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及病毒基因序列,为SFTS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对8例SFTS死亡病例(病例组)和24例存活病例(对照组)的临床与流行病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利用MEGA5.1对毒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1)死亡病例组有田间劳作史的比例为50.00%,存活病例组为8.33%,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23),OR=11.00;死亡病例组家中养有动物且动物身上有蜱虫发现比例为37.50%,存活病例组为4.17%,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39),OR=13.80。2)死亡病例组中有畏寒症状比例为25.00%,存活病例组为79.17%,(P=0.02),OR=0.08;死亡病例组中有腹泻症状比例为37.50%,存活病例组为83.33%,(P=0.04),OR=0.12;死亡病例组中初诊有体表淋巴结肿大比例为50.00%,存活病例组为12.50%,(P=0.04),OR=7.00。3)死亡病例组及存活病例组白细胞、血小板均低于正常水平,死亡病例组血小板均值高于存活病例组,且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2)。4)日本与这4株死亡病例所在的岱山岛均为海岛环境,其L、M核苷酸序列处于同一个进化分支。然而基于S片段的进化树上江苏的代表株也进入到这个分支。结论 有田间劳作、家中动物身上有蜱虫及初诊体表淋巴结肿大的病例死亡风险较高,而有腹泻及畏寒症状的病例死亡风险较低,医务人员在诊治过程中应加以注意,另外布尼亚病毒在海岛环境上可能有比较独特的演化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ROC曲线评价CO2结合力(carbondioxide combining power,CO2-CP)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中心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7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转归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评估生存组和死亡组CO2-CP和碱剩余(base excess,BE)的水平,应用Spearman法对CO2-CP和BE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AUC评估CO2-CP和BE对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生存组BE的平均水平为(-1.41±6.00)mmol/L,死亡组BE的平均水平为(-15.93±4.44)mmol/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70,P=0.000)。生存组CO2-CP的平均水平为(20.36±4.35)mmol/L,死亡组CO2-CP的平均水平为(10.07±2.49)mmol/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07,P=0.000)。CO2-CP和BE呈正相关(r=0.875,P=0.000)。CO2-CP和BE针对预后的AUC分别为0.871,0.922,95%CI分别为0.770~0.972,0.846~0.9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O2-CP可较好地反映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失血性休克患者代谢性酸中毒水平和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单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与AIP合并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诊治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1型AIP患者资料,其中包括29例单纯AIP患者及11例AIP合并IgG4-SC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复发率并绘制复发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与单纯AIP组相比,AIP合并IgG4-SC组受累器官数目更多[3.0(3.0~4.0)个vs 3.0(1.5~3.5)个,Z=-2.172,P=0.035],治疗前反应指数更高[12.0(12.0~15.0)vs 12.0(9.0~13.5),Z=-2.157,P=0.032]。AIP合并IgG4-SC组血清IgG水平为21.0(15.8~23.7)g/L,高于单纯AIP组的14.8(13.3~15.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1,P=0.004)。在中位随访时间15.8(6.5~31.3)个月内,AIP合并IgG4-SC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纯AI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5,P=0.004)。结论AIP合并IgG4-SC组血清IgG4水平更高、受累器官更多,且更易出现复发。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可降低AIP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浆儿茶酚抑素(CST)水平,比较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ST的变化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心房颤动患者8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61例,慢性心房颤动23例),以及合并疾病相匹配、无心房颤动史的窦性心律患者46例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病史及体格检查、实验室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留取血浆标本,ELISA方法测定患者血浆CST水平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心房颤动组血浆C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54(0.34~0.96)mg/L比0.87(0.59~1.31)mg/L,Z=-3.491,P<0.001]。亚组分析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组[0.58(0.36~0.98)mg/L,Z=-2.807,P=0.005]、慢性心房颤动组[0.43(0.27~0.78)mg/L,Z=-3.450,P<0.001]血浆CST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慢性心房颤动组较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95,P=0.136)。