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2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加口服药物治疗,并与对照组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明显降低SAH后CVS发生率,提高CVS治愈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但不能降低SAH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尼奠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2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加口服药物治疗,并与对照组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明显降低SAH后CVS发生率,提高CVS治愈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但不能降低SAH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镇静、止血及甘露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且两组GOS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为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其中治疗组的并发症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好,可以明显改善GOS评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6例原发性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再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而再出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能明显改善SAH患者的神经功能,同时可以减少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依达拉奉治疗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书珍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77+79-77,79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方式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8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两组脑梗死、脑积水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进行预后判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脑梗死、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较对照组好。结论在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例,早期使用尼莫地平可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梗死、脑积水等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5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行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并鞘内注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间断腰椎穿刺术并鞘内注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优良率68.75%,对照组39.39%,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死率实验组12.05%,对照组27.27%,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颅内压控制平稳,脑膜刺激减轻,减少了并发症和后遗症,效果较好,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4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Z4例)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以及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梗塞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大脑申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在发病第7d和第14d时均明显慢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血管痉挛和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迟发性脑梗塞发生率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的治疗及疗效分析。方法: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每组各24例,对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预后质量明显提高,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黏附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疗效显著,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患者60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止血、脱水、对症治疗,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0.5μg·kg^-1·min^-1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0d,后改尼莫地平片剂40mg,每日4次,连用1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多普勒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患者CVS发生率及疗效。结果经积极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痊愈13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痊愈8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8.00%,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大脑前、中动脉的收缩峰流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CV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43%vs44.00%,P〈0.05),再出血率也低于对照组(2.86%vs24.0HD%,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对照组使用单纯的常规治疗。观察指标:血红蛋白(Hb)每日清除率、头痛缓解时间、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并发症及治疗效果评价等。结果置换组并发脑血管痉挛(10o%)、脑积水(67%)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分别为33.3%和26.7%)显著降低伊〈0.05)。再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0.0%,对照组:133%);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事(73.3%)较对照组(46.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脑梗死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恢复.操作简单易行、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24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加口服药物治疗,并与对照组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两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明显降低SAH后CVS发生率,提高CVS治愈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但不能降低SAH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张文超  王传海  史立信 《河北医学》2014,(12):2029-2031
目的:探讨腰大池穿刺持续引流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78例随机分为两组,传统基本治疗组89例应用传统基本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细胞、营养脑神经等综合基本治疗;联合治疗组89例在传统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入院立即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持续静脉泵点,于发病后24h给予腰大池穿刺持续引流。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腰大池穿刺持续引流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发症(如脑梗塞、再出血、脑积水等)发生率,恢复脑功能,减少患者住院天数方面,治疗效果确切,患者预后改善明显。此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疗可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欣欣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249-250
目的探讨反复释放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方法将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例常规处理,治疗组34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反复释放脑脊液的治疗方法。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82%,X^2=6.67,P〈0.05。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治疗组为5.88%,对照组为22.22%,X^2=4.91,P〈0.05。脑积水的发生率治疗组为0,对照组为8.33%,X^2=5.18,P〈0.05。结论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反复释放脑脊液,该治疗方法可缩短病程,对缓解头痛效果明显,避免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和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脑膜刺激持续时间、头痛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lasgow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G1asgow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头痛患者,能显著缩短患者的脑膜刺激持续时间和头痛持续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对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选择尼莫地平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高血压SAH患者10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高血压SAH患者分为A1组(观察组50例)与A2组(对照组50例)。针对A2组患者,选择常规治疗的方法。针对A1组患者,选择常规治疗+尼莫地平持续泵入的方法给予临床治疗。对比A1组与A2组高血压SAH患者完成治疗后的效果表现。结果:在临床出现CVS(脑血管痉挛)概率方面,A1组低于A2组患者非常明显(P<0.05);在临床出现再出血概率方面,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治愈率方面,A1组高于A2组患者极为明显(P<0.05);在临床患者死亡率方面,A1组低于A2组患者明显(P<0.05)。结论:针对高血压SAH患者,选择尼莫地平给予临床治疗后,在降低临床出现脑血管痉挛概率以及再出血概率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意义,患者的临床治愈率表现为明显增高,成功凸显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②方法将90例蛛网膜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用脑脊液置换治疗并地塞米松鞘内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发热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脑脊液血红蛋白清除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③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01)。④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安全有效,能迅速缓解病情,明显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马军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2,(28):3727-3728
目的探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与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方法88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纽,观察纽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对照组行间断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脑积水、脑梗死、再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总体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预后较好,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19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患者作为治疗组,实行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置换脑脊液,同时对16例患者采用腰穿引流脑脊液作为对照组,通过观察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时间及脑脊液生化检测蛋白变化情况,头痛缓解时间、再出血、脑积水等并发症的例数及治疗结果判断两者之间的差别。结果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脑脊液蛋白正常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头痛缓解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治疗结果两组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采用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优于腰穿脑脊液置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