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调查2020年陕西省泾阳县一起家庭布鲁氏菌病(布病)暴发疫情的原因,明确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为阻断疫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报告病例开展布病流行病学调查,并对病例和牲畜进行布病检测和布鲁氏菌分离培养鉴定种型,对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共发现7例确诊病例和6例隐性感染者;确诊病例发病时间为3月18日至5月7日,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经分析,病例发病与食用牛肉无关联(OR=0.48,95%CI:0.08~2.85),与去过首发病例家有关(OR=141.00, 95%CI:17.15~1 159.28);13例病例、2只羊和2只公犬布鲁氏菌抗体检测阳性,血清抗体滴度从1∶100(++)到1∶800(++++)以上;从2例病例、2只羊和1只公犬血液中共分离到5株布鲁氏菌,均为羊种3型,MLVA-16基因型均为(1-5-3-13-2-2-3-2-4-41-8-6-4-3-4-5)。结论 该起布病家庭暴发疫情的原因为公犬叼食了布病阳性羊只的流产物而感染布病,继而人通过与病犬直接接触以及接触被病犬污染的水等生活物质而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暴发的一起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及溯源情况,为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发生的布鲁氏菌病疫情进行分析;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血液及羊奶样品中的布鲁氏菌进行检测。根据AMOS-PCR和血清凝集试验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种型鉴定,并采用MLST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种间遗传关系分析。结果 在血液及羊奶样品中均检测到布鲁氏菌Omp22和16S rRNA基因。全血样品中共分离到14株布鲁氏菌,且均为羊种3型布鲁氏菌。经MLST技术聚类分析后,14株羊种布氏菌分离株与11株各生物种型标准株间的相似值介于82.0%~100.0%。结论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暴发的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其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生饮鲜羊奶所致,这为广东地区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提供了有利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新疆家畜布鲁氏菌病的防制效果,为该病的综合防控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现场开展对不同养殖方式状态下的问卷调查,了解饲养、引种、防疫等情况,同时采集血清和流产胎儿等样本带回实验室开展布病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 养殖方式、养殖密度、流动状况与布鲁氏菌病感染有直接关系,其中牛羊规模场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牛羊散养户,牛羊场群感染率规模场高于散养户,羊布鲁氏菌病平均感染率高于牛布鲁氏菌病平均感染率。细菌学和PCR方法共检出羊种布鲁氏菌19株。结论 新疆部分地区牛羊等畜群间羊种布鲁氏菌病呈不同程度流行态势,该疫情在被监测区域可能已成为地方性流行病种, 该疫情在可控范围内,对布病易感畜未进行布病疫苗免疫接种及未开展系统的检疫净化是易感家畜暴露风险的主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和《福建省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福建省布病重点地区开展监测,对各年度上报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 2012-2017年间,在福建省8个设区市22个监测点共检测布病高危人群血清标本6 713份,检出阳性64份(SAT法),阳性率为0.95%;各类布病职业人群中,以肉类加工和饲养放牧人员阳性率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72, P>0.05);年龄分布看,30~50年龄组检出最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33, P>0.05);性别分布看,男女性别比为1.6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2, P>0.05)。在哨点医院开展主动搜索,共检测人群血清1 815份,发现病例62例,阳性率为3.42%。结论 2012-2017年间,福建省闽南沿海地区疫情较重,并有向内陆闽北山区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处置一起由食用新鲜“羊初乳”导致的布鲁氏菌病(布病)暴发疫情,为科学开展食源性布病疫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布病个案调查表,对医院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再根据调查线索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进行可疑病例搜索调查和实验室采样检测,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起疫情共确诊6例布病病例,均为同一日在某乳制品公司现场饮用新鲜“羊初乳”的同一参观团人员,罹患率高达50.00%(6/12)。结论 综合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本起疫情为布病暴发疫情,引起原因为生饮未经消毒的羊奶。疫情提示牛、羊等奶制品需加强监管,降低布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LVA分型对于鉴别布鲁氏菌病复发与重复感染的意义。方法 对初次发病与二次发病的布病患者进行血培养,分离菌株,对分离菌株做布鲁氏菌种属鉴定与MLVA-16分型鉴定,分析两次发病分离到的菌株的分型结果及各位点的差异。结果 收集到4例二次发病的布病患者的血培养物,分离得到8株布鲁氏菌,经MLVA-16分型鉴定为7个基因型,1例两次发病时间间隔较短的患者的2株分离株的MLVA-16分型一致,没有差别,提示为复发。而另外3例两次发病时间间隔较长的患者的6株分离菌株,其MLVA-16分型的基因型不同,分别各有一个位点的差异,提示为重复感染。