心房颤动发作组[0.59(0.33~0.92)mg/L,Z=-3.091,P=0.002]与转复后组[0.51(0.34~1.00)mg/L,Z=-2.859,P=0.004]血浆CST水平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28,P=0.9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CST降低(OR=0.631,P=0.049)、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升高(>125 ng/L)(OR=12.416,P<0.001)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浆CST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最佳临界值为0.73 mg/L,敏感度为60.9%,特异度为63.9%,曲线下面积0.659(P=0.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ST水平明显降低,CST降低可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HBsAg/HBV DNA比率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6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CHB-LM)患者、24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B-S)患者和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入院时及40例CHB患者治疗12周的外周血;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水平,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 HBV-LC组HBsAg和HBV DNA均明显低于CHBLM(Z=-3.416和-2.636,均P0.05)、CHB-S组(Z=-2.499和-2.407,均P0.05),HBsAg/HBV DNA比率均稍高于CHB-LM、CHB-S组(均P0.05);CHB-LM和CHB-S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649、-0.032和-0.885,均P0.05)。HBeAg阴性组的HBsAg、HBV DNA水平均高于HBeAg阳性组(Z=-2.662和-4.950,P=0.008和0.001),HBsAg/HBV DNA比率较HBeAg阳性组明显升高(Z=-2.544,P=0.011)。治疗12周与治疗前比较,完全应答组HBsAg、HBV DNA均明显下降(Z=-2.103和-3.297,P=0.035和0.0002),HBsAg/HBV DNA比率明显升高(Z=-3.233,P=0.01);部分应答组HBV DNA明显下降(Z=-2.666,P=0.005),HBsAg/HBV DNA比率明显升高(Z=-2.666,P=0.000 4),HBsAg水平稍下降(Z=-1.600,P=0.110);无应答组HBV DNA明显下降(Z=-3.059,P=0.023),HBsAg稍下降(Z=-0.341,P=0.733),但HBsAg/HBV DNA比率升高(P0.05)。HBsAg/HBV DNA比率与PLT(r=0.561,P=0.002)呈明显正相关。HBsAg/HBV DNA比率预测病毒学完全应答的曲线下面积AUC(0.643)高于HBsAg(0.580)和HBVDNA(0.433)。结论进展性HBV-LC和HBeAg阴性CHB患者HBsAg/HBV DNA比率偏高,且升高的HBsAg/HBV DNA比率与抗HBV治疗疗效欠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查找重点区域及聚集时间,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10-2016年山东省各县(市、区)网络报告的SFTS疫情数据,结合人口数据、地理数据,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采用Open GeoDa 1.2.0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4软件进行时空扫描聚类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山东省累计报告SFTS病例2 319例,平均发病率为0.34/10万,累计报告死亡病例230例,平均病死率9.92%,发病数和发病率逐年增多。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2012-2016年SFTS空间分布均具有自相关性,呈聚集性分布, Moran’s I值均为正值(P<0.05);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高流行区主要位于淄博、泰安、莱芜、威海、烟台等市的相关县区。时空扫描分析发现3个时空聚集区域:1)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以烟台市芝罘区为中心点,共覆盖16个县(市、区)(LLR=677.15,RR=11.58,P<0.001)。2)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以泰安市新泰市为中心点,共覆盖6个县(市、区)(LLR=457.51,RR=9.25,P<0.001)。3)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以潍坊市安丘市为中心点,共覆盖28个县(市、区)(LLR=142.59, RR=4.97,P<0.001)。结论 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特征,主要集中在泰安、莱芜、烟台、威海的相关县(市、区),是我省预防控制该病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水平在散发型克-雅病(sCJD)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及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符合临床诊断的散发型克-雅病患者23例(sCJD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3例(对照组)。收集所有参与者年龄、性别、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血清尿酸、确诊时的病程、生存期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sCJD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15.83±71.92)μmol/L VS(264.35±73.67)μmol/L,t=2.260,P=0.029)。低尿酸组sCJD患者与高尿酸组sCJD比较,其发病年龄更低(55.83 VS 63.27;U=99.500,Z=2.066,P=0.039),而生存期无差异。结论 低血清尿酸可能为散发型克-雅病的易感因素,且与发病年龄有关。高水平的血清尿酸,很可能是散发型克-雅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邓浩辉  楼燕  高洪波  陈伟烈 《肝脏》2022,27(1):63-67,71
