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运动疗法加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作用。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0例,治疗组采用运动疗法加西药、超短波、针灸综合治疗,对照组不作运动疗法。结果:面神经麻痹中度者,治疗组治疗时间为(12.3&;#177;1.8)d,对照组为(15.8&;#177;2.6)d(P<0.01);面神经麻痹重度者,治疗组显效率为85%,对照组为55%(P<0.05)。结论:运动疗法可促进面神经麻痹中、重度患者早日恢复,提高显效率。  相似文献   

2.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其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琴  张红星 《中国康复》2007,22(6):415-416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其对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风池、翳风、阳白、攒竹、丝竹空、四白等穴治疗;药物组口服牵正散加减治疗;综合组则联合以上2种方法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综合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及药物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机体IgG、IgA、IgM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与针刺组及药物组比较,综合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与免疫球蛋白有关,针药结合治疗对免疫球蛋白的改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并与西药治疗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01—09/2003—07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附属第一医院、绵阳市中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4个中心的贝尔麻痹患者480例,随机分为3组:①基础组(n=161):采用强的松、VitB1,VitB12及地巴唑等基础治疗2~4周。②针灸组(n=160):采用毫针刺加灸,地仓、颊车、合谷、阳白、下关、翳风,合谷穴取双侧,其余均取患侧。毫针刺,留针30min。灸法在上述穴位上,遵穴悬灸5min,共灸30min,1次/d,周末休息2d,共治疗4周20次。⑨基础加针灸组:基础治疗+针灸。在比较时把病程(急性,非急性)和病情(轻度,重度)作为分层的两个因素进行分层随机。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评价面神经功能,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价与之相关的躯体残疾和社会心理变化;同时进行组和亚组的疗效分析。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439例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组内各亚组疗效比较:基础组急性轻度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急性重度、非急性轻度和非急性重度好(P〈0.05,0.01);基础加针灸组急性轻度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急性重度好(P〈0.05);针灸组急性轻度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非急性重度好(P〈0.01)。②按病程和病情进行分层分析:轻度面神经麻痹无论急性还是亚急性3组疗效无差异(P〉0.05),重度神经麻痹无论急性还是亚急性基础加针灸组和针灸组的疗效比基础组好,针灸组最好(P〈0.05,0.01)。结论:对轻度贝尔麻痹而言,无论急性还是非急性,三种治疗方法都可以采用,而对重度贝尔麻痹,不管急性还是非急性针灸治疗的效果比医药治疗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3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并做效果分析。结果 71例患者痊愈,有效10例,无效2例。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笔者于1992年3月—2001年12月共收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78例,采用针灸配合西药治疗,效果显著。 1 一般资料 临床收治本病患者78例,均为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男45例,女33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80岁;病程最短2d,最长1年半。78例均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①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不能皱额蹙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能提高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减少针刺量的取穴方法。方法: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6针法.共3对配穴;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法,取患侧地仓、颊车等穴位。结果:6针法组每例患者接受针灸治疗量平均为81.0针次,优于常规取穴组的130.5针次,每例减少针刺量达38%(P&;lt;0.01);治愈率也略优于常规取穴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针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穴精简,针灸治疗剂量少,优于常规取穴法。  相似文献   

7.
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方法很多,早期能不能使用针灸何时使用颇有争议。我科采用超短波加针灸与TDP(特定电磁波)辐射治疗面神经炎88例,疗效显著。1资料与方法 182例患者均经神经内科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中男性93例,女性89例。右侧麻痹97例,左侧麻痹85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的1个月,平均年龄在18~ 45岁,病程最短的1d,最长的 3年。 30年未愈1例。治疗分两组同时进行,1组88例急性期(10 d以内)用 80型超短波中号圆型电极患侧面部并置,微温量, 15min,1、次/d,同时加 TDP…  相似文献   

