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正> [原文] 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灵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相似文献   

2.
《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阳明常多气多血。”究其原因,阳明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为多气多血之脏。《素问·太阴阳明论》又曰:“阳道实,阴道虚”,此阳道实即指阳明胃而言,而阳明之实,又有生理之实、病理之实的不同,兹将阳明多气多血之由及其治疗大法,析之如下:  相似文献   

3.
《素问·病能论》说:“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此“下气疾也”历代注本均无明确之注释,惟日·丹波元简云“气疾”为:“凡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之证,宜概称气疾焉。4版教材《内经选读》和5版教材《内经讲义》之十三方解亦均以此转释之。从丹波元简之“宜概称气疾焉”一句可见,丹波元简把“下气疾也”之“气疾”理解为“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一类疾病之病名。然从前述《素问·病能论》之原文“病曰阳厥”一句可以看出,《素问》已经把“怒狂”一类的疾病命名为“阳厥”。所以,从《素问》本旨而言,“下气疾也”之“气疾”非指“怒狂”一类  相似文献   

4.
略论气血以并百病由生张尚臣(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刘喜明(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4)关键词中医理论气血《素问调经论》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虚一实”。细玩味之,深感此段经文内藏玄机,道出机体百...  相似文献   

5.
《索问·太阴阳明论》曰:“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全国统编教材《内经选读》取吴崐之说,把此段经文中“亦为之行气于  相似文献   

6.
“夺其食”,语出《素问·病能论》。原文是:“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  相似文献   

7.
《内经》对健忘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历代医家又有了新认识,朱丹溪曰"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张仲景谓"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人喜忘";健忘多与心脾亏虚、肾精不足有关,亦有因气血逆乱,痰浊上扰所致。治疗首要辨清虚实,虚则主要责之于心、脾、肾的亏虚,实则主要为痰浊、瘀血、肝郁为患,还要注意到虚实挟杂的复杂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木郁达之”浅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木郁达之"首见于《素问》中对木、火、土、金、水五郁的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  相似文献   

9.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有这样一段经文:“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相似文献   

10.
"阳微阴弦"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首先是对脉象的描述,更是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阳气不足是根本,阴邪乘袭是关键。"阳微"包含阳位式微(上焦阴、阳、气、血)和脏器"阳"性的功能减退(心阳、肾阳、脾阳)两层含义;"阴弦"即是标实,就是根植于阴阳气血的虚衰和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或病理状态:水湿、痰浊、寒凝、血瘀、气滞等。在临床实践中,要抓住病机,辨清虚实之轻重,标实本虚之主次,灵活配伍,酌情变化,方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朱文晓  包小丽  吴抑扬  苏琛 《光明中医》2010,25(8):1338-1339
<正>"阳道实,阴道虚"出自《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相似文献   

12.
<正> 〔原文〕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己,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行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帝  相似文献   

13.
《素问·汤液醪醴论》有这样一段:“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施于外,治之奈何?歧伯曰:平治于权衡,(?)菀陈(艹坐),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真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初读之,疑虑顿生。缪刺者,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刺异其处之谓也。盖阳虚水肿者,左右皆然耳,左病?右病?刺左?刺右?盲然  相似文献   

14.
今之释虚实者,大都囿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种含义。其实《内经》中所论虚实的意义甚多。兹略述如次。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出自《素问·通评虚实论》。张志聪注解曰:“邪气者,风寒暑湿之邪;精气者,营卫之气也。盖邪气有微盛,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夺,失也,或为邪所夺也。”象这样用邪盛正衰来分虚实,乃虚实的基本概念,在临床上运用得最广。二、以正气本身来分虚实《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说:“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于腑。”《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中的魂魄学说在《内经》中就有较抽象的论述 ,在《灵枢·天年》中记载 :“黄帝曰 :何者为神 ?岐伯曰 :血气已和 ,营卫已通 ,五脏已成 ,神气舍心 ,魂魄毕具 ,乃成人”。说明了人体发育成熟后 ,心主神志、肝藏魂、肺藏魄支配着人体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 ,即人体要保持健康的精神心理生理活动 ,神、魂、魄三者必须相互协调 ,配合一致。笔者就祖国医学中的魂魄学说的临床意义进行如下探讨。1 魂魄与五脏气血的关系《素问·六节脏象论》载 :“岐伯曰 :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 ;……肺者 ,气之本 ,魄之处也 ;……肝者 ,罢极之本 ,魂之居…  相似文献   

16.
有关七损八益之论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这样论述的,“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  相似文献   

17.
谈蒲辅周运用活血化瘀法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蒲志兰 《中医杂志》1998,39(4):251-251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则之一,近20年来中西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其理论得到发展,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同时也要注意到认为百病皆瘀,活血化瘀可通治百病的倾向。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现结合临床谈两点粗浅体会。1 注重气血关系,消而勿伐气与血为人体基本物质,一阴一阳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亦离不开气血。宋·杨仁斋《直指方》更明确指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寒则血凝  相似文献   

18.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志军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411-1411
<正>中医学认为,心悸的病因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由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多为痰浊、瘀血、寒凝、热毒等。炙甘草汤为气血阴阳并补之剂。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应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气阴两虚证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虚和实,单就字意讲,是正反两方面;按哲学看来是矛盾的双方,是存在一切事物之中的;在医学中确是指正气和邪气,在机体存在的情况,何者强,何者弱,即谓“正邪盛衰”也。具体而言,虚和实是中医诊断中八纲内容之一,以此来判断疾病的正邪盛衰,从而决定治疗原则,当补还是当泻。早在《难经》中尽有详言,第48难云:“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痒者为虚,  相似文献   

20.
《内经》对健忘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历代医家又有了新认识,朱丹溪日“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张仲景谓“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人喜忘”;健忘多与心脾亏虚、肾精不足有关,亦有因气血逆乱,痰浊上扰所致。治疗首要辨清虚实,虚则主要责之于心、脾、肾的亏虚,实则主要为痰浊、瘀血、肝郁为患,还要注意到虚实挟杂的复杂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