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秀云 《陕西中医》1996,17(6):275-278
对48例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虚型。分别采用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疏肝和胃,清热化湿,醒脾消痞,养阴益胃等法治疗,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5.1%,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有效率分别为73.6%,81.8%。提示本法对改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改变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文仲  陈大权 《中医杂志》1994,35(8):477-478
用软坚散结方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和肠化,在临床症状改善的同时,胃镜病理亦获明显改善,较西药组疗效为优。实验表明,该方药能预防和治疗化学致癌物诱发的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复方红藤灌肠剂治疗慢性盆腔炎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苯酚糊剂制作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分成4组给药,生理盐水组、庆大霉素组、中药高、低剂量组.16d后处死观察各组大鼠子宫病理组织学改变,并对胸腺、脾脏称重.结果:复方红藤灌肠剂高、低剂量及庆大霉素均能抑制大鼠子宫慢性炎症细胞的增生和促进组织修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中药高低剂量组均能明显增加大鼠胸腺和脾脏的重量.结论:复方红藤灌肠剂具有抑制炎症细胞增生,促进组织修复,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手术与药物治疗食管粘膜扁平隆起型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胃镜诊断为食管粘膜扁平隆起型病变病例100例。分A、B两组,每组50例。A组受检后用复方雷尼替丁+阿莫西林+思密达治疗4周,观察病灶逆转情况;B组即时采用高频电切除增生病灶,术后复方雷尼替丁+阿莫西林+思密达治疗2周。结果:A组增生病灶不消失,部分病灶增大。B组治疗后1~3年复查病灶消除无复发。两组在治疗时间、病灶清除、心理负担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粘膜扁平隆起型病变病理诊断依次为炎症、鳞状上皮增生、乳头状增生、息肉、不典型增生。内镜手术结合药物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胃癌前病变不同病理分型和中医舌象分布的规律,以及不同病理改变和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为更有效、准确、及时的诊断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患者舌象信息,记录四诊资料,并依据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根据胃黏膜病理切片确定病理分型。分析病理分型和舌象、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肠化生型患者的典型舌象为舌红有齿痕,舌苔多薄白;中度异形增生型患者的典型舌象为舌面多有裂纹,舌苔白腻;重度异形增生型患者的典型舌象为舌暗红,舌苔黄腻。肠化生型患者的典型中医证型为胃阴不足证,中度异形增生患者的典型中医证型为脾胃气虚证和胃络瘀血证。结论:舌象在胃癌前病变不同病理分型中有特异性表现,可作为早期诊断该病的客观指标。胃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该病不同病理分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制抗癌方对AFB1染毒的HBV转基因小鼠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运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可见多处肝细胞炎性变化和胶原纤维增生、肝小叶变窄、肝细胞内瘀胆等慢性肝炎和早期轻度肝硬化征象,并可见诸多肝细胞失去正常排列,肝小叶结构消失,被大量不典型增生灶及增生结节取代,出现了大量异形细胞,异形细胞形态基本接近癌细胞,中药组小鼠上述肝组织病变明显减轻,肝小叶结构存在,可见少量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灶和增生结节,异形细胞显著减少,并可见较多的肝细胞凋亡.结论:新制抗癌方具有抗肝细胞炎症,防止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变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炎微观辨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85例慢性肾炎肾穿刺活检病理与辨证的关系,着重讨论阴虚型肾炎与活检病理间的相关性。认为中医辨证分型与肾炎临床分型之间有一定关系,肾炎型以肝肾阴虚型为多,肾病型以脾肾阳虚型为多;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类型间亦有一定的联系:增生性肾炎的中医辨证以肝肾阴虚型为多,与其它病理类型的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有显著性差异,P<0.001。提出结合微观辨证是丰富中医治疗学的一条有希望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胃萎康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修解 《陕西中医》2002,23(7):595-596
目的 :观察健脾理气化瘀类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病理改变。方法 :采用胃萎康合剂 (黄芪、党参、白术、半夏、黄苓、黄连、白花蛇草等 )治疗本病1 1 8例。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总有效率 93 .2 2 %、45 .76%。两组总疗效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 ;病理活检显示 :肠上皮化生与不典型增生消失率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5 )。提示 :本方法对本病具有健脾 ,理气化瘀 ,缓解症状 ,改善胃粘膜的炎症、肠化、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医》2016,(2):138-142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给予中药疏肝健脾和胃方和西药雷贝拉唑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用药4周、随访3月后测定2组的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中医症候疗效及SF-36量表积分。结果:治疗组在用药4周和随访3月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P0.05),中医症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SF-36量表积分比较:治疗组用药4周和随访3月后在RP、BP、SF、MH 4个维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优于雷贝拉唑组。  相似文献   