8.
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针灸,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并对患者颜面皮肤温度变化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择1999-03/2005-05北京医院疼痛门诊和2002—03/2005—05宣武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门诊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2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4例。①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单纯使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②针灸组:单纯使用针灸进行治疗(针刺部位为患侧迎香、承浆、四白、地仓、大迎、颊车、下关、人中、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合谷、印堂、翳风,风池等穴位。进针方式为指切法、夹持法和提捏法)。③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联合应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各组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应用日本颜面神经麻痹部位评价法(柳原氏40点法)进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程度及疗效判断(患侧颜面总分累计在0~10分为重度麻痹;11~20分为中度麻痹;21分以上为轻度麻痹,正常满分为40分。疗效判定标准:36分以上为完全治愈;36分以下为不完全治愈,其中32~36分为有效,不满32分则为好转)。并于治疗前10min和治疗后10,20,30,40,50min测定三组不同方法治疗时的双侧颜面部位皮肤温度。结果:4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3组患者颜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和疗效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颜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均高于初诊时(P〈0.01)。治疗结束后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患者的颜面神经麻痹评分明显高于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和针灸组[(36.57&;#177;0.57),(34.14&;#177;1.16),(34.00&;#177;1.03)分,(P〈0.01)l。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总有效率为71.0%。针灸组总有效率为78.1%。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9.4%。(④3种方法对患侧颜面皮肤温度的影响:星状神经阻滞组治疗后第20分钟开始上升(35.5&;#177;0.3)℃,治疗后第30钟时温度最高(35.4&;#177;0.2)℃;针灸组治疗后第30分钟开始皮温升高(34.9&;#177;0.4)℃,并持续到第50分钟无下降趋势;星状神经阻滞加针灸组治疗后第10分钟时患侧皮温开始升高(35.2&;#177;0.3)℃,并持续到第50分钟无下降趋势。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治疗后第30-50分钟颜面皮肤温度变化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3种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都有治疗作用。同单纯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和针灸治疗比较,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联合应用具有疗效好,显效快,明显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无副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科采用超短波并电脑多功能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10~63岁;病程1~46d;左侧29例,右侧31例。临床表现:轻型21例,患侧鼻唇沟稍变浅,...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仍停留在针灸、针刺、针刺加理疗、穴位注射、埋线、割治等传统的有创治疗方法,不能直接作用于面神经的损伤病变部位,疗程长,治愈率低。而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治疗方法恰好弥补了传统治疗方面的不足。目的:探讨应用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面瘫科。对象:选择1998—06/2004—06全国18省市、自治区初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500例,其中男935例,女565例;年龄1.5~19岁103例,20一50岁1105例,51~74岁292例;左侧672例,右侧828例;病程1d~40年。方法: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在选择的面神经麻痹有效点[面神经麻痹1号点:位于患侧耳垂后乳突下方凹陷处,相当面神经出经乳孔处。面神经麻痹2号点:位于患侧耳后乳突弧形高点处。面神经麻痹3号点:位于面神经麻痹2号穴上约3.33cm(1寸)处。面神经麻痹4号点:位于患侧外耳道后方约0.5cm与耳轮脚下0.5cm相交处。面神经麻痹5号点:位于上耳屏尖前约1寸处。面神经麻痹6号点:位于患侧耳廓上缘顶点处1及配穴(牵正、地仓、双合谷)上进行20min的恒磁有氧治疗,1次/d,10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两二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取点治疗与吸氧同时进行,吸氧方法:2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吸氧流量一般为2~4L/min:疗效评估:进行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时患侧和健侧动作一致与否的比较,同时进行示齿时和静止时的患侧和健侧的鼻唇沟和人中沟一致与否的比较。健患两侧石肌功能的比较可通过健患两侧的6点4线测量法获得。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结果:15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经20d治疗后恢复1385例(92.33%);显效92例(6.13%);好转22例(1.74%);无效1例(0.07%),总有效率为99.93%。结论:采用恒定磁场并有氧方法具有无痛、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面神经二次损伤,操作安全、简便,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可明显改善面神经麻痹症状,恢复面肌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激光照射并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90例非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激光照射并针灸治疗;对照组45例,单纯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激光照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明显提高疗效,且疗效巩固。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面瘫,又称贝尔(Bell‘s)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起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传统治疗方法以中西药物、针灸、理疗为主;治疗时间一般较长,部分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我院自1991年3月至2001年5月,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以下简称SGB)治疗特发性面瘫30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电针联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3~11月我院采用电针联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5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 经门诊确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排除颅底脑膜炎、颅底骨折、基底动脉瘤或小脑脑桥角肿瘤等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6~69岁,平均38.7岁;病程0.5d~2个月,平均3.5d;左侧面神经麻痹26例,右侧面神经麻痹24例(1例右侧面神经麻痹患者愈后继发左侧面神经麻痹)。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7~69岁,平均37.5岁;病程1d~2个月,平均3.2d;左侧面神经麻痹19例,右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叫贝尔麻痹(Bell palsy)。其治疗方法较多,如针灸、星状神经节阻滞、穴位注射、应用激素等治疗,但其治疗效果不一。本文联合应用目前治疗效果较好的三种方法:靳三针针刺疗法、星状神经节阻滞及面神经管周围注射(简称“三联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并对全部病例进行面部微循环血流量观察。  相似文献   

15.
综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针刺方法多种多样[1]。笔者自1993年以来对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13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效果良好,同时设对照组40例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我院门诊和家庭病床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76例,随机分成综合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综合康复治疗组136例,男72例,女64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1岁,40岁以内者居多。右侧面瘫者74例,左侧面瘫者62例。病程最短 1d,最长8个月,其中1—14 d 85例,15—3…  相似文献   

16.
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根据病因及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上则多为以病发较急的”贝尔氏”麻痹(BellPalsy),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为多见,它是指原因不明的茎乳突孔(面神经管)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冬春季节好发。通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采用中药穴位割敷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面神经炎面肌功能恢复的观察(附53例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阜阳236001)苏西云刘晓武刘侠姚慧平自1993~1997年7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所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Bel's麻痹)53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短波并低频脉冲电流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n=33)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超短波并低频脉冲电流治疗,B组(n=30)单纯采用药物治疗。2组分别于治疗3周后行表情肌肌力测定并评定疗效。结果 A组患者痊愈者达81.8%,B组达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短波并低频脉冲电流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核下性面神经瘫)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该病不仅影响病人的外观形象,也给患者生活上带来许多痛苦。作者自1994年以来采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ltravioletBloodIrradiationandOxygenation.UBIO)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35例  相似文献   

2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康复科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本人于1993年至1996年间用电针、水针治疗,观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5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使用中西两种诊查方法确诊为周围性神经麻痹105例,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