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评分及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有效提升膀胱的顺应性,对膀胱平衡状态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5E"康复护理模式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90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5E"康复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膀胱功能、心理状态[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质量(SF-36)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病人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和排尿次数少于对照组,下尿路功能症状(LUT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总体健康、生理职能、机体功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服务态度评分、服务内容评分、人员素质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5E"康复护理模式能提高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膀胱功能、生活质量及病人满意度,改善其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1周、治疗4周和8周后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排尿日记对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和导尿次数进行比较,通过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导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呈持续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USDS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任婷 《当代护士》2022,(12):106-109
目的探讨网络化持续康复护理支持对脊髓损伤出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4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4例脊髓损伤出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网络化持续康复护理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膀胱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最大逼尿肌压力和残余尿量均下降,最大膀胱容量均升高(P<0.05),且相较对照组,观察组上述指标更优(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4.61%,明显低于观察组(96.15%)(P<0.05);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86.53%,明显低于观察组(98.08%)(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出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网络化持续康复护理支持能够有效改善其膀胱功能和生活质量,治疗效果较佳,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院内康复训练联合视频APP随访指导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则予以早期院内康复训练联合远程视频APP随访指导,均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予尿动力学检查,测定患者膀胱容量、尿失禁次数、自主排尿量、残余尿量及排尿次数,2组均给予为期6个月的随访调查,采用生活质量评价表及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LUTS)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及尿路功能的改善情况,并采用焦虑、抑郁量表评定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膀胱容量、自主排尿量均上升,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减少,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容量、自主排尿量上升幅度与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减少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下尿路症候群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末次随访2组评分均降低,观察组评分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SAS、SDS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末次随访2组量表评分均降低,观察组评分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末次随访2组量表评分上升,观察组评分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院内康复指导联合远程视频APP随访指导干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促进自主排尿,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优化方案对中风后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日常生活活动功能(BI)、残障或缺陷功能评分(NIHSS)及功能独立性评分(FIM)的影响。方法:将85例中风后确诊为尿失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西医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及BI,NIHSS,FIM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24 h排尿次数、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FI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后尿失禁患者应用综合康复优化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神经运动及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小虹  吕慧 《护理研究》2008,22(20):1830-1831
[目的]了解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48例脊髓损伤(SCI)痉孪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膀胱引流,观察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呼吸肌及腹肌训练、坐站训练、膀胱训练、间歇性清洁导尿、盆底肌刺激仪应用等.[结果]观察组经过综合康复护理,其膀胱功能平衡指标、膀胱容量、泌尿系统并发症等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SCI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将142例脊髓损伤合并截瘫伴膀胱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2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膀胱引流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的膀胱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病人留置尿管时间缩短,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率降低(P均<0.05);康复组总有效率为84.78%,对照组为18.00%,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排尿功能,降低尿路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膀胱功能评定的意义。方法:把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成2组,组Ⅰ(有下尿路症状组)29例和组Ⅱ(无下尿路症状组)13例,最大逼尿肌压力(maximal detrusor pressure,MDP)、残余尿(residual urine,RU)和膀胱顺应性(bladder compliance,BC),比较其结果。结果:组Ⅰ均存在神经源性损害,组Ⅱ中有8例存在神经源性损害。组Ⅰ和组Ⅱ的MDP、RU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BC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可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下尿路症状患者的膀胱功能及神经病学特征,对于无下尿路症状的患者能早期发现膀胱神经源性损害,指导该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康复护理方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和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为I级的比率显著提高,为III级的比率则显著降低,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干预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缩短,同时发生肾功能损害、尿路感染、泌尿系造影异常的人数均明显减少,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辅助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采用常规间歇式导尿技术并制定饮水计划,观察组加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膀胱功能及国际下尿路症候群症状(LUTS)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每日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每日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平均漏尿次数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方法对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治疗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隙性导尿在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方法将50例脑卒中后出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间歇性导尿,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尿路感染以及平衡尿路的差异。结果患者残余尿量由对照组的(163.1±54.7)ml降低至观察组的(91.8±60.4)ml,尿路感染与平衡尿路发生率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可显著促进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结合功能锻炼指导对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行宫颈癌根治术的20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结合功能锻炼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率、自解小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尿潴留及再置尿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2周后,两组的HHI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6个月后,两组的EORTC QLQ-C30各项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结合功能锻炼指导能够有效提高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率和自解小便率,降低尿潴留及再置尿管发生率,改善患者希望水平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以此使病人生存质量得到改善.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经诊断为脊柱脊髓受损伴膀胱功能障碍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合理的分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取间歇性导尿和留置导尿术,实验组采取综合训练以及康复护理干预;安排患者在训练期间进行尿常规检查以及中段尿培养,观察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尿路感染率较低(P<0.05),实验前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对比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实验组比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 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干预在脊柱脊髓受损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能够改善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效果,减少泌尿感染发生率,对于病人生活以及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康复专科护理的基础上联合按摩灸观察其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膀胱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例病人随机分为按摩灸组和康复护理组,每组34例(其中按摩灸组和康复护理组分别脱落3例和2例),康复护理组仅予以常规康复专科训练指导和护理,每日1次,而按摩灸组在康复专科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按摩灸操作,选取的穴位有八髎、关元、中极,每日1次,干预4周,观察两组病人膀胱功能、生存质量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两组均显示低于干预前(P<0.001),且按摩灸组低于康复护理组(P<0.05),干预后两组每次排尿量明显多于干预前(P<0.001),且按摩灸组多于康复护理组(P<0.001),干预后膀胱残余尿量两组均低于干预前(P<0.001),且按摩灸组低于康复护理组(P<0.001),按摩灸组WHOQOL-BREF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康复护理组(P<0.001),按摩灸组有效率为(93.55%),高于康复护理组(71.88%)。结论:按摩灸联合康复专科护理的方法优于单纯的康复专科护理,可以有效改善病人膀胱功能,进一步提高病人...  相似文献   

16.
单小虹  吕慧 《护理研究》2008,22(7):1830-1831
[目的]了解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48例脊髓损伤(SCI)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膀胱引流,观察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呼吸肌及腹肌训练、坐站训练、膀胱训练、间歇性清洁导尿、盆底肌刺激仪应用等。[结果]观察组经过综合康复护理,其膀胱功能平衡指标、膀胱容量、泌尿系统并发症等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SCI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8):3310-3312
目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使用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观察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的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分析护理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08例,将所有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收集和分析两组患者在护理完成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均取得一定效果,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0):3930-3931
系统地探究康复治疗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价值。2014年9月~2015年1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地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康复治疗。对比两组干预效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膀胱容量是(356.3±12.7)ml,残余尿量是(93.4±8.3)ml,对照组的膀胱容量是(292.6±10.3)ml,残余尿量是(128.4±8.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9.
曹婷婷  李惠  白晓明  高杰 《全科护理》2021,19(30):4242-4244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清洁间歇导尿(CIC)的强化护理对病人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妇科收治的120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接受CIC治疗的宫颈癌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CIC强化护理,比较两组病人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膀胱功能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首次排尿残余量、残留尿量低于50 mL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人最大尿流率、膀胱最大容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颈癌病人实行宫颈癌根治术后CIC强化护理可促进病人膀胱功能恢复,提高病人术后性生活质量,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20.
张红  陈元金 《当代护士》2022,29(3):14-17
目的 探讨基于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的康复护理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76例。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的康复护理技术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膀胱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实施基于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的康复护理技术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膀胱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基于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的康复护理技术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护理中,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水平,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