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一书,内容丰富,文字精奥,在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各科的基础。书中配伍之方虽仅有十三首,选药却包含了动物、植物、矿物三大类。且分有汤、丸、散、膏、丹、酒等诸种剂型。笔者多年来,潜心研究,仅得鳞爪,兹将《内经》方的临床运用举例介绍如下,以期方家正之。1 生铁洛饮 《素问·病能论》:“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考铁洛乃炉冶间坠落之铁屑,有降火潜阳、镇逆开结的作…  相似文献   

2.
“夺其食”,语出《素问·病能论》。原文是:“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  相似文献   

3.
癫疾,是神志失常的一种病症。俗有“文疯”、“文痴”之称。在唐宋以前,对癫疾的名实称谓有含混之嫌。如《证治准绳》云“素问止言癫而不及痫,灵枢乃有痫瘈、痫厥之名,诸书有言狂者,有言癫狂者,有言风痫者……迄无定论。”此尚习之风,至汉唐及宋亦未予分辨。自元往下,才将癫狂予以区别。首避泾渭者,乃丹溪之言:“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次则有明代王肯堂,发前人之未发,将癫疾与狂、痫明确地区别开来。研究癫证的病机与治法,自《内经》以下,亦代不乏人。如《丹溪心法》云:“癫属阴…大率因痰结于心胸间,“清·林佩琴曰“癫者,多由心脾郁结,志愿不遂,更或惊恐,致神不守舍  相似文献   

4.
“痹”作为中医名词,义项颇多,涉及痹(证)病病名、病机、症状等诸方面。现考析如下: 一、指病名《素问·痹论》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  相似文献   

5.
<正>《素问》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工治未病……救其萌芽"。朱震亨《丹溪心法》亦曰:"与其就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是故,"老年宜保,济其衰弱;耄年宜延,尽其天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然老者何保,何延?岐伯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术数者,修养之法则也……"(马莳《素  相似文献   

6.
《素问·病能论》云:“有病怒狂,此病安生?歧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歧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阳厥……治之奈何?歧伯曰:夺其食即已。”关于“夺其食”,历代医家见仁见智,解释不一,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从“食”字立论,释为“节制、禁止饮食”。如王冰“节去其食”;马莳释为“减其食”;姚止庵谓“禁勿令食”;现今《索问今释》同  相似文献   

7.
营卫失常可招致痹病,调和营卫则可治疗痹病。《素问·痹论》帝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逆  相似文献   

8.
麻木不仁,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而以麻木不仁作为主症,始见于《内经》“肉苛”一病。《素问·逆调论》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指出了肉苛的临床表现是皮肉不知冷热痛痒、麻木不觉,痿而不用,预后不良的一类顽症,其病机是“荣卫俱虚”。笔者临床采用补益脾  相似文献   

9.
<正> 2.关于病机内容 (1) 从病因学、发病学看,外感六淫之气,内伤七情之气,均可导致气病。如《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说明六淫邪气、七情内气等不同病因可致不同病机。如“风客淫气……邪伤肝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等论  相似文献   

10.
口苦为患者的自觉证状,临床较常见,前贤多认为属实热有余之证。《素问·奇病论》:有“病口苦……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曰胆瘅。”王冰注:“亦谓热也。”马莳注曰:“此病乃胆气之热也。”《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柯韵伯曰:“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现在有关著作亦多谓口苦多属肝胆有热。口苦属实者固多,但属虚者亦屡有所见。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即  相似文献   

11.
“七损八益”一词首见于《素问·阴阳应大论》中 ,原文曰 :“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 ,不知用此 ,则早衰之节也。”《内经选读》(全国高等院校教材 )中对“七损八益”有四种解释 :一、张景岳、李念莪认为七为阳数 ,八为阴数 ,损即消 ,益即长 ,反之非死即病 ,故能知七损八益 ,察其消长之机则阳长盛 ,而阴不乘 ,二者可以调合 ;二、与上说相反 ,张志聪认为阳常有余 ,故须损。阴常不足 ,故须益 ;三、王冰、汪机、高士宗认为 :七损者 ,女子月事贵手时下。八益者 ,男子精气贵乎充满 ,反之则病 ;四、丹波元简认为《素问·上…  相似文献   

12.
消渴述源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曰:病有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相似文献   

13.
任晓芳 《陕西中医》2003,24(1):54-55
西安市中医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杨震老师从事肝病研究三十余年 ,对肝病的病因、病机有其独到的见解 ,对肝病的治疗是谨守病机、遣方灵活、用药精当、收效显著。杨震老师临证喜用鸡内金一味 ,其中原由 ,试述如下。杨震老师治疗肝病喜用鸡内金 ,其源于《内经》,《素问·腹中论》说 :“黄帝问曰 :有病心腹痛 ,旦食则暮不能食 ,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 :各为鼓胀。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治之以鸡矢醴 ,一剂知 ,二剂已。”矢同屎。醴为甜酒之意。鼓胀生于湿热 ,亦有积滞而形成的 ,鸡屎能下气消积 ,通利大、小便 ,故治鼓胀有特效。但若属于虚证之鼓…  相似文献   

14.
《素问·痹论》中有“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忄票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  相似文献   

15.
关于痉病之因,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曰“帝曰:願闻病机如何?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全国中等卫生学校中医教材亦然。然此处“湿”字实为可疑,盖由“风”字讹传“湿”也。历年凡遇有关痉病之书或痉病之临床报道,笔者都能专心细读,又近40年之临床实践,甚为留心痉证,觉六气皆能致痉,而风为百病之长,六气莫不  相似文献   

16.
脾瘅病治验     
脾瘅病名出自《素问·奇病论》,如谓:“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笔者曾先后诊治七例,疗效比较理想。但是,脾瘅一症,临床并不多见,故不揣拙陋,旨在抛砖引玉。希不吝教正。  相似文献   

17.
冯文林 《中医杂志》2008,49(10):953-953
<素问·调经论>有段阐发气血虚实病机和由此所产生的证候举例:"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相似文献   

18.
此句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曰:“惟圣人心合于道,故寿命无穷。从,犹顺也,谓顺四时之令也。然四时之令,不可逆从,逆之则五藏内伤而他疾起。”王冰将“奇病”训为“他疾”。胡澍《素问校义》曰:“此言圣人顺从天地、四时之道,故身无病。无取于奇病也。王注训‘奇病’为‘他疾’,亦非其义。  相似文献   

19.
前言:用针刺治疗精神病的方法,是祖国医学宝藏的一部分,在我国最古老的医书内经中就有较详细的记载:灵枢癫狂篇云:“狂始生,先自悲也,喜怒善恐者,治之取手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贵也,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妄见,耳妄闻、善呼者,……治之取手太阴、太阳、阳明、足太阴……善见鬼神者……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又甲乙经:阳厥大惊发狂癎节云:“癫疾、上星主之”、“狂言、太渊主之”、“狂妄走善欠、巨虚上廉主之”。“癫疾怒欲杀人,身柱主之”。千金方云:“邪病卧瞑瞑,不自知、风府主之”,“身柱主癫疾……欲杀人、狂走、见鬼、(?)言”。针灸大成:心  相似文献   

20.
消渴,治之以兰《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