人员使用血糖检验方法能够更准确检验患者病情,对实施尿糖检验的糖尿病患者配合使用血糖检测能促进糖尿病早期确诊与治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与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期血糖控制情况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1999-2003年68例GD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情况分为A组(血糖控制良好组)和B组(血糖控制未达标准或未治疗或治疗时孕周≥36周),分析两组妊娠结局。结果:A组早产、羊水过多、死胎、新生儿低血糖症、大于胎龄儿发生率较B组降低(P<0.05)。经积极控制血糖,A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速度较B组减慢(P<0.05)。结论:以三餐前血糖值≤5.6mmol/L,三餐后1h血糖≤7.8mmol/L,2h血糖≤6.7mmol/L作为血糖控制标准,可改善GDM妊娠结局。每周体重增长速度是血糖控制后的一个直观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针注射器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120例采用注射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胰岛素笔注射,观察组采用无针注射器注射,比较两组餐前、餐后2 h血糖及皮下出血、皮下硬结和皮下脂肪增生/萎缩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皮下组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相比于传统注射器,无针注射器有着相当的血糖控制效果,且皮肤组织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