10.
复方乳块消胶囊Ⅱ号治疗乳腺增生50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时霞 《陕西中医》2000,21(5):205-205
以调摄冲任、理气活血、化痰软坚之法,自制复方乳块消胶囊Ⅱ号(仙茅、淫羊藿、青皮、郁金、昆布)治疗乳腺增生500例,总有效率为97%。提示本方对乳腺增生-冲任不调型,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思路进行探析。方法:根据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总结治疗方法,并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观点进行分析,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小儿脾胃疾病的诱因多由喂养不当、久病损伤或先天不足,其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脾湿胃燥、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脾胃受损后会衍生许多相关疾病。将治疗脾胃疾病的总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健脾养胃护肝法,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分为多种治法如健脾、运脾、补脾、泻肝、疏肝、清胃、和胃、降逆等。并根据上述治疗方法可应用于鹅口疮、腹痛、厌食症等病症的治疗中,且获得验证。结论:对小儿脾胃病采用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按中医辨证分型适于黄芪建中汤治疗的有3种类型,即脾胃虚寒型、脾胃虚弱型、气虚血瘀型。通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4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患者,其中临床治愈14例,占31.1%;好转者27例,占60%;无效4例,占8.9%。总有效率为91.1%。  相似文献   

13.
元气是人体生命之本,而脾胃为滋养五脏、产生元气之本。治疗任何疾病,均应照顾脾胃。脾胃病与肝、脾、胃密切相关,脾虚、肝郁、胃实且虚实寒热常偏于某一脏器,这是脾胃病常见之病理,健脾、疏肝、和胃是治疗脾胃病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视其偏向而随证治之。脾胃病中,气虚甚至阳虚者占95%左右,久病、年老、体弱者更甚。用药以甘温为主,慎用苦寒泻下,且宜轻灵、平稳,有方有守。临证应重视四诊合参,尤重症状和舌诊,要因人、因时、因地施治。  相似文献   

14.
郭瑞华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2):798-800
论述了脾胃生理与女性生理的关系,分析了脾胃病理与妇科疾病的关系,介绍了健脾法在妇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药及中药结合放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残留和复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中药及中药结合放化疗治疗110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残留和复发、转移患者,中药以健脾理气、疏肝解郁、化湿和中、益气养血药物为主。结果表明,110例患者中,1年生存率为70.78±8.53%,3年生存率为33.82±9.25%,5年生存率为16±7.43%(寿命表法),有4例已生存10年以上。提示以扶正健脾为主的治疗原则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介绍杨金坤教授运用温阳化痰法治疗胃癌经验。认为其病因病机是脏腑失调、脾阳不足、肾阳不足,治疗宜扶正祛邪、顾护阳气,并列举相应的单味药及复方。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7.
探讨捏脊治疗小儿脾胃虚弱证的机理。方法:通过中医调和阴阳,培补元气,运行气血,舒经通络,健脾益气,和胃消积等治法治疗小儿脾胃虚弱证,探讨其机理。结果:通过捏脊疗法可以调整小儿脾胃虚弱证的阴阳气血,使之处于平衡状态。结论:捏脊疗法对治疗小儿脾胃虚弱证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与脾、胃、肝、肺相关,病位在食管,为胃气所主,常因肺气上逆、脾胃升降失常、肝胆气机疏泄不及,致痰浊内生上犯所致。临床治则包括疏肝和胃、辛开苦降、健脾调气、清肝泄火、祛痰降气法。所选用中药主要以降气、健脾、疏肝、清热为主,常选旋覆花、半夏、茯苓、柴胡、郁金、吴茱萸等。  相似文献   

19.
脾胃升降运动是人体生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功能活动 ,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将起到重要作用。健脾和胃是脾胃升降失调的基本治则 ,临症中灵活运用多能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朱鸣琴 《光明中医》2012,27(7):1355-1356
目的 观察自拟方健脾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自拟方健脾和胃汤(炒白术、党参、木香、砂仁、陈皮、茯苓、生山药、半夏)加减治疗慢性胃炎120例,7天为一疗程,连服3个疗程,疗程结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总有效率为98.2%.结论 运用健脾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