结论 MLVA分型对于布鲁氏菌病的复发与重复感染具有一定的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Nested-PCR在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早期快速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 用Nested-PCR对布鲁氏菌标准菌株的19生物型、4个疫苗株(M5、A19、S2和104M)和有血清交叉反应的菌株(人苍白杆菌、大肠杆菌O∶157、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O∶9)进行扩增,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用Nested-PCR对倍比稀释的16M菌株DNA (100~10-7) 进行扩增,评价该方法的分析敏感性。用Nested-PCR对临床采集的200份布病样本DNA进行检测,评价该方法在临床样本检测中的可行性。结果 Nested-PCR能特异性的检出所有布鲁氏菌种,而与布鲁氏菌有血清学交叉反应的菌株和阴性对照未见扩增。试验表明该方法的分析敏感性至少为10-6 (相当于43 fg/μL羊种布鲁氏菌DNA),明显高于BCSP31-PCR。该方法首轮引物的扩增阳性率为4.5% (9/200),次轮引物扩增的阳性率为75.5% (151/200),与血清学检测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 Nested-PCR可尝试用于布病患者的早期筛查,但尚需优化改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08-2018年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特征及流行态势,为进一步制定布鲁氏菌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 2008-2018 年陕西省布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8年陕西省共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10 007例,年发病率在 1.55 /10 万 ~ 4.08 /10 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2.41/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无死亡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陕北和关中地区,以榆林市、延安市和渭南市为多发地区,占86.23%,陕南地区病例数较少;全年均有报告,4~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以40~59岁年龄组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0.19%;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为3.57∶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 89.44%。血清学平均阳性率为4.21%。布病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的中位数是22 d。结论 陕西省布鲁氏菌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流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呈持续状态,应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加大布鲁氏菌病监测力度,做好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浙江省2010—2018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相应防控策略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浙江省2010—2018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资料,采用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收集浙江省气象、畜牧生产等资料,进行人间布病疫情的空间回归分析。结果 2010—2018年,浙江省共报告布鲁氏菌病823例,年度报告发病数呈波动上升态势;人群特征显示病例以男性、40~60岁、农牧民及畜牧相关职业为主;发病率全局Moran’s I指数为0.12(P<0.05),总体分布呈现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人间布病高聚集区主要为浙北杭嘉湖、绍兴及浙西的衢州等地区,且近年向浙南的丽水扩散;空间回归分析显示,地区“年内羊出栏量”为人间布病发病的促进因素。结论 人间布病疫情与羊的养殖、交易、加工产业密切相关,浙江省布病疫情的地区分布特征随着各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需要在发展相关产业时同步规划落实好布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并对其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8-2017年福建省布鲁氏菌病报告数据,进行流行特征分析;采用传统生物学鉴定和BCSP31-PCR、AMOS-PCR、MLVA-16进行布鲁氏菌分离株分子鉴定和分型,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福建省2008-2017年布鲁氏菌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发病率0.11/10万;疫情波及福建省80%的县区,呈高度散发态势;发病高峰为4-8月;40~64岁发病数占62.7%,60~64岁组发病率最高(0.27/10万);男女比为2.50:1,农牧民占50.7%。40株布鲁氏菌分离株分子检测结果与传统分型基本相符,为2个种(羊种和猪种)和2个生物型(羊3型和猪3型),其中羊种布鲁氏菌占绝大多数(87.5%); MLVA-16分型将其分为羊种和猪种2个种群,35株羊种菌分为28种基因型,5株猪种菌分为4种基因型,其中26种基因型为单分离株,6种基因型为共享基因型(共14株,35.0%)。同国内147株布鲁氏菌进行聚类分析显示,福建省菌株与广东和内蒙古地区存在4种共享基因型,均为羊种菌,其他部分菌株与外省菌株存在着较近的遗传距离,主要集中在panel 2B上,仅存在1~3个位点的差异。结论 福建省布鲁氏菌病流行强度逐年增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传染源的管控、对疫情高发地区的重点人群采取必要防控措施,控制其发生与流行。