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1个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所携带的复合杂合突变进行分子机制研究。方法先证者因"突发晕厥并四肢抽搐一天"于2018年11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9人)外周静脉血并进行家系调查。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AT活性(AT:A), 免疫比浊法检测AT抗原(AT:Ag)。对SERPINC1基因进行直接测序以确定突变位点。利用多种计算机工具预测突变的保守性和疏水性变化。构建重组质粒表达载体并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以进行体外过表达研究。采用Western Blotting、ELISA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对重组AT蛋白进行体外表征。结果先证者为一例21岁男性。AT:A为 33%, AT:Ag同步下降, 属于Ⅰ型AT缺陷症。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在第2和第5外显子分别携带c.318319insT(p.Asn107*)杂合插入突变和c.922G>T(p.Gly308Cys)杂合错义突变。该两个突变位点在同源物种中均完全保守;疏水性分析表明, p.Gly308Cys突变可能降低氨基酸残基307-313的亲水性。体外表达显示, 重组蛋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来自不同家系12例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先证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PC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C抗原含量。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PROC基因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发现的疑似突变用反向(缺失突变用克隆)测序予以验证。结果12例先证者的PC活性均明显下降(18%~55%),其中10例先证者的PC抗原水平显著降低(13%~58%)。共发现11种PROC基因突变,其中c.383G>A(p.Gly128Asp)、c.997G>A(p.Ala291Thr)、c.1318C>T(p.Arg398Cys)和c.532G>C(p.Leu278Pro)4种杂合突变为首次发现;6种突变发生在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4种发生在表皮生长因子同源区域(EGF)、1种突变在EGF和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之间的激活肽区域;缺失突变(p.Met364Trp fsX15和p.Lys192del)2种,其余为错义突变。有3例无亲缘关系的先证者检出p.Phe181Val和p.Arg189Trp纯合或杂合突变。所有基因突变可能来自先证者的父亲和(或)母亲,其中2个家系存在近亲婚配。先证者有9例出现静脉血栓形成、2例有不良妊娠表现、1例出现紫癜。结论PROC基因缺陷导致的PC缺陷症患者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尤其当同时存在其他易栓因素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用AT活性(AT:A)和抗原含量(AT:Ag)作实验诊断;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先证者AT基因的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H is369Arg),为国际首次报道。结果先证者表现为AT基因外显子5区的第9850位有A→G的杂合突变。结论该突变是遗传性AT缺陷症的一个新的突变位点,可以导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FⅦ活性(FⅦ:C)及FⅦ抗原(FⅦ: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结果:在3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发现5种基因突变,包括4种错义突变和1种剪切位点突变。在3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有2例为双杂合突变、1例为纯合突变。患者1为p.His408Gln和p.Arg413Gln双杂合突变,其家系成员中有一位为p.His408Gln和p.Arg413Gln双杂合突变,1例为His408Gln突变的杂合子,其相应FⅦ:C分别为5.0%、3.0%和75.0%。;患者2为p.Arg364Gln和p.His408Gln双杂合突变,其家系成员为p.Arg364Gln和IVS6-1G A双杂合突变,其相应FⅦ:C分别为2.0%、2.0%;患者3为p.Arg337Cys纯合突变, FⅦ:C为3%。结论:在3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发现5种基因突变,其中p.His408Gln突变较为常见,而临床表现及出血程度与FⅦ:C及FⅦ:Ag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表型和和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对3个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家系1~3)作表型和基因型诊断:常规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以筛查凝血功能,发色底物法检测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活性(PC∶A,PS∶A及AT∶A),免疫比浊法检测抗凝血酶抗原(AT∶Ag),Western blot检测血浆中抗凝血酶的分子量和含量;PCR扩增AT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DNA测序并进行基因分析。