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络病的论述入手,阐述了叶天士对络病的认识。叶天士本着继承创新又不泥古离宗的原则,认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和"新病亦可入络",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对慢性疑难杂病等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启发了后世医家学者在诊治疾病中新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2.
阮金玉 《四川中医》2011,(11):64-66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络论治男科病效果满意,深入研究,前景广阔。方法:本文在络病理论指导下,从络论治前列腺痛、男性不育症、勃起功能障碍、不射精症、前列腺增生症、精索静脉曲张等男科六大疾病。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肝络"的定义与特点出发,重新定义了"肝络病",认为"肝络病"指自发病起即为肝络功能和(或)结构异常,整个病程中均以肝络的功能或结构病变为中心的一类疾病。探讨了肝络病的内涵、外延,认为肝络病的核心是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均以肝络的异常为中心,而由其他疾病波及肝络而导致异常的疾病不属于肝络病的范畴。阐述了"肝络病"自身的独特特点,即"肝络病"是气络病变与血络病变并重。  相似文献   

4.
络病学说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共有4次大发展:第1次,在《黄帝内经》中首次出现了"络";第2次,张仲景针对络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出现了"络病证治";第3次,在前两次的基础上,清代叶天士阐明了相对较完善的络病体系,并且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千古名论;第4次,近现代医家完善了络病学理论体系,并且不断的扩展络病学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探究络病理论、痰瘀相关学说与慢性复杂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结合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提出其核心病机为"络虚邪瘀",并指出"络虚邪瘀"的现代科学内涵可能包括血栓前状态、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以及VEGF、ET-1、TGF-β、MMPs/TIMPs、IL-8、CD_4~+、CD_8~+等分子的异常等。同时,从"络虚邪瘀"病机的角度,阐述了肺络病——特发性肺纤维化、心络病——冠心病、体络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从而为以络论治慢性复杂性疾病奠定理论基础,提供临床诊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贾奎  菅艳萍 《光明中医》2011,26(11):2184-2185
络病学理论始于《黄帝内经》,至近代已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体系。"脑心同治"的理论基础基于络脉学说,心脑血管疾病与络病学关系密切,其病机演变规律相同,属于"脉络-血管系统病",存在疾病发生发展共同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4):68-70
络病理论已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目前络病理论指导儿科疾病的论述较少,对具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认识欠清晰。试将络病理论运用到儿科难治性肺系疾病中,结合寒地地域特点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分析、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炎支原体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腺样体肥大的中医病机,以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并为络病理论体系的发展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8.
瞳神络病主要是指与葡萄膜、视网膜、黄斑、视神经等相关疾病。瞳神络病理论是指采用中医络病理论来解释瞳神相关疾病,以求能更好的辨证用药,治疗该类疾病。瞳神络病的病因可分为邪实与正虚;邪阻目络,目络损害,络虚不荣是瞳神络病的核心病机。损害的目络为"病络",因生化制克平衡破坏而异常亢进的目络成为"败络"。结合病因病机特点,治则应以通为用,以补为宜,代表方如牵正散、解毒通络汤、温阳煦络汤、化痰通络汤等。  相似文献   

9.
吴以岭教授治疗络病用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筱军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2):1196-1196
络病不是一个具体的病种,而是多指邪入十五别络、孙络、浮络、血络等而发生的病变,是以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虚不荣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其实就是中医学"异病同治"的体现.吴以岭教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潜心研究络病 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颇多.兹将业师治疗络病的用药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脑络概念是当代中医脑病理论的核心。关于脑络的血络属性已有大量的研究,然而对于脑络的气络属性,当前还缺乏足够探讨。故通过总结中医文献、临床与实验研究,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脑气络"的概念,认为其神经生物学本质即大脑神经网络,而"脑气络病络"是MCI、AD等老年认知障碍疾病的核心病机,补气化浊、解毒通络治法是治疗老年认知障碍疾病的关键治法。这一阐述对于丰富中医脑病、络病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老年认知障碍疾病的演变规律,可能具有一定意义,同时也可以为老年认知障碍疾病的中医药早期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络病学说萌芽于<黄帝内经>,历经发展,清代叶天士进一步明确了"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人络","百日久恙,血络必伤",提出了要"讲究络病功夫",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络病理论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成于明清,随着《络病学》的问世,标志着络病学说的基本形成及理论体系的基本完善。络病学理论广泛运用于临床指导疾病的辨证治疗,现将其研究现状及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络病理论已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目前指导儿科疾病的论述较少,对具体疾病从"络病"层面的发病机制、发展规律、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的认识欠清晰。本文以各家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共识"为前提,通过阐述肺络病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关系,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将络病理论运用到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阐明病因病机,指导辨证论治,把握"治未病"方向。病机主要包括络气郁滞、络脉绌急、络息成积、络虚不荣等;治疗分急性期、慢性持续期、缓解期,灵活应用"辛通""虫类""藤类""化痰""通补"药;"治未病"以预防"络息成积"为核心。  相似文献   