福建省布鲁氏菌MLVA-16分型显示高度基因多态性,提示MLVA-16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学溯源调查,可以提高布鲁氏菌病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调查陕西省韩城市2011年布鲁氏菌病局部爆发疫情状况及影响因素,评价控制措施,为以后疫情处置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点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掌握畜间感染情况,分析疫情爆发因素,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结果 调查重点人群152人,采集血样33份,阳性6人,阳性率18.18%,罹患率 3.29 %;对所有存栏羊43只、牛1头抽血化验,检出阳性羊9只,全部扑杀、深埋和无害化处理,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通过对疫情特点及流行因素分析,证实本次布病爆发疫情传染源为病羊,传播途径主要为饲养、接产等密切接触传播,今后应加强畜间检疫和病畜淘汰等综合性防制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严防疫情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家畜流产情况,分析影响家畜流产的可能因素及其对当地牧民布病感染的影响。方法分阶段整群抽样入户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协方差的秩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羊流产组和无流产组的人布鲁杆菌病感染率差别显著(χ2=5.51,P<0.05)。羊免疫组与未免疫组的羊流产无统计学差异(χ2CMH=0.71,P>0.05)。羊免疫前与免疫后的流产数目无统计学差异(M=17.0,P>0.05)。结论四子王旗羊患布鲁杆菌病引起的流产是该地区人群布病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该地区羊群免疫接种对降低羊群流产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调查湖北省自1950年后的首起布鲁菌病暴发疫情的感染来源和传播的危险因素,2011年暴发发生在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 方法 采用病例搜索、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结果 本起人间布病暴发有同村9名病例,其中疑似病例1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8例,其中2例血培养出布鲁氏菌羊种3型。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接触羊的OR=7(1.02-52.59),主要接触方式为对引入羊群进行饲养和清扫羊圈。同村现存羊检测布鲁菌血清抗体阳性。 结论 引入羊群的饲养是发生布鲁氏菌病疫情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对羊群的检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间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下降原因,为制定防控措施积累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人间布病疫情严重且2010年病例数较2009年大幅度下降的市、县、村作为调查点,收集并调查居民畜牧养殖、畜间疫情、人间布病疫情、防疫措施的变化情况,分析人间布病疫情下降原因。结果 2010年人间布病疫情下降与畜牧存栏量减少、户养殖率下降、养殖人口率下降、畜间布病疫情下降和畜疫户率降低等因素有关。畜牧存栏量大幅度减少的原因是2009年11月实施了严厉的禁牧政策,养殖成本增加,居民弃养或减少了家畜存栏数;由于禁牧导致圈养增多,减少了羊群间布病传播的机会,畜间布病疫情减轻。还发现羊是当地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当地居民畜牧养殖行为习惯和健康行为形成不是影响2010年人间布病疫情下降的因素。结论当地人间布病疫情下降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禁牧导致了羊存栏量减少,羊群布病疫情减轻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山东省济南市人间布鲁杆菌病流行特征、疫情变化趋势及原因.方法 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济南市2004-2007年人间布鲁杆菌病疫情资料;对济南市近3年曾发生布鲁杆菌病疫情的疫点内从事家畜养殖、贩卖和屠宰等职业的布鲁杆菌病高危人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学检测;对2007年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4-2007年济南市发生布鲁杆菌病共32例,其中2007年发生15例,发病人数为2004年的3.75倍(15/4).采集高危人群血液样品共178份,血清阳性检出率为11.24%(20/178).2007年发生的病例主要集中在济南市的章丘市,占93.33%(14/15),3-9月份发病占93.33%(14/15),农民发病占93.33%(14/15),50岁以上年龄段发病占66.67%(10/15),男女发病比为2.75:1(11:4);发病具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有3个家庭分别发生2或3例;全部病例均有病牛、病羊接触史;病人从发病到确诊所需时间为17~529 d,中位数为70 d.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监测中发现的病例占86.67%(13/15).结论 济南市布鲁杆菌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章丘市是济南市布鲁杆菌病主要疫区,春夏季是济南市布鲁杆菌病的高发季节,患者以老年男性农民为主.传染源没有彻底清除,外来家畜未得到有效检疫,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是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山东省济南市人间布鲁杆菌病流行特征、疫情变化趋势及原因.方法 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济南市2004-2007年人间布鲁杆菌病疫情资料;对济南市近3年曾发生布鲁杆菌病疫情的疫点内从事家畜养殖、贩卖和屠宰等职业的布鲁杆菌病高危人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学检测;对2007年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4-2007年济南市发生布鲁杆菌病共32例,其中2007年发生15例,发病人数为2004年的3.75倍(15/4).