针对新基因突变,在100例正常人中检测相应突变以排除多态性,用TA克隆PCR产物测序鉴定杂合碱基缺失突变。结果 3名先证者均为反复发作的静脉血栓患者,凝血指标及PC∶A和PS∶A都正常,AT∶A分别为正常人(100%)的60%、52%和60%,AT∶Ag分别为16.9、14.1和11.4 mg/dl,Western blot显示3位先证者的血浆AT蛋白分子量正常(58 kD)而含量低于正常;基因分析发现3名先证者各携带1个杂合突变,分别为g.8263 C>T(Leu340Phe)、g.5894-6 del TTC(Phe122del)和g.5898 T>G(Phe123Cys)。3个家系中与先证者表型相似的成员,则携带有相同的AT基因突变;但除家系2先证者的父亲有静脉血栓外,家系1和3中含有相应AT基因突变的家庭成员均无血栓发生。结论 3名先证者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分别由Leu340Phe、Phe122del和Phe123Cys突变所致,其中Leu340Phe和Phe123Cys突变为国际上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1例妊娠合并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和分析。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等凝血指标。对患者的PROC、PROS1、SERPINC1、SERPIND1、PLG、PROCR、THBD、ADAMTS13、HRG、TFPI、CPB2、HABP2、PLAT、PLAU、SERPINA10、SERPINE1、SERPINF2、CALR、GP6、JAK2、MPL和凝血因子相关基因的转录起始点、5’-非翻译区(UTR)、编码区、剪切点8 bp内含子序列区域、转录终止子点突变、小缺失/重复和剪切位点进行突变检测。采用Sanger测序验证变异位点。对变异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明确致病性。结果 患者AT:A降低。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SERPINC1基因第2号外显子发生c.380G>A(p.Cys127Tyr)杂合突变,JAK2基因第10号外显子发...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的抗凝血酶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1例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AT活性(AT:A)、AT抗原含量(AT:Ag)进行检测及基因分析,探讨该遗传性AT缺陷症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AT:A和AT:Ag,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法扩增AT基因的全部7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DNA序列分析AT的基因异常。结果先证者AT:A和AT:Ag分别为45%和97mg/L,为Ⅰ型AT缺陷症。AT基因外显子5区第9833位核苷酸发生杂合性T→A突变,引起Tyr363Stop(Y363X)无义突变。其他家系成员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有4人(Ⅱ2、Ⅱ6、Ⅲ7、Ⅲ14)存在该突变。结论该家系为I型遗传性AT缺陷症。AT基因外显子5区杂合性9833T—A无义突变引起AT缺陷,导致静脉血栓是该遗传性AT缺陷症的分子致病机制。该突变在国际上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2个遗传性PS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PS:A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TPS:Ag、FPS;Ag测定采用ELISA法;PS基因(PROS1基因)检测采用PCR方法 对先证者PROS1基因的1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 先证者1的PS:A为48.6%,FPS:Ag为41 mg/L,TPS:Ag为136 mg/L,PROS1基因2号外显子在c.C121T位点发生杂合碱基替换,导致编码的PS蛋白存在Arg-1 Cys(R-1C)杂合错义突变.先证者2的PS:A为29.2%,FPS;Ag为26 mg/L,TPS:Ag为83 mg/L,PROSl基因14号外显子在c.C1687T位点发生杂合碱基替换,导致编码的PS蛋白存在Gln522Stop杂合无义突变.结论 c.C121T是PROS1基因的一个新的突变位点,该杂合突变可以导致Ⅱ型遗传性PS缺陷症;c.C1687T杂合突变导致Ⅰ型遗传性PS缺陷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9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方法采用一期法检测患者的FⅦ活性(FⅦ:C),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FⅦ抗原(FⅦ:Ag)水平,并抽提患者的外周血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FⅦ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采用DNA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在9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10种基因突变,包括3种剪切位点突变和7种错义突变。