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无偿献血者性别差异与献血反应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平  黄筱曼 《广西医学》2008,30(11):1749-1749
在校学生作为一个无偿献血的特殊群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年龄优势、文化素质高、接受新事物快、安全血液的保证、可以参加无偿献血的时间长[1].但在采血过程中发现,因精神因素、空腹献血、过度疲劳、环境因素等原因导致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献血反应一旦发生可以影响大学生的献血热情,妨碍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的建立.因此我们对在校的大学生献血群体进行性别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的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陈玉娟 《吉林医学》2011,(8):1615-1616
目的:了解和认识不同献血环境及两种献血量与献血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0 712名无偿献血者进行对比分析,采血量选择200 ml和400 ml两种规格。结果:在不同环境下献血200 ml和献血400 ml发生献血反应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献血200 ml者的献血反应率明显高于献血400 ml者的献血反应率;献血车上的献血反应率明显高于站内。分析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由于献血者精神紧张、献血环境不理想、空腹等情况引起。  相似文献   

3.
祝菁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5):859-860
目的:探讨街头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无偿献血3 920人次,对献血献血反应进行归纳.结果:出现轻、中、重度献血反应41人次,回访反应良好.结论:街头献血献血反应跟心理、体质、穿刺、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应有针对性的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2~9月进行无偿献血的1000例自愿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1000例无偿献血者中有38例发生了献血反应,其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精神因素,其次为空腹饥饿引起,此外,献血者献血前睡眠不足、献血环境及采血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等都是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应该针对上述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论对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献血反应与环境设施的关系,探讨降低献血反应的对策. 方法 本血站2005~2008年间的献血者64748人,按采血场所及献血体位分组,由于环境舒适度存在差异及献血体位不同. 结果 不同采血场所献血反应发生率经χ2 检验(P<0.01),不同献血体位献血反应发生率经χ2检验(P<0.01),两组数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环境舒适度好,配备采血床,半卧位献血,献血反应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赵金光 《甘肃医药》2010,29(2):218-219
目的:了解不同献血人群与献血反应发生的关系。方法:从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观察分析不同献血人群与发生献血反应的关系,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献血反应的发生及反应的程度与献血人群有关。结论:保障献血者安全献血,在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基础上,要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7.
2001年11月至2009年9月,在我站23638人次无偿献血者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共371人次,占献血总人数的1 57%.献血反应原因分析: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空腹献血、穿刺技术、其他因素都会增加献血反应发生机率.预防措施:消除精神紧张、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对献血者进行细致筛选都可以有效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学生团体组织在献血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制订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献血安全,提高重复献血率。方法:对茂名市中心血站2009年1月~2010年12月学生团体献血与学生街头献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学生团体献血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高于街头学生献血。结论: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空腹献血、休息睡眠不足是学生团体献血时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加大献血知识宣传,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和气氛,加强献血前的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献血反应是在血液采集过程中或采集完毕后短时间出现的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笔者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对本市无偿献血中发生的献血反应情况进行了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清远市学生献血反应相关因素,探讨降低献血反应的对策.方法 抽取本站2009年1月~2011年12月学生和其他职业献血档案资料各8959份,按献血体重、献血年龄、献血次数、献血体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生和其他职业体重因素献血反应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学生高于其他职业.不同年龄段献血反应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段献血反应高于高年龄段.献血次数、献血体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平均体重、低平均献血年龄、高首次献血率是我市学生献血反应的三大主因,心理、环境设施因素、不同献血体位是献血反应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采血车献血反应原因的正确分析,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大兴安岭中心血站2007年-2008年两年间发生的25例献血反应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精神紧张7例,晕针2例,疲劳3例,环境原因6例,连锁反应2例,空腹5例,经过护理后均快速恢复.结论 对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正确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的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段俊媛 《中外医疗》2013,32(1):75-76
目的在实践过程中探讨献血者发生晕厥反应的原因,同时根据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收集该市2011年进行初次献血的6186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献血者在献血整个过程出现的晕厥反应的进行分析以及及时性的调查。结果进行献血的6186人中出现了63位晕厥反应者,占总人数的1.02%,在晕厥反应发生的同时医护人员进行了必要的及时性护理工作,在休息一段时间后恢复了正常,在进行随访的过程中这些晕厥患者没有出现任何后遗症以及相关并发症。结论献血者之所以会出现晕厥反应是有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所以在进行献血之前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好献血知识的相关宣传活动,同时为献血人员提供一个绝对舒适良好的献血环境,根据每一位献血者出现的反应进行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的控制献血晕厥情况的产生,不但保护了献血人员的身体健康情况,还进一步推动我国献血事业的积极有效展开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献血者首次献血发生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有献血反应记录的200名首次献血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 首次献血者在见到大袋血液,处于拥挤环境下而产生紧张的占46.5%.见到针头害怕占56.5%,献血过程中扎止血带,上臂麻木、青紫占25%.结论 做好无偿献血宣教工作,消除献血者紧张心理,提高采血人员操作水平,完善采血环境,将减少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14.
