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推拿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M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CA、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FCA、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NDS、CSI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NDS、CSI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7,P=0.0200.05)。结论:推拿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痉挛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运动功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
梁燕  张保朝  付国惠 《新中医》2021,53(3):60-63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舒筋止痉方内服、熏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均采用常规现代医学疗法与康复技术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加用舒筋止痉方内服、熏洗。2组均连续治疗6周。治疗前、治疗6周后评定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MAS评分、CSI评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2组FMA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3项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现代医学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舒筋止痉方内服、熏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可进一步减轻痉挛程度,同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推拿点穴疗法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推拿点穴疗法。两组疗程均为21天,观察FMA量表、BI量表评分及上肢肌电图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FMA评分和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Hmax/Mmax值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点穴疗法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确切,对于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7,(1):111-112
目的:研究运用循经针灸同步运动锻炼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2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是在循阳明经针灸基础上进行同步运动锻炼,对照组运用循阳明经针灸治疗,两组的观察疗程均为2月。记录观察指标,使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分)和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评分)分析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NDS和CS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循经针灸同步运动锻炼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综合复健与靳氏针刺法联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1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5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复健单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靳氏针刺法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等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1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47%(P0.05);两组治疗后NDS评分、CSI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以及ADL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综合复健与靳氏针刺法联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可有效促进受损神经功能和下肢功能恢复,减轻肢体痉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以及单独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探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最佳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1例患者按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靳三针加康复训练治疗)36例,对照组(康复训练治疗)35例,两组疗程均为28 d。治疗前后应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评定量表(ADL)、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及功能综合评定(FCA)进行两组的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痉挛程度、日常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评分(P0.01)。治疗组在上肢FMA评分的改善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在NDS及下肢FMA、ADL、FCA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1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颞三针+手足挛三针)82例,对照组(颞三针+手足三针)84例,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使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进行疗效评定,用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进行功能评估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观察靳三针疗法在治疗中风后痉挛痉挛性瘫痪中的最佳穴位配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2%,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功能评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效果显著,且以颞三针+手足挛三针效果为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壮医经筋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本课题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康复训练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壮医经筋疗法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个疗程,并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观察指标为: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1-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ADL)、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NDS)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3.33%,两组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评定指标: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1-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ADL)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NDS)评分,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壮医经筋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能显著降低肌张力,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有很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腕踝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4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且所有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2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巴氯芬治疗,观察组实施针刺结合腕踝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四肢简化Fugl-Meyer(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腕踝针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循经针刺治疗,观察组接受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阿什沃思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观察运动功能评测表(Fugl-Meyer Assesssment, FMA)和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治疗前后的变化,进一步判断其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用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留针30 mins,每日1次,6天为个疗程,每个疗程隔1天,5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Bobath技术。每次训练治疗30~40 mins。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5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观察治疗前后FMA、MAS量表评分差值的变化,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的改变。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FMA、MAS量表评分均有改善(P 0.05),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能够减缓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肉收缩,降低肌张力,Bobath技术能够增加患侧肢体的协调运动模式,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侧肢体痉挛程度,提高日程生活能力,疗效显著,为临床医师治疗该病提供了新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麦粒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两组均用靳三针疗法治疗,观察组加用麦粒灸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痉挛分级明显降低,且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升高,临床痉挛指数评分降低,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麦粒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可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李建军  王争胜  葛健文 《新中医》2021,53(19):169-172
目的:观察皮内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 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 例。2 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皮内针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BI) 量表对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MAS 分级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FMA 评分与BI 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可有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运动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康复组和针康组,头针组36例采用头部运感区、运动区为主穴治疗,康复组37例采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针康组37例釆用头针同步运动疗法治疗,3组疗程均为14天。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改良的Ashworth痉挛指数、NDS、FMA、CSI及ADL评分变化;检测3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疗程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统计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NDS、CS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Ashworth痉挛指数、FMA、ADL评分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NDS、CSI均低于头针组、康复组,Ashworth痉挛指数、FMA、ADL评分高于头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头针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头针组、康复组。结论:头针同步运动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运动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生活能力,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9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ASA分级Ⅰ~Ⅱ级)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及Bobath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43例)加用针灸治疗,观察组(46例)加用推拿手法治疗。治疗1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比较两组临床效果。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MAS评分、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SF-36量表各亚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上下肢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下肢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SF-36量表各亚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为62.8%,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5.395,P=0.018)。结论:Bobath技术与推拿疗法联合用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助于缓解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位一体"针法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146例按肌张力分级标准分为迟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两层,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方法分为"三位一体"针法组(简称试验组,73例)和康复组(对照组,73例),试验组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30分钟,连续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1个疗程。对照组每天康复训练1次,45 min/次,连续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1个疗程。统计治疗过程中第7天、14天、21天和28天的疗效。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运动功能评分(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评价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第7天、14天、21天和28天NDS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第21天和28天NDS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7天和第14天2个时间点试验组NDS均低于对照组NDS(P0.05)。2组治疗14天、21天和28天FMA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7天、14天、21天和28天后试验组FM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位一体"针法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与现代康复疗法疗效相当。而"三位一体"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较现代康复疗法起效快。  相似文献   

17.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30例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指数变化情况。结果: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痉挛指数改善明显(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毫火针治疗3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观察临床疗效。方法30例患者均采用毫火针治疗,治疗前分别记录各患者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评分以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NDS)(肩关节及手)评分,治疗4周后再次记录各患者MAS量表及NDS量表(肩关节及手)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MAS及ND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结论毫火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可降低患者MAS及NDS(肩关节及手)评分,改善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筋骨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筋骨三针疗法治疗,对照组应用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MAS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结合筋骨针疗法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相比,可更有效地减轻缺血性中风患者痉挛上肢的肌张力、改善运动能力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循经往返灸加反射抑制模式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方法 将9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循经往返灸加反射抑制模式治疗,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采用循经往返灸、反射抑制模式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20次.治疗后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评价各组患者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痉挛程度;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1组为63.33%,对照2组为73.33%,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2个对照组(P<0.05).除对照1组膝关节、对照2组腕关节外,各组治疗后各关节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随访时治疗组肘关节、膝关节改善程度均优于2个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各组患者NDS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时NDS评分、ADL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2个对照组(P<0.05). 结论 循经往返灸结合反射抑制模式可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单一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