1例患者为p.Tyr128(68)Cys纯合突变,其FⅦ:C为0.8%,FⅦ:Ag为2.5%,临床表型为反复重度出血;5例患者携带FⅦ基因双杂合突变,分别为p.Thr241(181)Asn和p.Gly406(346)Asn、IVS1a+5GA和p.His408(348)Gln、IVS5-1GA和p.His408(348)Gln、c.*64GA合并p.Ile213(153)Asn、p.Cys389(329)Gly和p.His408(348)Gln的双杂合突变,其相应的FⅦ:C分别为1.2%、4.4%、1.0%、0.5%和1.2%,患者临床出血症状轻重不一;3例患者携带杂合突变,分别为p.Cys389(329)Gly、p.His408(348)Gln和p.Thr419(359)Met,其FⅦ:C分别为0.5%、8.3%和9.4%,第1位有出血史,后2位无明显出血。结论在9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了10种基因突变,其中p.Gly406(346)Asn、c.*64GA、p.Ile213(153)Asn为新发现突变。p.His408(348)Gln突变较常见,而FⅦ:C与患者的临床表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两例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先证者及其家系进行表型诊断和基因诊断,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凝血与抗凝指标,并进行易栓症筛查和表型诊断.采用免疫比浊法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AT抗原(AT:Ag)和AT活性(AT:A),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AT基因(GI号28906)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5'及3'端非翻译区,利用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序列分析.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对其家系成员进行相应基因突变检测,同时在正常人群中筛查以排除多态性.结果 先证者1和先证者2 AT:Ag分别为126 mg/L和117 mg/L,AT:A分别为49%和48%.先证者1和先证者2的AT基因2号外显子分别发现了杂合缺失突变3239~3240delCT和杂合无义突变3206A→T(K70Stop),其家系部分成员检测到相应的杂合突变.结论 两例先证者均为I型遗传性AT缺陷症,由AT基因3239-32ZlOdelCT和3206A→T(K70Stop)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2例Ⅰ型抗凝血酶(AT)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诊断、基因分析,并探讨其静脉血栓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常规筛查凝血功能,凝血酶生成试验评估高凝状态.用ELISA法及稀释的蝰蛇毒法分别检测抗心磷脂抗体(ACA)及狼疮抗凝物质(LA).用发色底物法或凝固法检测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活性(PC:A,PS:A及AT:A),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抗凝血酶抗原(AT:Ag).Westem blot方法分析血浆中AT的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用PCR方法扩增AT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用DNA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分析,并对静脉血栓相关的基因多态性进行筛查.用定点突变法构建AT Ala404Asp突变体表达质粒,脂质体介导瞬时转染293T细胞,检测细胞上清液和裂解液中AT:Ag.结果 2例先证者的凝血筛查指标均未见异常,凝血酶生成试验显示先证者1的凝血酶生成潜力(ETP)和生成峰值分别为正常人的2.8倍和1.5倍,表明体内呈现明显高凝状态.PC:A、PS:A、ACA及LA检测均未见异常.先证者1、2的AT:A分别为45%和32%,AT:Ag分别为121 mg/L和158 mg/L.血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例先证者AT含量较正常混合血浆减少,但相对分子质量正常.基因分析发现2例先证者各携带一个杂合突变,分别为g.3291C→T (Thr98Ile)和g.13863C→A(Ala404Asp),未发现静脉血栓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体外转染实验结果显示Ala404Asp突变质粒转染细胞的上清液和裂解液中的AT:Ag分别为野生型的4.8%和60.6%.结论 Thr98Ile和Ala404Asp两种AT突变与先证者1、2反复静脉血栓发生明显相关.其中Ala404Asp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其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显示Ala404Asp突变蛋白存在分泌障碍和细胞内降解增多,导致Ⅰ型AT缺陷症.  相似文献   

12.