目的对艾滋病(AIDS)合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诊疗数据和预后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本研究纳入2012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的22例AIDS合并HBV-ACLF和39例HBV-ACLF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和预后的差异,并对AIDS合并HBV-ACLF好转者与治疗失败者临床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总结其特点。结果(1)AIDS合并HBV-ACLF与HBV-ACLF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发病前均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Z=-2.478,P=0.013)在AIDS合并HBV-ACLF组显著低于HBV-ACLF组,HBV DNA(t=3.778,P<0.001)在AIDS合并HBV-ACLF组显著高于HBV-ACLF组,但两组患者治疗失败率无显著性差异(54.5%vs 46.1%,P=0.529),在12例AIDS合并HBV-ACLF治疗失败的患者中,2例(16.7%)患者因AIDS相关并发症(肺部感染)死亡,10例(83.3%)患者因肝衰竭及其相关并发症死亡。(2)对AIDS合并HBV-ACLF好转和治疗失败的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的结果提示:好转组的年龄(Z=-2.574,P=0.009),MELD评分(t=-2.206,P=0.042),CD4+T淋巴细胞计数(Z=-2.374,P=0.017)显著低于治疗失败组,甲胎蛋白(Z=-2.317,P=0.020)在好转组显著高于治疗失败组。结论AIDS合并HBV-ALCF患者预后差,应予提前干预,其肝脏炎症反应程度和预后可能与患者的免疫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王育光  刘志威 《肝脏》2022,27(1):38-41
目的通过信息化随访方式干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对比分析其对患者疾病及用药依从性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剔除不符合纳入条件患者,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264例,有42例合并肝硬化。对纳入患者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分组,最终微信+电话随访组87例,电话随访组88例,对照组89例。随访并对比三组在2年后肝功能、肝硬化人数及停用恩替卡韦时间等不同差异。结果随访年后三组在失访人数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与B组2年后两组在ALT(Z=-3.218,P=0.02)、AST(Z=-2.749,P=0.03)、Alb(Z=1.746,P=0.04)、乙肝病毒DNA(Z=-3.231,P=0.02)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TBil、FIB-4指数、APRI、γ-G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2年后对比结果显示,两组在ALT(Z=-11.089,P<0.001)、AST(Z=-9.247,P=0.01)、TBil(Z=-7.623,P=0.01)、APRI(Z=-4.834,P=0.01)、γ-GT(Z=-2.867,P=0.03)、Alb(Z=3.187,P=0.02)、乙肝病毒DNA(Z=-10.078,P<0.001)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FIB-4指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2年后两组对比结果显示,两组在ALT(Z=-1.275,P=0.04)、AST(Z=-2.045,P=0.03)、TBil(Z=-3.762,P=0.02)、APRI(Z=-1.461,P=0.04)、γ-GT(Z=-2.254,P=0.03)、乙肝病毒DNA(Z=-1.782,P=0.04)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lb、FIB-4指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年后A组肝硬化人数为12人,B组为16人,C组为24人。A组与B组(χ2=0.945,P=0.408)、B组与C组肝硬化人数(χ2=2.741,P=0.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C两组肝硬化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3,P=0.013)。在2年时间内,A组有15例患者暂停使用恩替卡韦,B组有28例,C组有61例,三组停用恩替卡韦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61,P<0.001),通过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A组使用恩替卡韦时间长于B组(83.0%vs 68.5%,χ2=5.754,P=0.016)及C组(83.0%vs 33.7%,χ2=61.601,P<0.001),而B组使用时间长于C组(63.5%vs 33.7%,χ2=32.451,P<0.001)。结论通过对患者强化信息化干预,可以使患者服用抗乙肝病毒药物依从性提高,降低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及肝硬化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浙江省2014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浙江省SFTS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分析。结果2014年浙江省SFTS确诊病例57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17.54%。病例呈现出5月和8月两个高峰期;平均年龄为(58.75±16.30)岁,不同年龄组人群病死率不同(χ2=10.148,P=0.008,P=0.05);农民占89.29%。病例发病前2周内53.85%的病例有户外活动史,多从事种地、割草、采茶等活动,29.09%有明确蜱暴露史,54.90%家里饲养动物,51.06%有老鼠暴露史。大部分病例有发热、疲劳、畏寒、肌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且均伴有血小板和白细胞进行性下降;存活和死亡病例间牙龈出血症状不同(χ2=4.114,P=0.043,P=0.05)。