柳州市106例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覃益康 《广西医学》2010,32(2):239-240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心理情况。方法对106例发生献血反应的献血者进行心理反应分析。结果献血前出现紧张、恐惧等严重反应者,则出现较严重的献血心理反应(P=0.000);第一次献血者发生紧张、恐惧等严重心理反应的比率明显高于第二、第三次献血者(P=0.000)。结论献血前有心理紧张、恐惧者,容易发生献血反应,对这类献血者应做好安抚工作,以防止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献血不良反应558例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达玲 《广西医学》2008,30(11):1796-1797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后,确定了无偿献血制度.无偿献血者,尤其是初次献血者,对献血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在献血过程中极易引发献血反应,不利于无偿献血的开展.本文探讨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的宣传和发展工作.方法 对2008年1 801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者的情况详细记录及分析,并与2009年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的2 039例进行比较.并就Trima和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一些献血反应的诱因进行分析,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2008年机采血小板1 801例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149例,占8.27%,2009年2 039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过程中实施全过程护理干预,仅发生献血反应19例,占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选择体质量>55 kg,血小板计数高的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实践证明全过程的沟通干预有助于献血者保留、招募及其再次献血, 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并对进一步开展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自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市的无偿献血人数在逐年增加,广大干部群众对无偿献血的认识在逐步提高,作为时代先锋,青年楷模的天之娇子大学生们更是不甘人后,掀起一浪又一浪的无偿献血热潮,至今已有12894大学生参加无偿献血,但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入学年龄较小,献血热情虽很高,但对献血知识了解相对缺乏,对疼痛较为敏感,共有374人有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其中心理紧张是主要原因,共有238例发生献血反应,占总反应人数的63.7%,其次有晕血晕针、空腹、反复穿刺、疲劳睡眠不足等原因造成,分别占总发生率的7.1%、6.2%、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大学生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收集中心流动采血车无偿献血者献血体检表及献血反应记录,并对其进行统计。结果:13220名参加无偿献血的石家庄地区在校大学生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324名,献血不良反应率为2.45%,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不良反应率为1.18%(91/7707),女生为4.23%(233/551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献血者不良反应率为2.80%(285/10153),重复献血者为1.27%(39/30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4名大学生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依次为精神紧张、空腹献血、疲劳和睡眠不足、环境因素、多次穿刺等。结论:大学生献血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与性别、体重、年龄有一定关系,原因主要有精神因素,献血前过度疲劳、献血环境不理想,献血者营养状况不佳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加强献血知识健康教育,加大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严格护理人员的操作规程。结果:通过有效护理措施的应用,献血反应率明显降低。结论:心理护理、严格筛选献血者、优化献血环境、提高护士技术水平是降低献血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原因、种类、先兆症状和临床表现,并根据不同献血反应进行针对性地护理,保证献血安全。方法 使用MCS、血液成分分离机采集血小板3900人次,对发生的献血反应进行分析整理和护理干预。结果 发生献血反应79例,献血反应率为2%、轻型59例,占1.5%,重型20例,占0.5%。结论 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主要是轻型,但对重型应特别注意,严格按《献血健康检查标准》筛选献血,及时正确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