抗凝血酶基因杂合突变导致的抗凝血酶缺陷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1例先天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AT表型及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AT活性(AT:A)和AT抗原含量(AT:Ag),并采用PCR法对先证者AT基因的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基因突变。结果 先证者的AT:Ag正常,但AT:A为正常值的65%,表现为Ⅱ型AT缺陷,其AT基因外显子6区第13830位核苷酸发生了G—A杂合突变,引起Arg393His错义突变。同样突变也见于该家系其他3名成员。结论 该家系成员的Ⅱ型AT缺陷由AT基因G13830A杂合突变所致,可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AT活性(AT:A)、AT抗原含量(AT:Ag)及基因型在引起遗传性AT缺陷症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3例AT缺陷症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标本,采用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AT:A和AT:Ag,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用PCR法扩增AT基冈的全部7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通过直接测序分析异常的突变基因.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血浆中AT含量的变化,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患者体内的凝血状态.结果 3例先证者AT:A和AT:Ag均降低到正常值的50%左右,分别在AT基因外显子4区的第7386位核苷酸发生杂合性G>C突变,导致W(Trp)225 C(Cys)错义突变;2号外显子区第2591位核苷酸发生C>G突变,导致S(Ser)36 X(stop)无义突变;5号外显子区第9819佗核苷酸发生C>T杂合突变,导致R(Arg)359 X(stop)无义突变.部分家系成员表型和基因型榆测结果与先证者一致.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中的AT含量较正常混合血浆明显减少,凝血酶生成实验显示先证者体内呈现明显的高凝状态.结论 I型遗传性AT缺陷症中,W225C、S36X、R359X引起血浆中AT含量下降,是导致遗传性AT缺陷症的分子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纳米孔测序对2例非经典型21-羟化酶缺乏症(NC 21-OHD)患者基因诊断的性能及应用。方法 2例NC 21-OHD患者于2019年5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收集其临床资料, 采集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 应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和生物学信息分析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 进一步通过一代测序对患者检测到的致病性CYP21A2基因变异进行验证。结果患者1平均测序读长12 792 bp, 测序深度27.19 ×, 携带CYP21A2基因c.293-13C>G/c.844G>T(p.Val282Leu)复合变异。患者2平均测序读长13 123 bp, 测序深度21.34 ×, 携带CYP21A2基因c.332339delGAGACTAC(p.Gly111Valfs)/c.844G>T(p.Val282Leu)复合杂合变异。进一步验证显示, 例1的c.293-13C>G变异遗传自父亲, c.844G>T(p.Val282Leu)遗传自母亲;例2的c.844G>T(p.Val282Leu)遗传自父亲, c.332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用AT活性(AT:A)和抗原含量(AT:Ag)作实验诊断;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先证者AT基因的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His369Arg),为国际首次报道。结果先证者表现为AT基因外显子5区的第9850位有A—G的杂合突变。结论该突变是遗传性AT缺陷症的一个新的突变位点,可以导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一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BMD)患儿发生的DMD基因突变(c.97609781dup22/p.Pro3261LeufsX5)进行报道,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方法联合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和基因测序技术的方法,对DMD患儿进行DMD基因分析。结果 MLPA技术检测到患儿DMD基因67号外显子发生缺失突变,通过PCR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证实患儿发生的是67号外显子的微小突变(c.97609781dup22/p.Pro3261LeufsX5)。结论 67号外显子的微小突变(c.97609781dup22/p.Pro3261LeufsX5)是一种新突变,此突变可能与DMD疾病发生及智力障碍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9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elliptocytosis,HE)患者基因突变类型并分析HE致病性基因突变的特征。方法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18年6月至2022年2月临床诊断的9例HE患者临床及基因突变特征,应用Sanger测序方法进行验证,分析基因突变构成、突变类型、基因型及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9例HE患者中6例为SPTA1、1例为SPTB、1例为EPB41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突变,另1例为20号染色体拷贝缺失。共涉及11个基因突变位点,包括6个已知突变和5个新发突变。5个新发突变分别为:SPTA1基因9号外显子c.1247A>C(p.K416T),15号外显子c.1891delG(p.A631fs*17),6~12号外显子Del;SPTB基因c.154C>T(p.R52W);EPB41基因c.1636A>G(p.I546V)。6例SPTA1突变患者中3例为SPTA19号外显子突变。结论SPTA1是HE患者最常见的突变基因。  相似文献   

18.