采集高危人群血液样品共178份,血清阳性检出率为11.24%(20/178).2007年发生的病例主要集中在济南市的章丘市,占93.33%(14/15),3-9月份发病占93.33%(14/15),农民发病占93.33%(14/15),50岁以上年龄段发病占66.67%(10/15),男女发病比为2.75:1(11:4);发病具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有3个家庭分别发生2或3例;全部病例均有病牛、病羊接触史;病人从发病到确诊所需时间为17~529 d,中位数为70 d.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监测中发现的病例占86.67%(13/15).结论 济南市布鲁杆菌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章丘市是济南市布鲁杆菌病主要疫区,春夏季是济南市布鲁杆菌病的高发季节,患者以老年男性农民为主.传染源没有彻底清除,外来家畜未得到有效检疫,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是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山东省济南市人间布鲁杆菌病流行特征、疫情变化趋势及原因.方法 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济南市2004-2007年人间布鲁杆菌病疫情资料;对济南市近3年曾发生布鲁杆菌病疫情的疫点内从事家畜养殖、贩卖和屠宰等职业的布鲁杆菌病高危人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学检测;对2007年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4-2007年济南市发生布鲁杆菌病共32例,其中2007年发生15例,发病人数为2004年的3.75倍(15/4).采集高危人群血液样品共178份,血清阳性检出率为11.24%(20/178).2007年发生的病例主要集中在济南市的章丘市,占93.33%(14/15),3-9月份发病占93.33%(14/15),农民发病占93.33%(14/15),50岁以上年龄段发病占66.67%(10/15),男女发病比为2.75:1(11:4);发病具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有3个家庭分别发生2或3例;全部病例均有病牛、病羊接触史;病人从发病到确诊所需时间为17~529 d,中位数为70 d.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监测中发现的病例占86.67%(13/15).结论 济南市布鲁杆菌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章丘市是济南市布鲁杆菌病主要疫区,春夏季是济南市布鲁杆菌病的高发季节,患者以老年男性农民为主.传染源没有彻底清除,外来家畜未得到有效检疫,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是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山东省济南市人间布鲁杆菌病流行特征、疫情变化趋势及原因.方法 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济南市2004-2007年人间布鲁杆菌病疫情资料;对济南市近3年曾发生布鲁杆菌病疫情的疫点内从事家畜养殖、贩卖和屠宰等职业的布鲁杆菌病高危人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学检测;对2007年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4-2007年济南市发生布鲁杆菌病共32例,其中2007年发生15例,发病人数为2004年的3.75倍(15/4).采集高危人群血液样品共178份,血清阳性检出率为11.24%(20/178).2007年发生的病例主要集中在济南市的章丘市,占93.33%(14/15),3-9月份发病占93.33%(14/15),农民发病占93.33%(14/15),50岁以上年龄段发病占66.67%(10/15),男女发病比为2.75:1(11:4);发病具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有3个家庭分别发生2或3例;全部病例均有病牛、病羊接触史;病人从发病到确诊所需时间为17~529 d,中位数为70 d.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监测中发现的病例占86.67%(13/15).结论 济南市布鲁杆菌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章丘市是济南市布鲁杆菌病主要疫区,春夏季是济南市布鲁杆菌病的高发季节,患者以老年男性农民为主.传染源没有彻底清除,外来家畜未得到有效检疫,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是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山东省济南市人间布鲁杆菌病流行特征、疫情变化趋势及原因.方法 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济南市2004-2007年人间布鲁杆菌病疫情资料;对济南市近3年曾发生布鲁杆菌病疫情的疫点内从事家畜养殖、贩卖和屠宰等职业的布鲁杆菌病高危人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学检测;对2007年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4-2007年济南市发生布鲁杆菌病共32例,其中2007年发生15例,发病人数为2004年的3.75倍(15/4).采集高危人群血液样品共178份,血清阳性检出率为11.24%(20/178).2007年发生的病例主要集中在济南市的章丘市,占93.33%(14/15),3-9月份发病占93.33%(14/15),农民发病占93.33%(14/15),50岁以上年龄段发病占66.67%(10/15),男女发病比为2.75:1(11:4);发病具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有3个家庭分别发生2或3例;全部病例均有病牛、病羊接触史;病人从发病到确诊所需时间为17~529 d,中位数为70 d.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监测中发现的病例占86.67%(13/15).结论 济南市布鲁杆菌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章丘市是济南市布鲁杆菌病主要疫区,春夏季是济南市布鲁杆菌病的高发季节,患者以老年男性农民为主.传染源没有彻底清除,外来家畜未得到有效检疫,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是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