存活组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平均5.5 d,死亡组7.5 d,病例从确诊到死亡平均3.5 d,其中有2人是死亡后才被确诊。结论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中老年农民高发,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及早诊断、早治疗对该病的预防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 71.4%的患者有基础性疾病,发病到死亡平均时间为9 d。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厌食(90.5%)、乏力和肌肉酸痛(85.7%)、恶心和呕吐(61.9%)以及头痛和头晕(42.9%)等;90.5%的患者病程中出现神经系统损害表现,52.4%有肺部感染表现,47.6%出现出血症状。所有患者血小板降低,81.0%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降低,79.2%的患者出现蛋白尿;81.0%的患者ALT升高,90.5%的患者AST升高。呼吸、循环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结论死亡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入院时即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的表现,诊疗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2~2013年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河南省2012~2013年SFTS病例特征,利用PHGIS1.7.0软件绘制SFTS地区分布图,采用时间分布曲线结合圆形分布法分析SFTS季节性分布特征。收集病例急性期血清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结果 2012~2013年河南省共报告SFTS病例1 225例,确诊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2948/10万。死亡18例,病死率为1.47%。信阳市报告病例1 210例,占98.78%。病例主要集中在4~10月,5月份出现第1个发病高峰,9月份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2年间SFTS总的流行高峰期为4月23日~8月18日,SFTS发病在时间上存在集中趋势(Z=nr2=441.00,P<0.01)。男性发病率0.4869/10万,女性发病率为0.829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35,P<0.01)。病例年龄1~93岁,平均59岁,其中40~79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90.29%。农民1 172例,占病例总数的95.67%。本省医疗机构共报告SFTS 1 207例,占病例总数的98.53%;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分别占报告机构总数的60.87%、30.43%和8.70%。2012和2013年SFTSV检测阳性率为57.14%和5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P>0.05)。结论河南省SFTS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病范围有扩大趋势。高龄女性农民为高危人群,SFTSV仍为主要致病病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多脏器损伤的特点及发生规律。方法收集68例SFTS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对肝脏、心脏、血液系统、肾脏、脑等脏器损伤的症状和体征、生化指标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肝损伤发生率为97.06%(66/68)。早期、极期和恢复期ALT四分位数分别为76.6(44.1,126.0)、131.1(73.0,219.5)、120.6(74.3,199.0)U/L,AST四分位数分别为164.6(92.3,283.6)、249.5(107.5,426.0)、101.3(49.0,188.0)U/L。心肌酶变化以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升高为主,早期、极期和恢复期LDH四分位数分别为677.5(389.0,1 412.5)、922.0(618.0,1 804.5)、470.0(306.0,733.0)U/L,α-HBDH四分位数分别为398.5(196.3,662.3)、584.0(372.5,895.0)、317.0(226.0,478.0)U/L,肌酸激酶同工酶基本正常。WBC降低、PLT减少发生率分别为67.65%和100%。早期、极期和恢复期WBC四分位数分别为2.56(1.00,6.40)、3.14(1.93,7.16)、4.22(3.11,6.34)×10~9/L,PLT四分位数分别为40.7(23.3,53.3)、40.0(25.2,51.3)、123.0(58.0,218.8)×10~9/L。27例尿潜血阳性,45例尿蛋白阳性,但肾功能指标肌酐和尿素氮无明显异常。11例意识状态改变,5例病理反射阳性。4例(5.88%)死亡,均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肝脏、心脏、肾脏、血液等器官系统损伤是SFTS的重要临床特征,在该病早期即出现损伤并持续加重,极期损伤最重,多数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临床特征,为该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2019年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45例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并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45例单纯胆管梗阻患者作为对照。采用单因素分析华支睾吸虫感染相关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表现,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单纯胆管梗阻患者相比,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中男性占比更高(91.11% vs. 46.67%;[χ2] = 20.737,P < 0.01)、农村病例占比更高(62.22% vs. 22.22%;[χ2] = 14.757,P < 0.01),主要临床症状为黄疸(45例,占100%)和腹痛(40例,占88.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比值比(OR) = 10.717,95%可信区间(CI): (2.571,44.662)]和有饮酒史[OR = 4.474,95% CI: (1.019,19.642)]是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危险因素;居住地为城市[OR = 0.128,95% CI: (0.038,0.435)]为保护因素。