抗凝血酶基因G13328A杂合突变导致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1个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家系进行AT抗原(AT:Ag)、活性(AT:A)和基因突变检测并对该突变导致的AT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AT:Ag和AT:A,用PCR法对先证者AT基因的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对家系成员相应外显子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用大引物法构建突变的AT表达质粒并瞬时转染COS-7细胞,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内提取物巾AT:Ag。结果先证者的AT:Ag和AT:A分别为179mg/L和42.3%,为Ⅰ型AT缺陷;AT基因测序显示在AT外显子6区存在G13328A杂合突变,导致Ala(GCC)404→Thr(ACC)对家系成员进行的基因测序显示有3人(Ⅱ2、Ⅱ3、Ⅲ2)存在该突变。突变质粒在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内的AT:Ag分别为正常人的40%和68%。结论该家系为Ⅰ型遗传性AT缺陷症;G13328A杂合突变是导致先证者血栓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8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II(FVII)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方法:采用一期法检测患者的FⅦ活性(FVII:C),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FⅦ抗原(FVII:Ag)水平;并抽提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FVII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采用DNA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在8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9种类型的基因突变,包括3种剪切位点突变和6种错义突变,其中p.Glu76(16)G1n和p.Gly343(283)Asp这2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1例患者为p.Tyr128(68)Cys纯合突变,其FVII:C〈1%,FⅦ:Ag为l%,临床表型为重度出血;另1例为p.Cys389029)G1y纯合突变,其FⅦ:C为2.7%,FVII:Ag为50%,为交叉反应物质阳性(CRM+)的FⅦ缺陷症,其临床无出血表现。4例患者携带FVII基因双杂合突变,分别为IVS5—1G〉A和p.Arg350f290)Cys、IVS5.1G〉A和p.Cys389(329)Gly、IVSla+5G〉A和p.Glu76(16)GIn、IVSla+5G〉A和p.Gly343(283)Asp突变,其相应的FⅦ:C分别为4.9%、1.8%、2.2%和1.5%,患者临床出血症状较轻或无临床出血表现。2例患者携带单杂合突变,分别为p.Arg337(277)Cy8和IVS5.2A〉G,其FⅦ:C分别为4.5%和1.2%,前者无临床出血表现,后者有反复鼻出血。结论:在8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了9种类型的FⅦ基因突变,其中2种为新发现突变。IVS5.1G〉A、IVSla+5G〉A、p.Cys389(329)Gly突变在8例患者中较常见,而FⅦ基因突变及FVII:C情况与患者的临床表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例Ⅰ型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进行表型诊断、基因分析及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方法:常规筛查检测AT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人员的凝血功能,采用血栓弹力图评估其高凝状态,用ELISA法检测抗心磷脂抗体(ACA)、抗β2GPI抗体,稀释的蝰蛇毒法检测狼疮抗凝物质(LA),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AT:A)和蛋白C活性(PC:A),凝固法检测蛋白S活性(PS:A),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抗凝血酶抗原(AT:Ag),蛋白印迹分析血浆中AT的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PCR法扩增AT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DNA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分析。针对新的非经典剪接位点突变,提取患者的RNA,通过反转录反应结合巢式PCR扩增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的AT异位转录本。结果:先证者的凝血筛查指标均正常,血栓弹力图指标显示其存在高凝状态,ACA、抗β2GPI抗体、LA、PC:A、PS:A及Hcy检测均正常;而其AT:A和AT:Ag同等下降,分别为45%和145 mg/L。血浆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血浆AT含量较正常混合血浆减少,但相对分子质量正常;基因分析发现,在5号内含子3’端剪接位点发生了杂合突变(g.13776_13777insAGGT);巢式PCR产物直接测序检测到异位转录本,TA克隆分析发现,异常转录本与正常转录本的比例为1∶5。结论:剪接位点突变g.13776_13777insAGGT可导致AT基因异常转录,影响AT蛋白正常表达,导致该家系发生Ⅰ型遗传性AT缺陷症,此剪接位点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