14.
"络脉络病理论"源远流长,它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长河中的一颗璀璨之星,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早在《内经》中,已初步构建了络脉络病理论体系。继后,历代医家如张仲景、喻嘉言乃至叶天士、王清任等均在理论和临床上发展了络脉络病理论。现代络脉络病理论的研究已成为近年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湖北中医学院邱幸凡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末率先开展了络脉理论研究,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并于1991年出版了《络脉理论与临床》专著。上世纪90年代末期,王永炎院士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认为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虚滞、瘀阻和毒损络脉。其间,吴以岭教授也开展了络病理论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于2004年主编出版了《络病学》等著作,运用络病理论指导辨治疑难杂病,取得了良好效果。遍阅医案,纵观诸家,医者取得显著的临床成就,无不与精通络理、善于治络有关。但限于历史原因,络脉络病理论还没得到现代医家的足够重视,以至影响了对疑难杂病的治病效果,正如叶天士所说:"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因此,为了弘扬络脉络病理论,开拓对疑难杂病的辨治思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本刊特开辟络脉络病研究专栏,欢迎有识之士赐稿,共同探究络脉络病的奥秘。  相似文献   

15.
程革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08-2309
《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四十多种疾病,其中不疾病属于络病及其相关病证的范畴。张仲景从外邪入络、痰饮阻络、瘀血凝络、络脉空虚和络脉损伤等方面论述了各络病的病因病机,描述肌肤不仁、局部包块、出血症、疼痛、水肿等络病的临床症状,并提出行气化瘀通络、化痰逐瘀通络和虫蚁搜剔通络等治法。《金匮要略》对络病的记述,奠定了其在中医络理论发展过程承上启下的作用。深入研究张仲景络病理论。对于完整理论中医络病理论,提高临床治疗疾病,特别是多种疑难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韦云  周文泉  贾广波 《陕西中医》2010,31(11):1565-1566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肇始于《内经》,充实于金元,兴旺于明清,至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时,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素问·调经论篇》云:“病在血,调之络。”初步反映了络脉与血病的关系,奠定了络病学说的基础。络脉既是气血津液贯通的枢纽,也是沟通机体内外及神机运转的重要途径之一。简单来说,络病不是某一种独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17.
肺间质纤维化属"肺络病"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正虚邪实、肺失宣肃为发病的始动因素,而肺络气虚,痰、瘀、毒痹阻肺络为其基本病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的"络以通为用"为络病常用治疗方法。针对肺间质纤维化本虚标实、肺络痹阻的疾病特点,制定"络以通为用"的基本治则,具体为络虚者宜通补、络痹者宜辛通,肺络通,气血行,则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发病与"络病"密切相关,其"脾虚—阳虚—痰瘀"的病机演变较为符合络病"络阻—络虚—络损"的发病特点,因病程长短不同,故治疗上所侧重点也不同。因疾病"有诸内而未形诸外"仅凭宏观所辨的"证"难免偏颇。在临床中可遵循"宏观为主,微观为辅;宏观不足,求之微观"的原则分阶段治疗。在疾病初期,脾胃虚弱,络脉受阻,以治标为主,治本为辅;在疾病中期,脾阳不足,络脉空虚,采用温运脾阳之法;在疾病后期,痰瘀互结,络脉损伤,运用"甘温益气"之法,加以活血之品。本文拟通过论述基于"络病"病机分阶段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该病提供新的中医诊疗思路,发挥中医优势。  相似文献   

19.
吴以岭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既往系统构建"络病证治"理论体系,为中医络病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围绕以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为代表的血管病变,系统构建"脉络学说",并以其作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系统理论。以"脉络学说"为切入点,以冠心病心绞痛为代表,提炼关于该病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用药规律等学术观点,以期为临床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络病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革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08-2309
<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四十多种疾病,其中不疾病属于络病及其相关病证的范畴.张仲景从外邪入络、痰饮阻络、瘀血凝络、络脉空虚和络脉损伤等方面论述了各络病的病因病机,描述肌肤不仁、局部包块、出血症、疼痛、水肿等络病的临床症状,并提出行气化瘀通络、化痰逐瘀通络和虫蚁搜剔通络等治法.<金匮要略>对络病的记述,奠定了其在中医络理论发展过程承上启下的作用.深入研究张仲景络病理论.对于完整理论中医络病理论,提高临床治疗疾病,特别是多种疑难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