实验室检查发现,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较单纯胆管梗阻患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降低,而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2.566、-3.454和-3.821,P均< 0.05)。影像学检查发现,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胆管管壁增厚、肝内胆管扩张。结论 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在临床工作中可结合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别对16例SFTS死亡病例(病例组)和16例一般病例(对照组)的临床与流行病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所有病例均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确诊病例.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有蜱叮咬史的比例分别为25.00%和18.75%,有田间劳作史的比例分别为75.00%和8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病例发病至死亡平均时间为10天,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为4天.病例组从发病到首诊的时间间隔和住院治疗天数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2.50%的死亡病例伴有基础疾病,显著高于对照组25%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病例组具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比例(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ALT、AST、LDH、CK和BUN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既往有基础疾病史和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患者心肌损伤及心脏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分型将患者分为重型组(n=4)和轻症组(n=32,包括轻型和普通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情况,测定并比较每组患者血清肌酐、肌红蛋白、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床旁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和右心室功能。结果COVID-19重型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轻症组(Z=-3.183,P=0.001),糖尿病患病率(χ^2=13.056,P<0.001)、血清肌红蛋白(t=5.284,P<0.001)、CK(Z=-2.267,P=0.029)、CK-MB(Z=-2.140,P=0.032)、cTnT(Z=-2.134,P=0.037)、CRP(Z=-1.892,P=0.041)、NT-ProBNP水平(Z=-2.467,P=0.014)和右心室Tei指数(t=5.256,P=0.023)均显著高于轻症组。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Tei指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OVID-19重型患者心肌存在一定的损伤,右心功能减退。重型COVID-19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轻症患者。  相似文献   

17.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 is an emerging viral hemorrhagic fever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 To date, no standardized treatment protocol for SFTS has been established. Corticosteroids (CS) may be administered to patients with SFTS an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but its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are still debatable. 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review at four medical facilities in Miyazaki, Japan. Based on the medical records, clinical data, including the patients background, symptoms, physical findings, laboratory data at initial presentation, treatment, and outco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CS-treated and the non-CS-treated group. A total of 47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SFTS in each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14 fatal cases and 33 nonfatal cases. The case fatality ratio was 29.8%. After adjusting patients’ background by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the case fatality ratio was higher (p = 0.04) and complications of secondary infections, including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tended to be more frequent (p = 0.07) in the CS-treated group than in the non-CS-treated group. These data suggested that administration of CS to patients with SFTS should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